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張氏醫(yī)通》痢疾辨治思想探析*

      2018-01-24 00:31:22彭君偉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8年8期
      關(guān)鍵詞:苦寒下痢張氏

      彭君偉 周 帆 方 靜 陳 江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 201203;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yī)院,上海 200062;3.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蘇州附屬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9)

      張璐(1617-1699年),字路玉,號石頑老人,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張氏早年習儒,適逢明末戰(zhàn)亂,隱居洞庭山十余年,精研醫(yī)術(shù),后返歸故里,業(yè)醫(yī)60余年,與喻嘉言、吳謙并稱為清初醫(yī)學三大家[1]。張氏不僅在傷寒學上有所成就,而且對內(nèi)科雜病的辨治也頗有創(chuàng)見?!稄埵厢t(yī)通》是一部以內(nèi)科雜病為主[2]的綜合性醫(yī)學著作,書中引經(jīng)據(jù)典,博采眾家,卻又師古不泥,最能反映張氏的雜病學術(shù)思想[3]。張氏在《張氏醫(yī)通》中對前人痢疾不辨赤白、身熱和濫用苦寒推蕩的做法提出質(zhì)疑,并立新論,使痢疾的證治體系更加完備。筆者不揣淺陋,現(xiàn)就《張氏醫(yī)通》痢疾辨治思想闡述如下。

      1 痢疾概述

      中醫(yī)學中的痢疾,是指因邪毒結(jié)于腸腑脂膜,致氣血凝滯,化腐成膿,傳導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癥的一類病證,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一些結(jié)腸病變?nèi)鐫冃越Y(jié)腸炎等較為相似[4]。中醫(yī)對痢疾的認識由來已久?!秲?nèi)經(jīng)》稱本病為“腸澼”,并認為其發(fā)病與濕熱和飲食不節(jié)有關(guān)。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將本病與泄瀉統(tǒng)稱為“下利”,創(chuàng)制了治療濕熱痢的白頭翁湯和治療虛寒久痢的桃花湯,開創(chuàng)了痢疾辨治之先河。宋代嚴用和《嚴氏濟生方》首見痢疾病名[5],沿用至今。明清時期對痢疾的病因病機認識較為趨同,即以濕熱下注腸腑為主。如林佩琴認為痢疾病由“胃腑濕蒸熱壅,致氣血凝結(jié),狹糟粕積滯,進入大小腑,傾刮脂液,化膿血下注”[6]而成。此時期張璐獨樹一幟,提倡溫補治痢,彌補濫用苦寒之不足。

      目前多認為痢疾由外感濕熱、疫毒之氣,內(nèi)傷飲食,損及脾胃與腸腑而成。臨床主要分為寒濕痢、濕熱痢、疫毒痢、陰虛痢、虛寒痢等證型,治法以熱痢清之,寒痢溫之,兼顧陰虛、陽虛為要點,以胃苓湯、芍藥湯、白頭翁湯、駐車丸和桃花湯等為通行方藥。

      2 張氏對痢疾的辨證

      2.1 辨痢下赤白 《黃帝內(nèi)經(jīng)》最早提出痢疾有下血、下白沫、下膿血之異[7],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chǔ)上多以“利下白沫屬虛寒,利下膿血屬濕熱”[8]辨之。張氏分析認為,“及觀先輩論痢,并以白沫隸之虛寒,膿血隸之濕熱,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豈寒熱俱甚于腸胃,而同為痢之說。丹溪從而和之,遂有赤痢從小腸來,白痢從大腸來,皆濕熱為患。此論出,后世咸為痢皆屬熱,恣用苦寒攻之,蒙害至今未已。即東垣之圣于脾胃……亦認定膿血為熱”[8]。他主張,痢疾下白沫,不能都以為寒;痢疾有血者,亦不能皆以為熱,臨證時須仔細辨別。若下痢有血者,尤應(yīng)從其血色鮮暗區(qū)分寒熱:如血色“鮮紫濃厚”[8]者,病屬于熱;“瘀暗稀淡”,或“如瑪瑙色者”[8],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病屬于寒,治當“溫理其氣”[8]。若血色不辨,蓋行疏利之法,則 “五液盡隨寒降而下”[8],以致變證叢生。

      2.2 辨痢疾身熱 先賢常以身熱與否來判斷痢疾的預(yù)后及轉(zhuǎn)歸。如《內(nèi)經(jīng)》論腸癖便血,認為“身熱則死,寒則生”[9];而漢代張仲景論痢則認為,“身熱手足溫為陽回可治;厥逆不返為陽絕主死”[8]。張氏認為,此二論看似相反,實則不悖:《內(nèi)經(jīng)》所言為內(nèi)傷陰虛下痢之證,與兼并客邪之外感痢疾不同;仲景所指是傷寒陰證,與夏秋腸癖有異。此外,挾邪之痢與時疫之痢也均有身熱,治當解表邪,表邪去則身涼痢止。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身熱與否作為判斷痢疾生死的指征,應(yīng)將其作為寒熱虛實之辨的參考。這也反應(yīng)出,張氏實際上是把外感初起痢疾、外感熱病后期痢疾和內(nèi)傷雜病痢疾的3種身熱及其預(yù)后進行了鑒別[10]。

      3 張氏對痢疾的治療

      3.1 擅用溫理氣機,顧護脾胃元氣 《張氏醫(yī)通·痢》言“夫痢疾起于夏秋,濕蒸熱郁,本乎天也。因熱求涼,過吞生冷,由于人也……氣弱傷于人者,陰寒為甚,須知寒者必虛”[8]??梢姡瑥埵险J為痢疾一病,外因濕熱蘊蒸,內(nèi)源于貪涼飲冷損傷脾胃。脾胃陽氣既虛,大腸傳導失司,又因濕邪凝滯腸腑氣機,氣血腐敗為膿血,發(fā)為痢疾[11]。且其強調(diào)氣弱者,務(wù)必重視陰寒為甚,由此奠定了溫理氣機法的理論基礎(chǔ)。張氏繼承劉完素“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的思想”,在痢疾治療中多用溫中理氣藥。譬如,痢疾初起,腹痛后重者,用木香、檳榔、厚樸以泄之;痢疾見飲食難進者,用枳實、焦術(shù)以運之;痢疾見陰氣上逆、干嘔不食者,用丁香、吳茱萸以溫之;痢疾見嘔吐涎水者,用橘皮、半夏、生姜以豁之;痢疾見水道不通者,用升麻、柴胡以舉之;痢疾而身熱不除者,用桂枝、芍藥、姜、棗以和之。病案舉例:《張氏醫(yī)通·痢》載一老年患者[8],“下痢血色如莧汁,服消克苦寒芩、連、大黃之類愈甚,不時發(fā)熱痞悶,六脈瞥瞥虛大,右關(guān)獨顯弦象,然按之則芤”,治以“補中益氣加炮姜、肉桂”,四劑而安。此案患者痢血如莧汁可知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又誤服苦寒之芩、連、大黃則脾胃清陽愈陷,中氣更傷。發(fā)熱痞悶、脈虛大,右關(guān)弦、按之芤,皆為中氣不足,攝血無力,虛陽外越之候。故以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溫中補氣為主,配合炮姜、肉桂安胃回陽,如此則虛熱可去,痢血可止,余癥悉安。

      3.2 痢有虛損,久痢溫腎暖脾 張氏對當時治痢“百無一補”[8]和“痛無補法”[8]的風氣進行批判:中本虛寒,而復攻其積,則元氣愈竭;濕熱傷血,自當調(diào)血,若過欲推蕩,則血亦為之傷;津亡作渴,自宜救陰止瀉,若只知滲利,則津液轉(zhuǎn)耗;下痢腹痛,若但知痛無補法,而不知因虛致痛,則愈攻愈虛愈痛。因此,痢疾治療不能一概攻伐,虛證痢疾亦多有之,宜行補法,而其中又以培補脾腎二臟為要。脾腎為先后天之本,脾氣健運與化生精微須借腎陽溫煦,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yǎng)。張氏繼承了李中梓《醫(yī)宗必讀·痢疾》中“痢之為證,多本脾腎”的觀點[12],認為,“腎為胃之關(guān),開竅于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8]。若痢疾獨有脾虛,則重用四君子補中益氣,以復中焦運化而已;凡久痢屬“火乘土位”[8],不可畏熱不前,應(yīng)以桂枝、附子等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救脾家之母,如“僅以參、術(shù)補土,多致不起”[8]。 病案舉例:“屯田孫侍御夫人,久痢不止,口干發(fā)熱,飲食不進,猶服香、連等藥,完谷不化,尚謂邪熱不殺谷,欲進芩、連,數(shù)日不食,熱甚危迫。診之,脈大而數(shù),按之極微,詢之小便仍利,腹痛而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也。小便利則無熱可知,腹喜按則虛寒立辨,急進附子理中湯,待冷與服,一劑而痛止,連進二十余劑,兼進八味丸而康”[8]。此案痢疾雖熱像明顯,但腹痛喜按為虛寒,小便通利為無熱,脈象輕取數(shù),沉按微為外熱內(nèi)寒。張氏更認為此乃火不暖土,脾失健運,虛陽外越之候。急進附子理中丸,溫腎暖中,再以八味丸兼作調(diào)理。

      4 張氏對特殊痢疾的辨治

      4.1 蟯蟲痢 張氏將有下痢癥狀,同時有伴有“腹大,皮膚粗黃,或肛癢,或從谷道中溢出”[8]的疾病稱為蟯蟲痢。西醫(yī)學認為此種下痢主要為蟯蟲活動所產(chǎn)生機械性腸道刺激所引發(fā)的痢疾性腹瀉。張氏提出蟯蟲痢病因寒濕侵襲,胃弱腸虛,蟯蟲乘虛作亂所致,故雖有下痢癥狀,仍以驅(qū)蟲為先。治以芫花一撮主之,亦可應(yīng)用烏梅丸、黃連犀角散。現(xiàn)代研究也證明,芫花具有殺線蟲及驅(qū)腸蟲的作用[13]。待蟲盡之后,再用六君子加犀角、黃連、烏梅肉,以補脾胃,清濕熱,澀腸止痢。

      4.2 休息痢 休息痢是指痢疾時發(fā)時止,日久不愈者[14]。張氏認為此證多因固澀過早,積熱未盡,加之調(diào)攝失宜,不能節(jié)食戒欲所致。張氏以補中益氣加肉果、木香合駐車丸[8]為基本處方,滋陰除熱,行氣補中。陰虛有火,不能勝任升、柴、木香者,只用駐車丸滋陰止痢,少加人參、肉桂,振奮胃氣。若服補中益氣不效,反下鮮紫血塊者,為久風成飧泄,風傷肝而不能藏血,宜三奇湯開闔氣機,倍防風,加葛根、羌活、升麻、柴胡之類,增強祛風破氣之力。

      4.3 噤口痢 痢疾不能進食,或嘔不能食者,為噤口?。?5],多因濕濁熱毒蘊結(jié)腸中,邪毒亢盛,胃陰受劫,升降失常;或因久病脾胃受損,中氣衰敗所致。張氏也認為初痢噤口多因“濕瘀胃口”[8],宜苦燥治之:若濕邪留于胃中,脾胃升降失和者,多以木香、黃連、枳殼、厚樸、橘紅、茯苓燥濕和中;若熱毒沖心,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溫暖著,為胃中有熱,不可用溫藥,可選甘草瀉心湯瀉中寓補。久痢噤口不食為“胃氣虛敗”[8],最為危急,治療非黃連之類所宜,應(yīng)以大劑獨參、理中急復胃氣,再以茯苓、甘草、煨葛根之類補養(yǎng)胃陰,之后方可再圖他治。

      5 結(jié) 語

      張氏針對前人凡痢皆屬于熱,恣用苦寒疏利的偏見,強調(diào)溫理氣機一法,認為氣行則血可攝,凡投黃連、大黃之類更是逆病情而治,致變證叢生。這一觀點無疑豐富了痢疾的證治體系,對后世辨治痢疾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張氏并非一味拘泥于溫理氣機之法,他也指出“脈來滑大數(shù)實”或“或狹熱后重煩渴者”[8]為濕熱痢,不可用上述溫法,應(yīng)以“芩、連、芍藥、澤瀉、白頭翁、秦皮之屬”[8]清熱燥濕方為正法。目前關(guān)于張璐學術(shù)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張氏對傷寒學的發(fā)揮及對血證的辨治經(jīng)驗,少有關(guān)于其痢疾辨治思想的報道,應(yīng)引起足夠的重視。

      猜你喜歡
      苦寒下痢張氏
      苦寒也有芬芳
      張氏頭針治療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觀菊賞鸚有懷
      中藥喂產(chǎn)仔母豬防仔豬下痢
      仔豬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詠棕樹
      苦寒傷陰與堅陰之探討
      岳陽張氏正骨氣血理論之以氣為先
      仔豬下痢鑒別診斷
      石榴皮巧治子豬下痢
      榕江县| 贵溪市| 武川县| 博客| 桂东县| 府谷县| 耒阳市| 新巴尔虎右旗| 鲁山县| 科技| 永新县| 西藏| 三江| 建瓯市| 和政县| 浑源县| 柘城县| 宽甸| 瑞安市| 镇原县| 克什克腾旗| 重庆市| 通榆县| 耒阳市| 垣曲县| 山东省| 石渠县| 和政县| 桐乡市| 新田县| 二连浩特市| 泰安市| 鹰潭市| 花莲市| 南陵县| 中牟县| 铅山县| 永吉县| 宁晋县| 古浪县|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