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王含彥,郭冬梅
(川北醫(yī)學院 生物化學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0)
端粒(telomere)位于真核細胞染色體末端,其DNA序列高度保守。端粒可減少末端縮短,亦可避免相鄰染色體末端融合,在細胞增殖及衰老等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人體細胞每分裂1次,端??s短50~100 bp,當端粒長度縮短到傷害DNA的臨界值而細胞又無法補償此長度縮短時,染色體穩(wěn)定性變差,最終導致細胞死亡、機體衰老[1]。85%~90%的癌細胞中會出現(xiàn)端粒酶激活,用于維持端粒長度,繼而導致癌細胞永生化。短端粒與許多衰老相的疾病有關,激活端粒酶可阻止端粒縮短引起的衰老并提升機體的健康狀況及生命長度。衰老作為機體更新自身組織及器官的重要途徑,能有效扼制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時腫瘤本身就是一種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兩者此消彼長,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給予成年果蠅抗癌藥物曲美替尼(限制Ras蛋白效應的小分子藥物,靶向動物及人類體內的Ras信號通路),果蠅壽命比平均值延長12%[2]。在胚胎發(fā)育時Sox4基因表達,可促成胰腺、骨骼、心臟發(fā)育及淋巴細胞分化。當Sox4表達過量則促使癌癥發(fā)生;當Sox4表達低于正水平,則小鼠端粒較短、衰老加速,但具抗癌能力[3]。目前衰老及腫瘤是國內外醫(yī)學研究的熱點,兩者之間關系的深入研究可使人類同時對抗衰老與腫瘤。因此,制定正確的抗衰老及治療腫瘤的策略,已經(jīng)成為科研的重點方向之一,而端粒(酶)可調控衰老及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本文就端粒(酶)與衰老的關系及其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的調控機制進行綜述,為進一步探討通過調控端粒(酶)來開發(fā)藥物,治療疾病提供指導。
端粒由端粒DNA及相關蛋白組成,端粒DNA由富含G的串聯(lián)重復序列組成,不含功能基因,高度保守,不同物種的端粒DNA序列及長度一定差異。人端粒DNA序列為5'-TTAGGG-3'重復序列,長約15~20 kb。阻遏/激活蛋白(repressor/activator protein 1,RAP1)是一種高度保守的端?;プ鞯鞍祝湍窻AP1保護端粒免于非同源重組末端連接,在控制端粒長度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參與轉錄基因調控。研究表明[4],哺乳動物RAP1必不可少,保護端粒免于同源重組修復。RAP1的MYB結構域與端粒重復因子(TTAGGG-repeat factor 2, TRF2)的重要結構域-TRF2B結合成TRF2-RAP1二聚體,抑制PARP1和SLX4結合端粒。小鼠和人類細胞中若無RAP1和TRF2B,則PARP1和SLX4 HR結合端粒并促使其快速切除,從而導致端粒丟失和染色體末端自由融合。哺乳動物端粒以預定程序在整個S期復制,SV40永生化細胞細胞遺傳學非常類似于癌細胞,對SV40永生化細胞中人端粒研究發(fā)現(xiàn)[5],在永生化過程中端粒復制的時間保守。盡管重復的同源染色體和重排的染色體會導致內源性端粒酶重新激活而影響端粒長度,但端粒的復制時間主要受端粒重復序列臨近的亞端粒區(qū)(≤500 kb)DNA的影響。
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質組成,可維持端粒長度。它是逆轉錄酶,以自身RNA為模板,合成端粒DNA,從而使細胞獲得無限增殖。端粒酶主要由3部分組成[即人端粒酶 RNA(humane telomerase RNA, hTER)、端粒酶協(xié)同蛋白(humane telomerase associated protein,hTEP1)及端粒酶逆轉錄酶(humane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其中hTRT被認為是端粒酶活性表達的關鍵組分,hTRT編碼的mRNA水平與端粒酶整體活性一致。干細胞(包括產(chǎn)生精子和卵細胞的干細胞)中端粒酶活性高,以確保這些細胞的端粒酶在下一代中保持最佳狀態(tài),而其他大多數(shù)細胞中端粒酶活性很低。
端粒具穩(wěn)定染色體,防止染色體DNA降解及末端融合的功能,保護染色體結構基因,調節(jié)細胞正常生長。正常細胞由于線性DNA復制過程中5'-末端引物切除,導致端粒縮短,隨體細胞不斷增殖,端粒逐漸縮短。當端??s至一定程度,則細胞停止分裂,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端粒又稱為細胞的“分裂鐘”。端粒的長短決定細胞壽命,并與細胞衰老及癌癥密切相關。端粒酶在細胞中的主要生物學功能是通過其逆轉錄酶活性復制和延長端粒DNA,穩(wěn)定染色體端粒DNA的長度。端粒酶的活性在真核細胞中可檢測到,其功能是合成染色體末端的端粒,使因每次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的端粒長度得以補償,進而穩(wěn)定端粒長度。端粒酶以端粒3'-末端-OH為引物,以爬行模型方式通過逆轉錄合成端粒重復序列DNA,延長端粒。在腫瘤細胞中端粒酶還參與了對腫瘤細胞的凋亡和基因組穩(wěn)定的調控,與端粒酶的多重生物學活性相對應,腫瘤細胞中也存在復雜的端粒酶調控網(wǎng)絡[6]。通過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在翻譯后水平對端粒酶活性及功能進行調控,則是目前研究端粒酶調控機制的熱點。
年輕人端粒長度約8 000~10 000 bp。端粒隨每次細胞分裂而縮短直至臨界長度,細胞停止分裂或死亡,因此實驗室培養(yǎng)的細胞傳代有限。一種改進型的端粒酶逆轉錄酶mRNA,可使人皮膚細胞中的端粒長度延長1 000 bp,即端粒長度增加至10%,這些端粒長度增加的細胞,比未處理的細胞多分裂40倍以上[7]。
3.1.1 衰老細胞中端??s短 端粒的長短,關系細胞的壽命、衰老和死亡。端粒越長,細胞活力越強;端粒越短,細胞衰老程度越高。先天性角化不良癥患者攜帶TERT或端粒酶RNA組分突變,患者的端粒和壽命均縮短,且具有衰老加速現(xiàn)象。某些早老病癥如沃納綜合征和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癥研究發(fā)現(xiàn),端粒與衰老進程相關。在小鼠、斑馬魚及酵母菌中,短端粒數(shù)量的增高與基因組的高度不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后者會導致不同機體壽命縮短,另外短端粒還與糖尿病等疾病相關,這些都會影響機體壽命[8]。小鼠中端粒酶或者端粒結合蛋白的缺失已成為衰老相關的特征性標記,該端粒功能的缺失可導致小鼠壽命縮短,成年野生小鼠維持端粒的能力可決定其壽命[9]。端粒還可作為個人健康狀況、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都較為良好的標準,壓力、抑郁都會縮短端粒長度,吸煙及肥胖可導致組織炎癥及氧化應激進而引起端??s短,短端??深A示心血管疾病[10-14]。因此若能維持端粒長度,細胞衰老可能減緩、生命可能延長。再如年齡是AD的高危因素,≥85歲高齡老人患AD的概率可高達40%,而AD組外周血單核細胞端粒長度短于健康對照組。Down's綜合癥合并AD者端粒長度更短,提示高危人群端粒長度縮短與癡呆相關[15]。
有研究表明,短端粒促使很多與衰老相關的疾病發(fā)生,而短端粒這個現(xiàn)象出現(xiàn),本身就是疾病產(chǎn)生的結果[16]。端粒隨每次細胞分裂而縮短及端粒功能障礙是公認的衰老的標志。斑馬魚研究發(fā)現(xiàn)端粒只在特定組織縮短至臨界值,且縮短與細胞增殖率無關。短端粒積聚在內臟組織而不是增殖活躍組織如血液和性腺。低增殖組織如肌肉以與內臟組織同樣的速度積累短端粒和DNA損傷,重要組織中的端??s短和DNA損傷不僅導致局部功能喪失,還會引發(fā)其他組織產(chǎn)生包括癌癥在內的衰老相關疾病[17]。
3.1.2 激活端粒酶能延緩衰老 端粒酶主要通過延長端粒抵御衰老。新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亦影響端粒長度及衰老,母親孕期超重或肥胖及嬰兒期增重模式均會影響成年后女性白細胞染色體端粒長度。一歲內體重的快速增重及幼年期的體重反彈預示著老年女性短的端粒長度,說明圍產(chǎn)期肥胖加速成人期細胞老化[18],在血液細胞端粒動力學與多種生物衰老密切相關。然而血液端粒長度是否與機體其他部位端粒長度一致并不清楚。生命早期端粒丟失是最快速的,對一種長壽海鳥胚胎后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晚期胚胎,血液端粒與心臟和骨骼肌呈正相關,但不包括肝端粒;而產(chǎn)后發(fā)展階段則血液端粒長度與任何其他組織端粒無相關性,提示血液端粒長度不一定指示機體其他組織在生命的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端粒長度[19]。
3.2.1 癌細胞有短的端粒 端粒長度影響基因激活或沉默,研究發(fā)現(xiàn)[9],端粒長度可能會在生命早期沉默一些基因,而當端粒逐漸縮短時激活一些基因。當一個端粒較長時,端蓋能夠與染色體形成一種回路,使端粒靠近同一染色體上遠處的基因,這樣端粒就關閉這些基因;而當端粒變短,染色體無法形成回路,端粒可能就無法再影響靶基因開關。端粒長度與5種常見癌癥(乳腺癌、肺癌、大腸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相關。癌細胞有短的端粒,端??s短與癌癥發(fā)展有關,端粒長度也與癌癥預后有關。甚至端粒長度與腫瘤大小、淋巴癌轉移、組織學分級及特殊乳腺腫瘤亞型有關[20-21]。強侵襲性亞型乳腺癌細胞有更短的端粒[22],研究顯示[23],血細胞端粒短的人有更高的患癌癥風險。端粒長度的改變可以提高癌癥的預后[24],對乳腺癌的研究發(fā)現(xiàn)[25]外周血白細胞端粒長度參數(shù)可診斷乳腺癌的發(fā)展階段。對52例乳腺癌患者血液白細胞端粒長度的分析表明,乳腺癌晚期患者的白細胞端粒序列長度短于乳腺癌早期階段患者。HER2+乳腺癌患者的白細胞端粒長度也長于HER2-患者。端粒長度及端粒酶活性的變化與肝臟腫瘤的良惡性,肝臟腫瘤的分化、復發(fā)及轉移有關,因此兩者可做為肝臟腫瘤的標志和預測預后的指標[26]。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端粒的作用研究[27]發(fā)現(xiàn),APL患者血液或骨髓單個核細胞端粒長度比健康志愿者縮短,且端粒縮短與患病風險相關。對疾病完全緩解的患者,端粒長度平均增長2.0 kb,相比已建立起的APL風險評估因子端粒長度是最有力的預測總體存活率的指標。DNA復制應激相關的基因組不穩(wěn)定與癌癥密切相關,復制叉保護復合物(fork protection complex, FPC)在真核生物線粒體及裂殖酵母結合性基因座DNA復制中起穩(wěn)定停滯復制叉的作用。端粒因為富含GT重復序列和端粒結合蛋白而復制困難,裂殖酵母SWI1是FPC的一個亞基。新研究發(fā)現(xiàn)[28],Swi1 Timeles的缺失導致端??s短,此縮短不依賴于端粒酶。Swi1 Timeles缺失時重復序列影響端粒完整性。SWI1缺失時,端??s短伴隨著RAD52重組酶的招募和端粒/亞端粒區(qū)的高頻擴增,類似腫瘤細胞利用ALT維持端粒長度。
端??勺鳛榻Y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的預后預測因子。CRC腫瘤細胞比正常組織細胞有較短的端粒,80%以上的CRC患者端粒酶活性增高??紤]端粒狀態(tài)和臨床變量,端??s短程度最低的是直腸腫瘤。預后研究發(fā)現(xiàn),平均端粒長度<6.35 kb的患者臨床恢復更好,且端粒高度縮短患者也無一例在隨訪期間復發(fā),因此端粒長度可做為一個獨立的預后因素。端粒酶激活程度則是預后不良的趨勢的標志之一[29]。
在一般人群中,年齡較大的人白細胞端粒長度短,感染風險高[30]。嚴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同種異體造血細胞移植時,長供體白細胞端粒長度與接受者的高生存率有關,表明同時較短的白細胞端粒長度與高風險傳染性疾病及感染引起的死亡相關[31]。對75 309個一般群體的調查研究表明,與傳統(tǒng)傳染病危險因素相比較,短的端粒長度與高感染風險相關及肺炎相關。但端粒長度與皮膚感染、尿路感染、敗血癥、腹瀉病、心內膜炎及腦膜炎或其他感染的風險無關,提示需進一步研究在選擇供體時是否可通過考慮供體白細胞端粒長度來減少受體感染的風險[32]。短白細胞端粒長度亦與心房顫動患者心源性卒中風險相關[33]。端粒長度縮短是冠心病高風險因子,而胰島素調節(jié)短的端粒相關的冠心病發(fā)病機制[34]。
3.2.2 長端粒亦與一些癌癥關聯(lián) 長端粒亦與一些癌癥關聯(lián)[如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端粒長1 000 bp,則肺癌風險就會加倍,前列腺癌與長端粒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推測因為長端粒細胞的可分裂次數(shù)更多,壽命更長,進而累積致癌突變的概率也更大[35]。TERT和TERC是2個與長端粒有關的常見基因突變,該基因均是神經(jīng)膠質瘤的風險因子,會使神經(jīng)膠質瘤的風險增加,約有51%攜帶TERT,72%攜帶TERC。甚至對56例唐氏綜合癥的研究發(fā)現(xiàn)[36]少年患者血液白細胞端粒長度亦比同齡正常組長。較長和較短的端粒都有可能致病,較長端??赡苁怯幸?,其能降低許多健康風險并延緩衰老。對1 644例神經(jīng)膠質瘤患者和7 736例健康患者的基因組分析顯示[30],TERT和TERC兩個基因都有調控端粒酶活性的作用,而端粒酶負責維持端粒的長度,TERT和TERC突變的確與更長的端粒有關。TERT突變也涉及肺癌、前列腺癌、睪丸癌及乳腺癌,TERC突變則涉及白血病、大腸癌及多發(fā)性骨髓瘤。TERT和TERC同時突變還會提高一種進程性的肺部疾病-特發(fā)性肺纖維化的風險[37]。研究發(fā)現(xiàn)[38],散發(fā)性乳腺癌及遺傳性乳腺癌患者(包括有和無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突變)外周血白細胞端粒長度研究發(fā)現(xiàn)化療可使患者端??s短,但此縮短是可逆的?;熃Y束后,短的端粒只能維持大約兩年時間,不同化療藥物影響端??s短及恢復長度速率。新研究發(fā)現(xiàn)癌癥確診前,血液中的端粒會迅速老化幾年時間,之后老化的過程會在癌癥發(fā)生前停止。對端粒老化的表型研究表明,這可以作為預防癌癥發(fā)生的生物標記[39]。端粒長度也與遺傳有關,雙胞胎,家族研究及薈萃分析證明端粒長度是高度遺傳[40],但端粒長度與父母親哪一方的相關性更高,還有待進一步研究[41]。
3.2.3 端粒酶活性與癌癥 癌細胞的特點之一是其可無限增殖的潛能,這一潛能主要由端粒酶激活實現(xiàn)。端粒酶活性在大多數(shù)體細胞中已靜止,惡變后的細胞端粒酶激活率高達80%~90%,從而使細胞跨越衰老障礙,后期腫瘤細胞中端粒酶活性高于早期腫瘤細胞。端粒酶不僅可維持端粒長度,而且還具其他促腫瘤發(fā)展的作用,如hTERT參與調節(jié)許多信號通路。新研究發(fā)現(xiàn),AZT不僅抑制端粒酶活性,且可通過抑制hTERT參與調節(jié)的信號通路抑制癌進程[42]。小鼠實驗發(fā)現(xiàn)端粒酶激活會抑制端粒縮短,進而延緩各種衰老相關病理進程[43](如具生物活性黃芪提取物TA-65,低劑量的TA-65即可激活端粒酶),從而使小鼠,斑胸草雀及人的端粒適度延長[44]。性激素可在轉錄水平激活端粒酶[45],雄激素可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46]。雄激素可阻止再生障礙性貧血小鼠端??s短,表明端粒酶激活是治療端粒維持缺陷相關疾病的途徑。但激活端粒酶亦會引發(fā)患癌危險,因此發(fā)掘瞬時可控的端粒酶活性是安全策略重要途徑[7]。已有研究培養(yǎng)出具肺纖維化及再生障礙性貧血重要臨床特征的小鼠模型[47-48],此模型可用于研究端粒酶與相關疾病治療。
3.2.4 端粒酶活性與癌癥發(fā)生 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只產(chǎn)生少量TERT基因的mRNA及酶蛋白,因此端粒酶活性低,端粒酶所催化的端粒延長不足以抑制DNA復制造成的端??s短效應,最終細胞衰老和死亡。在黑色素瘤、神經(jīng)膠質瘤、膀胱癌及肝癌等多種癌癥中鑒定出存在高頻TERT基因啟動子區(qū)-124 C>T和-146 C>T突變,此突變可增加轉錄因子GABP的結合和激活,從而增加TERT基因的mRNA及酶蛋白含量,增加的端粒酶活性可有效保證細胞分裂過程中端粒長度保持[49]。hTERT C250啟動子突變和端粒長度作為頭頸癌患者癌癥進展的分子標志物。頭頸鱗狀細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NSCC)第一次報道在早期腫瘤端粒較短,此外ThTERT C250啟動子突變和端粒長度評估可作為HNSCC發(fā)展的重要分子標記[50]。TERT基因啟動子突變發(fā)現(xiàn):一方面解釋癌細胞端粒酶重激活機制(癌癥發(fā)生的基礎之一);另一方面也為癌癥診治提供全新思路(TERT基因啟動子可做為診斷或治療癌癥的分子靶點)。該發(fā)現(xiàn)也可做為癌細胞標志物,用于區(qū)分癌細胞與正常細胞。
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只產(chǎn)生少量TERT的mRNA和蛋白,所催化的反應不足以抑制DNA復制造成的縮短效應,最終細胞衰老和死亡。啟動子-124C或-146突變?yōu)門后可增加轉錄因子GABP的結合和激活,從而增加mRNA和蛋白含量,增加的端粒酶活性可有效保證細胞分裂過程中端粒長度保持[44]。
原 發(fā) 性 肝 細 胞 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主要源于長期的乙肝病史(hepatitis B,HBV)和乙肝病毒感染(hepatitis viruses, HCV),人類基因組中遺傳突變的積累是其主要特征?;蚓幋a區(qū)及非編碼區(qū)如TERT啟動子中的核苷酸變化促使HCC的發(fā)展,TERT啟動子的突變熱點(-124 C>T和-146 C>T)已被證明存在于多種腫瘤類型(包括HCC),并調節(jié)端粒酶的表達。HCC TERT啟動子突變率差異分析表明,歐洲(56.6%)和非洲(53.3%)的突變率比美國(40%)和亞洲(42.5%)高。此外與HBV相關的HCC(HCV在美國為21.4%,非洲為45.5%)、HCV相關HCC更頻繁的突變(美國為44.8%,亞洲為69.7%)。非肝炎病毒引起的HCC病例也經(jīng)常發(fā)生TERT啟動子突變(美國為43.6%,亞洲和歐洲分別為52.6%和57.7%)。說明端粒變長促使HCC發(fā)生、發(fā)展,TERT啟動子突變可作為HCV感染或代謝性肝病患者肝癌早期檢測的候選生物標志物[51-52]。
3.2.5 端粒酶活性與癌癥治療 端粒酶是腫瘤細胞增殖所必須,約85%的人體腫瘤細胞通過激活端粒酶維持其端粒長度,癌組織中有hTERT表達。而正常體細胞中很少有hTERT表達,hTERT被蛋白酶體降解,則癌細胞端??s短、出現(xiàn)衰老及凋亡等現(xiàn)象,因此hTERT是理想的癌治療靶點。目前國內外出現(xiàn)多種以抑制hTERT為主的癌治療策略。近來廣泛研究的端粒酶抑制劑(telomerase inhibitors, TI)的抗腫瘤活性,主要用于乳腺癌。但TI治療預期的效果僅在許多細胞分裂后才會出現(xiàn),且該方法對人體的長期影響未知。研究TI MST-312對人乳腺癌細胞株MCF-7處理3 120 h的影響,MCF-7細胞在亞毒性濃度下長時間處理,MST-312對一小部分細胞顯示毒作用并促進端??s短,衰老和染色體畸變,而細胞增殖率不受影響。主要影響是MST-312長時間處理癌細胞而導致癌細胞端粒酶過表達來應答抑制劑,這可能與抑制劑治療失敗及預后不良有關。因此盡管如MST-312這樣的TI具有很高的治療潛力,但是在考慮其臨床應用,特別是乳腺癌治療時,必須對這些藥物長期作用于腫瘤的結果進行評估[53]。
約15%的人體腫瘤細胞(大多數(shù)起源于間葉組織的肉瘤腫瘤細胞,如骨肉瘤細胞、未分化多形肉瘤細胞、平滑肌肉瘤細胞等)采用端粒替代延長機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ALT)維持其端粒長度,從而獲得永生。該腫瘤細胞能檢出ALT相關蛋白及異?;钴S的同源重組,因此端粒酶抑制對這部分腫瘤細胞無效。通過ALT機制維持端粒長度的腫瘤是一類惡性程度高、轉移風險大的腫瘤。科研人員在小鼠實驗中也發(fā)現(xiàn),如果針對有端粒酶表達的腫瘤細胞進行端粒酶抑制抗癌治療,該腫瘤細胞也會啟動ALT機制,所以端粒酶抑制療法同樣沒效,所以ALT通路在抗癌治療中有重要靶點價值[54]。
端粒(酶)是聯(lián)系細胞衰老及癌癥的紐帶,調節(jié)衰老及衰老相關疾病惡性腫瘤。染色體經(jīng)多次復制,端粒長度會縮短至傷害DNA的臨界點,則染色體破壞、細胞衰老、死亡。但如果細胞沒有死亡,細胞就會永生,細胞永生就會發(fā)生癌癥。癌細胞通過端粒酶來填補端粒,以與降解等快速度修復端粒,對抗端粒縮短。如果沒有這種端粒酶主導的不斷修復,染色體將最終降解,癌細胞死亡,因此細胞衰老是阻止癌癥發(fā)生的關鍵,也是抑制腫瘤的方式之一。在細胞衰老然后走向腫瘤的過程中,端粒酶缺失可導致染色體不穩(wěn)從而導致衰老,這使腫瘤越過腫瘤抑制因子形成的屏障,促使癌癥發(fā)生,隨后端粒酶的激活促使腫瘤增殖,腫瘤繼續(xù)惡化,因此控制端粒長度及端粒酶活性,是抑制腫瘤發(fā)生的有效手段。正常細胞中端粒長度縮短與生物衰老進程密切相關,基因療法激活小鼠端粒酶,則小鼠代謝水平及神經(jīng)肌肉的功能均提高,同時患癌概率未升高,所以激活端粒酶可用于降低組織功能障礙,延長壽命,因此未來通過激活端粒酶抗衰老的技術關鍵在于其安全性。端粒(酶)也是端??s短相關遺傳性疾病的一種潛在治療方法,如研究發(fā)現(xiàn)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癥患者的肌肉干細胞端粒,與沒有這種疾病的人相比縮短,因此延長端??赡苁嵌攀霞I養(yǎng)不良的潛在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