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甜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苗族嗩吶,現(xiàn)分布于湘西吉首、鳳凰、花垣、保靖、古丈等縣以及永順縣部分地區(qū)。以鳳凰縣臘爾山鄉(xiāng),花垣縣雅酉鄉(xiāng)等地更為流行。本文主要以湘西鳳凰縣臘爾山臺地境內(nèi)的山江鎮(zhèn)苗族嗩吶作為研究對象。
關于苗族嗩吶最早文字記錄為著名苗族學者石啟貴先生(1896—1959)遺著《湘西苗族實地調(diào)查報告》(1940年)所載:“嗩吶,為苗區(qū)盛行之樂器……茅筒用沸水煮過,壓成扁狀,吹之即鳴,下端安銅喇叭配備完美,吹聲嘹亮,聞達數(shù)里,頗為社會人士觀聽,兩人齊吹,雙音鼓動,聲雅異常?!绷碛续P凰地區(qū)藝人石二哥,其祖父石才洞就是嗩吶藝人,故清光緒年間就有苗族嗩吶傳播。從石啟貴先生描述的:“吹聲嘹亮,聞達數(shù)里……兩人齊吹,雙音鼓動……”苗族嗩吶的演奏風格較粗獷,聲音洪亮,且多為兩人同時演奏。
樂器的形制往往決定了樂器的音色。經(jīng)筆者對比,發(fā)現(xiàn)苗族嗩吶與漢族嗩吶形制區(qū)別在于:哨片大小的選擇較自由,音孔較大,管身較大,碗有兩層,芯子比漢族嗩吶多一個氣盤,為葫蘆狀。整體偏大的形制決定了苗族嗩吶的音量比漢族嗩吶更大。
早年間藝人會采摘蘆葦制作哨片,現(xiàn)在的藝人選擇購買漢族嗩吶的哨片后稍作修改再使用。較小的哨片靈敏度高,但是在吹奏高音時常常偏高;基本功較扎實的民間藝人會選擇大的哨片進行演奏,但演奏低音時常常偏低。
苗族嗩吶傳承方式為口傳心授,徒弟跟隨師父同時學習“唱譜”,通常在勞作時哼唱,熟悉后再進行演奏練習,同時師父陪練。漢族地區(qū)的民間嗩吶傳承時多哼唱工尺譜,(《淺談嗩吶教學中口傳心授和曲譜的傳承》范曦)。而山江地區(qū)的嗩吶藝人唱譜時采用了類似臺灣民歌中的“狀聲詞”:如“啊哄啊嘿”,以不同的文字代表不同的演奏技巧。
單純的演唱曲譜“3-6-3-5-”并不能體現(xiàn)出旋律在演奏時采用的具體技法,而結(jié)合唱譜演奏時(如“啊哄啊嘿”),民間藝人卻知道在唱“哄”字采用的是喉音演奏技巧。
筆者曾經(jīng)在山江地區(qū)對嗩吶藝人做過訪談,同時記錄了部分曲牌的“唱譜”,筆者將對“唱譜”中代表性音節(jié)進行漢字擬音標記,同時做出對演奏技法的解讀:
“嘿”。在唱譜里出現(xiàn)的“嘿”字,多帶向上的滑音,這類滑音在實際演奏中對應的是以氣息演奏的滑音,而不是以手指控制音孔大小演奏出的滑音。
“喔”。唱譜多位連續(xù)的文字,如“喔嘿喔嘿喔呀呼嘿”,“喔”字多用在樂句開頭為高音的部分,且在樂句中反復出現(xiàn),“喔”字多為在下把演奏的泛音。
“啊哈哄”。這三個文字出現(xiàn)時,都為氣吐音,“哄”字的音高應與泛音出現(xiàn)的音孔一致。經(jīng)筆者對比研究漢族嗩吶演奏技巧,可以理解成這是與泛音相關的音,演奏起來很困難,不是每個民間藝人都會這種演奏技巧,且民間藝人普遍認為他們所演奏的高音就是泛音。
“吼吼嘿”?!昂佟弊质菤庖魸峄笱莩斔嚾搜葑鄷r,氣息的濁化會給嗩吶的音色帶來一定的變化。
綜上,由于苗族嗩吶,管身的自主制作,哨片的靈活選擇,特定的口傳心授傳承方式,加上當?shù)氐拿绺杌蛐≌{(diào)旋律的影響,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旋律特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造成的信息沖擊,造成民間藝后繼無人的現(xiàn)狀,湘西苗族嗩吶藝術亟待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