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麗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文物管理所,云南 曲靖 654200)
我國對古字畫的修復一般使用傳統(tǒng)技術,但存在較大的不足。為了讓古字畫流傳千古,得以完整傳承,相關的字畫修復技術就必須不斷完善與提高,通過現(xiàn)代技術的手段來彌補傳統(tǒng)修復手段的不足。雖然,如今現(xiàn)代化的修復手段還處于發(fā)展階段,也仍有不足之處,但與傳統(tǒng)修復技術相比,其優(yōu)勢及特性明顯,對修復工作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對現(xiàn)代手段對幾種典型古字畫的修復技術的介紹,旨在通過對現(xiàn)代的古字畫修復技術不斷地完善,從而使現(xiàn)代修復技術被廣泛使用與普及。
紙張出現(xiàn)變質主要是因為纖維素之間發(fā)生酸催化降解反應所引起的,但是霉的降解速率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毒霉會使周圍的宣紙發(fā)生嚴重的變質,并出現(xiàn)較大的破損,不僅如此,還會對畫面造成破壞,對畫的本身寓意造成損害。若古字畫上面所出現(xiàn)的霉斑,多數(shù)是白點的話,就是“干霉”,也稱為“白霉”,可以借助雞毛撣子將表面的白花撣掉,再用熱水沖洗,之后用質量較好的海綿將水吸干,多次重復沖洗,直到白霉除盡為止[1]。若畫表面的霉點已經(jīng)變成了綠霉,甚至出現(xiàn)更為嚴重紅霉時,可以借助手術刀,將紙張表面的霉?jié)n輕輕削去,然后用干凈的毛筆蘸取高錳酸鉀溶液在霉跡處涂抹,濃度為2%~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是紫紅色的,涂抹時會發(fā)現(xiàn)藥液從紫紅色逐漸變成茶色,靜待幾分鐘,使高錳酸鉀溶液充分滲透,再用另一支干凈的毛筆蘸取草酸溶液,草酸溶液濃度應為2%,在高錳酸鉀溶液痕跡處涂抹,使其發(fā)生中和反應,茶色藥液逐漸變成白色,可以反復幾次,直到茶色溶液逐漸褪干凈,再用清水將畫紙表面淋洗干凈。當整個字畫去霉完成之后,下一步則應進行防霉處理,一般會選用噻苯咪唑進行殺菌,這種殺菌劑效果好,持續(xù)時間較長,應用廣泛,是國際上通用的殺菌劑。在乙醇中溶入噻苯瞇唑,配制成為濃度0.2%~0.3%的溶液,在古字畫紙上面涂抹。保存字畫時,可選用濃度為0.9%的五氯苯酚鈉水溶液對紙片進行浸泡,與此同時在溶液中加入少許卡松,用這種方式制成的防霉紙具有更加高效的防霉作用。將所制成的防霉紙夾在字畫或者是放在畫盒里面,可以起到防霉的效果,用一段時間之后可以更換,以防止字畫再次出現(xiàn)霉?jié)n。
專家在對古字畫進行修復或是揭裱時,首先要對古字畫進行清理,目的一是清除灰塵、污漬;二是除去霉斑。但古字畫因為各種原因產(chǎn)生的污漬不同,所以,清洗方式也不相同。
霉斑:霉斑主要是因為空氣過于潮濕。在進行修復的時候,修復人員應該用脫脂棉花蘸上酒精,擦拭霉斑,直到擦干凈。
油污:對于古字畫出現(xiàn)油污,修復人員應把吸水的紙巾放在油污處,再使用熨斗輕熨油污處,多次之后,古字畫上的油污就可以除去。
墨水:修復人員可以在墨水的下方鋪上一層吸水的紙巾,并使用20%濃度的雙氧水對墨水處進行浸濕,再壓上較重的物體,等待古字畫下方的吸水紙吸滿墨水后再拿起吸水紙,此項操作可反復多次,以達到去除墨水的效果。
畫面因受長時間灰塵的掩蓋,或是有輕微的黃漬或水漬,修復人員應該用60℃左右的溫開水進行平案清洗。清洗時,先用毛巾將字畫潤濕,用清水進行5~6次淋洗,再及時用毛巾將畫面潤濕的部分壓敷,將水漬慢慢地驅趕,直到黃色的污漬變成淡淡的茶色[2]。
選用宣紙所做的字畫,畫紙的表面因時間積累而吸滿灰塵,而且畫面暗淡,為使字畫迅速恢復到之前的狀態(tài),可以用漂白粉進行洗滌,將紙張清洗干凈,保證紙張的耐久性。為降低漂白粉對古舊字畫的傷害,常選用具備還原性的漂白粉硫代硫酸鈉以及鰲合劑EDTA的混合溶液對古字畫進行漂白,鰲合劑也就是乙二胺四乙酸,可以絡合金屬離子。鐵、銅等過渡金屬離子會催化紙張纖維素的降解,在人們觀賞和博物館掛展等情況下,這些離子更容易吸附在古字畫表面,即使數(shù)量不是很多,也會對紙張老化造成較大的影響。但因為漂白劑都具有腐蝕性能,所以應盡量不使用為好。
作畫時使用的鉛粉,時間一長就會變黑,也稱作“泛鉛”。古人在作畫時會運用到一種鉛粉來進行繪制,我們一般稱之為“泛鉛”。例如,明朝“明四家”的仇英的《洛神圖》,原圖展現(xiàn)的是一種人物白里透紅的面貌。但由于字畫年代久遠產(chǎn)生“泛鉛”的原因,洛神的面部泛黑。利用傳統(tǒng)的修復技術對這樣的現(xiàn)象很難修復,但如今的修復人員可以運用化學手段來進行修復。例如,采用過氧化氫和乙醚液體混合對黑色字畫部分進行反復修復,將其氧化成白色,使黑色的字畫變成原來的模樣[3]。
古舊紙本字畫具有的最大觀賞價值之一就是顏色。在對顏色進行修復和處理過程中,首先應分析運用色差測試進行顏色檢測;再利用色差儀,測試未經(jīng)污染的顏色;最后對顏色出現(xiàn)損壞的部分實施分析,并利用結果確定出顏色的填補方案。
在對古代的書畫作品進行揭裱修復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作品出現(xiàn)破洞的情況,這就需要選用質地比較好的與原材料相似的材料進行修補,再將修補之后的絲絹、紙張上色,染上和圓心周圍顏色相近的顏色,也就是全色。全色就是依照之前作品的畫意將出現(xiàn)破洞的殘缺部分的顏色補全[4]。全色的難度系數(shù)相對較高,而且比較復雜,在操作過程中應該依照先小后大、由上向下、寧淺勿深、寧干勿濕的原則進行。在全色進行接筆之前,需要將畫心修補過的位置——破洞的邊緣部分用細砂紙打磨光滑。在進行全色時,應該選在自然光下,對深淺以及新舊程度進行把握,將顏色的明暗協(xié)調(diào)好,以避免因為光源造成視覺色差。進行全色的工作人員應邊全色邊觀察,一定要保證全色的部位與墨色、用筆的技法以及整個畫心是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有些字畫畫意簡單或者是筆跡能夠接筆、添墨處理。接筆是將畫意出現(xiàn)缺損的地方進行補全,先對畫的底色部分進行補畫,之后再對畫意進行接補。全色與接筆這兩項工作對工作人員的要求十分嚴格,不僅要求具備嫻熟的繪畫能力以及對色彩敏銳的觀察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書法水平,同時應有對不同時代的不同畫風的充分了解,只有具備以上素質,才能在字畫恢復操作中得心應手,使破損字畫得以還原[5]。
傳統(tǒng)的字畫的裝裱工藝技術手段是當今舊字畫修復工作的基礎與根本依據(jù)。在科技技術不斷發(fā)展今天,為使舊字畫的保存時間更加長久,也應結合實際選擇正確的修復方法。在對古舊字畫進行修復以及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科學合理的方法,并落實到每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這對于古舊字畫保存時間長短起到?jīng)Q定性作用,需要古舊字畫修復工作人員予以高度重視。
[1]張慧,張金萍,朱慶貴.現(xiàn)代分析技術在古舊紙本字畫保護修復中的應用[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4(5):28-30.
[2]何偉俊,張金萍,陳瀟俐.傳統(tǒng)書畫裝裱修復工藝的科學化探討:以南京博物院為例[J].東南文化,2014(2):25-30.
[3]王瑞,田育星.古字畫修復的難點技術[J].陜西檔案,2010(5):50-51.
[4]王曉雁,劉楊.淺談古字畫的修復保護方法[J].東方收藏,2016(10):102-105.
[5]張柯,于淵.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古字畫修復中的應用[J].滄桑,2014(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