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凱
呂巖,字洞賓,世為河中府永樂縣(今屬山西省芮城縣)人,唐懿宗咸通年間(公元860年—公元874年)進士,后傳從鐘離道人修道,人稱呂洞賓。其對《道德經》頗為關注,并進行了注釋,按目前所見版本而言,所釋《道德經》有兩種,一為《道德經釋義》,另一為《道德經解》,雖然對于《釋義》本后人多認為非呂洞賓所著而系他人托名呂洞賓所為,但無論如何,對比這兩個版本的釋義,尤其是首章中的解釋,對我們今天理解《道德經》中“道”的含義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釋義》和《經解》本的序言中,都給出了注釋《道德經》的緣由,其中前者的序言不及五百字,卻闡明了作者釋義的主要目的,如在開頭就指出:“五千言之書,盡人而知為道德之經;而五千言之旨,舉世而難傳。”就是說,天底下人們基本上都知道這本書,但這本書的要旨精髓,卻很難被人傳播開來。為什么會這樣?按呂洞賓所言,“道德之脈,非修人不能傳。”也就是說,只有修道之人才能領悟“道德經”的要旨。序言進一步言及這本書內涵的重大意義:“旨理淵微,一語括萬象之機,千言悉三才之奧?!比f象之機、三才之奧,可見著者對《道德經》的推崇?!督浗狻繁局幸嘌?,“秦漢而還,代有著述。惜多狃于膚見,偏泥玄文,昧厥源流。指為惝恍,句讀之不明豈細故哉。”也就是說,雖然自秦漢以來,對《道德經》的注釋很多,但大多拘泥于“玄之又玄”的文句,使得很多修道之人難以真正掌握“道”的真正意義。所以,呂洞賓便“親為厘訂,以祛千載之疑。”對自己的注解,呂洞賓品論說:“雖無上妙奧非文字所能畢宣,而精一淵源即此書,堪為典要,得其義而大其傳?!睂嶋H上,《道德經》歷來也頗受人們重視,無論孔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還是唐宋時期的思想家,都對老子的思想極為推崇。正是《道德經》這一經典的存在,才使得老子形象由哲人演變?yōu)槭ト?,繼而由圣人升華為神人,乃至成為“早期道教諸派(尤其是天師道派)的最高神祇”①楊廷俊:《老子故里論老子》 (哲思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頁。。
呂洞賓之所以注釋《道德經》,按其所言,就是因為“后之學者得其梗概,注者支離”,使得“讀者未克了然,修者豈能純粹”。為了使修道者能夠體會其中的真諦,能夠真正按老子的本意進行修道,才要對《道德經》進行注釋。在解釋了注釋的緣由后,他又講述了自己注釋后期望達到的目標,即“概造物之分途,體玄機于一得”。針對當時人們的行為狀況,呂洞賓也頗為感慨:“唯見人心不古,道德無幾,每憐欲海低徊,不向玄尋問學,是以白云留影,黃鶴空啼,徒增太息,滄桑幾度?!笨梢?,呂洞賓也是很強調節(jié)“欲”。《道德經》中對欲也是提倡節(jié)制的,所謂“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呂洞賓在注釋這句話時曾言:“念不著物,心不喜世財,貪欲平息,人心豈得逞亂!我無見即可無欲,無欲則盜心不起,內觀之心不馳于外,守唯精唯一,只知有道而不著有欲,如斯乃圣人之治?!雹陧n起編校:《道德經心傳》,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頁。
對于注釋《道德經》的社會意義,呂洞賓在本序言中也說得很明確:“欲人人知省,字字詳明,自修身以至治國平天下,從無欲以臻無上神通。五倫忠孝為先,九轉氣精宜養(yǎng),以有相而悟無生,劈頑空而歸靜界?!蓖ㄟ^這些話可以看出,其已不單單是道家思想,而是融合了濃厚的儒家內涵。儒家主張“修齊治平”,因為道教一些門派要求出家修行,所以呂洞賓只提及“修治平”,應該說這一思想當來源于儒家文化——如《大學》中有“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③《四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并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分目進行了解釋?!拔鍌愔倚ⅰ币彩侨寮椅幕闹匾獌群诘兰宜枷胫?,重視的是“無為”“自然”,對“等級倫序”并不是十分看重?!爸倚ⅰ痹谀撤N程度上也不是道家所提倡的,而是儒家思想極為重視的部分,如曾參就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至于“無欲”和“無上神通”則基本上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的內核。通過這幾句話可以看出,在唐朝時期,儒道思想已經互相融合吸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呂洞賓在闡釋《道德經》時,也賦予了一定的儒家思想元素,因此我們在理解其釋義時,不能忽略這一時代背景。
呂洞賓接下來又說:“要知道乃強名,德亦何有?茍能于物我咸忘,又奚必分身外之天、性中之命也耶?是以圣人教分于三,理歸于一。”在這里,呂洞賓提出了幾個判斷:“道乃強名,德亦何有”,其中“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概念,道家、儒家都十分強調?!暗馈彼P注的問題畢竟是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①張燕嬰譯注:《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43頁。表明了“道”與人的關系。因為人們對“道”談論得很多,所以“德”容易被忽視??鬃邮呛苤匾暋暗隆钡?,他也感嘆“知德者鮮矣”②同上書,第232頁。。至于“身外之天”“性中之命”,心中有天,身外亦有天,命中有性、性中亦有命,天人合一、性命合一是儒道結合的一種認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命題。人如果能做到“物我兩忘”,那就能做到天人合一、性命合一了。進而,呂洞賓闡明儒、釋、道三教本為一體,理亦相同。
最后,呂洞賓提出了愿望:“愿生民清其心,豁其目,認得源頭,無教虛度,庶幾乎無愧道德之身,而可讀道德之經也。致若八十一章之中,縱橫順逆,隱喻良多,隨人志之所在,遁世立名,無不可以為法?!边@幾句話可謂是呂洞賓注釋《道德經》的初心,而且指出了《道德經》寓意深刻,無論是想“遁世”,還是想“立名”,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可參考的方面。
序言的最后署名為“道人純陽氏” (有的版本為“回道人純陽氏”)。呂洞賓號稱“純陽子”,又被尊稱為“純陽道人”,是道教內丹派北宗的五祖之一。一般修道者出于尊重,當也不會冒用“純陽氏”之名。因此,如果的確是“道人純陽”所釋,其為呂洞賓當無太多疑問。
《道德經》首章為“道可道”篇,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章節(ji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p>
這一章涉及“道”“名”“有”“無”四個概念,并且給了這四個概念很深奧的哲學詮釋,呂洞賓對此進行了剖析。
(1)“道”。呂洞賓認為“道”是天地產生之前就存在的,所謂“乃混元未剖之際,陰陽未分之時,無天地以合相,無日月以合明,無陰陽以合氣,無造化以合其道?!钡暗馈本烤故鞘裁?,并沒有明晰的表達。
老子在描述“道”時指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世間萬物皆由“道”生,“道”是萬物的母體,至于何為“道”,老子亦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笨梢娫诶献拥乃枷塍w系中,道就是大,所謂:“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fā)自然?!雹兖埳袑捵g注:《老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63頁。如果上面所說的是老子所言的道家的“道”,那么它與道教的“道”又有何區(qū)別呢?在《金玉經》中,呂洞賓結合道教元素進一步闡明了這一思想:“道生于萬物之前,而在于萬物之本。萬物于未道之中,而化道之本末。其道也宜,其物業(yè)宜,道物兩宜,我何以宜?!雹诟登诩遥骸吨袊澜淌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29頁。而對于老子的解釋,呂洞賓評價為:“太上以無名之名,而道之以道。道其御也徐,道其合也離,道之冥茫,人之廢藏,道之渺渺,劫其多少。”③同上。
(2) 什么是“可道”?呂洞賓的闡釋是:“心可道其妙,而口難道其微,謂之可道?!庇猛ㄋ椎囊痪湓捳f就是,“道”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存在。在呂洞賓看來,“道”是一刻也離不開的,世間有的是“可道”的,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即實際存在之物是可以“道”的,但對于“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這種玄之又玄的狀態(tài),實際上是有“玄之之妙”的,這種狀態(tài)很難用語言表達,只能“心領會而心可道”。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本出自《論語·子罕》,意為:孔子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研鉆它越顯得堅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之間又像是在后面。這是顏淵對孔子之道的贊嘆,但呂洞賓引用過來,又增加了道教的哲理,即萬物的本源在于道,宇宙的生成在于道,從而道就具有了主宰性、神秘性、絕對性和至尊至上性。所以道教的首部經典《太平經》有云:“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睎|晉時期的葛洪進一步闡釋稱:“道也者,逍遙虹霓,翱翔丹霄,鴻崖六虛,唯意所造?!?/p>
(3) 非常道。用呂洞賓的話說就是:“是心可道之道,非尋常日用五倫之道,非治國安民之道,非天地化生之道,非陰陽順逆之道。”也就是說,不是“有作有為的尋常之道”。應該說,很多學者都詮釋過“道”,很多人將其作為一種道理、規(guī)律和規(guī)則,但呂洞賓作為道教發(fā)展中的重要人物,賦予了“道”特別的含義,那就是“道”只是“心中存在”,是一種神圣的存在,和一般意義上的規(guī)律規(guī)則并不能等同。這就把“道”的至高無上性給充分表達了出來。
(4) 對于“名”的闡釋。呂洞賓認為:“無動無形,無機無化,無極無虛,無空無相,這就是名。名不知其為名,故名也?!薄墩f文解字》把“名”釋為“自命也”,《禮記·祭法》中載“黃帝正名百物”。但這個“名”并非老子所言之“名”以及呂洞賓闡釋之“名”,呂洞賓解釋的“名”類似佛教的“空”,老子雖然說“名,非可名”,但對于“名”究竟是什么,沒有深入闡釋,呂洞賓給了進一步的解釋,那就是“空”。由此也可看出,唐宋時期,佛道二教的互相吸收借鑒已經極為深入了。
實際上,在萬物出現之前,“名”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出現了萬物,才有了“名”的可能。而在道家看來,“道”是在萬物出現之前就存在的,那么“名”肯定是出現在萬物之后。故莊子曾言:“道行之而為,物謂之而然。”有學者就解釋說:“道是法,名是器,有道則可以約名,有名則可以顯道。道與名之間有個德,道因德而使名(器)立,名(器)因德而使‘道’現。名因顯道而為常名,不因可名而為常名,‘道’因立名而為常道?!雹偻鯊姡骸独献拥赖陆浶卵小罚本豪龀霭嫔?002年版,第1頁。
(5) 那什么是可名呢?呂洞賓闡釋道:“心名其名,難謂口可名其名,心領神會,可名其名,謂之可名?!币簿褪钦f,如果僅是心中有名,還不能算是嘴上可以命名了,只有心領神會了,可以命名說出來了,才能稱之為“可名”。心領神會,實際上就是徹悟之意,對一件事物或事情完全理解透徹了,才能算是心領神會,在這種情況下,所命之名才是真正的名,也才是“可 名”。
非常名,即非平常之名。按呂洞賓的闡釋,“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他進一步說,當虛中有實,空中有相的狀態(tài)時,我們“只可意取,不可聲名”,只有在先天中求先天,這才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如果連先天中的先天,都算不上“道”“名”二字的話,就是強為道為名了。在呂洞賓看來,這兩句才是老子“道經”的真諦所在,也就是“道”和“名”。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言:“道常無名,樸?!币簿褪钦f,道永遠無名,一直處于質樸的狀態(tài),而接著又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奔慈f物出現以后,就有了各種名稱,名稱既然有了,也就有了各自的界限。這句話的另外一個含義就是:先有道,次有名,然后有物。
無和有的問題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命題,對于什么是“無”,通常的認識就是“沒有”,無中會產生有,也就是從“沒有”才能到“有”。正如《淮南子》中所載,“稟授無形”,也就是說,有形的萬物是從無形中產生出來的。所以,“無”和“道”也就有著密切的關系?!兜赖陆洝分蟹Q:“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雹陴埳袑捵g注:《老子》,第34頁。那么,呂洞賓又是如何認識“無”“有”與“道”的關系呢?
(1)“無,名天地之始?!卑醋置嫔蟻斫忉尵褪牵禾斓刂嫉拿纸袩o。呂洞賓則進一步闡述為:因為天地開始之前是混沌狀態(tài),只有“性中之性才能為之始”,就連天地、陰陽也是在這個性中之性后生,在天地、陰陽形成之前即為“無為之始”。也就是說,老子之所以把天地加上,是因為天地是有形的,人們能夠看到,以天地來引指萬物,在天地、陰陽未形成前,有的只是“本性”。天地有本性,但無外形,所以當時的狀態(tài)也就是“無”的狀態(tài)。這實際上也是以“無”去論道,這又回到了“道”是什么的話題上。這句話意在提醒我們,“道”是“無”和“有”的合體,所以后世學者在闡釋時就指出:“無亦道,有亦道,無指道體,有指道用。”①王強:《老子道德經新研》,第3頁。“無名描繪的是道的本體,這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始源狀態(tài)。所以稱為萬物(天地)之始?!雹诶钕雀骸独献咏裎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頁。
(2)“有,名萬物之母?!比f物一般指的是世間萬物。呂洞賓則從“道”的角度分內外進行闡釋:“在外講,就是天地化生之道,夫妻、父子、君臣、朋友化育之理;在內講,體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現如意之光、珊瑚、瑪瑙、珍珠、寶石之相,要在一個‘母’字上求,方有萬物?!比f物之母是“實中求虛,虛中返實的景象”。有名的萬物,都是從“混元之母而生”,所以萬物之母的名字就稱為“有”。正是因為有是“萬物之母”,有了“有”,才化生出了萬物。
(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庇鞘裁??《荀子·正名》曾言:“欲者,情之應也?!薄墩f文解字》稱:“敢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币簿褪钦f,“欲”是人的情志被外界事物所激起的反應和行動,有了欲之后,人的思想就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呂洞賓闡釋道:“妙”是從萬物中來的,通過觀察萬物而產生,所謂“不從萬物中來,安得從萬物中而觀妙”。因為無欲,就能見到萬物之妙,見到“吾道之妙”。可見,呂洞賓對于“欲”還是主張要節(jié)制的,只有節(jié)制欲,保持其本性,才能悟出道的真諦。如果有“欲”的話,則只能觀其 徼。
(4) 徼是什么?歷來對此解釋眾多,有的說是追求、索求之意,有的說是邊界之意,呂洞賓沒有糾纏于文字,而是闡明:“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闭驗榇耍瑓味促e進一步說,無欲能夠心領神會得道之妙,有欲則就很難“得道之妙”。整天出入于世欲之中,就是“徼之門”,對自身肯定益處不大。無欲能夠從此道之妙“求其道妙之徼”,“任其出入闔辟,皆由于我而不由徼之督令”。只有無欲,才能發(fā)揮自我本性,才能“明明德,而止于至善之道”?!叭ビ杏?,觀吾道之徼”可謂是呂洞賓的主張。“道”既有“妙”,也有“徼”,“妙”“徼”都是“道”的組成部 分。
“妙”和“徼”二者同出一門,所以呂洞賓解釋說:“妙”從始字中出,“徼”從母字中來,妙也是生于“徼”的,這個“徼”是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體道之妙,知道之徼”,妙于心而徼于意,從而對道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妙”和“徼”都成為“玄”?!靶中娒钪T”,河上公在注中云:“玄,天也。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同受氣于天。天中復有天也;稟氣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則生賢圣,得錯亂侮辱,則生貪淫也?!彼詤味促e最終總結說:“抱一無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門、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其至妙之徼,此之謂道其道也?!币簿褪钦f,道的本體是虛無的,我們很難觸摸到,但道的規(guī)律博大而不可知,道的根本就是人性的根本,正是因為此,“玄之又玄”也才能成為“眾妙之門”。
通過呂洞賓的闡釋,我們可以簡單歸納:道在心中,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存在,是一種超驗的存在。因為道凝萬物,所以“道”的千變萬化也能夠激起人心的欲望。只有無欲,才能去體驗“道”的真諦。但欲也是一種存在,正因為此,也才出現了“觀妙”和“觀徼”兩種不同的心境。問題的關鍵在于個體如何修煉自身,通過內丹修煉而進入“眾妙之門?!?/p>
作為唐朝時期的道教著名人物,呂洞賓在注釋《道德經》時肯定會受到時代氛圍的影響,所以這一注本也就具有了明顯的時代特點。
第一,注本中的儒道思想結合特點明顯。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一直是作為國家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存在,但隨著魏晉時期佛學的傳入,“一時才智之士多皈依于佛家,在南北朝時佛家已盛,而最盛的時候是隋唐”①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當時佛教的興盛,不但壓抑儒家,而且也壓抑道家。唐朝是李姓王朝,以老子為祖,所以尊道抑佛,也很強調儒家思想的價值——“高祖建義太原,初定京邑,雖得之馬上,而頗好儒臣”②劉昫等:《舊唐書》 (卷189)“儒學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940頁。。唐太宗時,更是“始立孔子廟堂于國學,以宣父為先圣,顏子為先師,大征天下儒士,以為學官”。道學和儒家都是中國本土文化,自是二者開始聯合以對抗佛教文化的擠壓。呂洞賓在注釋《道德經》時,便頻頻將儒家文化中的《中庸》 《易經》等經典與《道德經》進行融合。這既反映了當時儒道思想的互相滲透和包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普通民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是反對佛教文化的一種時代精神的顯現。
第二,提出了“大道”觀?!暗馈笔恰兜赖陆洝返闹饕吸c,就對“道”的理解來看,呂洞賓的提出了“大道”觀。所謂“大道”,就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氣,二氣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之中,最靈最貴者人也,唯人也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①劉體恕編:《呂洞賓全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頁。與“大道”相對者則是“小道”,正因為“小道”的存在破壞了“大道”。在呂洞賓與鐘離道人的對話中,后者就指出:“以旁門小法,易為見功,互相傳授,至死不悟,遂成風俗,敗壞大道。”在他們看來,“齋戒者、休糧者、采氣者、漱咽者、離妻者、斷味者”等做法皆為“旁門小法”,這些都是方法,而不是道。所以,道教將呂洞賓視為盛大道之仙,“大道之傳,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呂洞賓。溯其源,少陽帝君,得老子之傳者也,兩傳而得呂洞賓云”②劉體恕編:《呂洞賓全集》,第14頁。。
第三,用“妙”字概括了《道德經》理論的高深。呂洞賓主要生活時代是唐朝,被仙化則是在宋代,《經解》版本的署名為“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純陽山人”,“端平”為南宋宋理宗趙昀的第三個年號,即公元1236年。有史料載呂洞賓在宋代的活動,“唐呂洞賓名巖,修煉九轉神丹,自五十歲已得仙道,登真四百九十余年后,在宋時咸淳六年二月十五日……”③吳光正:《八仙故事系統(tǒng)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9頁。上文已述,唐宋時期對道教文化很是崇尚,儒家文化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再次興盛,儒道思想的相互融合滲透也成為了人們正常的認知。不但在上層知識分子和官僚階層,而且在普通百姓的認知中,既有儒家思想的元素,也有道家思想的元素。對“妙”的闡釋更能體現出當時的這種思想特點,呂洞賓更是用一“妙”字概括出了對《道德經》的崇拜之意。
總之,通過呂洞賓的《道德經》注本,我們既可以看到唐宋時期人們對“道”的認知,也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思想文化背景,對我們了解當時的文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