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主義法治:意蘊、困境及出路

      2018-01-25 21:49:59李樂霞解超
      克拉瑪依學刊 2017年6期
      關鍵詞:法治精神社會主義法治

      李樂霞+解超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面臨諸多困境。在探索社會主義法治概念意蘊的基礎上,文章分析了當下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遭遇的困境種種,提出以社會主義法治作為最大公約數凝聚力量、規(guī)制國家權力、切實維護法律權威、全社會踐行法治思維等來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

      關鍵詞: 法治 ;社會主義;內化意蘊;法治精神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6.05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李樂霞,解超.社會主義法治:意蘊、困境及出路[J].克拉瑪依學刊,2017(6)30-36.

      “法治”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基石”,越來越多地獲得國人認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在改革開放之后開啟了新的發(fā)展征程。繼鄧小平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后,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奮斗目標,“依法治國”成為我國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2006年,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引領多元化的法治觀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法治”納入必須堅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中,以推進法治建設的主體——公民生成并踐行社會主義法治意識;2014年,黨中央首次以全會形式研究部署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反映出黨和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堅定決心。

      時至今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需探尋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意蘊,破解當下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遭遇的困境,探求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路。

      一、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意蘊

      “法治”,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國家治理方式,對“法治”的探索和追求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源遠流長,雖仍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對“法治”大體形成了以下共識:法治的基本含義是“法的統治”,即法在國家中具有至上權威;“法治”以民主制度為基礎,通過控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來實現,是“人治”、專制的對立物?!胺ㄖ巍彼枷雽τ谥袊允且粋€舶來品,在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中國“人治”社會里,“法治”思想雖有萌芽卻難以生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頒布的保護人民利益的眾多法律政策為新中國創(chuàng)建新法治提供了基本依據。1949年以后,尤其是1954年憲法頒布以后,許多重要法規(guī)紛紛出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了良好開端。但鑒于復雜的歷史原因,“法治”的“統治階級工具論”“資本主義屬性論”和“法律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大肆膨脹,“人治”思想回潮,“左傾”錯誤愈演愈烈,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改革開放以來,對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反思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我們逐步認清了“法治”對社會主義的必需。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迄今為止,人們在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認識上仍缺少共識,有人主張脫離國情的“自由價值論”、有人主張堅持權利保護與救濟的“實用主義論”、有人則認同管理意義上的 “工具論”等。為此,首先要探求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意蘊。

      “社會主義法治”概念集中體現了我國容納人類文明智慧的包容自信和立足本國國情的本土情懷。社會主義法治體現為由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支撐的治國方式,它尊崇法律至上,要求全體公民、政黨、社會組織以法治思維方式處理社會問題,整個社會最終形成和諧善治的狀態(tài)。

      1.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社會主義法治追求的價值所在。首先,它體現為對人類公平正義和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等實質價值的追求,它起源于西方自然法觀念。自然法觀念肇始于古希臘,后世歷經多次流變,但基本觀念都是承認存在著一種較高法或者理想法,以之作為實證法或者國家法的終極根據。自然法學者也都相信存在絕對的價值,都追求絕對的正義。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作為天生的政治動物,在城邦中追求優(yōu)良的生活,法律則是促進正義和善德的基石。法律對人的自由來說不是奴役,而“毋寧是拯救”[1]282。洛克則把亞氏所追求的正義與善德置換為人的“自然權利”,他主張,自然法教導人們都是平等和獨立的個體,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否則“有權懲罰違反自然法的人” [2]5。盡管自然法高懸于國家法之上,為近代西方擺脫神學桎梏和摧毀封建主義等級秩序提供了可貴的幫助,但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學的唯物史觀深刻地揭露出資本主義社會中“法的本質不過是由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決定的產物” [3]48,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必然無法實現正義,也無法實現對民眾權利的捍衛(wèi)。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始終堅持法律與道德分離的信條,把法律與道德、法的效力與道德分離”[4]50-52。他們試圖把價值考慮排除在法律之外,把目光從法的外部轉向法律自身、專注研究法的形式與結構。社會主義作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超越,堅實的民主制度為追求法律的實質價值提供了堅不可摧的保證。然而,社會主義法律還要具備一些必備特征才能成其為“真法”而讓人們遵循,這在富勒的《法律之德》中被表述為法律的“內在之德”,也稱為法的形式價值,即“一般性”“公布或公開”“可預期”“明確”“不自相矛盾”“可遵循性”“適當的穩(wěn)定性”和“同一性”[5]124。汲取人類文明成果的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必然要追求法治實質價值和形式價值的有機統一,既堅守人類公平正義的尋求和對人的自由權利的捍衛(wèi),也要遵守法律的內在道德即法律的形式價值,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雙重道德品格是我們生成法治信仰的理由。

      2.社會主義法治本質是以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為基礎的治國方式

      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追求要排除專制制度下的“人治”影響,以堅實的民主制度為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本質是以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為基礎的治國方式。古希臘柏拉圖老年時就修改其年輕時由“哲學王”統治的人治主張,轉而謀求“法律”的統治。亞里士多德則清晰表明法治主張,“法治優(yōu)于一人之治”[1]171,提出了著名的“法治公式”——法治需要全體民眾的服從,民眾服從的應是善法 [1]202。法根據政體制定,善法只能從優(yōu)良政體而來;優(yōu)良政體的根本判斷標準是以公共利益為皈依。人類歷史上集權的君主制和貴族制時代的法已被證明充斥著對人民權利的踐踏。歐洲啟蒙先驅孟德斯鳩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分權制衡思想,提出對現代國家這個巨大的“利維坦”,要以“三權分立”為基礎實行權力制衡,以防止政府的過分擴張與專斷。英國學者哈耶克直截了當地指出,“法治就是對任何政府的權力,包括對立法機構的權力的一種限制”[6]324。美國現代法學家昂格爾說,只有真的存在“擺脫執(zhí)政者好惡而獨立確定法律規(guī)則含義的方式,規(guī)則才可以保證行政權力的非人格化”[7]174。毛澤東曾指出凡是人類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的優(yōu)秀文化,只要我們用得上,都應該吸收[8]707。恩格斯也指出,現代社會主義的理論形式應“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fā)展” [9]719。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實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公平正義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物質基礎與經濟條件,我國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自治制度等在內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使人民掌握了國家最高權力,不僅以其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廣泛和最真實的民主和對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贏得了民眾的信賴,而且議行合一制度的高效也規(guī)避了西方三權分立帶來的議而不決、效率低下等弊端,建立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法治體現出資本主義法治不能比擬的進步性與真實性,這是未來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的發(fā)展方向。endprint

      3.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法律至上

      法治的根本要求是法律的統治,憲法至上和司法至上是公認的法治與法律至上原則的根本標志。在法治國家里,憲法具有最高的權威,憲法限制政權的范圍、劃定行使權力的合法方式、宣告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司法則通過法律的適用捍衛(wèi)法律,人們只是服從國家的法律,而不是服從國家的官吏,權力至上的陳腐觀念被根本否定。人類歷史出現的多種統治形式,如封建社會的“君王至上”、西歐中世紀的“上帝至上”、德國法西斯的“元首至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至上”“金錢至上”、原蘇聯等國的“政策至上”“領袖至上”,實質都是權力至上,從根本上說仍屬于人治社會。這些社會雖有法律,但法律隨權力所有者率性而為,無法避免人的私欲對法律的破壞,造成了法律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社會正義、人的自由和權利無法保證。所以,法律的至上權威以及法治建設的推動,都要通過法律控制權力、約束權力實現。社會主義憲法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下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制定的、是人民意志的最高體現,這就要求全社會包括所有政黨、社會組織和全體公眾都必須承認憲法的最高權威,把憲法作為衡量自身處理社會關系的最主要和最權威的調節(jié)器,進而贏得人們的信賴。

      4.社會主義法治的迫切要求是以法治思維方式治理社會

      法治思維是“按照法治的邏輯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權力行使人的決策要符合從目的合法到權限合法、從程序合法到內容合法再到手段合法與結果合法等要求 [10]21-22 ,權利捍衛(wèi)者也要遵守同樣的規(guī)則尋求對自身權利的保護。法治思維是在思維主體將法律知識、法律規(guī)定和法治精神等融會貫通后付諸實施的具體認識過程,要求將“法”作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思維主體是否擁有法治思維直接影響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效果。法治思維方式主體是公共權力行使者、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但鑒于法治的核心在于約束控制權力,并且“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8]526,公權力行使者在建設法治國家中具有引領作用,因此公權力的行使者、尤其是領導干部能否運用法治思維治國理政就更為關鍵,無論是改革全面深化還是利益深刻調整都要遵循法治思維。

      社會主義法治的效果是一種理想的治理狀態(tài)。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追求使法律規(guī)約國家權力后,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得到了合理配置,整個社會形成法律至上觀念,奉行法治思維方式,社會將接近法治的良好治理狀態(tài),也就是我們追求的理想法治國家。

      二、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的困境

      繼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效顯著,至今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國家治理方略,為社會主義保持法治本色奠定了根基。但不可否認,仍存在著制約進一步發(fā)展的諸多障礙。

      1.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遭遇觀念困局

      法治理念就是人對法治的理性認識與信念,它反映了人們對“什么是法治、怎樣實現法治”等問題的理性認識,也是尊崇法治、守護法治、踐行法治的堅定信念。只有以社會主義法治的科學理念引領多元的法治觀念才能順利推進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在對西方法律哲學缺少宏觀把握的情況下進行的,在大量而非系統地移植西方的法治觀念和理論的同時,社會中已然存在著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種種認識誤區(qū):如脫離國情的“自由價值論”、管理意義上的“工具論”和堅持公民權利的保護與救濟的“實用主義論”等。當前,西方國家始終沒有放棄用資本主義法治話語霸權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企圖,如果脫離了我國已有的制度基礎單純強調“自由價值論”,極易導致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和出現無政府狀態(tài),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推銷的“法治運動”的失敗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對社會主義法律工具意義的強調,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中,卻成為忽略公平正義、侵犯人的自由和權利的借口,甚至知法犯法、使法治異化;少數公民將自身權利的主張和維護建立在侵犯他人權利的基礎上,繼而演化成非法地侵犯他人權益或導致暴力抗法,這些行為實質都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戕害和背離。

      2.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存在兩難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發(fā)展,一方面來自市場經濟孕育生成的自發(fā)法治傾向與學界的自覺啟蒙,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于政府的主導和推動。這在實踐中就難以避免對法治的背離:原本法治的本質含義是對國家權力、包括對立法權的控制以防止權力的任性和專斷,但法治實踐中政府主導的局面卻容易形成法治對國家權力的屈從;再加上我國長久的專制集權積弊余毒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等問題,實踐中會遭遇與法治背離的現象,諸如立法的價值取向存在重國家輕個人、重義務輕權利、重實體輕程序、重宏觀輕細節(jié)等問題,政府的“權力擴張法律化”[11]8與部分公職人員結構性腐敗問題頻繁出現,司法面對行政權力的強勢擴張表現出弱化和政治化傾向等。這些問題表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唯有以改革的精神不斷推進立法科學化、行政法治化、司法獨立化來反對權力的絕對化,才能有效規(guī)制權力的傲慢和真正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

      3.信奉“權力”而缺乏對法律的敬意

      我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適應自然經濟基礎、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結構極為強調等級秩序和等級觀念。我國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土壤中相對缺少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和限權控權的法治觀念,近代以來盡管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千百年來的封建社會流傳的“官本位”思想仍難以根除。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直至70年代末“踢開法律鬧革命”的負面影響,再加上今天市場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中仍存在權大于法的現象,還有少數人迷戀和熱衷權力、致力于鉆營“潛規(guī)則”,法治國家需要的自主自律、積極參與、奉行法律至上的理性公民的生成仍有一定困難。當法律異化為權力行使者的手杖,對“權力”的崇拜和對“潛規(guī)則”的信奉代替了對法律的信賴和信仰,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弱化,對法律的尊崇和敬意也就難以生成。endprint

      4.以“關系”思維、“金錢”思維等代替法治思維

      法治國家的實現不僅需要對國家權力的警惕和控制,更為重要的是,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和政黨等要形成法治思維方式、按照法治的邏輯處理社會問題。我國古代宗法社會結構中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際關系,具有注重親情、人情的特征,但也形成了人們以“關系”思維處理社會問題的視角,在實踐中容易形成裙帶關系、宗派傾向等不良社會風氣。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fā)展、物質生活極大豐裕的同時,拜金主義和急功近利也盛行起來,部分人信奉“金錢”至上,視生命、誠信和法律為草芥,逾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投機逐利行為愈演愈烈?!瓣P系”思維、“金錢”思維都是缺少公共精神和規(guī)則意識的體現,加劇了法治信仰的缺失,為法治發(fā)展增加了更多的阻力因素。

      如果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無法凝聚共識,不能引導中國改革進程中的法治實踐,當權力的任性和恣意難以受到約束,對權力的膜拜就不會退場,法治也就難以引起民眾的內心共鳴,“關系”思維、“金錢”思維仍會大行其道,“潛規(guī)則”盛行,法治秩序也就難以實現了。

      三、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

      當代中國正走在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而“法治中國”建設恰恰是保障改革渡過“深水區(qū)”、化解改革風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zhàn)略保障。厘清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思路,堅定不移推動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就成為當務之急。

      1.以社會主義法治作為最大公約數凝聚力量

      社會主義法治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與人的自由、平等和權利等價值為人們所信賴,以其特有的形式原則保障法的運行,以全體公民的信仰和尊奉獲取生命。社會主義法治是文明進步的基石,為所有人確立起真正開放而平等的透明程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步、每一項法律法規(guī)、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都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良法也要得到服從,全體人民唯有忠誠法律、熱愛法律、信仰法律,樹立法律神圣的觀念,真正的法治社會才能得以發(fā)展。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還要以確保社會穩(wěn)定為前提。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曾指出:“現代性意味著穩(wěn)定而現代化則意味著動亂。”[12]41“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13]77在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利益調整正在攻堅階段的關鍵時刻,不能罔顧國情、不顧大局,激情化、理想化地盲目追求個人自由等價值。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14],這既是對我國歷史教訓和其他國家發(fā)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也符合民眾對和諧安定生活的期待。2006年,中央提出“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引領多元法治觀念、凝聚法治共識的重要遵循,公平正義體現出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依法治國、制約權力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黨的領導是為社會主義法治提供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15]18。把社會主義法治作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2.以規(guī)制國家權力為核心,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就在于要以民主制度為基礎建立對國家權力有效約束的治國方式,真正把國家權力還給人民。唯有人民的監(jiān)督與制約,才不會人亡政息。

      首先,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實行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立法工作要把維護、發(fā)展民眾利益和保障人的權利作為價值取向,按照法律問題程序化和程序問題技術化的要求,拓展公民積極有序參與立法的有效途徑。每一項法律法規(guī)的立項、起草、審議和修改,都要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協調、意見反饋和咨詢論證,完善法律草案的表決程序。要把各類智庫、包括民間智庫參政議政作用系統化、制度化。在提高立法工作公開透明度的基礎上,堅決打破“部門利益法律化”藩籬和“行政權力法律化傾向”,使每一項法律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依歸。

      其次,行政權力服從法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必要條件。行政機關在執(zhí)行國家法律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等時,要嚴格依據法律授權、遵守法律規(guī)則和程序,堅決避免玩忽職守不作為、超越職權或違反程序濫作為等不良現象,維護法律權威。只有日益規(guī)范的法律才能實施對國家權力的有效約束,也才能激發(fā)公民保護自我“權利意識”的覺醒。如調整國家權力和公民關系的《行政訴訟法》自誕生24年以來第一次進行修改,于2015年5月1日起實施,作為一部約束行政權力的法律,它將成為推進法治建設的重要武器。

      再次,司法機關根據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職權是維護司法公正和推進法治建設的保障。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更是法治社會的生命。司法機關應成為裁決政府與社會糾紛的客觀中立的裁判者。唯有強化司法權威,確保司法機關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與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等個人的干涉與鉗制,才能有效規(guī)制任性的權力、懲治不作為或者越軌的公權力,切實捍衛(wèi)公眾利益和人的權利,樹立法律的權威。

      3.切實維護法律權威,實現法律對權力的支配

      當有效規(guī)制國家權力、充分反映民意、維護民眾利益的意見、要求和規(guī)則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法律,當侵害民眾利益的行為和傾向能因司法的公正判決而得到懲治和糾正時,法律就獲得了合法性基礎。合法性是人們對法律或制度的態(tài)度。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泰勒對芝加哥地區(qū)的人們進行了一項“人們?yōu)槭裁醋袷胤伞钡难芯?,該項研究特別強調了法律的合法性對公民是否守法有著獨立的影響[16]。為此,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公開立法,讓人們對法律的形式、程序和來源有清晰了解,增強民眾對法律合法性的認同,因為對法律的合法性認同與否及認同程度是衡量人們有無法律意識和法律意識高低的重要指征。

      4.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和政黨身體力行法治思維方式

      當前,我國法治建設主要由政府倡導和推動,因此,法治建設是否順利有序推進,首先取決于擁有權力的廣大決策者、政策執(zhí)行者和司法機構能否普遍接受和踐行法治思維。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就尖銳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17]260我國的黨政機關、權力擁有者一定要增強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科學內涵的基礎上,帶頭遵守法律,學會和善于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各項事務,并接受民眾的監(jiān)督。endprint

      法治建設政府先行,但又不能僅靠政府行動。據民政部的統計,截至 2013年底,我國共有民間組織54.7萬個,并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增長的態(tài)勢[18]。這些民間組織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公共權力、國家權力,當國家權力難以企及或者難以管理之處,就要盡量減少國家權力介入,還權力于社會,充分發(fā)揮民間組織的作用。全體公民也要轉換觀念,扭轉“關系”思維、“金錢”思維,積極參與法治進程,成為民主和法治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建設者,最終成為法治社會的受益者。雖然法治建設進程任重道遠,但相信隨著對社會主義法治認識的更加深入,我們追求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意志更加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的行動更加堅決,社會主義法治必將獲得人們的真誠信仰,“潛規(guī)則”最終將銷聲匿跡,良好法治秩序最終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英]洛克.政府論(下篇)——論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圍和目的[M] .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歐陽夢春,楊啟敬.“良法”與”惡法“之思辨[J]. 湖湘論壇,2004(1).

      [5]夏恿.法治是什么——淵源、規(guī)誡與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1999(4).

      [6][英]哈耶克.自由憲章[M].楊玉生,馮興元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7][美]R.M.昂格爾.現代社會中的法律[M].吳玉章,

      周漢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羅志堅,萬高隆.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帶頭具備和運用法治思維[J].求實,2012(8).

      [11]馬長山.法治的平衡取向與漸進主義法治道路[J].法學研究,2008(4).

      [12][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楊玉生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

      [13]《管子》注釋組.管子選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

      [14]李林.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EB/OL].http: // news.xinhuanet.com / mrdx / 2014-03 / 05 / c_133160805.htm,2014-03-05.

      [15]童之偉.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內容構成 [J].法學,2011(1).

      [16][美]湯姆·R.泰勒.人們?yōu)槭裁醋袷胤蒣M].黃永,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5.

      [17]徐瑩.商君書(注說) [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

      [18]民政部發(fā)布2013年社會服務發(fā)展統計公報[EB/OL].http: // www.mca.gov.cn / 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2014-06-17.endprint

      猜你喜歡
      法治精神社會主義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當代大學生法治精神培養(yǎng)教育途徑探析
      高等學校以法治精神管理學生的實踐思考
      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精神”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chuàng)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3:04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依法立言循法執(zhí)論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3:14
      汽车| 句容市| 安塞县| 义马市| 尉犁县| 咸丰县| 津南区| 江源县| 古丈县| 天峻县| 塔河县| 安庆市| 霍邱县| 固镇县| 黑河市| 铁岭县| 凉城县| 彰武县| 舒兰市| 肃北| 绥江县| 汝城县| 夏津县| 顺昌县| 左权县| 山西省| 洛扎县| 那坡县| 全南县| 正镶白旗| 买车| 扬中市| 平乐县| 和林格尔县| 宾阳县| 凌海市| 新龙县| 郎溪县| 理塘县| 华宁县|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