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文課堂中,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及文學素養(yǎng),而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則需要教師必須采用適當?shù)牟呗约右砸龑W生。本文以此著眼,用“尋找空白”這一方式來豐富閱讀教學中的策略。首先闡述了一下“空白”的含義及其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然后從運用“尋找空白”策略的依據(jù)入手,說明這一策略適時的可能性,最后結合文本,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語言的模糊性以及在文本的戛然而止處尋找作者留下的空白,以此來實現(xiàn)有效的文本閱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 尋找空白 策略
我們把閱讀教學當作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陣地,那么在閱讀教學進行文本解讀中則必須使用有效、有質的手段。也就是說,老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文本解讀過程中應多角度、多方式的進行。其中,尋找空白則是連接讀者與作者、文本的有效紐帶??瞻?,在接受美學理論中是一種審美表現(xiàn)手法,也是各種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是作品有意無意的為讀者提供的一些線索或主題,也就是作品給讀者留下了想象、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空間。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藝術中,各位大師都非常重視與追求“空白即畫”,他們不約而同的把“空白”當做一種追求的目標。中國繪畫的畫境似乎追求的是一個“虛”的空間,如齊白石的《蝦》,僅用六只形態(tài)各異的蝦來表現(xiàn)游弋在水中的蝦群,除了蝦就是大片的空白,而就是這大片的空白才使我們聯(lián)想到蝦在水里是如何自由自在的??瞻祝f的通俗易懂點就是我們口中說的不確定即未定點。它需要讀者或觀眾利用自己的好奇心、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給予適當?shù)耐晟?。在文本解讀中,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未寫出來的、作品中不確定的領域,既帶有模糊性又帶有張性。如果教師帶領學生抓住這種模糊性、張性進行文本解讀就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感知力、閱讀理解力以及閱讀創(chuàng)造力。
一.閱讀教學中運用“尋找空白”策略的依據(jù)
1.人的天性
對于人來說,都有一種這樣的心理: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而對于自己擁有的從不珍惜。小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總是想玩沒有的玩具,吃零食也是想吃自己家里沒有的,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對于處于叛逆階段的中學生來說,他們把這個特點表現(xiàn)的更是淋漓盡致,在課堂上老師重復再重復的知識點依然不認真的去記,對于文本中顯而易見的內容置若罔聞,老是“另辟蹊徑”走自己的道路。其實這就是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他們擁有著一個制造奇跡的大腦,腦袋里有一個七彩的世界,對于那些沒有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就輕而易舉得到的內容,他們又怎么能老老實實地記下來呢?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都存在著無限的可能,都帶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不一定都對教師講的明明白白的東西以及書本上現(xiàn)成的內容感興趣,他們或許對書本上沒有的或者是作者暗示的,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能得出的知識比較高興,比較有成就感、滿足感。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尋找空白”的策略來幫助、引導他們利用這種天性去閱讀文本、分析文本,既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2.一切盡在不言中
清代李漁說:“和盤托出,不若使人想象無窮?!笔惆l(fā)感情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切盡在不言中。但有時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當作者的某些情感是無法用文字來細膩的表達時,這就需要讀者去揣摩作者的內心,根據(jù)作者提供的有效線索和文字的空白來尋找隱藏的東西,去進行文本的閱讀。感情抒發(fā)到最后常常不知用什么詞語來表達,而作者慣用的手段就是留白,因此我們必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尋找空白來閱讀文本,走進讀者,把作者無法言或言不盡的東西利用自己想象和創(chuàng)造加以理解。再者,有些作者喜歡把故事的結尾化為一個令人不確定的句號,把一切都結束在未定點上,用盡在不言中來引起讀者思考,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抓住未定點來進行閱讀教學,仔細品味作者的盡在不言中。
二.運用“尋找空白”于閱讀教學的途徑
1.利用語言的模糊性來尋找空白
語言是人們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更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工具,同時也是衡量一部文學作品好壞的標尺之一。語言具有模糊性是它自身的一個特點,是根深蒂固,不可改變也無法改變的。正因如此,文學作品中才有了“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才有了作者留下的空白。作者使用含蓄而富有深意的語言給讀者留下想象和聯(lián)想的空間,讀者利用想象和創(chuàng)新去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去享受自己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模糊性語言來尋找作者留下的空白,實現(xiàn)有效的文本閱讀,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例如:魯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結尾處寫道“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看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薄按蠹s”、“的確”兩詞著實使我們模糊了一下,這樣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一個“空白”,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帶領學生閱讀到這兩個詞時可加重語氣,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自行找到空白之處進行思考再加工,使得看似簡單的結尾變得豐富且有內涵。
中學語文教材中這樣類似的運用語言的模糊性結尾的文本很多,又如: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看似簡簡單單的結尾卻也是作者留下的空白,對于儺送的回與不回作者用一句模糊的語言交代了,抓住這一點從全文的觀點出發(fā)想象一下作者為什么會對文本進行這樣的處理。
這樣的方法還可以用到詩歌中,例如:《木蘭詩》全詩就用一句“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來稍微描寫了一下戰(zhàn)爭,持久血腥的征戰(zhàn)有生有死,作者卻處理的很簡單,這是為什么?對于戰(zhàn)爭的描寫作者只用模糊的語言進行概括,而對于木蘭戰(zhàn)前的準備和戰(zhàn)后的馳馬回家情節(jié)的描寫卻比較多,教學實施中應從這一空白深入下去進行文本閱讀,這樣木蘭的人物形象就會變得充實、豐滿,對于詩歌的主題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這么說,讀到模糊性語言時:停下來,慢慢品?。《〞兴斋@。
2.從戛然而止中尋找空白
凡是經(jīng)典必有品不完的意蘊,就有其被稱為經(jīng)典的價值。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些經(jīng)典時往往采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方法,使我們在讀到精彩處緊急制動,猛踩剎車??此脐┤欢箙s不知作者在這里注入了太多的情感和內容,不停下來慢慢品是看不到讀不懂的,在這里去尋找空白必定大有收獲,駐足空白處,向文本更深處漫溯。endprint
《紅樓夢》,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研究,作者經(jīng)常在書中嫻熟的運用大量的寫作技巧來刻畫人物性格,構成故事情節(jié),揭示題旨內蘊,處處采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方法使故事情節(jié)停頓或結束,為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留下品味的空間。作者在書中的戛然而止處即是我們尋找的空白處,他們不可能把什么東西都攤開來全部為我們講明白,列清楚,往往留下一些線索讓我們去體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思考這就是經(jīng)典的厲害之處。例如:黛玉見寶玉憋得臉上紫脹,便咬著牙用指頭狠命地在他額上戳了一下,哼了一聲,說道:“你這……”剛說了兩個字,便又嘆了一口氣,仍拿起手帕來拭眼淚。黛玉和寶玉自小是冤家,斗氣吵嘴是常有的事,但這次恐怕是鬧大了,向來遷就黛玉的寶玉竟發(fā)起狠來說要把玉給砸了,把大家嚇得不輕。寶玉吵架后忍不住去找黛玉講和,為了表明心跡,寶玉又說了冒失的話,后悔不迭,頓時臉上紅漲,黛玉心里本郁悶之氣難平,見他這樣,心有不舍,心里千折百回之際,說出口的卻只有“你這……”兩個字的句子,黛玉本來想向寶玉說一下自己心中所想,但最后只留下兩個字。這種意猶未盡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戛然而止的方法比精確語言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使得作品此處意味深長。
再如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結尾處黛玉的“寶玉,寶玉,你好……”文章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誰也不知道黛玉說了什么,這一空白的留下為廣大的讀者留足了思考的空間,為黛玉想出了各式各樣的話語,這些話語并不是讀者憑空隨意想出來的而是對黛玉性格的分析以及對文本的超細解讀中研究出來的,但似乎都不如作者的這一戛然而止。
還有《項鏈》這一課文,莫泊桑用伏來士潔太太的一句話結尾了,我們從這里并看不到瑪?shù)贍柕碌娜魏畏磻?,作者并沒有透漏一字,難道我們在閱讀文本時就不應該停下來思考下作者為我們留下的空白嗎?戛然而止處即是經(jīng)典之處。
三.結語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及時的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教會學生利用語言及寫作技巧來尋找作者留下的空白以此來解讀文本,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一定程度上還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
參考文獻
[1]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張隆華.中國語文教學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巢宗祺.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曾祥芹.語言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5]蔡澤棟.利用空白藝術發(fā)展思維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6.
(作者介紹:李苗苗,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課程與教學論(語文)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