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笛
【摘 要】 梁漱溟在新文化時期立足直覺,重新詮釋了儒學。他認為:持“毋意必固我”的人生態(tài)度,生命就能“一任直覺,暢達完美”。他體悟:在孝悌中成就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強調:“重內非重外”之禮就是生命之理,讓“禮”重現其真價值。這些獨到的認識喚起了人們對儒學應有的尊重。
【關鍵詞】 新文化運動;梁漱溟;儒學思想
梁漱溟先生的思想形成于新文化運動時期,他不僅對僵死的、形式化的儒學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而且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獨特的闡釋,他充分體認儒學的真精神,提出“一任直覺”,生命化儒學。
一、行為中的自然而然——“毋意必固我”
“意必固我”是個要求,是要怎樣。梁漱溟舉例說,比如我寫了一篇文章,有人批駁我,本來是應該的,可是因為我怕受挫折,就會不高興,自己的情緒隨之開始波動,情志動搖,從而直覺麻木。而這不知不覺中的多一點,最終會成為習慣,習慣就將陷于“不仁”。
“毋意必固我”是自然而然為之,不要求,不強求,隨心而行,暢快通達。梁漱溟將這一態(tài)度也稱為是“不認定”的態(tài)度。所謂的“不認定”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為“我的不認定”、二為“是非的不認定”、三為“苦樂的不認定”。
“我的不認定”。梁漱溟認為“我”既不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也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則是一個意味,一個情味罷了”。[1]917要認識“我”只能靠直覺去體會。因為“我”的意味是超出了意識的,意識來自生命,它不可能高于生命,認識生命。所以,不應把“我”限定在一個獨立的范圍之內,“我”是一個無邊大的范疇,是無法認定的。
“苦樂的不認定”。梁漱溟認為生命原是一個生機暢達的活動,是無所謂苦樂的,生機滯塞才有所謂苦。生機之所以滯塞是因為抱定了一個“有所為而為”的態(tài)度,變一任喜怒哀樂為逐求喜怒哀樂。凡是抱一個追求的態(tài)度,他就會去找,就會陷入“不仁”??鄻肥菬o法認定的,所以在生活中應對苦樂采取不認定的態(tài)度。
“是非的不認定”。梁漱溟認為“所謂是者就是歡迎的意思,所為非者就是拒絕的意思,完全是心情的一種力量”。[1]920是非是主觀的情理,只是一個意味,孔子是沒有機械的是非善惡的標準的。人本來應該順著人情去做,如孔子提出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行為依循感情,直覺而行。我的直覺指示我善待親人,疏遠陌生人,淡薄生物,遠離木石??杉偃缒惆选岸鄲邸碑斪髋卸ㄇ楹竦囊罁美碇侨ネ?,就成了不殺人到不殺動物再到不殺植物,繼而到一塊石頭一根木頭也不要毀壞才對,這就會流于形式。這就說明直覺支配我們的行為,無所謂是非,一切都不認定。
有了“我的認定”“苦樂的認定”“是非的認定”,就會在生活中有一個要求,就會使這種要求成為牢固不拔的習慣。成了不知不覺的“意必固我”。凡是“意必固我”必會擾亂生活?!耙徽J定一計算,在我就失中而傾欹于外了”。[2]450生活若不認定,不計算,那么生活將一任直覺,生命才會暢達。
二、生命中的優(yōu)美文雅——“孝悌”
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起源于家庭。人生活在群體中,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個關系的組合體。首先和個人有關系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是朋友、老師等。人不能脫離人生活,人始終要在與人交往中生活。那么,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文化推崇“父慈子孝”,“孝悌是什么?是說兒子,或者幼輩對父母長輩的尊重,順從”,“什么叫慈呢?慈就是父母那邊慈愛子女,慈愛幼輩”。[3]1144這就不難看出中國文化注重互以對方為重,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梁漱溟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梁漱溟針對“五四”以來對孔子忠孝方面的批判,指出不應將“孝悌”看成規(guī)矩。稱“孝悌”同禮樂一樣,禮樂的根本之處是“無聲之樂,無體之樂”,就是生命中的優(yōu)美文雅。“孝悌”的根本就是生命深處的優(yōu)美文雅。本來“孝悌”是內心自然靈活的活動,后來被人們規(guī)范成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成為所謂的禮教,窒礙人心靈的自由發(fā)展,束縛了人的自然屬性。
梁漱溟認為“孝悌”的心同上面所提到的孔子“樂”的心、“仁”的心,即柔嫩、敦厚的心是一致的。在他看來,一個人生活在家庭中,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有自然而成的親近感是天經地義的,它發(fā)端于本心,是人根本的一個態(tài)度。一個家庭中每個人付出的真情,營造了溫馨的家庭生活。因此,懂得尊重父母、友善兄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
三、情感中的一任直覺——“非功利”“非刑罰”
梁漱溟認為人之所以會感到生活的空虛,就在于不能克制“欲望”,而要抑制“欲望”就必須反對什么都要算帳的功利主義人生態(tài)度。一切都不要計較利害得失,如果計較了,就是“違仁、失中、喪失生機”。他認為不計較利是孔子儒學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最為根本的一個態(tài)度,一直延續(xù)下來成為中國人的風尚,是中國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
梁漱溟認為“非功利”是貫穿孔子人生態(tài)度的一個基本準則,他提到的孔子的十四個態(tài)度都蘊涵其中。梁漱溟認為“功利派”與“非功利派”的區(qū)別不是內容或事實的不同,而是態(tài)度的不同。梁漱溟舉例說,“功利派”談到富國強兵,孔子講足食足兵,由此可見內容是一致的。但功利派有一個要得到什么的態(tài)度,而孔子沒有。正是因為孔子沒有這么一個目的,所以孔子的生活是富有樂趣的生活,每一段生活都有那一段生活的樂趣。他一任直覺,自由自樂。而功利派正是因為有一個計量打算在里面使生活失去了它原有的情趣??梢韵胍?,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就會變“無所為而為”的生活為“有所為而為”,使原本其樂無窮的生活變的枯燥乏味,使原本生機暢達的生活變的窒息,使直覺麻木,使人成為“不仁”之人。所以,梁漱溟認為在生活中應采取“非功利”的態(tài)度,這既可以克服西方的逐物態(tài)度,又可以在“樂”的態(tài)度中得到物質上的滿足。這一態(tài)度是和“毋意必固我”的態(tài)度相一致的,再次體現了梁漱溟對不計較利害、一任直覺生活的推崇。
在有關社會治理的問題上,梁漱溟主張“非刑罰”。梁漱溟認為法律刑法讓人與人之間為了名利,相互算計,社會無法長治久安。他談到自己早年對儒法德刑之爭的儒家是有懷疑的,感到儒家的德治主張?zhí)馗?,不如法家的方法簡潔容易,后來他終于明白孔子“保持人格、不破壞好的心理”的良苦用心。認為刑賞使人格扭曲,誘發(fā)人不良心理的產生。那如果失去刑罰,社會靠什么來維持呢?梁漱溟認為應靠發(fā)端于人心最柔嫩的關愛,建立人與人之間濃厚的情感,持著一顆不分彼此的內心,以不斤斤計較的心理去做“協(xié)作共營”的生活。梁漱溟談到以后人類的路要“從情感的活動,融合了人我,走尚情誼,尚禮讓,不計較的路——這便是從來中國人之風?!盵1]929并斷言“以后世界是要以“禮樂”換過法律的,全符合了孔家宗旨而后已?!盵1]929梁漱溟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以德治國,這種認識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他只看到了個人的自然屬性,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忽視了法制具有使社會至善的積極作用,過分夸大了情感的作用,這使他的理論總是與現實相差甚遠。
四、心性中的和善之理——“禮樂”
梁漱溟是從兩個方面來體認“禮樂”的。一方面,他認為“禮”注重的是內在的修養(yǎng)而不是外在的形式。他提出“所謂禮者是人情的自然要求”[1]930,如分賓主、分長幼都是情的自然要求?!岸Y”的根本是人情,人有情是最好的?!岸Y”是出于心情的自然表露,孔子看重心情所以看重“禮”?!岸Y”可以簡單從約,但心情不能淡薄,即“寧可不足于禮,不可不足于心情”。只要是真性情,即便是狂狷也是好的。好的心理造就了好的行為,人在平和溫情的時候,他言談舉止自然會符合“禮”?!八^禮樂者,就是把藝術作為一個很大的力量而已。它從外面誘導我們和樂的心理,使我們常在一個和樂的心理中去生活,此其功用也?!盵1]935禮節(jié)可以促進人“和樂”的心理的養(yǎng)成,儒家的各種禮節(jié)、儀式促成趣味美好的人生,所以,“禮”絕不是外在的形式,它只是為了啟發(fā)人們好的心情而已。
另一方面,“禮”是生命之理,“仁”的心生成“禮樂”,仁者的生活是滿滿的和氣,因為他內心是一顆和樂的心,所以他的舉動總是優(yōu)美文雅的。這是從生命深處發(fā)出來的,是真正優(yōu)美文雅的。所謂“無聲之樂,無體之禮”指的就是這個?!肮识Y者都是由柔嫩的心處事接物自然所表現出來者。見之于言動舉止者是為禮,而貫乎一切?!盵1]932“仁”就是生命的唯一規(guī)則,“禮”是指生命恰好處?!岸Y樂”是從積極的正面培養(yǎng)人的愉快心理,是使人的生命能與宇宙生命的運動相契合,使人能夠樂天知命、奮發(fā)向上的重要途徑。
梁漱溟將“禮樂”平實化、生命化。經過他如此的解釋,那些束縛人的思想、制約人的行為的“禮”不復存在,代之的是一種為人所能接受的“生命之禮”,使儒家已經僵死的“禮”再現昔日光彩,重新進入人的生活。
五、宇宙中的變化流行——“天命”
梁漱溟認為所謂“天命”的意思,不須做深的解釋,我們說的天然就是表示不是人為,確切的說就是宇宙大的變化流行?!疤臁焙凶匀坏囊饬x,“命”則含有規(guī)定的意義。比如,我生在這個世界上,生在中國的北京,這就既是天意,也是命中注定的。這就是所謂“自然而已定那一點謂之天命”。[1]944
梁漱溟認為普通所謂“聽天由命”不是“知天命”,雖成功不成功在天,而做不做畢竟在自己。我們做了才會被決定,若根本不做,怎么可能被決定。聽天由命,是要我們盡力去做,而成功與否,則聽天的安排。如果不去做,只能算聽從于自己的安排,不能算聽從于天的安排。所以聽天由命的人,不是別的,就是最盡全力去做的人?!肮收嬲烀仨毴珙伝夭恍傅墓し颍灾劣跓o一毫私意,無一毫間隔,仿佛順著宇宙大的流行前進一樣,這一條路就是非功利的態(tài)度。所謂非功利者,就是說與宇宙變化流行一致?!盵1]947
梁漱溟對“天命”的這一解釋,打破了以往人們所持“聽天由命”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開創(chuàng)了一種發(fā)自內在追求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也只有這種態(tài)度才能跟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相融合,才能為儒學的光復打開一條通道。
梁漱溟在新文化時期以“自然而為之”對儒學進行了解釋,高度贊美了孔子“毋意必固我”的人生態(tài)度,他認為生命只有這樣才能“一任直覺,暢達完美”。他體悟人感情的發(fā)端就是“孝悌”,在親情中成就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強調誘導內心和樂心理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禮”,提出“重內非重外”之禮就是生命之理,這巧妙的將“禮”從繁縟的禮節(jié)中解放出來,讓“禮”重現其真價值。他推崇生命的和諧,倡導樂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梁漱溟.孔家思想史,梁漱溟全集第7卷 .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全集第1卷.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
[3]梁漱溟.答:美國記者艾愷先生訪談記錄摘要,梁漱溟全集第8卷.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