●高峰(蘭陵縣農業(yè)局果樹站 山東 臨沂 277799)
蘋果是臨沂果樹的主要樹種,栽培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18世紀前后,沂水一帶出產的秋風蜜(屬沙果)被譽為“沂水沙果”,19世紀后期起,曾先后引進過近百個西洋蘋果品種,經過風土馴化,栽培改良,使蘋果發(fā)展成為臨沂大宗果品。臨沂地處渤海灣蘋果產區(qū),是重要的蘋果生產基地,2002年9月,蒙陰、沂水、莒南被國家農業(yè)部列為全國蘋果優(yōu)勢區(qū)域進行布局規(guī)劃。
蘋果,古稱柰、蘋婆,即綿蘋果,是沂蒙山區(qū)傳統(tǒng)果樹,早在1800萬年前沂山山旺已有大萼始蘋果、撫順海棠、古鄂海棠等綿蘋果的近緣種,清乾隆二十五年《沂州府志》、康熙十一年《沂水縣志》、宣統(tǒng)二年《蒙陰縣志》中對沙果、柰、蘋果都有記載,表明臨沂境內早有蘋果類栽培,均屬蜜果子、大花紅、小花紅等沙果及片紅、蘋婆等綿蘋果,果個小,貯運性差,僅在沂水、蒙陰等山區(qū)縣有成片栽植,目前沂山、蒙山僅有極少量栽培,作為砧木保留下來。19世紀后期起,西洋蘋果品種開始引入臨沂,1871年,美國人約翰·倪維思最初引進伏花皮、金星、紅搓皮等西洋蘋果品種13個,栽于沂水縣;1896年,德國人華德勝引進丹頂、一斗金等蘋果品種,栽于費縣洋山林場;1939年,莒南縣嶺泉區(qū)前柴溝村孫原昌從大連引進國光、伏花皮、紅玉等品種。新中國成立后,臨沂蘋果得到快速發(fā)展,歷經7個發(fā)展的重要時期。
1949~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為支援沂蒙山區(qū)發(fā)展蘋果生產,從遼寧等地調入大批蘋果苗木支援本區(qū),主要在山區(qū)縣建園,品種主要有小國光、紅玉、倭錦等,此期蘋果面積、產量的年遞增率分別達到93.6%和54.5%。
1958~1965年,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促進了臨沂蘋果的迅速發(fā)展,在政府的扶持下,1958年全區(qū)新建了一批國營園藝場,極大地帶動了群眾發(fā)展蘋果的積極性。此期蘋果苗木主要從青島、煙臺調入,品種主要有金帥、紅星、祝光等。1964年秋,在省政府幫助下,全區(qū)建立了14個“三結合”蘋果專車組,主要任務是抓典型、樹樣板,有力地推動了蘋果生產的發(fā)展。
1966~1979年,此期是臨沂蘋果穩(wěn)定增長的時期,蘋果面積占水果面積的比例由 33.4%上升到62.1%;蘋果產量占水果產量的比例由38.7%上升到58.5%。同時,國營園藝場科研協(xié)作組的成立,有效地促進了蘋果栽培技術的普及與提高,蘋果早果豐產、矮化密植、人工授粉、病蟲防治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
1980~1985年,此期蘋果面積略有下降,產量上升較快,1979年農村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到1982年,全區(qū)95%的果園實行各種形式的責任制。大批國內外蘋果新品種如紅富士、新紅星等陸續(xù)引進、試驗、推廣,為后來蘋果大面積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986~1992年,此期蘋果商品市場放開,果園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完善,激發(fā)了果農發(fā)展蘋果生產的積極性,大量名優(yōu)新品種的引進,為蘋果生產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國家和省、市還多次舉辦優(yōu)質果品及省級樣板園評比活動,加快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步伐。
1993~1996年,此期是臨沂蘋果調整和大面積發(fā)展的時期,1996年的蘋果面積和產量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為80年代發(fā)展的新品種基地開始大量結果,優(yōu)質果品的高效益刺激了蘋果生產的發(fā)展。
1997~2010年,此期是臨沂蘋果大面積減少時期,主要原因是西部蘋果大面積的發(fā)展,果品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蘋果效益下滑,同時其他水果迅速發(fā)展起來。
主產于平邑蒙山龜蒙頂周圍和蒙山北坡一帶。樹高4~6m,多呈圓頭形。葉叢枝居多,嫩葉、花萼、花梗均帶紫紅色。果實扁球形,底色淺黃,帶紅暈,果肉厚,味澀,心室多數(shù)4個。植株根系發(fā)達,但分布較淺,抗旱力中等,特抗?jié)?,抗鹽和抗白粉病能力強,是國內聞名、蒙山特有的蘋果砧木資源。
廣泛分布于蒙陰、沂水等地。小喬木,樹勢強,樹姿開張。新梢黃褐色,老樹干灰褐色,有裂紋。花蕾期粉紅色,開后白色。果實扁圓或球形,紅色,果肉酸澀難咽。抗旱,較抗鹽,不抗?jié)澈桶追鄄 ?/p>
主要分布在沂水、沂源一帶。小喬木,樹勢強,樹姿半開張。新梢黃褐色,嫩枝密被柔毛,樹干褐色?;ɡ倨诘t,開后白色,雌蕊高于雄蕊。果實卵形,單果重6g,果實黃色,萼洼處有5個小突起。與蘋果嫁接親和力強,有矮化傾向,根系較深,抗旱,抗鹽,抗白粉病,不太抗?jié)场?/p>
別稱山定子,零星分布于沂水、平邑、蒙陰等縣。樹勢強,樹姿半開張。新梢黃褐色,樹干褐至灰褐色。花白色,果實圓球形,紅色,果肉橙黃色。與蘋果嫁接親和力強,根系發(fā)達,為典型喬化砧。不抗鹽堿,抗旱力較差,但抗寒,適應性強,對白粉病抵抗力較強。
別名秋花紅,屬沙果直把彩色品種群,主要分布在沂水、郯城一帶。果實扁圓形,肩略狹,單果重50g左右,底色淡黃綠,陽面鮮紅暈或霞,有時具彩條,果粉較厚,果梗較細軟,萼洼較深,果肉綠白色,質中粗,味甜濃,富芳香,8月上旬成熟。
別名春蜜果,屬沙果直把彩色品種群,主要分布在沂水、沂源一帶。果實扁圓形,單果重近30g,底色綠黃色,陽面紅暈具彩條,果肉黃白色,松脆,品質中,7月上中旬成熟。
別名魁果,主要產于沂水一帶。屬沙果直把彩色品種群。果實近圓形,平均單果重60g,最大可達100g,底色黃綠,陽面紫紅霞,果肉質松,品質中上,9月上旬成熟。
別名大歪把,屬沙果歪把彩色品種群,主要分布在沂水、沂源一帶。果實近圓形,單果重50g,底色綠黃,陽面鮮黃紅暈,果肉中粗,較爽口,品質中上,7月下旬成熟。
別名蜜果,屬沙果直把黃綠品種群,主要分布在魯中南一帶。果實圓形,平均單果重35g,全面綠黃至黃白色,果面常有縱繡線,果肉質粗,具芳香,稍澀,品質中,8月初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