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寫了一首名叫《龜雖壽》的詩,吟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千古名句。其中“烈士”一次迥異于今天的語義——為了正義事業(yè)而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大約在魏晉之前,“烈士”一詞從來沒有犧牲的意思,而是指有氣節(jié)有壯志的人?!俄n非子·詭使》如此定義“烈士”:“好名義不仕進者,世謂之烈士?!辈懿俅嗽娭械摹傲沂俊?,也是這個意思。
“烈士”既然是有氣節(jié)的人,有時為了維護這種氣節(jié)就要以生命為代價來捍衛(wèi)自己的原則,因此像忠臣一樣,“烈士”常常舍生取義。從這個意思上,“烈士”漸漸才有了犧牲生命的含義。西晉文學家陸機在《辯亡論》中寫道:“忠臣孤憤,烈士死節(jié)。”明確將“烈士”和“死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唐朝詩人楊炯在《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中也說:“烈士徇名,不受黃金之賞?!绷沂可嵘硪郧竺?,視黃金之賞為糞土。
“烈士”今天的含義是后來產(chǎn)生的,直到近代,“烈士”才逐漸演變成為專指因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的人,必須犧牲生命方能稱為“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