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書信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它的作用和魅力是所有的現(xiàn)代工具無法替代的,它是天然推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但是,在現(xiàn)代,書信文化卻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學生。而書信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要從學生抓起,承擔著閱讀與寫作能力教學的語文教師首當其沖,在語文教學中讓書信文化回歸校園。
關鍵詞:書信 文化 語文教學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并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教學中有效且高效地把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進去。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全面引入過于貪大求多且效果不一定好,只重點引入某一種又難以滿足多元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需求,那么我們可以先選擇好一個抓手或者切入點。書信文化正是一種可以把傳統(tǒng)文化的多種形式黏合起來的一種介質(zhì)。文學、美學、書法、詩詞、禮儀、歷史、教育、哲思等都在書信這一介質(zhì)上得以完美融合與體現(xiàn),使其天然成為推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
但是,隨著網(wǎng)絡時代智能手機和即時通信工具的普及,書信文化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人們的交流越來越簡單化、快餐化、碎片化、從眾化,文字變得越來越少,甚至只用圖像取代文字,情感的表達越來越蒼白乏味,少了往昔的莊重優(yōu)雅。寫信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一件奢侈而“落伍”的事。可以說,這是技術的勝利,卻是文化的倒退。有記者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只有極少數(shù)的90后、00后親筆寫過書信,而大部分曾經(jīng)在書信中流露出真情實感的80后,到今天也已經(jīng)忘記了書信的正確書寫格式。長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實現(xiàn)深層次的人際溝通,不利于他們培養(yǎng)嚴謹?shù)乃季S方式和規(guī)范的書寫習慣,提筆忘字、書寫拙劣等成為當下不少青少年的通病。
這些現(xiàn)象應該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重拾書信文化,恰是破解這些問題的良方。而承擔著閱讀與寫作能力教學的語文教師首當其沖,那么語文教師該如何讓書信回歸語文學科呢?
一.尋根——書信歷史與禮儀
1.書信歷史
鑒于如今的大環(huán)境,大部分學生對書信文化所知不多,甚至認為寫信是一種“老土”的行為,早就該被淘汰了,所以讓學生對書信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書信的興趣,是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我國源遠流長又充滿文化底蘊的書信歷史入手。比如在學生初次接觸到書信的教學內(nèi)容時,可以先布置任務讓學生查閱學習書信在我國的文化源起與歷史流變,引發(fā)學生對書信文化的關注與思考。在完成本次教學任務之后,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信在古代的稱謂演變(書信在古代的稱謂就有數(shù)十種之多,簡牘、尺素、寸箋等稱謂背后,更隱含著書寫材料從竹木、絹帛到紙張的歷史流變)。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
2.書信禮儀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一直崇尚君子之風,尤其在書信禮儀上,古人以“自謙敬人”為原則,字里行間,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素質(zhì)和個人涵養(yǎng)的最基本體現(xiàn),尤其是在公務信件往來中,書信禮儀是否得體顯得很重要。我國書信文化經(jīng)過歷代的傳承和發(fā)展,大體形成了社會約定俗成的格式,一封通常意義上的書信,至少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稱謂語、提示語、思慕語、正文、祝愿語、署名、日期。教師可適當選擇一些書信禮儀進行教學。比如書信中的稱謂語一般指對對方的稱呼,在任何語言中,稱謂語擔當著重要的社交禮儀作用;稱謂之后,一般要綴以對應的詞語來表達敬意,如膝下、幾前、壇席、足下、硯右、如晤、芳鑒等;書信的功能之一是溝通彼此情感,在提稱語后要用簡練的文句述說對對方的思念或仰慕之情,是為思慕語(使用最多的,是從時令、氣候切入);兩人見面后,分別之時應互道珍重,這一禮節(jié)體現(xiàn)在書信中,就是祝愿語和署名啟稟詞。雖然書信發(fā)展到現(xiàn)代,并未再有古代那種嚴格的體制,但社交禮儀的本質(zhì)與其中必需蘊涵的精神是不變的。如此讓書信的魅力在學生眼中得以體現(xiàn),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一封小小的書信也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乃至整個民族的底蘊。
二.品讀——歷代名家書信
完成書信歷史與書信禮儀教學之后,可有選擇性地加入名家書信的鑒賞和品讀。既可作為課堂上的范文教學,也可作為課外閱讀進行選讀。而一些已編入語文課本的課文本身體裁就是書信的也可與語文課文結合進行。
在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作和流傳下來大量的書信作品,不勝枚舉,以下提及一些:
1.古有鄭子家《告趙宣子書》、范雎《獻秦昭王書》、李斯《諫逐客書》、劉向《誡子歆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曹操的《誡子植書》、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陳情表》、自居易的《與元九書》、司空圖的《與李生論詩書》、袁枚的《答沈大宗伯論詩文》歐陽修的《與十二侄》、司馬光《與侄書》、黃庭堅的《與四弟書》、文天祥的《獄中家書》等等。更有《古文觀止》,選取的歷代書信精品達20多篇。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冶煉,很多書信文獻的價值都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其本身。比如有“法帖之祖”美譽的《平復帖》是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陸機向友人問候疾病的一封信札,它不僅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漢字流變具有參考價值,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比如,《答司馬諫議書》是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一封回信,它不僅是古文名篇,也表明了一位政治家改革的決心,我們也可從中窺見北宋中晚期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清代,家書的遺存特別豐富,如紀曉嵐、鄭燮、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張之洞等名人的家書,徽商、晉商的家書,閩粵僑批(即華僑家書),乃至一些普通人的家書。讓后人在觸摸他們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脈搏的同時,打開了清朝社會歷史的另一扇窗口。
2.晚清民國時期,近代郵政的引進,使更多的人擁有了傳遞家書的可能,收遞家書成為人們?nèi)粘I畹闹匾獌?nèi)容。此時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巨大的新陳代謝,而書信作為社會變遷的歷史見證,更是凝結了豐富的內(nèi)涵和復雜的情感。家書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除應酬交游唱和外,不乏表露心跡和記載史事之作,史料價值較高。像《曾國藩家書》、《梁啟超家書》等已成為婦孺皆知的經(jīng)典,在閱讀市場經(jīng)久不衰;《傅雷家書》的作用遠遠超出當初作者給兒子和女兒的教育,能讓人悟出許多為人處世、勸學求知,修身養(yǎng)性的道理;林覺民的《與妻書》讓世人感受到革命者舍生忘死的無畏精神和在“家”“國”之間的艱難抉擇??梢哉f郵政系統(tǒng)的勃興讓書信的文化魅力得以充分釋放。其他如毛澤東、周恩來、李大釗、郁達夫、蔡元培、曹禺等名家都有書信傳世,值得一讀。endprint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光是了解了書信,更能從中學習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在真切的字里行間體悟人生。學生寫信的興趣就會被激發(fā),也營造了愛讀的好氛圍,進而培養(yǎng)愛寫的習慣。
三.應用——讓書信學以致用
書信在人際交流和生活中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書信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受作文的“真實”性,也可以讓學生感受作文的“實用”性。
書信相對一般的文學作品,更具有真實性,而這樣直擊人心的情感永遠不會消亡;書信的最佳方式是在生活中加以實踐與運用。有的孩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上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和父母溝通;即便說出來又因情緒問題,難免會說出不恰當?shù)脑?,讓溝通無法很好地進行,有些甚至說出不理智的話,做出不理智的事。作為老師,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們通過書信來表達情感,因為寫信較說話而言是一個相對緩慢的思考過程,可以自己掌握節(jié)奏調(diào)整好情緒,把藏在內(nèi)心的悄悄話傾訴出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記錄自己的成長,家長或老師也可以慢下來細細體會孩子的真情實感。這樣便于溝通,減少矛盾,化解矛盾,同時還能增進彼此的關系。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把書信作為一種很好的教育媒體,用書信的形式跟學生本人、家長交流,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要經(jīng)常開展與書信有關的語文綜合學習活動。比如組織學生觀看《見字如面》等電視節(jié)目;開展書信征文活動,在社區(qū)、家庭、班級開展“珍貴的家書”展;學生在校期間給家長寫信,寒暑假給老師寫信;近年來各地郵政也紛紛組織了一些書信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老師們可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多多實踐。這樣不但能夠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能得以體現(xiàn),達到作文學以致用的目的。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shù)行家信抵千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些古詩詞每每讀來,總能讓我們感受到古人深沉的思想內(nèi)涵和悠遠的人生韻味。書信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要從學生抓起,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像《意見》中說得那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和現(xiàn)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diào)?!鼻液魡緯拧盎丶摇?,讓書信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罷!
(作者介紹:趙丹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