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明代洪應(yīng)明收集編著的格言體文集,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哲學(xué)思想,內(nèi)容以做人處世的道理為主。作者以“菜根”為此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yǎng)只有經(jīng)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fēng)飛,而不知有風(fēng)。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jī)?!斌w味過膏粱厚味之后,《菜根譚》中的這句話宛如細(xì)嚼菜根的一點(diǎn)香。
魚在水中游弋,天天沉浸在水里,不會感覺到水的存在;鳥在天上飛,也不會覺得周圍有多少障礙,有多少阻隔。人亦如此,行遍山水,見飛鳥在天,見游魚在水,領(lǐng)悟了其中的義理,便可以超越種種物累,獲得天賦的人生樂趣。釋放自我,游于山水自然之后,心也許可以放得更空一些!
《菜根譚》上還有這樣一句話:“耳根似飆谷投響,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痹诳湛盏纳焦戎?,風(fēng)的聲音從耳邊掠過,不知不覺就飄遠(yuǎn)了;世間是非,今天夸你明天罵你的流言蜚語,如果你能像置身在山川中,那么任何毀譽(yù)都會歸于清風(fēng),不會侵?jǐn)_你的內(nèi)心。月色不在水中,水中也無月,人看水中的月色,最后會忘了水月,也忘了自己,這叫做“物我兩忘”。
種種感悟,說出來只是一言兩語,我們走進(jìn)去,卻是萬般感慨,而這些不親臨山水怎么會體會得到呢?
我們不是古代的隱士,沒有大把的光陰在游山玩水中度過,總歸還要回到都市與秩序中。我們一次次出發(fā),是為了一次次歸來。人走出去是為了尋覓,而歸來時必定帶著妙悟。當(dāng)我們從山水自然回到崗位上,回到角色里,心或許就多了一份從容。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jī)?!笔恰恫烁T》中的一段名言。在山里安靜不算靜,只有回到都市,身處熙熙攘攘的寫字樓中,周圍都是喧囂,你心依然安靜,那么你就懂得什么是真安靜了。大家活得平平順順,錦衣玉食時說快樂,不是真樂,能苦中作樂,才算是得到了快樂的真諦。
在喧囂中保持安靜,在坎坷困頓中不失大度,此時此刻,胸襟才算真開闊,閑情逸趣也就養(yǎng)成了。
《菜根譚》云:“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jī)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碧斓厥遣粍拥?,但它的陰陽之氣沒有一刻停止過;太陽、月亮一直在流變,但日月更迭之間,光陰若畫。個體的小生命、小世界能否合上萬古歷史、日月天地這個大循環(huán)?人能不能讓自己變得生機(jī)勃勃,讓生命氣息不停頓,讓人格永顯光芒?這是天地山川、時間長河給我們的昭示。
“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本佑崎e時心中要有那么一點(diǎn)責(zé)任,不能懈怠,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但更重要的是,真忙碌起來時,也不能湮沒了用以平衡的那一點(diǎn)悠閑的趣味。
這句話說出了一個真意:悠閑是一種趣味,是一種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能力。通俗一些來講,悠閑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爛漫之心,保持著赤子般的天真,保持著孩子般的好奇,瑣細(xì)的日子就會熠熠生輝。
(變色龍摘自《于丹趣品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