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浙江海域天竺鯛科魚類新紀錄種—黑邊銀口天竺鯛(Jaydia truncata)形態(tài)特征與DNA條形碼研究*

      2018-01-22 05:29:04俞正森韓志強高天翔李鵬飛周永東
      海洋與湖沼 2017年1期
      關鍵詞:背鰭天竺條數(shù)

      俞正森 宋 娜 韓志強 高天翔 李鵬飛 周永東,

      (1. 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 青島 266003; 2. 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 舟山 316021; 3. 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舟山 316021; 4. 浙江省海洋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舟山 316021)

      天竺鯛科(Apogonidae)隸屬于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新鰭魚亞綱(Neopterygii)、鱸形目(Perciformes)、鱸亞目(Percoidei), 廣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 溫帶也有少量種類分布(Nelson, 2006; Mabuchi et al, 2014)。天竺鯛科魚類多為小型魚類(體長大多在 100mm以下),分為4個亞科、40屬、約362種(Eschmeyer et al, 2016a,b; Fraser et al, 2016), 在中國主要分布于臺灣近海和南海(成慶泰等, 1962; 成慶泰, 1979; 沈世杰, 1984,1993; 孫典榮等, 2013), 臺灣以北種類較少(成慶泰,1955, 1963, 1997; 沈根媛, 1985; 黃克勤等, 1990; 徐學軍, 2001; 劉培廷等, 2006; 趙盛龍等, 2006; 劉敏等, 2013, 2014)。

      浙江海域原記錄有四種天竺鯛科魚類(斑鰭銀口天竺鯛、細條銀口天竺鯛、寬條鸚天竺鯛和半線鸚天竺鯛)(趙盛龍等, 2006), 本次調查共采集到5種天竺鯛科魚類, 包含4種已記錄種類和新紀錄種: 黑邊銀口天竺鯛。從采集到的標本情況來看, 細條銀口天竺鯛數(shù)量較多, 斑鰭銀口天竺鯛數(shù)量稍多, 黑邊銀口天竺鯛稀少, 兩種鸚天竺鯛屬魚類極少。

      銀口天竺鯛屬(Jaydia)曾為天竺鯛屬(Apogon)亞屬(Gon, 1997), 于 2014年升格為屬(Mabuchi et al,2014), 目前世界上已知約有 18種(Mabuchi et al,2014; Gon et al, 2015)。黑邊銀口天竺鯛(Jaydia truncata)隸屬于銀口天竺鯛屬, 為天竺鯛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 最大體長在 100mm 以上(Gon, 1997), 通常棲息于近海的底層水域, 較易被底拖網捕獲。該種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Gon, 1997; Eschmeyer et al, 2016b)。在中國已經在南海、臺灣和東海南部的福建海域以學名 Apogonichthys ellioti和 Apogonellioti有記錄(成慶泰, 1959; 成慶泰等, 1962; 沈根媛,1985; 沈世杰, 1993)。目前, 關于黑邊銀口天竺鯛的研究報道很少, 且集中于耳石形態(tài)學研究(王英俊,2010; 葉振江等, 2010)。

      DNA條形碼由Hebert等(2003a)提出, 是通過對一個標準目的基因的DNA序列進行分析從而進行物種鑒定的技術。Hebert等(2003b)對11個門13320個物種的 COI基因序列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 COI基因序列能夠很好的區(qū)分動物物種, 是合適的 DNA條形碼標準基因。目前, DNA條形碼已被廣泛應用于物種鑒定、新物種及新紀錄種的發(fā)現(xiàn)等(彭居俐等, 2009;Gao et al, 2011; Qin et al, 2013; Zhang et al, 2013)。本研究記錄了采集于東海北部舟山近海的黑邊銀口天竺鯛, 對其形態(tài)特征進行描述; 同時測定了黑邊銀口天竺鯛的 COI基因片段序列, 并與 GenBank中同源序列進行了比較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黑邊銀口天竺鯛標本于2015年10月20日采自舟山近海, 共 6尾, 體長(SL)39.9—61.6mm。標本保存于浙江海洋大學漁業(yè)生態(tài)與生物多樣性實驗室(ZJOU-FEBL), 標本編號: ZJOU-FEBL 150579—150584。

      1.2 實驗方法

      1.2.1 形態(tài)學研究 參照Gon等(2003), 使用游標卡尺測量, 精確到0.05mm, 比例性狀精確到0.05。測量性狀包括: 體長、體高、頭長、上頜長、下頜長、吻長、眼徑、眼間距、眼后頭長、胸鰭長、腹鰭長、腹鰭鰭棘長、第一、第二背鰭及臀鰭基長、第一背鰭第一至第四鰭棘長、第二背鰭鰭棘長、背鰭最長軟條長、第二臀鰭鰭棘長、臀鰭最長軟條長、背鰭前長、腹鰭前長、臀鰭前長、尾柄長和尾柄高。計數(shù)性狀包括: 背鰭鰭條數(shù)、臀鰭鰭條數(shù)、胸鰭鰭條數(shù)、腹鰭鰭條數(shù)、尾鰭鰭條數(shù)、側線鱗數(shù)、側線上鱗數(shù)、側線下鱗數(shù)、背前鱗數(shù)、總鰓耙數(shù)、發(fā)達鰓耙數(shù)和角鰓弓鰓耙數(shù)。基于對浙江海域采集到的5種天竺鯛科魚類標本的形態(tài)特征分析, 編制了檢索表。

      1.2.2 遺傳學研究 取適量肌肉組織, 采用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組DNA, 乙醇沉淀后的基因組DNA溶解于100μL蒸餾水中, 4°C保存?zhèn)溆?。用于擴增線粒體DNA COI片段的引物為FishF1和FishR2 (Ward et al, 2005)。PCR反應體系為25μL, 包括1.25U Taq DNA聚合酶, 各種反應組分的終濃度為 200nmol/L的正反向引物; 200μmol/L的dNTP, 10mmol/L Tris Ph 8.3, 50mmol/L KCl 和1.5mmol/L MgCl2。反應條件為94°C 預變性 3min; 94°C 變性 45s, 52°C 退火 45s 72°C延伸45s, 30個循環(huán); 72°C延伸10min。以上反應均設陰性對照以排除DNA污染的情況。取2μL PCR擴增產物進行 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U=5V/cm), 用UNIQ-10柱式DNA膠回收試劑盒進行目的片段的回收純化, 送上海桑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雙向測序。將測得的COI基因片段序列用DNAStar軟件中的 Seqman軟件進行比對, 并輔以人工校正。從GenBank庫中下載所有拉丁學名為Jaydia truncata及其同種異名的同源序列(表 1)進行比對分析。使用MEGA6.0軟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并計算組群間和組群內的遺傳距離。

      2 結果

      2.1 黑邊銀口天竺鯛Jaydia truncata (Bleeker, 1854)(圖 1, 表 2)

      2.1.1 同種異名 Apogon truncatus Bleeker, 1854:415, 模式產地: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Apogon elliotiDay, 1875: 63, 圖版7 (圖1), 模式產地: 印度馬德拉斯; 沈世杰, 1984, 1993; 孫典榮等, 2013;Apogonichthys ellioti (成慶泰, 1959; 成慶泰等, 1962,1987; 沈根媛, 1985; 李金平等, 1999)。

      表1 本研究所用COI序列信息Tab.1 Information of the COI sequences cited in this study

      2.1.2 形態(tài)特征 基本體型和體色見圖1。測量性狀見表1。背鰭鰭條數(shù)VII+I, 9; 臀鰭鰭條數(shù)II, 8; 胸鰭鰭條數(shù)16—17; 腹鰭鰭條數(shù)I, 5; 尾鰭鰭條數(shù)9+8。第一鰓弓總鰓耙數(shù) 3—4+11—13; 發(fā)達鰓耙數(shù)1+9—10; 角鰓弓上的鰓耙數(shù)9。背前鱗數(shù)4, 為圓鱗。側線完全, 自后顳骨后方延伸至尾鰭基部, 側線鱗數(shù)24+3, 側線上鱗數(shù)2, 側線下鱗數(shù)6。

      體長為體高的 3.1—3.7倍, 為頭長的 2.5—2.7倍。頭長為吻長的5.5—5.8倍, 為眼徑的3.6—4.0倍,為眼間距的4.0—4.9倍, 為上頜長的1.8—2.0倍, 為下頜長的1.6—1.9倍。體長為尾柄長的4.5—4.8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1.5倍。

      魚體大部具大型薄櫛鱗, 僅頰部、峽部、背前區(qū)及身體前端具少量圓鱗。上下頜、犁骨及顎骨具細小圓錐狀齒。前鰓蓋骨邊緣鋸齒狀, 前鰓蓋骨脊邊緣轉折處具數(shù)枚鋸齒。后顳骨露出部分邊緣通常具弱鋸齒。

      圖1 黑邊銀口天竺鯛(ZJOU-FEBL 150581), 56.1mm SL,采自舟山近海Fig.1 Jaydia truncata (ZJOU-FEBL 150581), 56.1mm SL,collected from coastal waters of Zhoushan

      表2 舟山近海6尾黑邊銀口天竺鯛標本測量性狀(以占體長的百分比表示, *表示因損壞無法測量)Tab.2 Morpho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six specimens of Jaydia truncata from Zhoushan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standard length (% in SL. *:damaged)

      酒精浸制標本通體呈淺棕色到棕色, 頭部背面、吻部、峽部及喉部具暗色斑點。頰部具一暗色斜紋。鰓腔及鰓淺色。體側具5—6條棕至灰褐色之橫帶, 但在新鮮樣品中有時不可見或不顯著。第一背鰭上端黑色, 第二背鰭及尾鰭邊緣黑色, 第二背鰭及臀鰭中部各具一黑色縱紋, 此縱紋在2尾最小個體中發(fā)育不完善, 僅有少量黑色素分布或不可見。腹鰭及胸鰭淺色,尾鰭淺灰色。體側于側線上方具暗色斑紋。新鮮標本體色與液浸標本類似, 只是身體與各鰭略帶淺粉色。

      2.2 DNA條形碼分析

      對 6尾黑邊銀口天竺鯛的 COI基因片段進行雙向測序, 獲得 652bp的序列, 其 GenBank號為KX443553-KX443558。將本研究得到的序列與GenBank中學名為Jaydia truncata及其同種異名的4條同源序列(表 1)進行比較分析, 采用鄰接法以斑紋天竺鯛和細條銀口天竺鯛為外群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表明系統(tǒng)樹上明顯分為兩個組群(圖2)。GenBank中序列號為AB890050和JQ68148的兩條序列與本研究的6尾黑邊銀口天竺鯛先聚類, 該組內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002(范圍為0.000—0.007), 而來自GenBank的另外兩條序列KF809390和JQ681515聚為一支, 兩組群間的遺傳距離為0.149。

      2.3 浙江海域天竺鯛科魚類檢索表

      1(4)體側具縱帶, 無橫帶, 尾鰭叉形, 第一背鰭第三鰭棘最長

      2(3)體側具兩條縱帶, 第一條自項部延伸至第二背鰭后部下方, 通常不超過第二背鰭, 第二條自吻端延伸至尾鰭末端 ············································寬條鸚天竺鯛 Ostorhinchus fasciatus

      3(2)體側具兩條縱帶, 第一條自項部延伸至第二背鰭前部下方, 第二條自吻端延伸至鰓蓋后部, 尾鰭基部具一圓斑 ···半線鸚天竺鯛 Ostorhinchus semilineatus

      4(1)體側具橫帶, 無縱帶, 尾鰭圓形, 第一背鰭第四鰭棘最長

      5(6)第二背鰭后部具一眼斑, 前鰓蓋骨邊緣光滑無鋸齒 ··············斑鰭銀口天竺鯛 Jaydia carinata

      6(5)第二背鰭無眼斑, 前鰓蓋骨邊緣具鋸齒

      7(8)體側具 8—11條深棕色窄橫帶, 帶寬明顯小于帶間隙, 胸鰭鰭條數(shù) 15 ·········································細條銀口天竺鯛 Jaydia lineata

      8(7)體側橫帶有或無, 如有, 則帶寬明顯大于帶間隙,胸鰭鰭條數(shù)16—17, 第二背鰭與尾鰭邊緣黑色, 第二背鰭與臀鰭中部具黑色縱紋··································黑邊銀口天竺鯛 Jaydia truncata

      3 討論

      浙江海域原有記錄的天竺鯛科魚類共4種, 包括鸚天竺鯛屬(Ostorhinchus)2種, 即寬條鸚天竺鯛和半線鸚天竺鯛; 銀口天竺鯛屬(Jaydia) 2種, 即細條銀口天竺鯛和斑鰭銀口天竺鯛(趙盛龍等, 2006)。黑邊銀口天竺鯛為浙江省海域記錄的第 5種天竺鯛科魚類和第3種銀口天竺鯛屬魚類。本研究給出了包括黑邊銀口天竺鯛在內的浙江海域 5種天竺鯛科魚類的檢索表, 為浙江海域天竺鯛科魚類鑒定提供依據(jù)。

      Bleeker(1854)在印度尼西亞命名了 Apogon truncatus, 沒有描述truncatus頭頂具有顯著的斑點和臀鰭中部縱紋這兩個特征, 也沒有在插圖中體現(xiàn)??赡芤驗锽leeker簡陋的形態(tài)描述, 誤導Day(1875)又命名了Apogon ellioti。根據(jù)Gon(1997), Bleeker的模式標本具有上述形態(tài)特征, 因此ellioti為truncatus次定同種異名。該結果已為分類學者共識(Gon, 1997;Fraser, 2000; Mabuchi et al, 2014; Fraser et al, 2016;Yu et al, 2016)。我國學者一直以種名ellioti記錄該種(成慶泰, 1959; 成慶泰等, 1962, 1987; 沈世杰, 1993;孫典榮等, 2013; 劉敏等, 2014)。結合屬名的變更, 黑邊銀口天竺鯛的有效學名應校正為 Jaydia truncata(Bleeker, 1854)。

      黑邊銀口天竺鯛的原記錄分布范圍為東海南部(沈根媛, 1985)、臺灣(沈世杰, 1984, 1993)和南海(成慶泰等, 1962; 孫典榮等, 2013)。本研究使用的材料將其記錄分布范圍的北界擴大到東海北部的舟山近海。近些年來, 原僅分布于南海和東?;驏|海南部魚類已有多例出現(xiàn)北移的情況(倪勇等, 2007a, b; 馬春艷等, 2015; 吳福權等, 2015)。研究表明, 海水溫度的變化對海洋魚類, 尤其是小型魚類的分布范圍有重大影響(Allison et al, 2005)。中國各海區(qū)近百年內溫度升高, 尤以20世紀80年代以后愈為明顯(張秀芝等,2005)。這可能是部分暖水性魚類分布范圍向北擴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銀口天竺鯛屬魚類中, 黑邊銀口天竺鯛與史密斯氏銀口天竺鯛(Jaydia smithi)形態(tài)最相似。兩者的主要區(qū)別為: 黑邊銀口天竺鯛頭頂部具暗色斑點, 臀鰭中部具黑色縱紋; 而史密斯氏銀口天竺鯛則不具有以上形態(tài)特點。本研究的6尾標本中有2尾為幼魚,體長分別為 39.9mm和 43.3mm, 這兩尾標本臀鰭中部的縱紋還沒有出現(xiàn), 但頭頂部已經出現(xiàn)暗色斑點。因此, 仍可將其鑒定為黑邊銀口天竺鯛(COI基因片段也與其他個體一致)。兩者均廣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在我國, 史密斯氏銀口天竺鯛僅于澳門和臺灣有報道(Gon, 1997), 而黑邊銀口天竺鯛則從東海、臺灣到南海均有分布(成慶泰等, 1962; 沈根媛, 1985;沈世杰, 1993)。黑邊銀口天竺鯛經保存后(尤其是經酒精浸制后), 體側通常具有暗色橫帶, 但在新鮮標本中有時并不顯現(xiàn)或不顯著, 本研究中采集的標本均屬此種情況。這種標本保存后體色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在亨氏銀口天竺鯛(Jaydia hungi)和雙帶似天竺鯛(Apogonichthyoides taeniatus)中也有出現(xiàn)(Dutt et al,1980; Gon, 1986, 1997)。

      本研究黑邊銀口天竺鯛COI序列與GenBank中序列號為 AB890050和 JQ681488的序列相近, 可作為黑邊銀口天竺鯛DNA條形碼。另兩條序列所對應的樣品可能為其他天竺鯛科魚類。

      4 結論

      本文報道了浙江舟山近海一新紀錄種: 黑邊銀口天竺鯛, 并描述其形態(tài)以及研究其 DNA條形碼。黑邊銀口天竺鯛正確學名為Jaydia truncata (Bleeker,1854)。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到西太平洋, 于我國分布于東海、臺灣和南海。本研究對于中國銀口天竺鯛屬魚類的分類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馬春艷, 成 偉, 倪 勇等, 2015. 我國黃海南部魚類區(qū)系三種新記錄. 海洋漁業(yè), 37(4): 386—388

      王英俊, 2010. 傅里葉分析在魚類耳石形態(tài)學中的應用研究.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48

      葉振江, 張 弛, 王英俊等, 2010. 中國天竺鯛屬魚類的矢耳石形態(tài)特征. 海洋學報, 32(5): 87—92

      成慶泰, 1955. 天竺鯛科. 見: 張春霖, 成慶泰, 鄭葆珊主編.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 北京: 科學出版社, 98—99

      成慶泰, 1959. 我國的天竺鯛科魚類及其新記錄. 動物學雜志,3(8): 359—362

      成慶泰, 1963. 天竺鯛科. 見: 朱元鼎, 張春霖, 成慶泰主編.東海魚類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33—238

      成慶泰, 1979. 天竺鯛科. 見: 朱元鼎主編.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48—154

      成慶泰, 1997. 天竺鯛科. 見: 成慶泰, 周才武主編. 山東魚類志.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56—257

      成慶泰, 王存信, 田明誠等, 1962. 天竺鯛科. 見: 朱元鼎, 張春霖, 成慶泰主編. 南海魚類志. 北京: 科學出版社,328—347

      成慶泰, 鄭葆珊, 1987. 天竺鯛科. 見: 成慶泰, 鄭葆珊主編.中國魚類系統(tǒng)檢索. 北京: 科學出版社, 300—303

      劉 敏, 陳 驍, 楊圣云, 2013. 天竺鯛科. 見: 劉 敏, 陳驍, 楊圣云主編. 中國福建南部海洋魚類圖鑒: 第一卷.北京: 海洋出版社, 155—159

      劉 敏, 陳 驍, 楊圣云, 2014. 天竺鯛科. 見: 劉 敏, 陳驍, 楊圣云主編. 中國福建南部海洋魚類圖鑒: 第二卷.北京: 海洋出版社, 148—151

      劉培廷, 鄧思明, 2006. 天竺鯛科. 見: 倪 勇, 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501—504

      孫典榮, 陳 掙, 2013. 天竺鯛科. 見: 孫典榮, 陳 掙主編.南海魚類檢索. 北京: 海洋出版社, 450—468

      李金平, 楊廷寶, 梁之華等, 1999. 天竺鯛科. 見: 李金平, 楊廷寶, 梁之華等主編. 澳門魚類. 澳門: 海事博物館, 科學技術協(xié)進會, 86—89

      吳福權, 倪 勇, 仲霞銘等, 2015. 江蘇魚類三新紀錄. 海洋漁業(yè), 37(1): 87—92

      沈世杰, 1984. 天竺鯛科. 見: 沈世杰主編. 臺灣魚類檢索. 臺北: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34—239

      沈世杰, 1993. 天竺鯛科. 見: 沈世杰主編. 臺灣魚類志.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 328—347

      沈根媛, 1985. 天竺鯛科. 見: 朱元鼎主編. 福建魚類志(下).福州: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45—57

      張秀芝, 裘越芳, 吳迅英, 2005. 近百年中國近海海溫變化.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10(4): 799—807

      趙盛龍, 鐘俊生, 2006. 天竺鯛科. 見: 趙盛龍, 鐘俊生主編.舟山海域魚類原色圖鑒. 杭州: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4—25, 103—104

      倪 勇, 全為民, 陳亞瞿, 2007a. 上海魚類新記錄-大海鰱. 海洋漁業(yè), 29(1): 95—96

      倪 勇, 陳亞瞿, 2007b. 上海魚類三新記錄. 海洋漁業(yè), 29(2):190—192

      徐學軍, 2001. 天竺鯛科. 見: 王所安, 王志敏, 李國良等主編.河北動物志 魚類. 石家莊: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17—218

      黃克勤, 許成玉, 1990. 天竺鯛科. 見: 倪 勇, 張列士主編.上海魚類志.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54—255

      彭居俐, 王緒禎, 王 丁等, 2009. 基于線粒體CO1基因序列的DNA 條形碼在鯉科 鲌 屬魚類物種鑒定中的應用. 水生生物學報, 33(2): 271—276

      Bleeker P, 1854. Specierum piscium javanensium novarum vel minus cognitarum diagnoses adumbratae. Natuurkundig Tijdschrift voor Nederlandsch Indi?, 7: 415—448

      Day F, 1875. The Fishes of India; Being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Fishes Known to Inhabit the Seas and Fresh Waters of India,Burma, and Ceylon. London: Bernard Quaritch, 63-64

      Dutt S, Radhakrishna Rao M P R, 1980. Apogon andhrae, a new species of apogonid fish from the Bay of Bengal.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14(5): 743—748

      Eschmeyer W N, Fong J D, 2016a. Species by family/subfamily.http://research.calacademy.org/redirect?url=http://researcharchive.calacademy.org/research/Ichthyology/catalog/Species ByFamily.asp

      Eschmeyer W N, Fricke R, van der Laan R, 2016b. Catalog of fishes: genera, species, references. http://researcharchive.calacademy.org/research/ichthyology/catalog/fishcatmain.asp

      Fraser T H, 2000. A new species of Apogon (Perciformes:Apogonidae) from the Saya de Malha Bank, Indian Ocean,with redescriptions of Apogon regani Whitley, 1951, A.gardineri Regan, 1908, and A. heraldi (Herre, 1943).Proceedings of the Bi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 113(1):249—263

      Fraser T H, Prokofiev A M, 2016.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cardinalfish (Percomorpha, Apogonidae, Sphaeramiini) from the coastal waters of Vietnam: luminescent or not? Zootaxa,4144(2): 227—242

      Gao T X, Ji D P, Xiao Y S et al, 2011. Description and DNA barcoding of a new Sillago species, Sillago sinica(Perciformes: Sillaginidae), from Coastal waters of China.Zoological Studies, 50(2): 254—263

      Gon O, 1986. Apogon bifasciatus Rüppell 1838, junior synonym of Apogon taeniatus Ehrenberg 1828, and description of Apogon pseudotaeniatus n. sp. (Pisces: Apogonidae).Senckenbergiana Biologica, 67(1—3): 5—17

      Gon O, 1997. Revision of the cardinalfish subgenus Jaydia(Perciformes, Apogonidae, Apogon).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frica, 51(1): 147—194

      Gon O, Liao Y C, Kwang-Tsao S, 2015. A new species of the cardinalfish genus Jaydia (Teleostei: Apogonidae) from the Philippines. Zootaxa, 3980(2): 286—292

      Gon O, Randall J E, 2003. A review of the cardinalfishes(Perciformes: Apogonidae) of the Rea Sea. Smithiana Bulletin, 1: 1—48

      Hebert P D N, Cywinska A, Ball S L et al, 2003a.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0(1512): 313—321

      Hebert P D N, Ratnasingham S, deWaard J R, 2003b. Barcoding animal life: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 divergences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0(S1): S96—S99

      Mabuchi K, Fraser T H, Song H et al, 2014. Revision of the systematics of the cardinalfishes (Percomorpha: Apogonidae)based on molecular analyses and comparative reevaluation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Zootaxa, 3846(2): 151—203

      Nelson J S, 2006. Fishes of the World. 4th ed. Hoboken: Wiley,356

      Perry A L, Low P J, Ellis J R et al, 2005. Climate change and distribution shifts in marine fishes. Science, 308(5730):1912—1915

      Qin Y, Song N, Zou J W et al, 2013. A new record of a flathead fish (Teleostei: Platycephalidae) from Chin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DNA barcoding.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31(3): 617—624

      Ward R D, Zemlak T S, Innes B H et al, 2005. DNA barcoding Australia’s fish speci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360(1462): 1847—1857

      Yu Z S, Song N, Han Z Q et al, 2016. The taxonomic status and sister group relationship of the cardinalfish species Jaydia striatodes (Percomorphaceae: Apogonidae). Zootaxa,4175(1): 1—9, http://dx.doi.org/10.11646/zootaxa.4175.1.1

      Zhang H, Zhang Y, Zhang Z H et al, 2013. DNA barcodes of eight species in genus Sebastes.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48: 45—50

      猜你喜歡
      背鰭天竺條數(shù)
      天竺取經之二
      金秋(2021年24期)2021-12-01 11:15:21
      多功能影音室K歌影院兩不誤,滿足全家娛樂需求 北京天竺新新家園
      塘養(yǎng)建鯉背鰭、尾鰭和腹鰭指數(shù)的線性體重表征
      觀察:小鯊向前沖
      孩子(2020年10期)2020-10-21 09:24:43
      八種天竺鯛科魚肌肉脂肪酸組成分析
      背鰭缺失對胭脂魚幼魚游泳能力與反捕食能力的影響
      巧算金魚條數(shù)
      翻車魚的自述
      天竺綜保區(qū)成功引進兩家飛機租賃類企業(yè)
      投資北京(2016年12期)2017-01-06 11:14:24
      人民網、新華網、中國非公企業(yè)黨建網兩新黨建報道條數(shù)排行
      新密市| 宁波市| 秦皇岛市| 五家渠市| 庆阳市| 科技| 汉中市| 溧水县| 元江| 永吉县| 山西省| 麦盖提县| 临湘市| 乌什县| 沈阳市| 泽库县| 平顶山市| 图片| 防城港市| 老河口市| 黑河市| 聂荣县| 会同县| 龙门县| 彰化市| 乐至县| 子洲县| 万盛区| 乐至县| 醴陵市| 侯马市| 景洪市| 休宁县| 镇坪县| 宁南县| 漠河县| 广州市| 木兰县| 临猗县| 鲜城|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