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怡 葉黎明
2017年11月30日,在“千課萬人”全國小學低段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課堂教學高峰論壇上,筆者有幸聆聽了深圳語文名師趙志祥老師執(zhí)教的《狐假虎威》一課。趙老師生動幽默的教學語言和他所創(chuàng)設(shè)的輕松開放的課堂氛圍,讓二年級的孩子們沉浸其中。課堂教學結(jié)束后,許多孩子依依不舍,不愿離開。
趙老師這堂課,最大的特點莫過于貫穿整堂課的“思辨性”。“思辨”一詞,源于《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思辨力,即“思辨能力”,“思”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辨”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語文學科的思辨力,是指學生基于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對文本進行判斷、分析、論證,并運用合乎邏輯、完整有序的語言進行準確表達的綜合性思維能力。良好的思辨力要求學生能獨立地作出判斷,能全面、客觀地分析,能有理有據(jù)地論證自己的觀點?!八季S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全國小語會理事長陳先云先生也對“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清單進行了梳理,其中“思維能力”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朗讀和語言文字的品析,卻常常忽視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相對于小學高段乃至中學階段的學生,小學低段孩子的思辨力還非常稚嫩,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往往是片面的,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具有局限性。因此,趙老師嘗試運用“群文閱讀”的方式,綜合組元課內(nèi)《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以及課外《我喜歡你,狐貍》《狐貍的故事》四個文本,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品析狐貍形象”為主線,讓學生從十個詞中選擇一兩個送給對應文本中的狐貍,逐漸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認識狐貍,從而打破傳統(tǒng)的關(guān)于狐貍“欺騙”“狡猾”“邪惡”形象的偏見,帶領(lǐng)學生認識不同文學作品中豐富多彩的狐貍形象,在多元解讀中鍛煉學生的思維。
一、《狐假虎威》:狐貍永遠是狡猾的?
師生交流過后,趙老師出示了三張狐貍的圖片,學生在交流中得出了“狐貍永遠是狡猾的”“狐貍總會想出很多陰謀詭計”“狐貍的表情很兇惡”等結(jié)論,趙老師對于孩子們的回答了然于胸,于是順勢過渡到了《狐假虎威》的教學。
趙老師首先進行了“分角色朗讀”“用一句話和一個詞來概括故事”兩個環(huán)節(jié),接下來進入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從“可愛、誠實、善良、聰明、勇敢、可惡、欺騙、兇惡、狡猾、膽怯”十個詞中選擇一兩個送給這篇課文中的狐貍。學生涌現(xiàn)出了很多想法,選擇的詞也有不同的組合。有的選“聰明和欺騙”,有的選“聰明和狡猾”,有的選“勇敢和狡猾”,還有的選“狡猾和欺騙”等。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次“選詞”時,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類型:一是從圖片導入環(huán)節(jié)延伸下來的“狐貍永遠是狡猾的”上升到“狐貍就是代表邪惡的”,對狐貍作單向度的“惡”的評判;二是認為狐貍“聰明、勇敢”,對狐貍作出了正面的評價;三是在評判中陷入了矛盾。趙老師沒有肯定或者否定任何一種評判,而是引導學生說出評判的理由:“你為什么說它聰明?”“為什么是勇敢的?”這些追問,恰恰在引導學生講理,是培養(yǎng)理性思維非常重要的一個訓練。
二、《狐貍分奶酪》:分奶酪的狐貍是狡猾的,還是誠實的?
趙老師選擇的第二篇文本同樣是課內(nèi)的《狐貍分奶酪》,從成人的視角看,文章中的狐貍是善于欺騙而又貪婪的,這樣顯而易見的道理在孩子們的思維過程中,又會碰撞出怎樣的思維火花呢?在閱讀之后,趙老師給出了剛才的十個詞讓學生選擇。學生有選“可惡”“欺騙”“聰明和欺騙”“欺騙和可惡”“狡猾和欺騙”的,也有選“誠:實”的。
生1:誠實。
師:我的個老天啊,吃一個奶酪就誠實了?
(生補充說明)
師:狐貍為了幫小熊公平地分奶酪,不知不覺地就吃光了。孩子,我要是你,我回家一定重新寫一篇《狐貍分奶酪》,把我的想法全部加進去,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包括大學教授在內(nèi),對這篇小短文解讀得最獨特的,竟然認為狐貍誠實,而且有理有據(jù)。
……
師:你怎么看待他說的“誠實”?
生2:最后一句就說明它不是誠實的。(生補充說明)
師:最后一句我覺得最誠實啦,它分得可公平啦!你沒有多吃一口,也沒有少吃一口,因為你一口都沒吃。那你覺得狐貍是狡猾、誠實,還是欺騙?
生2:誠實。
師:同意他的觀點的請舉手。哇,你有知音啦!
在這個片段中,學生同樣出現(xiàn)了三種類型的選擇,有否定的,有肯定加否定的,還有肯定的。當一個學生用“誠實”這樣明顯有異于他人的詞來形容狐貍時,趙老師馬上抓住了這個有趣的“生成”,請學生作了說明,并肯定其想法的獨特和說明的有理有據(jù),而關(guān)于“誠實”的爭論沒有到此結(jié)束。教師又請了一個認為狐貍“狡猾和欺騙”的同學談談對“誠實”的看法,學生認為狐貍“不誠實”,趙老師跟學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及理由。這個環(huán)節(jié)非常精彩:首先是對“異見”的重視,然后是請學生講理,在學生講理后,教師故意制造矛盾,在“誠實”與“不誠實”中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發(fā)散思維,發(fā)現(xiàn)證據(jù);同時,教師把自己當作討論的參與者,主動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評判及其理由,推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教學,看起來似乎毫不費力,對話行云流水,但背后彰顯的教學理念是值得我們反復咀嚼的。
三、《我喜歡你,狐貍》:“你的狡猾是機智,你的欺騙是有趣”
在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趙老師出示了高洪波先生寫的一首小詩《我喜歡你,狐貍》,并根據(jù)《狐貍分奶酪》中的情節(jié)改編了這首詩。
你是一只小狐貍,
聰明有心計,
從小熊手中騙奶酪,
多么可愛的主意!
活該!
誰叫小熊怕吃虧,
生怕別人占便宜!
再說奶酪是撿的,
你吃它吃都可以。
也許你吃了這奶酪,
會變得漂亮無比!
尾巴像紅紅的火苗,
風一樣掠過綠草地
我喜歡你,狐貍!
你的狡猾是機智,
你的聰明是有趣。
在閱讀《我喜歡你,狐貍》的過程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理解這首詩,因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狐貍也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且它如果不這樣的話,它就會被餓死?!边@樣完整又具有思辨性的句子從一個僅僅二年級的孩子口中說出來,多么難能可貴!于是,趙老師把“從另一個角度”幾個字板書在黑板上。接下來,出示改編后的這首小詩,同樣讓學生從十個詞中選詞來形容詩中的狐貍。學生有的選“可愛”,有的選“可愛和兇惡”,有的選“聰明”,有的選“欺騙”,還有的選“欺騙和聰明”。
從這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慢慢地開闊起來了。學生在傳統(tǒng)的對于狐貍形象的認識之外,還從不同的文本中發(fā)現(xiàn)了狐貍“可愛”“聰明”的一面,有學生的認識發(fā)現(xiàn)了轉(zhuǎn)變,從認為“狐貍是邪惡的”轉(zhuǎn)向“狐貍的欺騙和聰明并存”,當然還有的學生堅持己見?!昂偂毙蜗蟊旧砭褪且粋€矛盾體,在趙老師的引導和點撥中,學生對狐貍的認識逐漸由最初的“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
四、《狐貍的故事》:狐貍也有溫情、勇敢、善良的一面
《狐貍的故事》源自一部紀錄片,趙老師把其中的兩個鏡頭濃縮成圖片和文字。學生在閱讀這個文本之后,仍然選擇一兩個詞送給其中的狐貍。如果說在前面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狐貍形象的認識過程是“復雜而糾結(jié)”的,那么最后一個文本則顛覆了傳統(tǒng)狐貍形象,“溫情”“勇敢”“善良”的狐貍,徹底扭轉(zhuǎn)了學生對狐貍的固化認知。
師:孩子們,我們一起來做一件事,再從這十個詞中挑選一個或兩個送給這個故事里面的狐貍。
師:你之前認為狐貍是邪惡的化身,現(xiàn)在你打算送給狐貍什么詞?大聲說。
生3:勇敢和善良。
師:你說狐貍都是壞人,你現(xiàn)在送給它什么詞?
生4:善良。
師:剛才有同學說狐貍是勇敢的,現(xiàn)在你打算送給它什么詞?
生5:勇敢和善良。
師:我看到其他孩子寫的幾乎都是“勇敢”和“善良”。我們就不重復說了。那么,哪里體現(xiàn)出狐貍的勇敢?
生3:里面的狐貍媽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跑回家去照看自己的孩子。
師:這是狐貍媽媽的勇敢。
生5:為了孩子們的生存,狐貍媽媽冒險到農(nóng)戶家里去偷雞。
師:偷雞是勇敢嗎?
生5:“冒著風險”去偷雞。
師:是啊,“冒著風險”去偷雞。你(生3)抓住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他(生5)抓住了“露娜媽媽跑回家去”這樣一個情節(jié),孩子們,你們選擇的詞都是有根據(jù)的。前面的幾篇課文,我們往往是從狐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去給狐貍定一個評價?,F(xiàn)在這個故事里,你們都是抓住故事的情節(jié)、細節(jié)去評價,了不起!
到這里為止,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看待狐貍的眼光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欺騙”“狡猾”“邪惡”這么簡單的。在教學快要結(jié)束時,趙老師趁熱打鐵,向孩子們推薦了《列那狐傳奇》《山海經(jīng)》《封神演義》《閱微草堂筆記》等有描寫各不相同的狐貍形象的書籍,將課內(nèi)對狐貍形象的多元化解讀延伸至課外。
總的來看,趙老師以群文閱讀的方式,通過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來推進學生的思考,豐富了學生對狐貍形象的認識。在具體做法上,體現(xiàn)了以下幾點:
1.精心選擇文本,制造認知沖突
群文閱讀是近幾年出現(xiàn)的一種與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不同的全新的閱讀教學方式,它是指在單位時間內(nèi),圍繞一個議題,選擇多個文本進行教與學的活動。群文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通過多篇文本的學習來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辨力。在本節(jié)課中,趙老師圍繞著“品析不同文學作品中的狐貍形象”這一議題,以“課內(nèi)帶課外”的形式,選擇了課內(nèi)的《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以及課外改編的《我喜歡你,狐貍》《狐貍的故事》,用這四篇在內(nèi)容上具有互補性的文本,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來看待狐貍,制造強烈的認識沖突。
2.以任務為驅(qū)動,開展“生長性”交流
在四篇文本的教學中,有一個明顯的主任務,即讓學生從十個詞中選擇一兩個送給對應文本中的狐貍,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背后是學生真正的思考。在課堂上,趙老師組織學生自由表達,學生可以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可以在思考、辨析的基礎(chǔ)上認同他人的觀點,甚至教師和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在交流、質(zhì)疑與爭鳴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進行反思與修正,他們的思維在這一過程中得以生長。
3.注重說理方式,培養(yǎng)理性思維
受到思維習慣的影響,小學低段的學生往往無法按照一定的層次清晰、準確、完整地表達與論證自己的觀點。于是,在學生指出自己所選的詞后,趙老師往往會追問:“你為什么會選擇這個詞?”“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趙老師按照“判斷+理由”的方式教學生說理,目的正在于訓練學生理性而精確的思維方式。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在多元化解讀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辨析、學會了說理,他們的思辨力在閱讀的過程中萌芽、生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