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革命到反叛:1927-1931年傅柏翠的人生軌跡

      2018-01-23 11:15:52
      蘇區(qū)研究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鄧子恢上杭四區(qū)

      提要:傅柏翠從一個地主家庭出身的革命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失敗以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且率先從自己家庭實行二五減租。但是當革命發(fā)展到打擊地主封建土地制度、實行工農(nóng)武裝暴動和土地革命階段,他即以所謂“公田、共家”為名,拒絕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與組織紀律。中共福建省委、紅四軍前委和閩西各級黨組織,以及毛澤東、陳毅、鄧子恢、張鼎丞、鄧發(fā)、中央派往福建省委的巡視員周肅清等對其反復教育,耐心等待。但是傅柏翠不為所動,由消極抵制進而公開對立,在政治、組織、武裝等多方面與中共抗爭。1930年12月,傅柏翠被開除黨籍,他被開除黨籍與肅清“社會民主黨”無關(guān)。1931年5月,傅柏翠公開宣布反共,叛投國民黨軍政當局。

      一、緣起:關(guān)于傅柏翠研究狀況的啟發(fā)

      傅柏翠,1896年出生于閩西上杭縣蛟洋村,早年留學日本,接受民主思想,后入國民黨左派;大革命失敗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與創(chuàng)建閩西革命根據(jù)地,后來叛變當了國民黨的保安團長、縣長,與中共為敵,對閩西中央蘇區(qū)造成了嚴重危害。抗戰(zhàn)時期他配合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所部由其家鄉(xiāng)子弟兵為主體的保安十一團[*]章振乾《閩西農(nóng)村調(diào)查日記》1945年6月2日記載,古田中學校長陳哲人介紹說:“福建省保安第十一團原為古蛟鄉(xiāng)常備鄉(xiāng)兵,上自團長傅柏翠,下至勤務兵均為古蛟人?!敝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福建文史資料》第35輯,1996年版,第84頁。殺害中共中央派來的中共南方工委委員兼閩西特委書記王濤,甚至殘忍地“梟首示眾,并拍照分呈層峰備案”,親自簽發(fā)“快郵代電”呈請國民黨當局嘉獎。[*]電文資料存古田會議紀念館。但他又為了自身及在家鄉(xiāng)打造由自己掌控的“自由小王國”的利益,與國民黨貌合神離,在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一度與紅軍游擊隊達成互不侵犯的口頭約定,為游擊隊的活動提供一定保障,在家鄉(xiāng)圈起了一塊由他管轄的約兩萬人口“自治”的小天地;當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兵臨上海之時,他于1949年5月宣布起義,“脫離蔣黨,愿意將功贖罪”[*]《閩粵贛之勝利形勢及我對起義部隊之對策——魏金水向中央、華南分局報告》(1949年5月27日),福建省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閩粵贛邊區(qū)革命歷史檔案匯編》第6輯,檔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285頁。。新中國以起義人員給以厚待,為他作了很優(yōu)惠的安排。

      對于這樣一位不過是縣團級,在中共黨史上并不起眼的歷史人物的研究,學界不是很重視,有分量的論著不多。但對于傅柏翠的研究與關(guān)*時斷時續(xù),其中不乏對他的頌揚之作,甚至試圖“漂白”他那一段背叛革命的歷史。目前所見論著有稱他前半生為“始終不忘共產(chǎn)黨、相信共產(chǎn)黨、追隨共產(chǎn)黨”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姚鼎生:《曲折前半生——傅柏翠傳》,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有稱之為“傳奇名人”甚至冠以“聞名遐邇的農(nóng)民領袖”稱號[*]陳賽文、黃寧、傅柒生:《傳奇名人傅柏翠》,中國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引言”。,有評價為“奇人和異數(shù)”[*]黃道炫:《奇人傅柏翠》,中共龍巖市新羅區(qū)委黨史研究室編:《龍巖黨史資料與研究》總第32期《紅色新羅》,2013年。(轉(zhuǎn)載于《財經(jīng)》雜志),有指稱為“革命奇人”[*]孫向陽、俞琳玲:《革命奇人傅柏翠的風雨人生》,《黨史縱覽》2009年第2期。。有臺灣學者則將他定位為“地方強人”[*]陳耀煌:《民國時期的農(nóng)村社會與地方強人——傅柏翠與閩西地區(qū)》,[臺]《東吳歷史學報》第29期,東吳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依筆者所見,陳耀煌所論《民國時期的農(nóng)村社會與地方強人——傅柏翠與閩西地區(qū)》所據(jù)檔案文獻充分,評價比較客觀;其他相關(guān)研究與評價則大同小異,或偏向于將其視為國共兩邊不討好的受害者,或杜撰編造一些文學描述,渲染所謂“閩西王”的“傳奇”色彩。在撰述與評價方面,缺少對于歷史人物研究嚴謹?shù)目茖W性,過多采信傳主的個人回憶,忽視對歷史檔案文獻的研究分析,也不乏道聽途說或主觀臆造。例如虛構(gòu)并宣揚毛澤東“尊稱”傅柏翠為“閩西傅先生”[*]筆者查閱各種史料,包括傅柏翠的回憶材料,毛澤東在閩西期間與傅柏翠見面大約十一二次,多為在公眾場合的公務活動,并未結(jié)交個人私誼。“閩西傅先生”一說,未見可靠資料記載。且這一稱謂為中性,并無尊卑之別?!白鸱Q”之說純屬作者個人用意。,例如把毛澤東1930年2月所作《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首句“漫天皆白,雪里行軍無翠柏”(后來發(fā)表時改為“雪里行軍情更迫”),望文生義地解釋為在行軍路上“毛澤東惦記著他”[*]陳賽文、黃寧、傅柒生:《傳奇名人傅柏翠》,“引言”。。這種不做科學論證的任意編造,在歷史研究中不可取。

      引人*意的是,關(guān)于傅柏翠的研究或描述,沒有對其因為自身利益、政治信仰和國共兩黨斗爭力量變易與形勢變化而反復改變?nèi)松壽E的“投機”,作深層次的研究,而是簡單地作“奇人”或“傳奇”渲染與詮釋,追求的是離奇與主觀臆想,缺少嚴謹?shù)目茖W研究。對于歷史人物思想行為的評價,把人物的自我評價作為基本依據(jù),甚至不乏主觀編造的內(nèi)容。這就難免產(chǎn)生誤導,偏離了歷史人物研究的科學軌道。

      這種情況,引起了我對傅柏翠有關(guān)人生道路研究的關(guān)*,斷斷續(xù)續(xù)地收集了一些關(guān)于他的檔案文獻與回憶史料。我對傅柏翠并不陌生,1978年曾陪同他專程從福州回到閩西他的家鄉(xiāng),到他當年活動過的一些地方,請他邊參觀邊回憶。后來我多次到他的家里與他交談采訪,大致了解他一生曲折的經(jīng)歷,也研究了與他有關(guān)的歷史文獻與報章新聞。

      我以為,傅柏翠生平留下最有影響而復雜的,也是對他評價需要厘清的一段歷史,是他在1927年9月加入中共,1929年10月自行脫黨,到1930年12月被中共開除黨籍,1931年3月被誣為“社會民主黨”領袖,1931年5月公開宣布反共,“改易旗幟”,率部投靠國民黨陣營。這將近4年,是他由一個中共早期的革命開拓者走向反叛的政治失敗者的4年,是他的人生由光輝的頂峰跌落到深淵的復雜過程。為準確論述傅柏翠這4年的人生軌跡,本文以歷史檔案文獻為主要依據(jù),參考包括傅柏翠和其他重要的歷史當事者的回憶以及報章材料,秉持史學先輩傳統(tǒng)古訓“不虛美,不隱惡”原則,作系統(tǒng)的梳理,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的傅柏翠。

      二、革命:一個從舊時代叛逆的共產(chǎn)黨人

      傅柏翠走上革命道路,經(jīng)歷了他那個時代無數(shù)進步知識分子相同的道路,那就是經(jīng)受五四運動新文化洗禮之后,在思想上的彷徨苦悶與追求,在行為上的搖擺與進退失據(jù)。正如傅柏翠自己所說,他在五四運動以后到過北京,在那里讀了《新青年》《新潮》等報刊,“我看了很贊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同年回到家鄉(xiāng)以后,提倡“文學革命”和新文化,可是沒有人接受他的觀點;后來,“我又染上了周作人介紹的日本武者小路的‘新村思想’”[*]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中共上杭縣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1987年,第1頁。。

      “新村思想”也就是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在那個時代廣受青年推崇與追隨。這是因為五四新文化時期各種思潮混雜,社會主義、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紛紛登場。許多革命青年一時迷茫于各種思想流派,選擇了擺脫一切束縛與壓迫的無政府主義。例如瞿秋白、張國燾、鄧子恢都曾經(jīng)是無政府主義的信眾。而源于日本武者小路,經(jīng)周作人在《新青年》發(fā)表的《日本的新村》大力推廣的新村主義,是無政府主義的一種。1919年,毛澤東也受到這一流派思想影響,在《湖南教育月刊》撰文積極推崇,試圖在長沙岳麓山創(chuàng)建公共農(nóng)場、公共工廠、公共醫(yī)院、公共學校等等集一切設施為“公共”的理想的“新村”。[*]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893-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52、53頁。同一時代的傅柏翠,懷有同樣的追求與夢想,“熱衷于周作人介紹的武者小路的‘新村’思想”,同樣“打算邀一二十人到梅花十八洞一帶去搞個理想中的‘新村’”[*]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1頁。。其結(jié)果是沒有人響應,無果而終。

      可見,不論是毛澤東、瞿秋白、張國燾,還是鄧子恢、傅柏翠以及更多同時代青年,在五四運動前后都抱持同樣的追求,經(jīng)歷了同樣的迷茫,信奉同樣的無政府主義,在人生道路與思想啟蒙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經(jīng)過30年的風雨征程,大浪淘沙,這些人中有的成為一代英雄,有的卻淪為歷史的沉渣或落伍者。這不是時代的不公平,而是各自選擇政治道路的不同。

      這一段虛幻的追求使得傅柏翠重新回到現(xiàn)實??吹皆?jīng)失望的國民黨,1924年在經(jīng)過孫中山的改造宣布國共合作及其三大政策以后,重又燃起了希望,他于1926年重新登記為國民黨員,擔任國民黨上杭縣黨部秘書,投入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2頁。應該肯定,在1926年重回國民黨以后,傅柏翠在上杭積極推動并參與了“反基督教運動”、組織工會農(nóng)會、反對駐地軍閥勢力、打擊地方官僚,直到迎接和支持北伐軍入閩等等,不遺余力。在此以后,他作為國民黨左派首領,與上杭縣中共組織及其主要領導人密切合作,抵制國民黨右派的反共反革命活動。正因為此,國民黨右派與地方反動武裝于1927年5月7日在上杭制造事變,鎮(zhèn)壓上杭工農(nóng)運動,逮捕殺害中共上杭地方組織與左派人士;同時,傅柏翠也被反動派通緝。當時正在上杭的中共閩南部委書記羅明,聽說國民黨反動派正在“挨家挨戶搜捕傅柏翠。他說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傅的名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羅明同志談福建黨和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中共福建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編寫委員會編:《福建黨史資料》第3輯,1984年,第13頁。

      1927年6、7月間,羅明為恢復被破壞的黨組織,再次到達上杭,并到了蛟洋,特意在傅柏翠家住了幾天,與他談話,“勉勵他向彭湃同志學習,為工農(nóng)服務”。而傅柏翠加入中共的意志堅定,“表示愿意入黨為革命奮斗”。[*]《羅明回憶錄》,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頁。同年9月上旬,已經(jīng)改任中共閩南特委書記的羅明為迎接南昌起義部隊,再次來到閩西,還是住在傅柏翠家。傅柏翠說,羅明“通知我黨組織已同意直接吸收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4、6頁。入黨介紹人是羅明、陳祖康兩個人。[*]《羅明回憶錄》,第61頁;《中共閩西特委關(guān)于上杭、武平、長汀情況報告》(1928年7月26日),中央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編:《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8冊,1984年,第10頁。對于傅柏翠來說,作為一個舊時代、舊觀念和舊營壘的叛逆者,加入中共,是他對人生道路一個轉(zhuǎn)折性的選擇,他由此完成了由信奉三民主義、無政府主義到“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的重大轉(zhuǎn)變。

      在此之后,傅柏翠竭盡所能協(xié)助羅明和地方黨組織,幫助南昌起義部隊解決交通、后勤補給、傷病員安置等方面事宜。送走部隊南下潮汕之后,他依據(jù)中共八七會議以后所制定的關(guān)于土地革命和開展武裝斗爭方針策略,投入到了土地革命的各項工作中。

      傅柏翠加入中共,正是中共處境最為艱困時期,是八七緊急會議以后向土地革命轉(zhuǎn)折的時期。由此,傅柏翠入黨以后首先執(zhí)行的黨的任務,就是參與并實施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線與政策。這對于出身于地主家庭,懷著一腔民主革命熱情卻又不諳中共革命理論與政策的傅柏翠,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在加入中共以后的最初半年,傅柏翠遵循黨在八七會議以后確定的方向與斗爭策略,在他的家鄉(xiāng)上杭縣北四區(qū)及鄰近地區(qū),也就是以蛟洋為中心的十多個村莊,開展了土地革命的一系列活動,建立農(nóng)村黨組織,成立農(nóng)民協(xié)會,收繳民團及地主槍械,組織農(nóng)民自衛(wèi)軍。短短幾個月,至1928年初春,“全區(qū)黨員已達一百人以上,蛟洋一鄉(xiāng)約占半數(shù)”[*]傅柏翠:《土地革命初期上杭北四區(qū)農(nóng)民武裝斗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研究委員會編:《福建文史資料》第7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頁。。

      在土地革命方面,傅柏翠認為,要發(fā)動農(nóng)民參加農(nóng)會投入革命,必須“使群眾得到實際利益”,認識到農(nóng)會的力量,于是提出了“二五減租”的口號。這場斗爭得到農(nóng)民廣泛支持,迅速發(fā)展。四鄰各鄉(xiāng)的農(nóng)民紛紛仿效,“不出一個月間,都組織起農(nóng)會,進行退租斗爭,并取得了勝利”[*]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3頁。。

      在這聲勢浩大的減租斗爭中,傅柏翠是領導的核心。他從自身做起,率先對自家的田租減25%,起了示范效應,而獲得廣泛響應,在群眾中贏得了很高的聲望。不久以后中央派往福建的省委巡視員趙亦松[*]趙亦松,即周肅清,湖南益陽人,1905年生,1928年加入北伐軍并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1928年受中央派遣任福建省委巡視員,1929年初被派赴莫斯科中國共產(chǎn)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并與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斗爭,以后長期留在蘇聯(lián),受到種種迫害,1955年回國,長期病休,1978年病逝。寫的一份報告對此作了肯定:“傅同志以地主兼紳士資格,投降無產(chǎn)階級。在國民黨時代,首先自己實行減租百分之二十五,農(nóng)民敬之如父母。附近三十里周圍農(nóng)民請其往組織農(nóng)協(xié),一時成立了十多鄉(xiāng),入會會員不下兩千戶,農(nóng)民群眾實數(shù)達五千以上?!盵*]《趙亦松關(guān)于上杭工作概況報告》(1928年7月29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3冊,第136-137頁。在大革命失敗與土地革命交替的階段,二五減租固然是中共土地革命最初的奮斗目標,而且也是孫中山國民黨時代的口號。但中共在八七會議提出的土地革命的根本任務遠遠不止于此。

      據(jù)羅明回憶,當時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潮汕失敗,朱德率領余部經(jīng)閩西武平轉(zhuǎn)向贛南時,即10月中旬,“我們在上杭北四區(qū)收到特委寄來的八七會議的《告全黨黨員書》和中央號召舉行秋收起義的文件”,后來又聽到了“贛州工人傳來毛澤東同志領導秋收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的消息”。[*]《羅明回憶錄》,第68頁。為此,羅明和上杭黨組織作出了建立以北四區(qū)為據(jù)點發(fā)展武裝斗爭的決定。

      顯然,形勢的發(fā)展不再停留在“二五減租”階段。據(jù)傅柏翠的表述是:“羅明同志回閩南后給我來了一封信,說現(xiàn)在整個計劃改變了,不要打城市,要在農(nóng)村開展活動,用農(nóng)村包圍城市。”[*]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頁。而羅明的回憶是,他在從蛟洋回到廈門后,出席了12月4日在漳州召開的中共閩南、閩北兩臨時特委聯(lián)席會議。會議成立了福建臨時省委,決定依據(jù)八七會議實行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的武裝暴動;同時依據(jù)這一精神,對全省農(nóng)村形勢作了分析,提出了新的任務,開展武裝暴動,“一直到實行土地革命工農(nóng)武裝奪取政權(quán),一切政權(quán)歸蘇維埃(工農(nóng)兵代表會),殺盡土豪劣紳”。[*]《福建各縣負責同志聯(lián)席會議目前政治任務決議案》(1927年12月5日),中共龍巖地委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龍巖地區(qū)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印:《閩西革命史文獻資料》第1輯,1981年,第138頁。正是在這一形勢與任務之下,閩西地區(qū)改變了過去停留在二五減租的工作,開始了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在此以后,先后爆發(fā)了龍巖后田暴動、平和長樂暴動、上杭蛟洋暴動和永定暴動。

      被稱作閩西四大暴動之一的蛟洋暴動,領導人為上杭縣委書記郭柏屏和傅柏翠,而傅柏翠發(fā)揮了主要的作用。一開始,傅柏翠不再滿足于“二五減租”,而提出了“耕者有其田”和“廢除捐稅租息”的口號,并且制造槍支、組織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儼然進入了武裝斗爭的臨戰(zhàn)狀態(tài)。[*]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頁。1928年3、4月間,中共上杭縣委書記郭柏屏、宣傳部長鄧子恢和藍鴻祥等相繼來到蛟洋,督促加緊暴動的準備。但是傅柏翠對于立即暴動持有不同的意見,堅持反對武裝暴動并實施土地革命。幾經(jīng)拖延,終于因為國民黨駐軍郭鳳鳴的逼迫與對蛟洋的摧殘,傅柏翠率眾于1928年6月25日舉行暴動。

      但是由于暴動的時機喪失,暴動失敗,蛟洋人民遭到了嚴重摧殘。究其原因,除了敵人的強大,更加主要的是傅柏翠對于武裝暴動與土地革命的遲疑和反對。正如福建省委巡視員的報告所說:蛟洋暴動的失敗,“這個責任是柏翠同志應負的”[*]《向省委的報告(濱字五號)》(1928年7月26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3冊,第78頁。。

      閩西地區(qū)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很迅速,1928年春天,在繼平和長樂、龍巖后田、上杭蛟洋之后,很快在6月29日發(fā)生了張鼎丞領導的永定暴動,把福建土地革命推向高潮。福建省委立刻成立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海萍為總指揮、傅柏翠為副總指揮的閩西暴動總指揮部。7月下旬,傅柏翠率領蛟洋農(nóng)民武裝奉命馳援永定。7月底,王海萍、傅柏翠率領永定、龍巖、上杭暴動武裝連續(xù)作戰(zhàn),進攻龍巖縣城和永定縣坎市等地,行動失利。此后一系列軍事行動也處處受阻。蛟洋地區(qū)的農(nóng)民戰(zhàn)士思鄉(xiāng)心切,軍心不穩(wěn)。傅柏翠也不愿意再留在永定,要求率部返回蛟洋。

      傅柏翠率部支援永定暴動,本不是自愿,而是應福建省委的意見,集中閩西各縣武裝于永定,意圖造成更大的武裝暴動局面,并任命傅柏翠為暴動指揮部副總指揮參與行動。8月間,閩西黨組織“接獲省委的命令”,成立中共閩西臨時特委,郭柏屏為書記,張鼎丞為組織部長,鄧子恢為宣傳部長,該3人為常委,6名執(zhí)行委員中,沒有傅柏翠的名字。同時,組建新的閩西暴動指揮部,增加張鼎丞、鄧子恢為副總指揮,傅柏翠改為第三副總指揮。[*]龍巖地委組織部等編:《中共福建省龍巖地區(qū)組織史資料(1926年夏-1987年1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1頁。從這份組織名單,可以認為傅柏翠在閩西黨和紅軍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另外,閩西暴動委員會把龍巖、永定、上杭三縣暴動武裝編為閩西紅軍十九師,轄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3個團。蛟洋武裝與龍巖白土武裝合為五十五團,傅柏翠為團長。這就意味著,傅柏翠的軍權(quán)十分有限。

      傅柏翠率部由蛟洋到永定,前后一個多月的活動和閩西黨與紅軍組織的整合情況,顯示了傅柏翠的軍事指揮能力及其領導地位的低落。傅柏翠對此沒有表示過自己的感受與意見,但他在行動上作出了反應。他堅持不愿留在永定,要求回蛟洋,甚至舉槍以自殺相威脅,“被張鼎丞把槍奪下”安撫平息,同意他的要求。傅柏翠乃把已經(jīng)編入五十五團的蛟洋武裝一起帶回去,[*]張福貴(張鼎丞堂弟):《永定土改及紅軍活動》,龍巖市永定區(qū)博物館館藏資料(700)。表明了對黨組織不滿與疏離的情緒。

      但令傅柏翠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帶領蛟洋農(nóng)民武裝重返家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敵郭鳳鳴部已占領蛟洋。他只能在蛟洋周邊蘇家坡、苧園、洋稠、白云山、郭車一帶游擊,與郭鳳鳴部作拉鋸戰(zhàn)。他的隊伍越打越少?!靶蝿菥o張時,最多也只有50多人,較穩(wěn)定時只剩下8個人。”這種狀況維持了6個月左右,直到春節(jié)之前的1929年1、2月間,郭鳳鳴部撤離,傅柏翠才重回家鄉(xiāng)。[*]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11頁。在這近半年時間里,他沒有與上級聯(lián)系。中共福建省委和閩西特委對他的行動知之甚少,是不滿意的。

      隨著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于1929年5月二次入閩,迅速占領閩西各縣大部分區(qū)域并創(chuàng)建閩西革命根據(jù)地,土地革命進入高潮;傅柏翠領導的蛟洋地方武裝也改編為紅四軍第四縱隊第七支隊,即后來的第十支隊的一部分。他手中已沒有多少屬于個人支配的資源,他對于革命的興趣漸漸淡漠,轉(zhuǎn)入了消沉。

      三、消沉:對土地革命的質(zhì)疑與抵制

      如前所述,傅柏翠由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子弟,進而成為青年革命者,然后轉(zhuǎn)為國民黨左派并轉(zhuǎn)而加入中共。但是他在革命道路行進到由組織農(nóng)會、發(fā)動武裝斗爭進而以武裝暴動實行土地革命階段,表現(xiàn)出了猶疑以至反對,在一些原則問題上與中共的方針路線發(fā)生分歧,漸行漸遠,并且同黨的組織有所疏離與抵制。檔案文獻保存下來許多文件以及他和有關(guān)當事人寫的回憶錄,清晰地記錄了他的思想言論與行為軌跡。

      中共閩西特委在蛟洋暴動失敗以后向省委的報告中說:上杭縣北四區(qū)即蛟洋地區(qū)1928年“二三月間以來”開展減租、抗捐、殺地主家的豬等斗爭,“以上幾種都是得到完全勝利”,而當斗爭進展到武裝暴動的關(guān)鍵時刻,“縣委派人到北四區(qū)工作時,柏翠即刻辭退,謂他那里的工作已做得好了,不要再來人,你們可到別的地方去趕快做起來”[*]《中共閩西特委關(guān)于上杭、武平、長汀情況報告》(1928年7月26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8冊,第8、9頁。。這里所說被傅柏翠辭去的人,是時任上杭縣委宣傳部長鄧子恢。

      鄧子恢是在參與領導龍巖暴動失敗后,被福建省委派到上杭縣委工作,并代表上杭縣委到蛟洋指導農(nóng)民暴動。對于這一段經(jīng)歷,鄧子恢與張鼎丞寫的回憶錄《閩西暴動與紅十二軍》,說得十分具體:上杭蛟洋地區(qū)一系列斗爭下,群眾革命情緒高漲,且地處龍巖、連城、上杭三縣邊界,“是閩西發(fā)動武裝暴動、實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根據(jù)地的最理想地區(qū)。1928年4月間,子恢奉省委命,代表上杭縣委到蛟洋工作,當時向傅柏翠建議實行土地革命,上杭縣委也來信指示要進行土改。但傅柏翠拒不執(zhí)行。他的理由是別處工作尚未搞起來,光蛟洋單獨土改會引起反動派摧殘,導致斗爭失敗”,因此要求縣委把其他地區(qū)工作做起來,“將來一齊總暴動”。鄧子恢向他解釋革命發(fā)展不平衡的道理,但依然被拒絕。[*]蔣伯英主編:《鄧子恢閩西文稿(1956-1971)》,龍巖學院中央蘇區(qū)研究院2016年編印,第93頁。最終結(jié)果就如前面所述,國民黨郭鳳鳴部并沒有因為傅柏翠的等待而罷手,向蛟洋發(fā)起攻擊并大肆燒殺,以致蛟洋農(nóng)軍被迫應戰(zhàn)而失敗,蛟洋民眾遭到嚴重摧殘。

      這一事件映了鄧、傅在蛟洋暴動的時機選擇和達致目標上存在原則分歧。鄧子恢是根據(jù)中央與省委決定,分析閩西和蛟洋敵我矛盾的形勢,判定暴動條件已經(jīng)具備;而傅柏翠認為“鄧子恢也來蛟洋鼓動暴動”,是“受瞿秋白的‘左’傾和過去彭湃同志在東江激烈斗爭的影響”,不計條件和成敗的蠻干,所以“不主張馬上舉行暴動”。[*]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8頁。

      傅柏翠在1978年的這一口述回憶,所表述的關(guān)于反對鄧子恢以及省委指示在蛟洋實行武裝暴動與土地革命的理由,似乎還不是其當時真實思想的全部。1945年6月8日傅柏翠與福建社科研究所“閩西農(nóng)村調(diào)查團”章振乾的談話中,談到了當年反對鄧子恢乃至朱德、毛澤東土地革命的原委。他說:“過去曾經(jīng)參加共產(chǎn)黨和農(nóng)民暴動,但對于共產(chǎn)黨之分田單干計劃原不贊成,認為搞共產(chǎn)主義嘛,應該‘土地國有,共同耕作、共同生活’才對。為此還曾與鄧子恢等人多次辯論過,但均不為他們所接受。朱德、毛澤東來閩西后,也同樣主張分田,乃不得不遵照辦理,但思想并不很通?!盵*]章振乾:《閩西農(nóng)村調(diào)查日記(1945年4月-7月)》,《福建文史資料》第35輯,第98頁。顯然,傅柏翠所追求的“共產(chǎn)主義”,同中共為之奮斗的共產(chǎn)主義,在革命不同階段、不同任務和目標上有著根本分歧。

      傅柏翠在1945年的這篇談話,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反對中共當時實行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蘇維埃政權(quán)的方針政策;二是追求所謂“共同耕作、共同生活”,即他始終堅持的“公田制度”與“共家運動”的理想。而鄧子恢指出這是一種超階級的“違反黨六次大會政治路線的主張”。[*]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蔣伯英主編:《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198頁。這種主張實際上是他早年曾經(jīng)追求過的無政府主義的幻想,連他自己后來也不得不承認“結(jié)果都歸于失敗”[*]章振乾:《閩西農(nóng)村調(diào)查日記(1945年4月-7月)》,《福建文史資料》第35輯,第100頁。。

      傅柏翠參與領導的蛟洋暴動,是他加入中共以后最重要的一次革命行動,也是對他思想理論與執(zhí)行黨的方針路線的實際檢驗。其結(jié)果除了蛟洋人民受到國民黨的嚴重摧殘,還導致閩西革命遭受打擊,因而受到廣泛的批評。除了前述鄧子恢及中共閩西特委以外,福建省委巡視員趙亦松到蛟洋實地考察之后,更作了這樣的評估:“傅同志只懂些國民黨的理論,不懂黨的新理論與策略,對之懷疑。整個的思想,依舊是國民黨左派的思想?!苯?jīng)過黨組織嚴肅批評之后,傅柏翠也“只是口頭的接受,心中實未了解”。

      為此,趙亦松留在蛟洋,對他作耐心教育,“與之竟談五日”,而他依然對黨的“一切新策略尚在半信半疑之中”;但是由于蛟洋20里范圍之內(nèi),都在傅柏翠控制之下,“黨是傅同志的黨,群眾是傅同志的群眾”,“黨的力量還未來得及(掌控)”。因此,“現(xiàn)在蛟洋的行動,完全是國民黨為民眾謀利益口號的兌現(xiàn),并沒有C.P.的主張實行”[*]《趙亦松關(guān)于上杭工作概況報告》(1928年7月29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3冊,第137頁。。

      福建省委于7月13日派往閩西另一個10人巡視組,在給省委的報告中同樣反映了傅柏翠的問題,指出在蛟洋暴動即將爆發(fā)之時,擔心“對他本身的利益發(fā)生沖突”,不僅不去領導,“反而去制止群眾斗爭”,“致群眾的革命情緒低落下去”。而且群眾反映他“早就表現(xiàn)不好,黨的觀念很薄弱,在農(nóng)會中還掛著(孫)中山像。同志叫他撕下,他說,掛在上面并不會吃飯,怕什么?”由于他懷疑并阻止暴動,縣委對其嚴厲批評。他不僅不接受,而且說“我不革命也是可以的”。[*]《向省委的報告(濱字五號)》(1928年7月26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3冊,第77頁。

      對于傅柏翠在蛟洋暴動中所犯錯誤的批評還不止于此。1929年7月在蛟洋召開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張鼎丞嚴厲批評了傅柏翠不分土地”,批評他農(nóng)民意識,“只搞一些減租減息等小恩小惠,但燒田契、分田他不干”;群眾要求分田,他也強調(diào)“要搞就要各地一起暴動,一起分田,實際上是保護他的地主利益。毛主席聽了張(鼎丞)對傅(柏翠)的批評后,講張(鼎丞)義正辭嚴”[*]鄧子恢:《古田會議前后的一些歷史情況》(1970年11月5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56-1971)》,第283頁。。

      史料顯示,傅柏翠在1928年6月25日蛟洋暴動之前,以他的家庭地位與個人身份以及他對革命的追求,在自己家鄉(xiāng)做了大量工作,獲得了群眾的擁戴;但由于他的思想還停留在三民主義乃至無政府主義,不接受中共關(guān)于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的政治訴求,甚至囿于自身家庭利益,拒絕實施摧毀地主階級統(tǒng)治基礎的土地革命,給革命造成了損失,遭到了中共黨內(nèi)包括鄧子恢、張鼎丞和省委、特委的普遍批評。

      這種狀況,對傅柏翠精神和心理都是壓力和沖擊。蛟洋暴動4天之后,張鼎丞領導的永定暴動爆發(fā),其規(guī)模、影響更大許多。傅柏翠應新建立的閩西暴動總指揮部之召,以副總指揮身份率數(shù)百名蛟洋農(nóng)軍開赴永定馳援。在永定、龍巖、上杭三縣作大范圍游擊,連連失利,致軍心不穩(wěn)。這時“傅柏翠動搖了。蛟洋的戰(zhàn)士看到溪南里農(nóng)民已分得土地,也要求回家去分田”[*]鄧子恢、張鼎丞:《閩西暴動與紅十二軍》(1961年6月),《鄧子恢閩西文稿(1956-1971)》,第94頁。。當他率部重返蛟洋,蛟洋又已被敵人占領,只能流落轉(zhuǎn)戰(zhàn)于山野,至1929年2月春節(jié)前才重返蛟洋。這一段時光,傅柏翠與省委和閩西特委關(guān)系明顯疏遠。他自己也認為,特委書記郭柏屏和宣傳部長鄧子恢對他有意見。[*]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的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11頁。他也僅在經(jīng)歷了失敗之后給福建省委寫了一份報告。[*]《中共福建省委關(guān)于最近政治情形給中央的報告》(1928年12月13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3冊,第339頁。

      11月12日,福建省委候補書記羅明到達永定縣溪南,召開中共閩西特委會議,傳達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精神。特委會議研究了傅柏翠的問題,認為傅柏翠在蛟洋暴動以后情緒消沉、處境困難,以致“民眾革命情緒消沉”;蛟洋的工作今后是否能夠發(fā)展,“與柏翠個人能否革命有關(guān)”。羅明聽了匯報,“決定去找柏翠談話”[*]《中共閩西特委關(guān)于各縣情況給省委的報告》(1928年11月21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8冊,第33頁。。很明顯,閩西特委對傅柏翠革命的堅定性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

      鑒于傅柏翠存在的問題,福建省委在1928年12月先后兩次給中央的報告中對傅柏翠都作了很負面的評價。12月11日報告指出:“蛟洋紅軍百余名由傅柏翠同志帶領,現(xiàn)受挫折。傅表現(xiàn)不好,要退出黨,帶十余名農(nóng)民當大哥去。因該處農(nóng)民信仰他,故黨的工作目前在蛟洋很不容易進行。”[*]《中共福建省委十一月份黨的組織工作報告》(1928年12月11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3冊,第303頁。12月13日的報告反映,蛟洋紅軍從永定回去以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殺豪紳,燒地主的田契債券;而郭鳳鳴大舉進攻,群眾不堪其壓迫,“乃由傅柏翠同志(表現(xiàn)不好的一位同志)帶領一部分農(nóng)民上山做土匪去了”[*]《中共福建省委關(guān)于最近政治情形給中央的報告》(1928年12月13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3冊,第339頁。。以當時的歷史狀況與背景,結(jié)合傅柏翠的口述資料判斷,福建省委認定傅柏翠去“當大哥”“做土匪”應為誤傳。鄧子恢、張鼎丞的回憶錄也沒有這方面的表述。不過由此判斷,福建省委和閩西特委對于傅柏翠的評價都不好,顯露出嚴重的不信任。

      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先后兩次入閩。短短幾個月,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地方紅軍發(fā)展壯大,閩西蘇區(qū)初步形成。傅柏翠有感于紅四軍聲威、閩西局面變化等種種積極的因素,重又鼓起了對于革命的信心。他在中央派到蛟洋的軍事教官羅瑞卿、曾省吾幫助下,把“不及四十人的武裝”編為紅軍教導隊[*]傅柏翠:《土地革命初期上杭北四區(qū)農(nóng)民武裝斗爭》,《福建文史資料》第7輯,第17頁。,經(jīng)過一段時間訓練,于5月26日編為以他為團長的紅軍第五十九團。全團一個特務連和一個營,共約400人。[*]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65頁。

      在1929年5月21日初見毛澤東、朱德,參與協(xié)同紅四軍行動以后,傅柏翠率領剛組建的五十九團,于6月3日、6月7日參加了紅四軍組織的第二次攻打龍巖和白砂的戰(zhàn)斗。不過在這兩次戰(zhàn)斗中,五十九團幾乎沒有實際的對敵作戰(zhàn)。傅柏翠回憶說,攻打龍巖的戰(zhàn)斗,因守敵很弱不堪一擊,“沒有發(fā)生什么大的激戰(zhàn)”;而白砂戰(zhàn)斗時,紅四軍于6月7日占領白砂,“6月8日我們五十九團到達白砂,白砂戰(zhàn)斗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66、67頁。。

      白砂戰(zhàn)斗后,紅四軍在新泉,與閩西特委研究決定把閩西地方武裝編入紅四軍,為第四縱隊。委傅柏翠為司令,黨代表為李力一(即李任予)。四縱隊成立時建有第七、八兩個支隊。第七支隊成立時“以上杭北四區(qū)的武裝為基礎”,“跟隨紅四軍工作”;第八支隊則為永定武裝編成,“在永定界內(nèi)工作時間多”。也就是說,傅柏翠所指揮的,只是四縱隊的一個支隊。這兩個支隊,一直到9月間攻占上杭以后才集中起來,共有兵力“七個大隊約有八百余人”。而四縱隊黨的領導歸閩西特委,軍事指揮歸紅四軍。[*]《巡視員謝永康給福建省委報告》(1929年10月25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5冊,第367頁。

      傅柏翠被委為四縱隊司令官,是他在革命生涯的一次躍升,但也正是這時起,他同紅四軍特別是同閩西特委發(fā)生矛盾,且關(guān)系日益緊張,僅過了4個月即與紅四軍及閩西特委分道揚鑣,以致他的人生道路發(fā)生改變。

      據(jù)所能見到的史料,傅柏翠首先是在四縱隊初建時,對四縱隊的建制與對紅四軍派來幫助整頓的干部作風不滿。據(jù)他回憶,紅四軍攻占龍巖后,四縱隊在翁家花園整編時,堅持要按照他的意愿編制,甚至以紅四軍派來幫助整編的“軍閥作風較嚴重的干部有意見,提出了辭職要求”,由此“大家批評我的農(nóng)民意識”,以致朱德軍長在黨員生活會上親自作了答辯并作了調(diào)解。[*]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69頁。

      這場不大不小的風波,正是反映了傅柏翠在人民軍隊建設上的非無產(chǎn)階級意識,就是后來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所批評的試圖脫離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單純軍事觀點”和“軍閥主義的道路”[*]《關(guān)于糾正黨內(nèi)的錯誤思想》(1929年12月),《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頁。;也有違毛澤東關(guān)于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jīng)由鄉(xiāng)、區(qū)、縣赤衛(wèi)隊和地方紅軍“直至正規(guī)紅軍”的方法,以既反對“劃歸地方建制”,又反對幫助整編的紅四軍干部“軍閥作風”為理由,實現(xiàn)其個人控制新建的四縱隊的錯誤觀念。

      這場風波經(jīng)朱德的調(diào)解而暫告平息,隨后于7月間在蛟洋召開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傅柏翠遭到張鼎丞對其反對土地革命的公開批評,且張鼎丞的發(fā)言得到了毛澤東的肯定。這對于傅柏翠而言,不啻是不光彩的一幕。而隨后選舉產(chǎn)生的中共閩西特委,以鄧子恢為書記的5名常委和15名執(zhí)行委員中,都沒有傅柏翠的名字。他只位列特委軍事書記張鼎丞領導下的軍事委員。[*]《中共福建省龍巖地區(qū)組織史資料(1926年夏-1987年12月)》,第23頁。更加引人*意的是,這次會議始終是在紅四軍前委代表毛澤東指導下召開的,全部議程和決議都經(jīng)過毛澤東修訂確定。這反映了毛澤東對傅柏翠的態(tài)度與評價。

      中共閩西一大是傅柏翠由剛剛恢復革命熱情轉(zhuǎn)向消沉的轉(zhuǎn)折。這種轉(zhuǎn)變有一個過程。首先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他對于所擔負的四縱隊司令員工作的懈怠與不負責任,引起閩西特委不滿:“四軍入閩,委以四縱隊司令官之職,因他不講軍事,又無緊張工作精神,弄得四縱隊甚無頭緒,便改任黨代表職。”[*]《中共閩西特委給省委報告第五號》(1930年1月10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8冊,第163頁。他是在1929年6月四縱隊成立時被任命為司令員,7月間在蛟洋出席中共閩西一大時還是這個職務。而在他9月21日參與攻打上杭以后,福建省委巡視員謝運康(即省委組織部長謝漢秋)于10月25日在上杭白砂寫給省委的報告說:紅四軍到龍巖后即成立四縱隊,“以傅柏翠為司令官”,“現(xiàn)在胡少海為司令官,傅柏翠為黨代表”[*]《巡視員謝運康給福建省委報告》(1929年10月25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5冊,第367、368頁。。這表明傅柏翠的職務已經(jīng)改變。

      中共閩西特委和謝運康這兩份報告說明,傅柏翠擔任四縱隊司令員僅3個月,即因為其思想消極和工作不負責任而被調(diào)換了工作。鄧子恢、張鼎丞回憶說,1929年7月“正式公布成立紅四軍第四縱隊;八月成立了縱隊司令部,縱隊司令傅柏翠(后來傅不就職,改為胡少海),黨代表張鼎丞”。[*]鄧子恢、張鼎丞:《閩西暴動與紅十二軍》,《福建黨史資料》第3輯,第34頁。按鄧子恢、張鼎丞的這一回憶,傅柏翠擔任四縱隊司令僅2個月,且工作懈怠致“四縱隊甚無頭緒”。

      其實,當省委巡視員謝漢秋在上杭白砂寫上述報告時,傅柏翠于10月22日隨同毛澤東、鄧子恢、謝漢秋一同撤離上杭,也在白砂。正是在此時此地,傅柏翠決心脫離革命隊伍。他以國民黨軍發(fā)動“三省會剿”對古田、蛟洋根據(jù)地造成威脅為由,向特委書記鄧子恢提出,“請假回古蛟,事先布置一下”。鄧子恢不同意,于是發(fā)生爭論?!敖Y(jié)果是毛主席答應了我的要求,說回去三幾天沒有關(guān)系?!倍鴮嶋H上,傅柏翠第二天回蛟洋以后,從此脫離革命隊伍,“也沒有返回四縱隊了”。[*]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5頁。顯然,傅柏翠欺騙了鄧子恢,也欺騙了毛澤東。自此以后,傅柏翠與中共的關(guān)系漸行漸遠,直至背叛。

      四、反叛:從消極以至與中共決裂

      傅柏翠于1929年10月25日前后以“請假”為名回到蛟洋以后,從此游離于黨的組織之外且消極對立。他自己也把脫離共產(chǎn)黨的時間定為1929年10月。他在1931年公開叛變以后發(fā)表的一份致國民黨軍旅長楊逢年的自白中說:“自前年十月間由上杭退出后,即離開隊伍,隱居家鄉(xiāng),不復參與該黨一切工作?!盵*]《傅柏翠反正后,表明心跡之一函》,《福建民國日報》1931年7月29日,第3張第1版。毛澤東、陳毅等高層領導和中共閩西特委,以及此后的閩粵贛特委雖然一再勸導容忍,終不獲回報。而傅柏翠最終決意背棄中共,叛投敵營國民黨軍政當局。

      傅柏翠回到蛟洋老家作何安排,據(jù)他回憶,他在回家以后直至“古田會議召開的前兩天”,即1929年12月26日的兩個月,“我都在后方搞地方工作,還為四縱隊修理過一些槍支;而主要則是在蛟洋搞起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及生產(chǎn)合作社”[*]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5頁。。傅柏翠在這里所說的“合作社”,并非閩西蘇區(qū)創(chuàng)立初期為保護農(nóng)民免受商業(yè)資本剝削而興辦的合作社組織,而仍實施他一年以前反對工農(nóng)武裝暴動、實行土地革命的“共家運動”與“公田主張”。傅柏翠的這些主張與行動,受到了閩西特委的公開批評,指出其所謂“公田與共家制度”是“超時代不顧社會進化階級的主張,是違反黨六次大會政治路線的主張”[*]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8頁。。

      事實上,此前的1928年12月,福建省委候補書記羅明到閩西,專程到蛟洋做傅柏翠的工作,并傳達了六大精神。六大方針路線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指出“認為中國革命目前階段已轉(zhuǎn)變到社會主義性質(zhì)的革命,這是錯誤的”;六大提出的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十大綱領之一是“沒收地主階級的一切土地,耕地歸農(nóng)”,即反對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的土地革命。[*]《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姜華宣等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要會議紀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關(guān)于中共這一路線,傅柏翠并非不了解,是明知而執(zhí)意抵制。事實表明,傅柏翠反對中共土地革命的觀念,從蛟洋暴動開始從未改變。他回憶說,在古田會議召開之前見到毛澤東,也表示不愿隨紅軍出發(fā)行動的理由是“一心想在家鄉(xiāng)搞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試驗”,想留在家鄉(xiāng)過一種“共同生產(chǎn)、共同消費的農(nóng)村共產(chǎn)團”的生活。毛澤東即回答說,“可也可以,但最好是跟軍隊出發(fā)”。[*]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7頁。黨的六大鮮明地表示了目前中國革命還不到社會主義革命,傅柏翠卻要躍進到共產(chǎn)主義。這在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義革命尚在艱難推進,成千上萬共產(chǎn)黨人為此而流血犧牲之時,卻宣示提前進入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是逆潮流而行的反動、破壞革命的反革命。而一向堅持原則且當時正堅定執(zhí)行與宣傳黨的“六大”精神的毛澤東表示“也可以”,難道會贊同傅柏翠的這項計劃?傅柏翠的回憶,令人難以置信。

      事實上,傅柏翠全力推行的“公田與共家制度”,本質(zhì)上是反對中共的土地革命。1930年2月,他出席北四區(qū)支部書記聯(lián)席會議,討論“共家問題”。他發(fā)表講話說:“北四區(qū)農(nóng)民不是為的土地革命而暴動,乃是為的共家主義。北四區(qū)農(nóng)民過去受地主地租剝削很小,因此土地革命對北四區(qū)農(nóng)民利益很少。”同時,傅柏翠拋棄了中共為實行土地革命而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口號以及毛澤東關(guān)于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的理論,提出他創(chuàng)造的“共家制度”和“良心論”“人性論”。他指稱“共家是出于農(nóng)民的良心,農(nóng)民看窮苦老弱者太苦自然會贊成共家”;又稱“我們黨對于人性太悲觀了,人始終是有良心的,良心的作用可以打破物質(zhì)的支配”[*]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8-199頁。。

      中共閩西特委為此對他提出批評,強調(diào)“北四區(qū)農(nóng)民偉大的英勇斗爭,仍然是土地斗爭,他們決不是為的共家主義”;而所謂“良心的作用可以打破物質(zhì)的支配”,“根本是唯心的理論”;“你既然站在唯心論上來分析一切事實,因此你的一切理論與行動,便走上了這一錯誤的道路”。閩西特委提醒傅柏翠,你當時(加入中共時)雖然鄭重聲明“共產(chǎn)黨員當然要相信唯物論”;但是你現(xiàn)在鼓吹“良心論”“人性論”的這些觀點,“卻證明你是一個唯心論者”。閩西特委還提醒他:“假如你再不糾正這一唯心論的觀點,那將來一定會走上更錯誤的道路?!盵*]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9頁。

      可以看到,中共閩西特委不僅在事實方面,而且在理論方面嚴肅批評了傅柏翠嚴重偏離中共的政治方針與土地革命路線的嚴重錯誤。為了教育傅柏翠,以免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閩西特委于1929年12月,即古田會議召開之前,由特委書記鄧子恢并請陳毅、毛澤東與之見面談話,希望其改變錯誤的觀念,放棄錯誤的行為,重回革命隊伍,但毫無效果。

      閩西特委的文件記載:1929年12月,鄧子恢、陳毅同傅柏翠談話,指出他在閩西土地革命斗爭中犯了機會主義的錯誤,特別是蛟洋暴動時“不接受上杭縣委的指示,起來做殺土劣燒契據(jù)等工作,致斗爭遭到了失敗”,后來在中共閩西一大雖然接受了批評,但“實際上你心里還是堅持成見”。[*]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7頁。

      毛澤東也同傅柏翠談話,說的是擴大紅軍的路線和革命高潮何時到來的問題以及對中國革命形勢估量的問題。這一問題,正是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之后1930年1月5日給林彪的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核心內(nèi)容。毛澤東在那封信中鮮明地批評黨內(nèi)“有一部分同志”,“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沒有用這種紅色政權(quán)的鞏固和擴大去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深刻觀念”;同時指出了由鄉(xiāng)區(qū)縣赤衛(wèi)隊的地方武裝,發(fā)展為正規(guī)紅軍的人民武裝發(fā)展路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頁。正是在這次談話中,傅柏翠向毛澤東提出了與林彪同樣的問題。

      而據(jù)傅柏翠所說,他是在古田會議召開前兩天與毛澤東談話,可見古田會議以后毛澤東給林彪信的內(nèi)容,在同傅柏翠的談話時已經(jīng)表達。但是傅柏翠的回憶只談毛澤東如何支持并贊同他的意見,對上述根本問題只字不提。而歷史檔案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卻有所記載。

      閩西特委這份文件不僅批評傅柏翠遲遲不回紅四軍四縱隊黨代表的崗位,更指出其對于毛澤東關(guān)于由地方紅軍到主力紅軍的“擴大紅軍的路線”的懷疑;并以其同毛澤東的談話為例,“你曾向毛同志說:‘究竟等革命高潮到來時總暴動呢,還是我們零星的斗爭去促成高潮?’”由此閩西特委批評他,這樣的疑問,“表示你對擴大紅軍路線的懷疑,更證明汝對中國革命形勢估量的不足,對敵人力量估量太過,結(jié)果必然要走上陳獨秀機會主義的政治路線的錯誤”。[*]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8頁。這些言辭,與毛澤東在9天以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林彪批評的含義幾乎一致。

      中共閩西特委及毛澤東、陳毅、鄧子恢等的教育與勸說,沒有改變傅柏翠對于中共政治信仰的動搖。他也沒能按照黨的組織紀律回歸四縱隊的戰(zhàn)斗崗位,而是繼續(xù)堅持回家鄉(xiāng)蛟洋,推行背離中共土地革命路線的“共家運動”和所謂“農(nóng)村共產(chǎn)團”;甚至以“素心怕參加會議”為名,向毛澤東表示拒絕出席古田會議;以“不慣做填表寫報告的細致工作”,意欲回鄉(xiāng)搞“共家運動”為由,拒絕毛澤東指示其回紅四軍四縱隊,隨軍出發(fā)江西戰(zhàn)場的要求。[*]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6頁。傅柏翠是唯一以如此荒謬理由拒絕紅四軍前委書記、黨代表毛澤東的共產(chǎn)黨員。

      古田會議以后,進入1930年。傅柏翠的革命生涯也將走向終結(jié)。1930年2、3月間,傅柏翠一意孤行地拒絕執(zhí)行黨的土地革命政策,在北四區(qū)蛟洋一帶農(nóng)村繼續(xù)大力推動“共家運動”,遭到中共閩西特委明令禁止。傅柏翠不予遵從,引發(fā)與特委之間多次爭辯?!霸谧詈笠换剞q論失敗后”雖不得不停止進行,但是他“并不虛心接受,反而說特委之命不敢不從,以模糊同志對理論上的認識”。從此之后,傅柏翠對閩西特委的抵觸與不滿“日益顯著”。[*]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8頁。

      歷史檔案顯示,中共閩西特委沒有放棄對傅柏翠的挽留,或邀其出席重要會議,或委以黨和政府要職。但傅柏翠以各種理由拒絕。1930年2月下旬,中共閩西特委在龍巖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討論土地問題及工人運動等問題。會議召開之前,特委連續(xù)5次寫信請傅柏翠出席。但其既不出席,“且連半字都沒回復”。隨后閩西特委召開的黨團縣委書記聯(lián)席會議,“又一連去三次信要你前來”,傅柏翠仍不出席。1930年3月召開閩西第一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傅柏翠作為大會籌備委員并當選為閩西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之職。為此,“特委曾三次去函要你前來”,并且由閩西特委組織科長蔡協(xié)民前往蛟洋勸駕,結(jié)果還是“也不來也無半字答復”。閩西特委指其“共產(chǎn)黨黨部分配一個黨員工作,更比三請孔明還難!這些組織上的錯誤,更證明你不滿意特委對你共家主張的批評,證明你對共家主義的錯誤完全沒有糾正”。[*]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8頁。

      對于閩西特委的耐心勸導與教育,傅柏翠一概以冷漠的態(tài)度,將自己置于對立的地位。后來他自己也承認,1930年6月紅四軍四縱隊完成在贛南游擊返回閩西前后,“省委、特委曾經(jīng)五六次來人動員我出來工作,可是我一直推辭不去”。這樣的態(tài)度“影響很壞”。也因此,“特委對我的意見就越來越大了”。[*]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7、78頁。這雖然是傅柏翠事隔近半個世紀以后“悔不該當初”的自責,但當時,他與閩西特委的對立已成水火,難以修復。

      閩西特委鑒于傅柏翠長期脫離黨的組織與紅軍武裝,依照組織程序,向其索取帶回家的2支駁殼槍,導致矛盾激化。傅柏翠致信閩西特委書記鄧子恢,陳述拒不還槍的理由與憤怒。中共閩西特委乃于第135次常委擴大會議研究了傅柏翠的問題,決定予以嚴重警告處分。會議之后,閩西特委于1930年4月27日致信傅柏翠通知了這一決定。這封信強調(diào),特委自1929年冬發(fā)現(xiàn)其政治路線與組織路線的錯誤以后,“曾委托毛澤東同志向汝說明,不料汝至今沒有接受”;不僅沒有改正錯誤,而且更加嚴重起來,“特委認為你這種錯誤如不糾正過來,將來會走到更危險的道路上去”[*]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7頁。。

      這封信將傅柏翠的錯誤歸納為10條,一一列出。其要點為:1928年5月不接受上杭縣委指示舉行武裝暴動的“機會主義主張”;拒絕擔任四縱隊司令官及調(diào)任黨代表;“屢次反抗四縱隊之擴大與訓練”;質(zhì)疑毛澤東關(guān)于革命高潮到來的條件和擴大紅軍的路線;違背黨的六大政治路線搞超時代與違反社會進化階級主張的“公田與共家制度”;違背共產(chǎn)黨員信仰的唯物主義觀點,散布所謂“人性論”“良心論”,以模糊階級斗爭理論;在離開革命斗爭崗位后,拒絕向組織交還槍支武器等等。

      關(guān)于特委的這些意見,本文在上文論述中多已引述,不另重復。不過需要指出,這封信特別批評傅柏翠破壞黨的紀律的嚴重錯誤,指出其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應當嚴守黨的紀律,不得“在黨外采用攻擊的方式,造成黨內(nèi)與政府的分裂”;指出其對四縱隊和紅四軍,常常“吹毛求疵地在黨外去攻擊”;黨員有什么意見只能在黨的會議上提出,一成決議后即須無條件執(zhí)行,“絕對不能堅持個人的成見,站在黨外去攻擊同志”。閩西特委為此指出,“這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你歷來就沒有這種精神,這是犯了組織上嚴重的錯誤”。閩西特委在向傅柏翠宣布處以嚴重警告的同時,指出“你的錯誤如果再不糾正過來,離開了黨的政治路線”,“確有被宣告政治死刑的危險”;因此特委希望其深切地覺悟和糾正,“重新走上布爾什維克的戰(zhàn)線”。[*]中共閩西特委:《致柏翠同志的信》(1930年4月27日),《鄧子恢閩西文稿(1916-1956)》,第199-201頁。

      中共閩西特委第135次常委擴大會議的警告處分和《致柏翠同志的信》,無異于對傅柏翠的最后通牒。但傅柏翠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不予改弦更張,而且把“惱火”指向特委書記鄧子恢,把嚴肅的政治問題歸結(jié)為個人恩怨,毫無根據(jù)地埋怨鄧子恢把這份黨內(nèi)文件“公開發(fā)到閩西各地”,且把這次會議與決定推定為“由林一株個別壞人挑起的”。[*]傅柏翠:《閩西早期革命斗爭回憶》,《上杭黨史資料》第7輯,第77頁。林一株當時不過是兩個月前才增補的中共閩西特委19名執(zhí)行委員之一,擔任閩西蘇維埃政府文化部長兼建設部長,在黨內(nèi)沒有職務,怎能挑起中共閩西特委如此重大的決定?1930年11月、12月,林一株才升任閩西蘇維埃政府常委、秘書長兼裁判部長、肅反委員會主席[*]《中共福建省龍巖地區(qū)組織史資料(1926年夏-1987年12月)》,第24、34、35頁。,在錯誤的肅“社黨”事件中掌握生殺大權(quán),濫殺無辜而被處決。而那時鄧子恢早已調(diào)離閩西。

      但是,傅柏翠沒有接受閩西特委的規(guī)勸與警告。1930年7月以后,郭滴人接替鄧子恢擔任閩西特委書記,張鼎丞任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同年10月,中央決定設立閩粵贛特區(qū),成立中共閩粵贛特委以替代閩西特委,派鄧發(fā)為書記。隨后,鄧發(fā)到達龍巖。在組織機構(gòu)更疊、黨的書記換了兩任的情況下,傅柏翠的政治信仰與組織觀念依然如故。對于這樣一位長期與黨的政治路線對立、與組織對抗的共產(chǎn)黨員,任何一級黨組織都不會容忍。1930年12月,鄧發(fā)主持召開中共閩粵贛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專門研究了傅柏翠的問題,認為其雖“經(jīng)閩西特委數(shù)次調(diào)動,他都不出來,不答復”,而且進行“秘密活動”,北四區(qū)全體黨員都在他支配之下,也不向黨報告,因此決定“把他開除黨籍”。[*]《中共閩粵贛特委給羅明的信——傅柏翠的反動活動及開除他的黨籍》(1931年1月30日),中央檔案館編:《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1984年內(nèi)部出版,第27頁。

      不過,閩粵贛特委還是想挽救傅柏翠,雖然作出了開除其黨籍的決定,但沒有立即通知他,而是派閩西蘇維埃政府經(jīng)濟部長羅壽春前往蛟洋調(diào)查了解情況。羅壽春從蛟洋回來以后報告,北四區(qū)的黨員“已全體退出黨的組織”。鑒于還沒有得到北四區(qū)自己的報告,閩粵贛特委“未敢確信”,因此于1931年1月4日派閩粵贛特委組織部長李明光和羅壽春再次前往蛟洋地區(qū),可是北四區(qū)委和區(qū)蘇維埃政府機關(guān)已經(jīng)不見蹤影,“找不到你們來接頭,這可證明了你已經(jīng)脫離了黨的組織”。[*]《中共閩粵贛特委給北四區(qū)全體同志的信——為爭取革命勝利勸告立即恢復黨組織》(1931年1月6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9頁。

      中共閩粵贛特委在確認這一情況以后,立即于1月6日給北四區(qū)全體黨員發(fā)出了一份語重心長的信,批評北四區(qū)黨組織不執(zhí)行中央關(guān)于成立閩粵贛特區(qū)等決定,“退出黨的組織,取消蘇維埃政府”,與黨的政策相對立,“是很危險的”;指出黨不愿意經(jīng)過了數(shù)年來的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的北四區(qū)的黨和蘇維埃及全體黨員“脫離黨的領導,脫離革命戰(zhàn)線”,希望北四區(qū)布爾什維克黨員站在革命的利益上,“深刻的了解自己的錯誤,馬上恢復黨的組織”,在一個星期內(nèi)“給黨一個回答”。[*]《中共閩粵贛特委給北四區(qū)全體同志的信——為爭取革命勝利勸告立即恢復黨組織》(1931年1月6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11-13頁。

      但過了20天,仍然沒有得到傅柏翠和北四區(qū)黨組織的回復。1月27日,閩粵贛特委給傅柏翠正式下達了開除黨籍的通知。這份通知除了重復上述《給北四區(qū)全體同志的信》的主要內(nèi)容,還指出了傅柏翠提出的“與黨與蘇維埃相反的路線”,即所謂“實現(xiàn)土地、和平、自由三大要求”的錯誤,并指出在當前反革命勢力正向蘇區(qū)發(fā)動軍事“圍剿”的嚴重形勢下,“鄭重的指出你這異常危險的錯誤前途”,希望能糾正過去的錯誤,“在一個禮拜內(nèi)予特委一個詳細的答復”。[*]《中共閩粵贛特委開除傅柏翠黨籍的通知》(1931年1月27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24-26頁。

      自中共閩粵贛特委作出開除傅柏翠黨籍決定,到給他發(fā)出正式的書面通知,前后大約一個月。即使發(fā)了書面通知,又還給他一個禮拜的時間再思考。閩粵贛特委采取這樣寬容的方式,除了期待傅柏翠回心轉(zhuǎn)意,更加不舍的是蛟洋地區(qū)為蘇維埃而浴血奮戰(zhàn)的閩粵贛的數(shù)千名群眾與200多名中共黨員。

      但實際上,傅柏翠不僅早已背棄革命,而且反共反革命的決心已定,只是在被開除黨籍以前,他的反黨活動還是“秘密活動”。但“到去年十二月閩粵贛代表大會時,把他開除黨籍,從此他便公開出來活動”。[*]《中共閩粵贛特委給羅明的信——傅柏翠的反動活動及開除他的黨籍》(1931年1月30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27頁。

      這些活動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在組織上,取消中共北四區(qū)區(qū)委、支部,北四區(qū)全體中共黨員退黨;取消蘇維埃政府,另行成立與之對立的農(nóng)民聯(lián)合會,以拉攏群眾,北四區(qū)七八千群眾除了一小部分沒有給他拉去以外,其余都在他領導之下。在行動上,配合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qū)的“圍剿”,在北四區(qū)各路口嚴密放哨,斷絕與閩西蘇區(qū)的交往;“反對工人甚至暗殺工人領袖”,被殺的有“該區(qū)內(nèi)的雇農(nóng)工會主任、工聯(lián)會主席”,“共被暗殺十余人”。在政治方面,“他們的口號是A、組織貧農(nóng)聯(lián)合會;B、武裝自衛(wèi);C、實現(xiàn)土地、和平、自由三大要求。土地的要求是:不贊成土地出租,不出土地稅;和平的要求是:不要反對富農(nóng);自由的要求是:不要當紅軍”。同時,公開攻擊共產(chǎn)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政策。[*]《中共閩粵贛特委給羅明的信——傅柏翠的反動活動及開除他的黨籍》(1931年1月30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27-28頁。

      歷史檔案的上述記載,表明了傅柏翠的政治立場與行為舉措與中共鮮明對立。在組織與行動上,則已跨越了階級對立紅線,成為無產(chǎn)階級的敵人,表明他與中共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由1929年10月對革命的消極和脫離革命隊伍,發(fā)展到了對黨的公開敵視,并在行動上打擊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土地革命,成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幫兇。

      所以,中共閩粵贛特委對傅柏翠作了最后的挽救與最壞的打算。一是給傅柏翠的入黨介紹人之一原福建省委書記羅明寫信(另一介紹人福建省委原代理書記陳祖康已于1928年6月叛變),將傅柏翠上述種種反共反革命行為以及將其開除出黨的情況一一告知,并希望羅明根據(jù)他的錯誤寫一信給他,指出他“現(xiàn)在已脫離黨、脫離政府、脫離了革命的戰(zhàn)線”的危險,敦促他改過自新。同時,閩粵贛特委也作好了各種應對的安排,加緊對他的勸導,派人員去北四區(qū)做群眾工作,極盡全力“使他能回到革命戰(zhàn)線上來”;同時也作了最后的準備,“如到最危險的時候,只得用最后的辦法解除他們的武裝”[*]《中共閩粵贛特委給羅明的信——傅柏翠的反動活動及開除他的黨籍》(1931年1月30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28頁。。

      正如閩粵贛特委的判斷“我們估量他是無答復的”[*]《中共閩粵贛特委給羅明的信——傅柏翠的反動活動及開除他的黨籍》(1931年1月30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28頁。,傅柏翠除了繼續(xù)公開的反共活動,不再給中共作任何回應。矛盾發(fā)展到這一階段,傅柏翠與中共閩粵贛特委、閩西蘇維埃政府的關(guān)系已屬敵對,在行動上的武裝對抗也在所難免。

      歷史追溯到這里,有一個問題必須澄清。即傅柏翠是因為前述一系列由黨內(nèi)矛盾轉(zhuǎn)化為敵我關(guān)系,被開除黨籍受到黨的制裁,還是因為被誣為“社會民主黨”而受到迫害?這一問題,只須明確,閩西蘇區(qū)錯誤的肅“社黨”,起因于1931年1月黨內(nèi)“左”傾錯誤,2月21日、22日發(fā)布閩西蘇維埃政府“裁字”第一號、第二號通知,將肅“社黨”列為重大事項加以推行;3月1日以后,肅“社黨”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濫殺無辜的嚴重階段,至8月以后逐步停息。

      而傅柏翠與中共的分歧與斗爭由來已久,將其除黨籍是在1930年12月。那時肅“社黨”還沒有開始,開除傅柏翠與肅“社黨”毫無關(guān)系。即使1931年2月27日閩粵贛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宣布他為“共產(chǎn)黨的叛徒”時,也是將他與“社會民主黨”區(qū)分的:“開除了從來不服從黨而特委敢開除的傅柏翠,破獲了大部分社會民主黨的首要分子。”[*]《中共閩粵贛特委常委第一次擴大會決議——關(guān)于取消閩粵贛第一次黨代會政治路線》(1931年2月27日),《閩粵贛革命歷史文件匯集(1930年-1931年)》,第34頁。直到肅“社黨”全面擴大化進入嚴重階段的3月6日,閩西蘇維埃政府專門就“北四區(qū)取消蘇維埃問題”發(fā)出的第23號通告,第一次指稱“社會民主黨的領袖傅柏翠”,歷數(shù)其在北四區(qū)取消蘇維埃政府、屠殺雇農(nóng)工會主任、強迫解散一切革命群眾的組織、撕毀閩西工農(nóng)銀行紙幣等等反共活動,“完全是富農(nóng)豪紳地主企圖恢復暴動前的勢力,重新建立剝削壓迫群眾的反動統(tǒng)治的反革命陰謀和行動”[*]《閩西蘇維埃政府通告第23號——關(guān)于上杭北四區(qū)取消蘇維埃問題》(1931年3月6日),福建省委黨史征編委編:《閩西肅社會民主黨歷史懸案專題資料匯編》,1984年,第16頁。。由此可以明了,傅柏翠的背叛革命以及中共給他以嚴重警告處分、開除黨籍在前,與肅“社黨”無關(guān)。即使閩西不發(fā)生肅“社黨”事件,他也一樣的反共反革命,一樣會受到這樣的處分。只是肅“社黨”的泛濫,把傅柏翠卷了進去,給他多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傅柏翠的叛變對閩西中央蘇區(qū)造成了嚴重危害。當時,正是閩西蘇區(qū)緊張的第二次反“圍剿”前后。傅柏翠為表明其反共投敵的心跡,不僅在蛟洋嚴加控制,而且主動出擊,向周邊上杭縣白砂、古田和連城縣廟前一帶進犯,甚至直接攻擊閩西地方武裝主力紅十二軍。據(jù)古田鄉(xiāng)檔案館記載:“1931年傅柏翠叛變,正月二十九日(公歷3月17日),以傅柏翠為首策動全古蛟武裝攻打紅軍十二軍。駐在古田的紅十二軍沒有防備,被叛徒突然襲擊,受到很大損失?!盵*]古田鄉(xiāng)檔案館編:《大源(盧森堡)革命史略(未刊稿)》(1959年1月),上杭縣檔案館全宗號20-1-27。時任紅十二軍一○一團特務連長彭勝標回憶,部隊駐扎在古田,“傅柏翠進攻我們,我軍參謀長、連長被打死”。[*]彭勝標:《我與古城暴動與汀瑞游擊隊》(1982年4月),長汀縣博物館(E-16-3)。同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公歷8月5日),傅柏翠與楊逢年、金漢鼎、鐘紹葵等參與對閩西蘇區(qū)第三次“圍剿”的國民黨軍相勾結(jié),三面包圍與進犯(上)杭武(平)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白砂,[*]雷時標、黃勝香:《傅柏翠叛變革命和古蛟革命的中斷》(1955年6月),福建省委黨校館藏資料(2-0087),上杭縣檔案館館藏資料。對蘇區(qū)后方造成了嚴重威脅。

      至此,由于傅柏翠所控制的古蛟地區(qū)的叛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qū)的包圍向西部推進至連城廟前、新泉,以至文坊、朋口一線,對于后來第四、五次反“圍剿”危害極大。

      鑒于事態(tài)嚴重,中共福建省委臨時組織書記蔡協(xié)民,向中共中央報告了“傅柏翠問題”,指出“北四區(qū)到廟前一帶都成了傅的勢力范圍。在傅賊領導之下,取消蘇維埃,成立了民團,曾一次出兵打新泉赤區(qū),并經(jīng)常以武力與我們作對。永、汀、連革命勢力的聯(lián)系被他截斷”[*]《蔡協(xié)民關(guān)于福建工作情況報告》(1931年4月13日),《福建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7冊,第158頁。。為此,中共閩粵贛特委作出計劃,除了以紅軍新十二軍為主力,并動員全蘇區(qū)軍民全力應對國民黨軍的“圍剿”;同時調(diào)動新十二軍一部,陳兵于蛟洋附近警戒,試圖武力解決傅柏翠的武裝叛變。

      顯然,傅柏翠與中共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1931年4月底,傅柏翠又踏出了他人生道路的關(guān)鍵一步。他決意投奔國民黨,先以其親信蛟洋民團主席賴子炘的名義,派出代表前往龍巖,致函國民黨軍四十九師張貞所部旅長楊逢年“表示投誠,詞意懇切”;然后又派出兩名代表再去商議,甚至自愿把這兩個代表留在楊逢年指揮部作為人質(zhì)“以堅信約”。楊逢年也派出代表,經(jīng)反復協(xié)商,至5月21日,“傅派賴子炘親詣指揮部商妥”,將傅柏翠所率民團編為龍巖、上杭、連城三縣邊界保安總隊,“傅任總隊長,賴氏為副。即日改易旗幟,受本黨領導,共同剿赤”。[*]《楊逢年收編傅柏翠》,《福建民國日報》1931年5月30日,第2張第2版。另據(jù)傅柏翠自撰回憶錄《我脫離紅軍后的曲折經(jīng)歷》(未刊稿)謂:“1931年五六月間,駐龍巖的偽國民黨軍閥四十九師旅長楊逢年派人前來接洽。我與賴子炘一致認為作友,在互不干預各人所行的政治社會制度下,作軍事和交通方面的聯(lián)系,同時把原來的農(nóng)民自衛(wèi)軍改稱為杭巖連邊界地方保安隊。我自任總隊長,賴子炘任副總隊長,以適應當時環(huán)境之需?!睂⒋硕位貞浥c文中所引《楊逢年收編傅柏翠》比較,同一事件,表述卻大相徑庭。孰真孰偽,一目了然。

      在與楊逢年完成了投降、收編、易幟這幾項舉措的同時,傅柏翠致函楊逢年,懇切表白投誠反共心跡:“竊翠在民十六以前,本一三民主義的奉行者”,后在“清黨”時“迫不得已,始鋌而走險”加入中共;但是看到“共黨政策荒唐,措置乖謬,遂深悔從前舉動之孟浪,覺陷身污泥,非急圖拯救不可”。于是在前年10月間“由上杭退出后,即離開隊伍,隱居家鄉(xiāng),不復參與該黨一切工作。中間雖受該黨幾度威逼,亦置不理”?,F(xiàn)在收集了一批武裝,同賴子炘一起,“誓與該黨決心奮斗,期望挽狂瀾于既倒”。[*]《傅柏翠反正后,表明心跡之一函》,《福建民國日報》1931年7月29日,第3張第1版。

      為了表示對于傅柏翠反共之舉的肯定與信賴,6月26日,國民黨福建省政府第一零七次會議研究解除對傅柏翠的通緝,確認“傅柏翠反赤確有事實表示”,決議“準予取消通緝”[*]《省府一零七次會議》,《福建民國日報》1931年6月27日,第2張第2版。。

      至此,傅柏翠完成了反共叛變,以及被國民黨軍政黨當局充分信賴與接納的全部程序,開啟了他與蘇維埃革命與紅軍為敵的另外一個階段。

      本文對所論述的傅柏翠在這4年錯綜復雜的歷史,我以為已經(jīng)清晰,無須再另作總結(jié)。1978年,中共龍巖地委為做好紀念古田會議50周年籌備工作,特派時任地委常委、宣傳部長任延壽等專程前往北京,向中央蘇區(qū)和閩西革命根據(jù)地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張鼎丞作專門的匯報與請示。本文特引用張鼎丞當時談話對傅柏翠評價,作為結(jié)束:“蛟洋暴動可以宣傳,主要是宣傳黨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斗爭。傅柏翠這個人不好。蛟洋的群眾很好。1929年紅軍成立四縱隊,我是政委,傅柏翠原是司令員。這個人爭權(quán)奪利表現(xiàn)不好,以后叛變了?!盵*]《張鼎丞接見任延壽等的談話記錄》(1978年5月20日),未刊稿,存古田會議紀念館。

      猜你喜歡
      鄧子恢上杭四區(qū)
      永武高速上杭段視頻系統(tǒng)高清改造方案探討
      中心四區(qū) 買少見少,地價趕超房價
      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在三大戰(zhàn)略區(qū)都任過副職的鄧子恢
      中心四區(qū)人氣代表:中海學仕里——廣鋼板塊少見小戶型多房產(chǎn)品
      全力打造“四區(qū)”,建設美麗幸福新崇義
      詩意中華 溢彩杭川 2018《中華詩詞》上杭紫金·金秋筆會啟事
      中華詩詞(2018年8期)2018-12-06 09:31:48
      2018《中華詩詞》上杭紫金·金秋筆會在福建上杭舉行
      中華詩詞(2018年12期)2018-03-25 13:46:42
      鄧子恢之子憶父親
      百姓生活(2018年2期)2018-03-03 01:00:14
      鄧子恢毛澤東能托付妻小的人
      福建人(2016年11期)2016-12-07 09:00:01
      謹以此文紀念鄧子恢誕辰120周年鄧子恢發(fā)中國農(nóng)村改革之先聲
      福建人(2016年11期)2016-12-07 09:00:00
      丹凤县| 尚志市| 广西| 苗栗县| 滨海县| 巴马| 吉隆县| 新晃| 泸定县| 拜城县| 库伦旗| 抚宁县| 辉县市| 开原市| 榆树市| 新龙县| 历史| 滁州市| 伊春市| 宣化县| 屏边| 莱州市| 永善县| 贵溪市| 襄城县| 蓝田县| 商河县| 三明市| 浑源县| 油尖旺区| 扶绥县| 浦东新区| 高雄市| 惠安县| 赤城县| 晋中市| 边坝县| 翁源县| 尚义县| 玉门市|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