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婷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量刑建議提出的時間和方式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2010年10月1日施行的《關于規(guī)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簡稱《量刑程序意見》。其中規(guī)定量刑建議應以起訴時提出為主、以出庭支持公訴時為輔。并且確立了兩種量刑建議的提出方式:一是隨同起訴書一起向法院提交,從而使量刑建議出現(xiàn)在法庭調查之前;二是在公訴意見書中提出量刑建議,使得量刑建議出現(xiàn)在法庭調查結束之后,法庭辯論開始之前。
量刑建議的范圍存在較大的爭議。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是否所有案件包括自訴案件都可以提出量刑建議。二是是否所有案件都應當提出量刑建議。關于第一種爭議,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提出量刑建議主要是針對公訴案件,并且在《量刑建議指導意見》和《量刑程序指導意見》中也都明確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享有對公訴案件提出量刑建議的權利。關于第二種爭議,有的人認為檢察機關應當對所有的案件都提出量刑建議,這是一種義務。也有的人認為檢察機關應當根據(jù)案件情況來決定是否提出量刑建議,這是一種權利[1]。2010年《量刑建議指導意見》第三條規(guī)定,檢察院對于公訴案件可以提出量刑建議?!读啃坛绦蛞庖姟芬策M一步延續(xù)了這種做法。由此可以看出,檢擦機關提出量刑建議,需要結合案件實際情況和司法操作流程來加以考慮。
量刑程序改革過程中,量刑建議的內(nèi)容已由概括性轉向明確性。通常將量刑建議分為絕對的量刑建議和相對的量刑建議。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權往往對法院的自由裁量權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要想使量刑建議權制約法官取得良好效果,一般情況下量刑建議應當具體、明確。但是,絕對的量刑建議法院也往往不會采納,并且會認為檢察院觸犯其權威性。故而在司法實踐中,都采用一種相對的量刑建議方式,在合理范圍內(nèi)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在《量刑建議指導意見》和《量刑程序指導意見》中都明確地采取了這種做法,并且還對量刑建議的幅度作出了相對明確的規(guī)定。
量刑建議制度實施以來,得到了人民法院的普遍支持,在各地人民法院中量刑建議的采納率較高。并且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中,也明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可從寬處理的規(guī)定,實行量刑協(xié)商,檢察院提出量刑建議。這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充分地表現(xiàn)了該制度的優(yōu)越性[2]。但是仍然存在問題,即表現(xiàn)在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在法庭審理當中趨于形式化,法官定罪量刑僅僅依據(jù)控訴方的量刑建議便作出了有罪判決,很少查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控訴方在法庭審理當中享有絕對優(yōu)勢。而這些情況在律師出庭率低,缺少有效辯護的情況下,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這是目前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問題,也是量刑建議制度中棘手解決的問題[3]。
法院往往依據(jù)公訴方的量刑建議就直接作出有罪判決,法庭審理也逐漸趨于形式化,這種情況下對于被告人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并且在我國定罪與量程程序合一的情況下,往往淡化了量刑問題的處理。有必要將量刑程序獨立設置在庭審中,將定罪與量刑區(qū)分開來,先審查被告人的定罪問題,確認清楚后再審查量刑問題[4]。
目前,量刑建議的采納率在各地人民法院高達90%以上,形成了法官對量刑建議的確認程序,但量刑建議的形式化審查卻導致法庭審理時間縮短,周期縮短,違反了程序公正。要想確保量刑公正,增強量刑程序的對抗性,就要將量刑辯護的力度加大[5]。逆轉量刑建議中心狀態(tài)的趨勢,讓法官更加注重被告人本身的態(tài)度、犯罪動機和無罪、罪輕的證據(jù),積極保障每一個被告人都能受到公正的審判,而不是僅僅因為簡單的量刑建議書就判為有罪。
在量刑裁判過程當中,法官一味地保持中立超然的態(tài)度,對于維系控辯雙方的平等對抗以及實現(xiàn)量刑程序的公正性和均衡性都未必是有利的。法官應當積極發(fā)揮調查的職權,避免完全的中立化。法官應當積極對量刑信息進行審查,對量刑的幅度也要有著合理的控制能力,吸收控辯雙方積極參與量刑的建議,綜合全案,作出理智的判斷。加大庭審中律師對于量刑建議的質證,保證量刑程序和法庭審理程序的公開與透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