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成人禮俗的類型、源流與發(fā)展*

      2018-01-23 13:54:47賀少雅
      文化遺產(chǎn) 2018年4期
      關鍵詞:禮俗成人禮成人

      賀少雅

      成人禮對生命個體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發(fā)揮著重要的“催熟”作用*學者周星在討論成人禮問題時運用的概念。他在《漢文化中人的“生澀”“夾生”與“成熟”》(《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一文中,應用結構主義人類學概念結構,借鑒“過渡禮儀”民俗學經(jīng)典理論,對漢文化人生禮俗,包括誕生禮、成人禮和婚禮中從“生”到“熟”的隱喻性表述進行探討。文章強調了中國社會促進人由“生澀”向“成熟”過渡的成人儀式的普遍存在,并通過對當代成人儀式重建的分析,認為由于尚未確立統(tǒng)一的“成人禮”文化,漢人社會及文化中將結婚儀式視為成人的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和普及。那么,成人禮即是生命個體從“生”到“熟”的催化劑。。鐘敬文主編的《民俗學概論》一書將近世以來中國民間社會存在的成人禮劃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兒童養(yǎng)育相關型,如跳墻、過“橋”、渡童子關、“過十二歲”(又稱“圓鎖”“開鎖”等)、“做十六歲”、出花園等;二是融于婚禮的身份轉變型,包括女子絞面上頭、男子加冠戴帽等;三是相對獨立型,如慶號、取字等。*參見鐘敬文《民俗學概論》(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六章第三節(jié)相關內容。顯然,這里暫未將我國少數(shù)民族成人禮包括在內,本文亦不作討論,僅論漢族地區(qū)所見的兒童養(yǎng)育型成人禮。

      就本人目前所見,大致以長江沿線為界,北方和南方地區(qū)分別存在著“過十二歲”和“做十六歲”兩種成人禮俗傳統(tǒng)。兩個重要年齡節(jié)點的確定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據(jù)文獻記載,周代已確立男子二十加冠和女子十五及笄的成人禮儀制度,貴族和皇室亦多有十二歲加冠之舉,十六歲則自晉代以來多作為法定成丁年齡而深入人心。成人禮俗因應日常生活之需,對于兒童身心成長、家庭和諧發(fā)展和社區(qū)關系調適等均起著重要作用。因而時至當下,依然在民間社會具有強大生命力。

      學界較早關注成人禮,但多偏重于冠笄禮的研究*比如,江紹原1926年連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冠禮研究文章,探討古代成人禮的象征意義(《中國古代成人禮(冠禮)》,連載于《晨報副刊》1926年6-9月);楊寬1962年發(fā)表《“冠禮”新探》一文,系統(tǒng)闡述冠禮的起源、三次加冠和取字的含義等(楊寬《冠禮新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8-260頁);1980年代以后,戴龐海、周絢隆、焦杰以及臺灣學者葉國良、李隆獻等著重對古代冠笄禮進行文獻梳理、文化要素分析和儀式功能探析(參見戴龐?!断惹毓诙Y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周絢隆《中國古代冠禮》,《民俗研究》1994年第1期;焦杰《試論先秦冠禮和笄禮的象征意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葉國良等著《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等等。,民間成人禮俗近二三十年才被納入討論范圍,且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區(qū)的“圓鎖”研究,研究者們多通過個案分析對其作細節(jié)描述和功能分析*可參見李亞妮《青春期民俗教育——2001-2002年陜西關中地區(qū)三村田野調查與地方文獻資料的描述和分析》,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碩士畢業(yè)論文。史亞楠《民間“圓鎖”習俗的發(fā)展與演變——以山西、內蒙古地區(qū)為例》,《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20期;王志芳《山西壺關地區(qū)圓鎖習俗探究》,《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0期,等等。,馬伊超的研究則經(jīng)總結學界成果提出“圓鎖”屬于祈祝型成人禮的說法*馬伊超:《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成人禮的傳承——以堯鎮(zhèn)圓鎖為個案》,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畢業(yè)論文。。關于“做十六歲”的研究相對較少,臺灣學者彭美玲細致梳理了做十六歲習俗的地理分布、歷史源流等*彭美玲:《臺俗“做十六歲”之淵源及其成因試探》,《臺大中文學報》1999年第11期,后收入《漢族成年禮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第165-212頁。相似研究還有李曉冬《當代成年儀式實踐的民俗學調查——以京閩兩地為個案》,北京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畢業(yè)論文,等等。,陳勤建、劉鐵梁曾就浙江“小人節(jié)”的成人禮含義和源流等做過探討*參見陳勤建《當代七月七“小人節(jié)”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溫嶺石塘箬山與臺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較》,《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劉鐵梁《箬山漁村的家族文化》,《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2期。。周星近年來較集中討論了當代成人儀式的重建過程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延展到重構當代成人觀念的層面,其中也涉及了對傳統(tǒng)成人禮俗的討論。*周星:《“現(xiàn)代成人禮”在中國》,《民間文化論壇》2016年第1期;《新唐裝、漢服與漢服運動——二十一世紀初葉中國有關“民族服裝”的新動態(tài)》,《開放時代》2008年第3期;等等??陀^來說,學界對成人禮的研究尚處于分散狀態(tài),資料尚待補足,理論尚待挖掘。為此,本文試圖以“過十二歲”和“做十六歲”為代表的兒童養(yǎng)育型成人禮俗為研究對象,概述其傳承現(xiàn)狀,梳理二者何以成俗的歷史源流和文化意義,進一步推論二者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從宏觀上對當代成人禮俗作概述性討論。

      一、當代成人禮俗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及特征

      關于成人禮的屬性和分類,學界討論甚多。臺灣學者李亦園將冠婚喪祭禮俗分為“隱性的生命禮俗”和“顯性的生命禮俗”,認為成人禮較注重個人心理轉化,屬于隱性的生命禮俗,而婚禮和喪禮不但牽扯到人的心理轉換還涉及社會關系的轉變,屬于顯性的生命禮俗。*許木柱:《男性成年禮的功能與現(xiàn)代生活——一個人類學的探討》, 收入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編《生命禮俗研討會論文集》,1984年,第34頁。伊力奇將世界范圍內的成人禮分為五個類型:開導型、考驗型、標志型、裝飾型、象征型。*伊力奇:《“成人禮”的來源、類型和意義》,《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這基本代表了學界的一般分類方法。日本學者八木透將成人禮分為“身體服飾變化型”“加入年齡集團型”“擬制親子關系締結型”“外宿型”“登山·旅行·社寺參拜型”“入座型”和“祝賀初潮型”等。有的學者則只區(qū)分出“入會儀式”和“成熟儀式”兩種類型。*轉引自周星《東亞現(xiàn)代社會的成人禮》,“經(jīng)典概念的當代闡釋——過渡禮儀的理論與經(jīng)驗研究”會議論文,北京大學2015年12月11日,未刊稿。本文比較贊同前文所提到的《民俗學概論》的分類,但為便于討論,本人結合該書“兒童養(yǎng)育型”概念,再按照對青少年身心考驗程度的高低對“過十二歲”“做十六歲”為代表的成人禮俗作細致分類。

      (一)標志象征型

      這是一種相對溫和的禮俗形式,其通過改變受禮者的發(fā)式、服裝、佩飾等外在的身體特征來昭示出不同的年齡層和性別區(qū)分。比如,在安徽淮安,男孩子一兩歲時開始留發(fā),十二歲時剪發(fā)。剪小辮子要擇吉舉行,由一位滿福之人來做。滿福人要求兒女雙全、父母健在、夫妻健在。男孩的舅舅手捧篩子,恭候一旁,篩子里面裝有大糕、紅雞蛋、蔥、筆、書本、紅布等。剃頭師傅一邊剃頭一邊說喜話,并須在午時前完成。剃掉小辮子之后,象征著男孩從此擺脫神靈控制,成為俗世中人。與男孩子剪辮子相反,在江蘇吳縣勝浦鄉(xiāng),女子十三虛歲時于農(nóng)歷七月初七蓄頭發(fā),俗稱“留頭發(fā)”。由女性長輩為女孩修面絞汗毛,將原來梳的長辮解開,改梳為成年婦女的“鬅鬅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衣衫、束襡裙、著繡花鞋。從此結束少女生活,參加成人的勞動,可應聘結婚。*具體請參見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民俗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3頁;魏采萍等《江蘇吳縣勝浦前戴村婦女服飾調查》,收入張紫晨選編《民俗調查與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33頁。

      (二)過關還愿型

      本文所述的過十二歲和做十六歲基本屬于這一類型。有研究者也將這種帶有過關、還愿和祈祝功能的類型稱為祈祝型。*馬伊超:《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成人禮的傳承——以堯鎮(zhèn)圓鎖為個案》,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畢業(yè)論文。但其實,目前所見成人禮均具有祈祝功能,其過關和還愿的功能更為突出。此類型成人禮俗從孩子出生一直到十二歲或者十六歲之間每年反復出現(xiàn),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以過十二為例,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一是通過寄名神佛,保佑兒童平安。在河北萬全縣,過去孩子出生第三日要供奶奶許愿,為孩子認神靈為親,意思是孩童為神靈所賜。拜認神佛之后,每一年的奶奶廟會“有兒者必送高約五寸之泥人于奶奶廟,后面并寫某家外甥、某家子,謂之‘替身’,至十二歲始止?!┦q時,于奶奶廟會,必親到廟還愿,表示以后已脫離奶奶之勢力范圍,亦成年之一種表示也”*路聯(lián)逵修、任守恭纂《萬全縣志》(12卷、首1卷),卷9禮俗,《中國地方志集成o河北府縣志輯》第15輯,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據(jù)民國二十三(1934)年鉛印本影印,第352頁。。二是通過認干親,祈祝孩子成長。干親可以是神靈,如關帝,可以是神樹、石頭等,也可以是無血緣關系的干父母。三是比較普遍的“掛鎖”和“開鎖”。在山西,一般來講,孩子出生幾個月或者一周歲時就由外祖母家給掛鎖。掛鎖的原因包括:夫妻多年無子女,中年得子;夫婦連續(xù)生女后,終生貴子;家中幾代單傳;孩子體弱多病。孩子掛鎖之后,每一年于生日或者特定日子,都要舉行慶祝儀式。沁水西文興村一帶的孩子們出生第一年開始戴枷,至虛歲十三歲為止。枷,是用干草做成的一個三角形架子,上纏黃裱紙,三角掛穗。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孩子的奶奶或者母親給孩子戴上枷,帶著孩子至娘娘廟前謝娘娘。十二歲時儀式最隆重,寓意孩子從此擺脫神靈控制,獨立成人。

      最后還要提到的是帶有一定考驗性質的?!八篮笤偕焙涂简灥沫h(huán)節(jié)是法國民俗學家范熱內普在美洲、非洲、澳洲等諸多部族成人禮中發(fā)現(xiàn)的共通性,但是我國漢族地區(qū)成人禮并不特別強調生死考驗。*[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過渡禮儀》,張舉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六章“成人禮儀”相關論述,第69-117頁。在湘西、湘北一帶的渡童子關從儀式的復雜程度和對受禮者的考驗角度而言,可算作考驗型了。當?shù)孛耖g認為,男孩出生后,若命里有“關煞”,必須許下“儺愿”,并在其三、六、九歲時,請巫師渡“小關”(又稱“花樹關”),待十二歲時渡“童子關”。屆時請巫師造橋,孩子過橋過關,并理發(fā)留頭,著新衣,表示成年。渡“童子關”歷時長達半年之久,舉行儀式時間一般為三天,必須唱“土地戲”、表演儺戲《姜女下池》,因為孟姜女乃當?shù)氐膬和Wo神。*杜平、賈國輝:《湖南省石門縣兒童“渡關”風俗調查》,第60-68頁;巫瑞書:《儺戲〈姜女下池〉的民俗學價值》,第326-327頁,均收入張紫晨選編《民俗調查與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由此可見,兒童養(yǎng)育型成人禮俗的突出特征首先是保育功能,其將兒童未成年階段寄托于神靈或者外力的保護,伴隨成長過程往復出現(xiàn),不同于一般意義上一次性完成的“過渡禮儀”,更符合一個人社會角色的實際養(yǎng)成過程。*參見王亞紅《甘肅隴南漢水流域乞巧節(jié)的 “通過儀禮”意蘊闡釋》,《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 年第1期;儲冬愛《甘肅西和與廣州珠村兩地乞巧文化的比較》,《文化遺產(chǎn)》2014年第6期。其次,具有明顯的性別偏向和一定的性格區(qū)分。調研發(fā)現(xiàn),在各地,過十二歲和做十六歲受男孩偏好傳統(tǒng)影響,又因物質條件所限,通常只為家中男孩或者第一個孩子舉辦,只是近年來隨著性別平等意識不斷深入,才較普遍實現(xiàn)男女青少年同時舉行,但會有性別區(qū)分和性別期待。例如,在山西長治圓羊成人禮上,孩子的父親會拿鞭子或者是掃帚“抽打”孩子,女子圓羊用的鞭子上纏繞著十五顆紅棗,寓意早日出嫁,男子的上面纏繞十五個銅錢,寓意早日賺錢養(yǎng)家,承擔家庭責任。近十年來,現(xiàn)在不論男女,都會纏繞十五個紅棗和錢幣。*張斌梅子:《山西省長治縣東和鄉(xiāng)南和村成人禮調查報告》,未刊稿。最后,其帶有明顯的信仰色彩。此類禮俗均認為兒童出生后至特定年齡,需受外力尤其是神性保護方可平安成人,那么儀式前后的成人也就意味著從神力“鎖著”或者“圈著”的半個人轉變成為完全的俗世之人。

      盡管眼下還面臨印刷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環(huán)保治理等課題,但身為“老印刷人”的張仲伯仍然堅定地表示,印刷是個很有魅力的行業(yè),它的魅力正體現(xiàn)于變化的快速。二二〇七人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思考如何把為軍服務保障與服務首都功能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二二〇七工廠的特色發(fā)展之路。

      二、十二歲、十六歲作為特殊生命臨界點的歷史源流

      那么,十二歲、十六歲何以作為兩個特殊的生命臨界點呢?應該說,這兩種地方性傳統(tǒng)并非朝夕形成,而是具有長期的歷史積淀。

      先來看十二歲。據(jù)周禮,男子“二十而冠,始學禮”*(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全三冊)下,卷28,內則第十二之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768-773頁。,但實際加冠年齡并不嚴格,史載“按禮、傳天子之年,近則十二,遠則十五,必冠矣?!?(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全五冊)第2冊,卷56,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571頁。。周文王十二歲加冠,成王十五歲而冠;西漢惠帝年十二加冠,武帝為太子時年十六行冠禮,昭帝年十八加元服,成帝年十七為太子時加冠,平帝年十四始加元服,東漢獻帝年十四行冠??梢?,十二歲基本是行冠禮的最低年齡。

      至宋代,禮學家遵從民間習俗,改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杰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92頁。。明代延續(xù)前代,并力復古禮,皇太子加元服“參用周文王、成王冠禮之年,近則十二,遠則十五”*(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全28冊),第5冊,卷54志第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78頁。,萬歷皇帝即于十三歲行冠禮,也有特例,如景帝之子朱見濟行冠禮時僅八歲。庶人加冠稍遲,在十五歲至二十歲之間,如錢塘鄭君良載之子環(huán)年十五加冠*(明)金實《覺非齋文集》卷26,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山東大學圖書館藏明成化元年唐瑜刻本影印,2000年,第217頁。;劉楹年十六加冠,取字曰“汝楠”*(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11,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75冊,濟南:齊魯書社,據(jù)遼寧省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詒燕堂刻本影印,1997年,第654頁。;朱麃十八歲時由其伯父士寬為之加冠*(明)柯潛《竹巖集》卷18,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十一年柯潮刻本影印,2000年,第363頁。。由此也看出加冠禮的年齡具有階層的區(qū)分。

      清末以至民國,盛行早婚,受“先成人后結婚”觀念影響,行冠禮年齡亦隨之提早,民國《昌圖縣志》載:“昌圖男子,多由十二、三歲而成婚者,其婦恒長于夫六七歲;男子未中年,婦已斑老矣。按,此風多出于富家,為子娶婦以期得孫?!?程道元修、續(xù)文金纂《昌圖縣志》(4卷),卷3志禮俗,《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第10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據(jù)民國五年(1916)鉛印本影印,第528頁。同時期《陽泉縣志》亦載,縉紳之家的男子盛行早婚,通常十三歲可娶妻,最遲不過十五歲。撰著者認為,按照通禮先冠而后婚,未冠而娶不符合禮制,所以要將冠禮提前。古代三十而娶,二十而冠;現(xiàn)在則是十五而娶,十二而冠,這兩者之間的意義一以貫之,只不過“今則習慣已成,行之者亦并莫知所以矣。至其禮節(jié),則富貴之家,子至十二歲之生辰,廣延宗戚,饗以酒宴,賀者來臨并贈禮物”*劉志鴻修、李泰棻纂《陽原縣志》(18卷),卷10禮俗,《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15輯,上海:上海書店2006年,據(jù)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影印,第71頁。。

      關于以十二歲成人的解釋,《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說,十二年“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國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禮也”*《春秋左傳集解》(全五冊)第三冊,集解第十四“襄公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55頁。。后來,禮學家們把十二歲加冠上升為禮制層面,影響到后世對過十二歲的闡釋。比如,民國九年(1920)山西《解縣志》中就提到,當?shù)馗辉H思疑映砷L到十二歲之時,前往后土廟(俗稱“娘娘廟”)獻祭,親族鄉(xiāng)鄰送禮,大家烹羊宰牛、唱戲酬神的“還愿”之舉,乃冠禮遺留。*徐嘉清修、曲迺銳纂《解縣志》(14卷、首1卷),卷4禮俗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58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據(jù)民國九年(1920)石印本影印,第67頁。民間則普遍認為,孩子十二歲之前魂魄不全,能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東西,容易受到驚嚇或者不良外物的干擾。十二歲以后,已略懂人事,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且頭腦開通,智慧開啟,生命自此發(fā)生轉折,這一點目前學界基本一致認同。

      再來看十六歲,十六歲在古代多以成丁年齡出現(xiàn),代表著可以參加勞動、繳納賦稅、承擔徭役等。晉代時已明確規(guī)定“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以上為老小,不事”*(唐)房玄齡等撰 《晉書》第3冊,卷26,志第十六食貨,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90頁。。至隋代開皇三年(583),“令人以二十一成丁,歲役功不過二十日,不役者收庸”*(唐)李延壽撰 《北史》第2冊,卷11,隋紀上第十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08頁。。隋煬帝時又改為十八歲以上,“男女三歲已下為黃,十歲已下為小,十七歲已下為中,十八歲已上為丁。丁從課役,六十為老,乃免”*(唐)魏徵等撰 《隋書》第3冊,卷24,志第十九食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680頁。。唐代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則規(guī)定:“諸男女三歲以下為黃,十五歲以下為小,二十歲以下為中,其男二一為丁,六十為老?!?(宋)竇儀等撰,吳翊如點?!端涡探y(tǒng)》,卷12,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91頁。天寶三年(744),改為男子十八歲為中,二十二歲為丁。宋代時又變?yōu)椋骸爸T男女三歲以下為黃,十五歲以下為小,二十歲以下為中;其男丁年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宋)竇儀等撰,吳翊如點?!端涡探y(tǒng)》,卷12,第190頁。直到明清兩代基本統(tǒng)一為十六歲成丁,《明史·食貨志二》中說“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清)張廷玉等撰《明史》第7冊,卷78,志第五十四食貨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893頁。,《清史稿·食貨志一》則載:“男年十六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清)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第13冊,卷120,志九十五食貨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480頁。民國時期,西方法律觀念傳入,仍“以十六歲為成丁,成丁之人自應認為有完全行為能力,故其行為如別無無效或撤銷之原因,當然應認為完全有效”*郭衛(wèi)編《大理院判決例全書》,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民國二十二(1933)年,第 32 頁。。

      做十六歲習俗的地方性解釋并不統(tǒng)一。在福建南安,民間傳說十六歲出幼與廣澤尊王十六歲升天為神再投胎出世,十六歲中舉身亡有關。孩子出生之后,當?shù)厝讼矚g到廣澤尊王廟祈福,并舉行“拜契”儀式,意將孩子“托付”郭圣王,每年生日時要拜圣王,到十六歲生日時到廟里給孩子“洗契”,即解除“托付”契約,意味著孩子從此進入成人階段。臺南地區(qū)則認為,十六歲成年是源于清代對于童工與成人工的年齡規(guī)定,十六歲就可以領取成人的工資。

      最后,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女子十四歲、男子十六歲時體態(tài)特征、性器官發(fā)育基本成熟,進入生理成熟期。如古人所講的,“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煞虬藲q,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黃帝內經(jīng)》(全兩冊)上“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姚春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20-22頁。。世界上其他地區(qū)和族群也非??粗厥q至十六歲青春期階段。人類學家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記載蘇丹努爾人男子通常在十四至十六歲之間要舉行一種非常殘酷的手術——嘎,就是用一把小刀在額頭割出六條切口,切口的長度從一耳到另一耳,深度可淺可深,有的深可及骨。手術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男孩子在經(jīng)歷了“由死到生”的過程之后,標志著從少年進入成年,成為一個“男人”,而后再經(jīng)結婚生子才被看作一個“真正的男人”。*[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chard):《努爾人——對一個尼羅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修訂譯本),褚建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01頁、282頁。馬塞人男孩于十二歲至十六歲要舉行割禮,舉行時間視家境而定,如果家境富裕,則較早舉行,反之則要推遲。*[法]阿諾爾德·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過渡禮儀》,張舉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89頁。英國1969年頒布的《家事法改革法案》將成年年齡降低到十八周歲,婚齡男女均為十六歲。法國現(xiàn)行的《民法典》第四百一十四條規(guī)定為年滿十八歲成年,法定婚齡則為男十八歲,女十五歲。日本的現(xiàn)行《民法典》第四條對成年的規(guī)定是年滿二十歲,法定婚齡為男十八歲、女十五歲。

      三、成人禮俗的發(fā)展態(tài)勢

      隨著時代變遷,成人禮的社會價值逐漸引起社會重視,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了重建的十八歲成人教育儀式,21世紀以來又出現(xiàn)穿漢服的仿古成人禮等。民間成人禮俗的變遷也引起社會關注,論者批評其存在著社會資產(chǎn)浪費、沉重的人情債務、奢侈攀比風氣等問題,但也肯定其對兒童保育、家庭和社區(qū)關系調整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何生海、劉一鳴:《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圓鎖”習俗》,《東疆學刊》2013年第2期。而且,有的成人禮俗已被學校和國家加以改造和利用,成為當代社會青年教育的重要內容,或者作為文化資源被改造為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朝多面向發(fā)展。

      (一) 家庭倫理傳承的重要手段

      關于未來成人禮的走向,學者高丙中認為當今中國正在努力推進建立公民社會,作為現(xiàn)代的一種理想類型,其最大優(yōu)點就在于提供了人人能夠證成的機會,主張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和人人可為的制度設計都使這種機會成為可能。但前提是,這種機會的獲得需要走出去,需要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因此他主張“以成功的私人為基礎來實現(xiàn)成人機會”,鼓勵青年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與政治——見證公民性的成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319頁。本人對此表示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以家庭為主要活動空間的民間成人禮俗的消失,相反家庭模式因貼近于個體情感能給青年較多的體驗和感悟,更加強調家庭倫理的重要性,成為公共空間成人禮的有益補充。杜維明先生曾指出,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東亞地區(qū)經(jīng)濟的騰飛又重新使人們看到儒家式家庭在現(xiàn)代的轉化以及儒家倫理的現(xiàn)世性,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和評估儒家文化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東亞社會的角色,或者說儒家價值在現(xiàn)代家庭和個體成人中的作用。*杜維明:《東亞價值與多元現(xiàn)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96-206頁。成人禮俗對家庭倫理的強調恰恰可以彌補當代學校儀式教育的不足。

      比如,當代山西臨汾的過十二歲,一方面特別強調“感恩”,要求小朋友上臺,宣讀生日宣言,表達對師長朋友的感恩;同時也強調“祝?!保懈改笇⒆拥淖8:推谕?,孩子的外祖父母、祖父母、姑姨舅等給孩子掛鎖的祝福,有小朋友們的禮物和祝福,有孩子父母的同事和朋友等對孩子的祝福。*賈?。骸渡轿魇∨R汾市 “戴鎖”“ 開鎖 ”習俗調查與思考》,北京師范大學2015年本科畢業(yè)論文。親情、友情匯聚在儀式上,教育和祝福在一段時間內對孩子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有的孩子會首次融入大人的社交生活,有的孩子會瞬間因此而有大人的感覺,認為自己不能再被稱為孩子,而是懂事了。

      (二)學校制度化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

      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民俗有時被界定為傳統(tǒng)文化資源,被肢解、重組。有的民間習俗雖未脫離原生環(huán)境,但已充滿濃重的政治教育氣息。

      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qū)的集體“出花園”活動就是被當?shù)亟逃块T所征用的例子。當?shù)刈?009年開始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在萬竹園旅游風景區(qū)舉辦集體“出花園”活動?;顒尤诤狭水?shù)氐膫鹘y(tǒng)成人習俗和責任教育,內容包括孩子們的才藝展示和歌舞表演,以家庭為單位組織種植紀念樹活動以及共飲“花園宴”。宴席一律按照當?shù)爻龌▓@習俗的菜譜安排。宴畢,由父母為孩子寫下成人寄語;孩子寫下自己的志向與理想,并共同裝入錦囊,保存下來。*《潮汕民俗“出花園”》,發(fā)布時間:2013年8月14日,揭陽新聞網(wǎng)http://www.jynews.net/Item/509520.aspx,下載時間:2017年3月30日。在這里,出花園本來的神靈信仰和兒童保育意義被剔除,代之以責任教育,孩子和家庭都成為集體的一份子,儀式空間從家庭走向公共場合,并加入了歌舞表演等公共娛樂內容,文化表演性增強。

      本人的調研也發(fā)現(xiàn),全社會對成人禮越來越重視,很多人期望學校儀式和民間禮俗可以互補。針對圓鎖的改進問題,家長們認為十二歲時孩子還太小,舉行成人禮應在十二至十八歲之間;而且成人禮應該增加一些磨煉、考驗孩子意志的環(huán)節(jié);增加宣誓環(huán)節(jié)或者給孩子以感恩教育,使其懂得感恩父母、回報家庭。*范語晨:《2016年山西省晉城市城區(qū)西上莊街道“開鎖”儀式調查報告》,未刊稿。家長們所提到的很多觀念和做法都是當代社會和學校教育中所規(guī)定或者提倡的。

      (三)作為文化資源被改造、表演

      “經(jīng)濟搭臺,文化唱戲”是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文化市場變化的一種總結,折射出文化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生態(tài)處境。在民俗的當代轉化和利用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開發(fā)旅游,服務于經(jīng)濟發(fā)展。

      例如,浙江省洞頭就對傳統(tǒng)成人習俗“做十六歲”進行了民俗旅游改造,成為七夕民俗風情節(jié)的一部分。在2010年的第三屆文化節(jié)上,十六歲以下兒童和剛滿十六虛歲的少年以及部分兒童游客分別上臺,聽祝詞,系紅絲帶,許愿祈福,最后焚燒七星亭敬神。儀式由當?shù)氐赂咄氐拈L者主持,另一位有威望的長者誦讀祭文。*《七夕節(jié)有新意 洞頭孩子成人禮》,發(fā)布時間:2010年8月17日,溫州網(wǎng)http://tour.66wz.com/system/2010/08/17/102036716.shtml,下載時間:2017年3月30日。臺南開隆宮的“做契子”活動則由政府與民間合作,加入觀光、文化創(chuàng)意的特色,將這種以家族傳承祭祀神明習俗,發(fā)展成為廟宇的集體儀式和特色文化活動。團體儀式包括帶領成年禮生向七娘媽上香感謝神恩、敬稟感恩狀、鉆過七娘媽亭、結狀元燈、過平安喜鵲橋掛許愿卡、狀元騎馬繞境、孔廟祭拜孔子等。并有文創(chuàng)禮品如“成年禮袋”及“十六歲龜”,還有相關的講座活動。*林秀富:《臺南市東山區(qū)南溪里二重溪林家人生禮儀調查報告》,未刊稿。近年來則以古禮出發(fā),除了將傳統(tǒng)儀式介紹與再現(xiàn)以外,強調培養(yǎng)青年的現(xiàn)代人生觀,并融合現(xiàn)代情境和當代藝術表演,帶動當?shù)匚幕a(chǎn)業(yè)和經(jīng)濟發(fā)展。*黃麗華等:《臺南七夕做十六歲活動源起、儀式內涵及轉變之研究:以2011年活動為例》,《身體文化學報》2013年6月第16輯,第117-118頁。

      結語

      目前,長期積淀下來的以過十二歲為代表的民間成人禮俗正呈現(xiàn)出明顯的“去信仰化”,由于長期以來民俗尤其是民間信仰在政治上的失語,以及科學的普及,信仰性的成人禮俗在逐漸丟失,取而代之的是向學校成人儀式和主流價值觀念的靠攏或者成為一種可以展示的公共文化。高丙中曾指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國家文化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多元的、共享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地方民俗可以被吸納到公共文化體系之中。*高丙中:《公共文化的概念及服務體系建設的雙元主體問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民間成人禮俗已經(jīng)在實踐著走向公共文化之路。

      民間對于成人儀式的需要仍然存在,而且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建設下,成人禮的風潮逐漸催發(fā)出一種社會文化覺醒。*林秀富:《臺南市東山區(qū)南溪里二重溪林家人生禮儀調查報告》,未刊稿。

      不論是民間自發(fā)傳承的禮俗,還是政府主導下的禮俗利用和調整,其利用途徑和所構建出來的民俗表現(xiàn)形式以及儀式目的、價值取向上在逐漸走向一種共識,共同促進公民的責任意識、公民儀式、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塑造,共同推進公民社會和道德社會的建設。

      所以,未來的十二歲成人禮俗不可能是僅存在于家庭內部的儀式,而應該是帶有開放性和可塑性的公共文化資源。不同的儀式主體可以參與進來進行儀式的建構。學??梢岳贸扇藘x式納入意識形態(tài)和知識教育的內容,社會可以借以表達對個體成人的素養(yǎng)需求,家庭更可以借此實現(xiàn)成員的培養(yǎng)和內聚力的增強。我們整個社會都應該關心和參與成人儀式的構建。

      猜你喜歡
      禮俗成人禮成人
      成人禮感想
      井岡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0:44
      特別的成人禮
      做人與處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CLOSE TOHEAVEN
      漢語世界(2021年1期)2021-02-23 06:11:04
      墓與塔——南北朝喪葬禮俗的新變化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4
      成人不自在
      成人禮
      Un rite de passage
      古代禮俗與地域文化的關系研究——以徽州禮俗為例
      千奇百怪的“成人禮”
      成人正畸治療新進展
      盐亭县| 宝坻区| 永泰县| 房山区| 武邑县| 繁峙县| 永靖县| 鲁山县| 卢龙县| 西吉县| 霍邱县| 寿光市| 斗六市| 淮安市| 盐源县| 砀山县| 石门县| 阿瓦提县| 玛纳斯县| 新宾| 永修县| 申扎县| 奉化市| 绥滨县| 张家界市| 宿迁市| 武汉市| 湖南省| 盐源县| 肥乡县| 海丰县| 三门县| 阳江市| 翼城县| 汉阴县| 油尖旺区| 清流县| 淅川县| 凉山| 酒泉市|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