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筠
(山西大學 文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國戲曲中的“欽差大臣”是傳統(tǒng)藝術塑造的古代官員形象,他們活躍在民間戲曲舞臺上,常常表現(xiàn)為民做主的正面形象。他們由皇帝欽派,微服私訪,查辦貪官污吏,其良好的清官形象反映了民間百姓對清明政治的向往。深諳傳統(tǒng)文化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關于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部署巡視工作情況的報告》講話中特別提到“欽差大臣”,他說:“中央巡視組是中央直接派的,要當好‘欽差大臣’,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揮震懾力”[1]。他將巡視官員稱為“欽差大臣”,這一提法表達了他對于巡視工作的重視及對巡視官員的期許。
黨的十八大以來,起到“反腐利劍”作用的“巡視”工作受到人民大眾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如何用好巡視這把“利劍”,讓巡視制度發(fā)揮更大威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我們使用傳統(tǒng)話本小說、戲曲等大眾通俗文藝呈現(xiàn)出的故事材料來研究古代巡視文化,就是一種對歷史智慧的運用,對于深入把握百姓對巡視官員的想象和對政治清明的訴求,以古鑒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傳統(tǒng)戲曲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八府巡按”“巡按御史”“欽差御史”這樣的官員,他們奉旨出京,巡查私訪、督察案件,手持“尚方寶劍”,重典治吏,為百姓主持公道。狄仁杰、包拯、海瑞、況鐘等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出現(xiàn)在這些作品中,成為百姓耳熟能詳?shù)摹皻J差大臣”。
“欽差”作為官職名稱出現(xiàn)在官方公文中是在明代,而在民間卻早有“欽差大臣”稱謂。通俗意義上是指古代由皇帝欽點任命而專門從事某項督查工作的官職人員,傳統(tǒng)戲曲中出現(xiàn)的“八府巡按”“巡按御史”“欽差御史”等都是“欽差大臣”的別稱。包公戲中,包拯的官職名稱或為開封府尹,或為龍圖、待制,但在百姓口耳相傳的故事、戲曲中,他就是握有御賜鍘刀的“欽差大臣”。元代楊顯之的雜劇《瀟湘雨》第四折中“(凈扮驛丞上)詩云:往來迎送不曾停,廩給行糧出驛丞。管待欽差猶自可,倒是親隨伴當沒人情。小可是臨江驛的驛丞,昨日打?qū)⑶奥逢P子來,道廉訪使大人在此經(jīng)過,不免打掃館驛干凈。大人敢待來也?!盵2]這里把元朝的“肅政廉訪使”也稱為欽差,可見百姓對“欽差大臣”的理解較為簡單,只要奉旨查案,其職能傾向于監(jiān)察巡視的官員就可稱為“欽差大臣”,而與官職名稱無關。在元雜劇《竇娥冤》中,為竇娥申冤復仇的竇天章是欽差大臣,他身任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由朝廷派遣而來,身居要職,執(zhí)掌大權,手握“敕賜勢劍金牌”,以“體察濫官污吏”為務,具有“先斬后奏”之權[3];在元雜劇《陳州糶米》中,為張撇古申冤的包公是欽差大臣,雖然僅僅是待制的官名,卻被朝廷委派前來陳州監(jiān)察賑災情況,被授予“勢劍金牌”,先斬后聞[4]; 清代傳奇《雙熊夢》中,蘇州太守況鐘在了解熊氏兄弟的冤情后,向朝廷請旨,以官職擔保,重審冤案,他也是百姓心中的欽差大臣[5]。諸如況鐘這種非“欽差”官職卻深得百姓愛戴的“欽差大臣”,他們在戲曲中的形象反映出百姓對巡視官員所期盼的模樣。
監(jiān)察巡視制度,古已有之。從堯舜時期的“天子巡守”,到漢之刺史、唐之諫官、明清之巡按御史,這種由皇帝派來自上而下的巡察,在封建社會中央對地方的監(jiān)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在大部分的清官題材傳統(tǒng)戲曲中,為百姓做主的清官身份是巡視官員,他們的職責是“代天子巡”,巡察一方官員,收納百姓意見,實現(xiàn)老百姓上達天聽的樸素愿望。在君權神授的政治理論下,“欽差大臣”就是天子的代表,百姓期盼這樣一個被皇帝派來的官員把社會公平正義帶給自己。由于這個官員職位的特殊性,在傳統(tǒng)戲曲的舞臺上,他們呈現(xiàn)出了別樣的風采。
元好問詩云:“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盵7]做官最難在于保持清廉。多數(shù)為官者在入仕之初都有著清正廉明、濟世報國的志向,但總有人難以長久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而被誘惑俘虜。清官卻能以堅定之志保持為官廉潔、不謀私利,從而被百姓期盼、傳誦,這是清官謂之為“清”的根本。竇天章說:“只因老夫廉能清正,節(jié)操堅剛,謝圣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竇娥冤》)。元雜劇《盆兒鬼》中包公唱道:“老夫秉性正直,歷任廉能,有十分為國之心,無半點于家之念?!盵8]在百姓心中清官首先是清廉的,“做官的要錢便糊涂,不要錢方清正”(《陳州糶米》)。百行德為先,治政廉為首。明朝著名清官于謙有“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詩句,道出了清官“兩袖清風”的道德追求與精神境界。
在古代社會的清官身上,寄托著百姓對清平社會的向往,故戲曲中的清官是敢于為百姓做主的“欽差大臣”,他們主持公道,懲處邪惡,鏟除貪官。他們“將金牌勢劍從頭擺,將貪官污吏都殺壞,與天子分憂萬民除害”,使“王家法不使民冤”(《竇娥冤》)。元代雜劇《灰闌記》中包公說:“敕賜勢劍金牌,體察濫官污吏,與百姓申理冤枉,容老夫先斬后奏?!币驗橛辛烁矣跒槊褡鲋鞯摹皻J差大臣”,《魯齋郎》中“哪一個官司敢把勾頭押,題起他名兒也怕”的皇親國戚魯齋郎,被包公施計斬首;《陳州糶米》中那個“打死人不要償命,如同房檐上揭一個瓦”的權豪勢要小劉衙內(nèi)和楊金吾,也被包公毫不留情地問斬;《生金閣》中“打死一個人,如同捏殺個蒼蠅相似”的龐衙內(nèi),更是被包公“押赴市曹斬首示眾”。海瑞“平生是一個潔廉耿介之官,自做官以來,從不曾吃過百姓一杯茶酒”(《海公大紅袍全傳》第五十回),被稱為南包公。清官況鐘清正有為,馮夢龍《警世通言》有文《況太守斷死孩兒》,其中機敏公正的況太守就是以況鐘為原型塑造的。清代戲曲家朱素臣則取材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改編成戲曲《雙熊夢》而傳唱至今。《明史》稱“鐘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后守蘇者莫能及”[9],這是他深受百姓愛戴,被編入戲曲故事留得美名的緣由。民為社稷之本,以“為民請命”為己任,承擔民意的代言人。古代戲曲中的清官,其責任擔當值得贊頌。
質(zhì)而言之,狄仁杰、包拯、況鐘、海瑞,這些被老百姓稱贊為清官的戲劇角色,本是古代真實的歷史人物,當他們反映了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民間意識時,他們就成為廉潔奉公、為民眾主持公道的象征符號,他們的故事凝聚了細民百姓對理想父母官的向往和期盼,故而愛民如子的清官被奉為神靈,受人祭拜,保佑人民生活太平無憂,安居樂業(yè),休養(yǎng)生息。
傳統(tǒng)戲曲中的“欽差大臣”對當代巡視制度以及巡視官員有何啟示?原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曾強調(diào)“巡視是對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巡視,是政治巡視不是業(yè)務巡視?!盵10]這強調(diào)了考察官員的政治素質(zhì)。而“打鐵須要自身硬”,身為“欽差大臣”的巡視官員們的官品必須是經(jīng)得住考察的。在提倡巡視制度建設的今天,我們并不是呼喚封建社會的清官意識,但任何先進制度的執(zhí)行,都需要德才兼?zhèn)涞南冗M分子。以古為鑒,考今得失,社會對官員道德層面的要求是亙古不變的,如何效法前賢也是傳承良好傳統(tǒng),古為今用的議題。
話本小說及戲劇作為最貼近百姓生活,反映平民意識的通俗文學載體,充分表達出百姓對為官者言行的期待,尤其是對天子派來的“欽差大臣”的能力修為更是有所希冀。而歷朝歷代對巡視官員的選拔非常嚴格,我們可以看到,在戲曲中的清官身上體現(xiàn)出儒家理念規(guī)范下的人格魅力:身在廟堂,心懷天下??酌铣珜У摹靶奚怼R家、治國、平天下”是經(jīng)過科舉取士、進入仕途的官員們內(nèi)化于心的追求與理想,是自身進行人格修行的途徑,內(nèi)心的信仰驅(qū)使他們積極進取,入世開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他們擁有的政治抱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支撐大道,勇于擔當,是他們樹立的社會責任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們追求的大丈夫氣概。唯其如此,在復雜的官仕環(huán)境中,清官們才能保有純粹的氣節(jié)與風骨。這些品格在傳統(tǒng)戲曲中的清官身上均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
在現(xiàn)代廉政建設中,我們的巡視官員是接受過良好的科學教育的高素質(zhì)人才,對其選拔更應側(cè)重于巡視官員是否具有“欽差大臣”的責任感、使命感。古代清官尊奉對國家、君王的忠誠。在今天,忠誠的含義就是忠于國家忠于黨、忠于人民及自己的職守。忠誠于誰的價值取向,明確了為誰巡視的目的,樹立服務于黨和人民的責任感、使命感,促使其在巡視中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并合理解決問題。凡在巡視中不作為的、不能堅持原則的官員,是不適合當監(jiān)察官的。巡視官員的選拔以德為先,也要德才兼?zhèn)洌@一“才”突出的應該是作為巡視官的智慧。古代戲曲中的清官在斷案中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是因為他們智謀出眾,方能不畏權貴,與魚肉百姓的貪官污吏斗智斗勇。今天的巡視官員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所應擔當?shù)呢熑沃卮?,對付握有重權的貪官污吏,必須有以小事大的智慧?/p>
用傳統(tǒng)儒學滋養(yǎng)官員的心靈,用黨性原則錘煉官員品質(zh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其砥礪操行,標拔志氣;使其對天道民心心存敬畏,修得憂濟蒼生的精神境界,為正本清源做出貢獻。傳統(tǒng)戲曲帶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在于:對巡視官員的選拔首先應放在道德層面的高標準嚴要求,使巡視官員自覺注重個人的律己修身,才能在巡視工作中廉潔自律,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盡職盡責。
自秦朝以來的巡視監(jiān)察系統(tǒng)都是獨立于行政體系之外的,巡視官員的權力運行,必須要保證監(jiān)察機構(gòu)履行職能。在戲曲故事的演繹中,那些被巡查的貪官污吏背景強大、權力過大而作惡一方,“丹書鐵劵”或“免死金牌”就是其權利的象征物。如《陳州糶米》中的劉衙內(nèi)向皇帝討來了御賜紫金錘,皇帝以下的文臣武將、百姓黎民打死勿論;《智斬魯齋郎》中的魯齋郎,可謂特權階層的代表人物,“花花太歲為第一,浪子喪門再沒雙”,他地位顯赫,霸道橫行、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三勘蝴蝶夢》中的葛彪,也是“打死人不償命”的“權豪勢要”;《智賺生金閣》中的龐衙內(nèi),“打死一個人,如同捏殺個蒼蠅相似”。從這些戲劇情節(jié)透漏出,貪官污吏的權勢顯耀,甚至阻礙了巡視督查的執(zhí)行力,原因在于缺少權力制衡,使巡視監(jiān)察失去效力。
“欽差大臣”的權力,更應該被監(jiān)察。他們是“代天子巡狩”,直接對皇帝負責的官員。“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11],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如元朝時有言“御史臺譬之臥虎,雖未噬人,人猶畏其為虎也”[12],可見其位高權重,讓人忌憚。這種權力使用得當,可以成為懲處奸佞的利器,但巡視官員也是人,是手握重權的人,其不受監(jiān)督同樣會腐敗。在戲曲舞臺上,“欽差大臣”們手握“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后奏”。如包公戲中,包公備有御賜鍘刀,無論文臣武將,抑或稱霸一方的流氓地痞,包公均可現(xiàn)場裁決,將作惡者送上斷頭臺?!吧蟹綄殑Α奔创怼叭珉抻H臨”,代表皇權,代表王權時代“不受限制的權力”。這種權力若真如舞臺上那般掌握在“清官”手中,當然可以救民于水火,懲處貪官污吏;但若“尚方寶劍”被奸佞掌握,百姓的冤屈將無處申述。在皇權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不僅禍害百姓的污吏常見,袒護贓官污吏的昏君也常有。因此,在戲曲、通俗小說中,不僅有“尚方寶劍”,還出現(xiàn)“八賢王的打王金锏”和“包公的龍頭鍘”, 百姓渴望明君,期盼清官,清官握有“尚方寶劍” 是黎民百姓最樸實的愿望;八賢王“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金锏是百姓特別希望出現(xiàn)的制衡權力的利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了絕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皇權,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屬于人民。服務于黨和人民的巡視監(jiān)察制度就是權力制衡的“打王金锏”,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就是“欽差大臣”手中的“尚方寶劍”??释骶蝗缬幸粋€可將權力關進籠子里的制度;期盼清官,前提是完善和落實巡視監(jiān)督機制,讓貪官污吏無可藏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的:“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盵13]因此,無論“欽差大臣”還是地方官員,權力必須置于人民大眾的有效制約和監(jiān)督之下。
微服私訪是戲曲中的“欽差大臣”巡察辦案常用的方式。在《陳州糶米》中,身為“欽差大臣”的包拯,將自己裝扮成趕車人,沿途暗訪,從知情人王粉蓮口中了解到案情真相,得到關鍵證據(jù),最終將贓官楊金吾和小劉衙內(nèi)繩之以法?!耙粋€包龍圖暗暗的私行,唬得些官吏每兢兢打戰(zhàn)?!盵14]可見,巡視官的微服私訪是贓官奸佞害怕的方式。巡視官要想掌握巡視對象的政聲人品,要想不被表象所蒙蔽,“微服私訪” 是較為有效的巡視方式和手段。通過這種途徑,貼近百姓、貼近民間,了解民生疾苦,做到下情上傳,為查處奸佞獲得證據(jù)。借鑒戲曲中清官查案的微服私訪,用于今天的巡視工作,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不言而喻。其實巡視的方法手段多樣,可以明察,可以接受正義者的舉報、上訪,還可通過網(wǎng)絡收集輿情,為巡視官出巡提供查案的線索,而微服私訪是查證網(wǎng)絡輿情是否屬實的有效手段。因此,強化監(jiān)察職能,注意明察與暗訪相結(jié)合的有效的巡視方法和手段,能更好發(fā)揮巡視對腐敗的震懾作用。
中國戲曲中的“欽差大臣”形象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中百姓的“欽差”情結(jié)。古代欽差由皇帝親自委派,代表皇權。從傳統(tǒng)戲曲角度考察研究“欽差大臣”的角色定位與職能要求,反映出“欽差大臣”若要活在百姓心中,其立身之本在于具有兩袖清風、廉潔奉公的道德操守與為民做主的勇氣擔當;而由于其代表國家意志,地位與權力也存在無限制的問題。在當代社會,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巡視官員,面對形形色色可能出現(xiàn)的誘惑,如何合理運用手中權力?戲曲中的“欽差大臣”為我們思考當代巡視官員的官德品行,以及“將權力關在籠子里”的制度建立提供了啟示。
以戲為鏡,知古鑒今。激活傳統(tǒng)戲曲中蘊含著的反腐倡廉歷史智慧,古為今用,使黨領導下的巡視工作卓有成效地發(fā)揮“利劍”作用,推進巡視制度更加科學規(guī)范,促進國家的政治清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巡視工作的一組重要論述[J]. 黨的文獻,2015(1):3-6.
[2] 奚海,陳旭霞,張炳森,等.元曲名家精粹——燕趙元雜劇名著二十種選注[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430.
[3] (元)關漢卿.關漢卿全集[M].吳國欽,校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2.
[4] 王季思.全元戲曲: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01.
[5] (清)朱素臣.十五貫校注[M].張燕瑾,彌松頤,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2.
[6] 王仰文.中國古代巡視制度的現(xiàn)代觀察[J].蘭州學刊,2010(2):124-127.
[7] (金)元好問.薛明府去思口號[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265.
[8] 王學奇.元曲選校注[M].萬歷博古堂刻本書影電子版.
[9] (清)張廷玉.明史:況鐘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4378.
[10]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巡視是政治 巡視不是業(yè)務[EB/OL].[2016-01-11].http://www.ccdi.gov.cn.
[11] (清)張廷玉.明史:職官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1780.
[12] (明)宋濂,王祎.元史:董俊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6:3495.
[13]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EB/OL].[2013-01-22].http://www.xinhuanet.com.
[14] 李健吾.一個有血肉的包公——雜談《包待制陳州糶米》雜劇[J].名作欣賞,1980(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