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總局轉(zhuǎn)載發(fā)布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致癌物清單》,清單中除了最近人們熱議的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咸魚、檳榔果、烤肉、可樂、薯片等舌尖上的美食也位列其中。那么,這些食物還能吃嗎?
致癌物的分類
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將致癌物質(zhì)分為一至五類,依次為:致癌、較可能致癌、可能致癌、致癌度不確定和可能不致癌。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的專家表示,致癌物的等級劃分只表明物質(zhì)導致癌癥的證據(jù)是否充分,而不表明其導致癌癥的風險程度。也就是說,一類致癌物只是比二類致癌物致癌的證據(jù)更加充分,而不代表一類的致癌風險程度更高。
那么,這么多致癌食物,是不是真的一點都碰不得呢?是不是吃了致癌食品,就會患上癌癥?在這談癌色變,避之唯恐不及的時代,很多人一方面難抵舌尖上的美味,另一面又有對“致癌物”的恐懼,吃還是不吃,還真是大問題。
一類致癌物:
咸魚、烤肉、檳榔
家住南方小城的小劉在電話中提醒父母:“爸媽,你們別再吃咸魚了,不健康?!备改竻s不以為然,說:“咱們祖輩吃了這么多年的咸魚,能有什么問題?!毙o奈地說:“可我聽說咸魚是致癌物??!”
在南方沿海地區(qū),過年時很多人家都會制作一些咸魚,親人團聚時再做成咸魚燉豆腐、咸魚燒茄子、咸魚肉餅等,一道道菜上桌,讓人忍不住垂涎。
一項針對某地青年的鼻咽癌病例對照調(diào)查表明,導致鼻咽癌最顯著的因素竟是兒童時代食用咸魚。之后的實驗室研究也進一步證明,咸魚腌制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亞硝基化合物,以亞硝酸鹽最為顯著,而這些物質(zhì)的體外實驗也的確顯示了其致癌性。
鼻咽癌本是一項發(fā)病率極低的癌癥,但在我國華南地區(qū),鼻咽癌的發(fā)病率較高,這和當?shù)厥秤孟挑~的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在北方,也有一種美食讓人欲罷不能,那就是烤肉。炎熱的夏季,一群朋友坐在街邊,一桌烤肉搭配幾瓶啤酒,談笑風生間,北方人的豪爽和豁達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商热粼谀隳闷鹨淮救庹詴r,有人告訴你“烤肉其實也會致癌”,你會不會有點掃興。
事實確實如此,燒烤或熏烤之時,會產(chǎn)生多種有毒有害物質(zhì),主要包括多環(huán)芳烴和雜環(huán)胺。多環(huán)芳烴是一種最早被認識的,并且包含種類最多的化學致癌物,數(shù)量高達400多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苯并芘。在動物實驗中,苯并芘不但致癌,還會導致胚胎畸形??救庵灾掳c苯并芘這種化學致癌物有關(guān)。
和咸魚、烤肉類似,嚼檳榔也是一些人戒不掉的癮,這些人喜歡沒事時嚼上一塊。檳榔味微澀,略帶甜辣,有輕微刺激感,食用可使人興奮。
國家食品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的專家表明:早在2004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就將檳榔確認為一類致癌物。經(jīng)常咀嚼檳榔會導致口腔癌,這主要和檳榔中含有的致癌物質(zhì)——亞硝胺類物質(zhì)有關(guān)。多國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大量的動物實驗及體外實驗,進一步證明了檳榔的致癌性。所以,“吃檳榔與患口腔癌密切相關(guān)”的說法也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致癌分級中,咸魚、烤肉、檳榔均為一類致癌物。
二類致癌物:
薯片、可樂
張女士每個禮拜都要帶兒子去一趟超市,給他買上幾袋薯片,可當她得知“薯片會致癌”這個消息后,她非常擔心,還能給孩子吃薯片嗎?
2002年,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及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人員在薯片、薯條中檢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國、美國等國家研究人員也得出相同結(jié)論。
丙烯酰胺是一種白色晶體狀化學物質(zhì),人體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等多種途徑接觸到。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種器官腫瘤,包括乳腺、甲狀腺、睪丸、腎上腺、子宮、腦垂體等。
對接觸丙烯酰胺的職業(yè)人群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經(jīng)毒性。但是,還沒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學證據(jù)表明,通過食物途徑攝入丙烯酰胺與人類某種腫瘤有密切關(guān)系,故而其被列為“二類致癌物”。
可樂也是聚餐桌上常見的飲料,男女老少似乎都迷戀那種冰爽激情的口感,長時間不喝還經(jīng)常會想念。但有美國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生產(chǎn)可樂中的焦糖色素時,會產(chǎn)生副產(chǎn)物4-甲基咪唑。兩年的動物實驗表明,每日攝入4-甲基咪唑會引起小鼠肺癌、白血病、甲狀腺腫瘤及癌前病變。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環(huán)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OEHHA)指出,每日攝入4-甲基咪唑16微克就應提出警示,而335毫升的可樂中4—甲基咪唑的含量則在100微克以上,這個數(shù)值足以引起民眾關(guān)注。同樣,可樂也在二類致癌物之列。
不可離開劑量談危害
有害物是否會產(chǎn)生危害主要看劑量,致癌物在食物、自然中廣泛存在,但并不代表沾染了這些物質(zhì)就一定會致癌,而是要考慮其劑量、致病條件等一系列復雜因素。
不管是一類致癌物,還是二類、三類致癌物,本來就是依據(jù)一定的劑量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咸魚中的亞硝酸鹽、烤肉中的苯并芘、檳榔中的亞硝胺、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可樂中的4-甲基咪唑,均是致癌物質(zhì),但只有這些物質(zhì)在體內(nèi)蓄積到一定劑量,才會引發(fā)癌癥。每天吃一盤咸魚和一個月吃一盤,致癌的風險肯定會存在差異。
除了劑量,個人免疫力也是影響癌癥幾率的另一重要因素。人體本身對癌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這個能力因人而異。因為人體細胞中有一種谷胱甘肽轉(zhuǎn)移酶,能夠把毒物或致癌物分解排出體外。
人體還有一種DNA修復酶,能夠?qū)⑼蛔兊募毎M行修復,使之恢復正常。因為人體健全的免疫系統(tǒng)具有殺死癌細胞的強大能力,所以,我們需要精心維護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通常情況下,長期堅持的鍛煉、均衡的飲食以及正常的起居,有益于我們免疫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zhuǎn)。
總而言之,這些“看起來很美味”的致癌物,確實和癌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也并沒必要恐慌,平素飲食要有警覺心理,少食致癌食品,并且加強維護自身免疫系統(tǒng),健康便會常伴你左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