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妍
摘 要: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國人心中對詩詞世界的向往之情再度沸騰,而在音樂層面,具有詩性的古風歌曲更是使得眾多聽眾心甘情愿地走進“古風圈”。所謂一入古風不肯醒,從流逝的古老時光中徐徐飄來的懷古之音,總是讓人欲罷不能。本文就將以古風歌曲的受眾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實例對該受眾群體的總體特征進行總結(jié),并運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對其內(nèi)在的心理訴求進行初步窺探。
關鍵詞:古風歌曲 受眾心理 傳播學
“古風歌曲”中的“古風”一詞向來存有爭議,而爭議的焦點往往是“古風”和“中國風”的關系問題,因此,由于“古風”含義尚無定論,本文經(jīng)過多次比較和反復思量,暫時采用《對流行歌曲中“中國風”和“古風”風格的辨析》一文中關于“‘古風完全可以取代‘中國風成為對出現(xiàn)在流行歌曲界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一個總結(jié)”的觀點。另外,基于個人的研究與思考,本文擬從“古風歌曲”的特征角度將其定義為:主要運用中國傳統(tǒng)樂器將中西方唱法、編曲巧妙融合的,歌詞包含具有連續(xù)性意義的詩詞、典故、意象、戲曲等中國古典文化元素在內(nèi)的,區(qū)別于“中國風”的由歌手(以網(wǎng)絡歌手為主)演唱或翻唱的,意在使聽眾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產(chǎn)生美好向往的新興歌曲風格。
那么,根據(jù)此種定義,古風歌曲的受眾又具備哪些特征呢?
一、古風歌曲受眾的總體特征
1.身份多元性
古風音樂文化是一種區(qū)別于主流文化的,具有自身獨特性的次屬文化,它盛行于青年群體之中,是其中一種完全孕育、滋養(yǎng)于網(wǎng)絡平臺中的網(wǎng)絡原生文化。因此,基于網(wǎng)絡媒介所具有的復合性、連通性、開放性、多級性、網(wǎng)狀化等的傳播特性,其受眾的身份也相應地復雜多元,他們廣泛分布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擁有不同的職業(yè)和身份。
2.參與自主性
由于古風歌曲相對于流行歌曲來說受眾甚少,屬于“圈子文化”,而古風音樂市場又尚未形成完善的運營體系,因此,其參與的受眾大多只能自主借助于直播類、音樂類、廣播類網(wǎng)頁或手機APP進行收聽、觀看古風歌曲作品。另外,由于大多數(shù)古風歌曲唱作人都是將其作為業(yè)余愛好的素人,并不能像真正的娛樂明星一樣全身心地投入演藝事業(yè)中,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或者積極與粉絲進行互動,因此,古風歌手一旦有閑暇時間進行線上的演唱直播,一般都會采用將可互動時間提前公布于社交平臺中的方式吸引粉絲參與,而這就更加要求古風歌曲愛好者有極高的自主性。
3.互動聚合性
“社會性癡迷是一種很值得玩味的文化現(xiàn)象。一切藝術都在尋找著自己的接受者,而一切接受者都在尋找著接收對象,當一種藝術與一個群落終于對位并產(chǎn)生如膠似漆的互吸力的時候,當它們交融一體而幾乎物我兩忘的時候,便產(chǎn)生了社會的癡迷?!庇纱丝磥恚敻枨靡恢?、對古典文化具有相同需求的受眾終于因為音樂藝術聚合為同一個群體時,其社會性癡迷程度更易加深,從而助推其實質(zhì)層面互動行為的產(chǎn)生,孕育出與之相應的群體文化。以由汐音文化傳媒發(fā)起的5sing眾籌項目——《覓得浮生半日閑》古風朗誦音樂會為例,該項目于2016年1月29日上線5sing眾籌平臺,歷時37天,共由477位參與者籌得資金220060元,從而得以于同年3月12日在廣州蓓蕾劇院成功上演。①由此可見,網(wǎng)民的互動是檢驗文化產(chǎn)品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一種有效方式,因為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若不是因著諸多個體古風歌曲愛好者的熱愛得以聚合并產(chǎn)生了強大的行為能量,此次定位小眾的眾籌活動必將被無情淘汰于消費文化之中。
4.審美風格化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背后都隱含著身為主體的人的性格特征、審美心理、審美經(jīng)驗和情感認同,而個人的審美風格則是經(jīng)由其審美經(jīng)驗、審美慣性等因素的長期積淀形成的,如性格外向、追求自由、敢于冒險的人往往會偏好搖滾風格的音樂,而性格沉穩(wěn)、享受浪漫、文藝安靜的人則往往偏好民謠。另外,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個體單項的審美習慣也是可以泛化成為其整體的審美態(tài)度的,例如個人由對文學的熱愛擴展為對舞蹈、繪畫、音樂的近似選擇。一旦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得到初步確認,那么深藏的潛意識就會幫助我們進行選擇,因此,對古風歌曲情有獨鐘的群體必定有其特定的審美風格。
二、古風歌曲受眾的心理需求
學者麥奎爾曾提出關于電視媒介的幾種效用,本文將結(jié)合其觀點對古風歌曲帶給受眾的效用和受眾的心理訴求進行分析總結(jié)。
1.信息獲取需求
根據(jù)學者克拉帕的觀點,受眾往往會針對特定的傳播內(nèi)容進行選擇性注意、理解和記憶,而新媒體時代所賦予受眾的主動權更是可以使其隨時隨地獲取相關信息,從而減少其與所在社會群體的認知失調(diào),這也往往是個體產(chǎn)生選擇性行為的內(nèi)在動因。
2.心緒轉(zhuǎn)換需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對于現(xiàn)實的種種不滿都可以借助古風歌曲呈現(xiàn)的別樣世界進行想象性填補,以逃避日常生活對個人情感的制約,獲得短暫的放松。例如,我們可以借助古風歌曲所勾勒的情境對庸俗的愛情嗤之以鼻,一心體驗“逆天改命,此心不悔”②的刻骨情深,我們也可以暫時忘記鉤心斗角的職場生活,在“夢里依舊,明月天涯”③的快意江湖里肆意馳騁……實際生活的變奏在古風歌曲里卻可以成為理想化的至情所在,情節(jié)化、詩詞化的歌詞更是使得人們能夠在幻想中復歸傳統(tǒng),徜徉于懷古之風中,并獲取受古典文化洗禮的快感。
3.人際關系需求
古風歌曲愛好者不論是通過現(xiàn)實世界還是網(wǎng)絡平臺彰顯其個人趣味,都能夠獲得同樣真實的交流感,而人類的情感除了具有溝通、交流的功能之外,還有互滲和重疊功能,如他們可以借助聊天室、帖子評論及回復甚至是彈幕對彼此的知識、情感、價值認知等產(chǎn)生影響。
4.自我確認需求
身處某種亞文化群體之中的個體,比起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要更加看重所在群體的價值觀。因此,比起社會所塑造的整體環(huán)境,“古風圈”對古風歌曲愛好者們的自我認知和判斷是有著更為強大的影響力的。也正因為這樣,倡導“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古風歌曲經(jīng)常會對受眾的傳統(tǒng)價值觀起到強化的作用,并激發(fā)其深潛在心底的民族自豪感,從而使他們更加能夠確認自己的文化選擇以及面對傳統(tǒng)的態(tài)度。endprint
5.環(huán)境監(jiān)測需求
網(wǎng)絡雖然具有一定的虛擬性,但它卻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而由大量信息所構成的環(huán)境,本身就是一種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手段。因此,古風歌曲愛好者往往可以通過網(wǎng)絡來獲取關于古風歌曲創(chuàng)作、演唱及活動等相關信息來指導、決定其自身的行為以滿足自身的多種需求。
三、結(jié)語
古風歌曲雖然不屬于前人為我輩留下的遺產(chǎn),但依然值得被尊重,這不僅僅是因為其中蘊藉的古典之美,更是因為這是一種帶有潛在的文化尋根意識的藝術創(chuàng)新行為。古老樂器的琤琮作響,喚起的是民族審美心理的共鳴,而“這種對于古典的新闡釋,不僅為我們找到了擁有識別度的文化定位,完善民族意識,又滿足了對于音樂的審美需求,也為我們打通了一條新的找尋‘完整自我的道路”。盡管古風歌曲市場仍存在諸多問題,但古風歌曲本身正以多種形態(tài)走進大眾的視野,得到更多人的認知與認可,如在今年6月17日于人民大會堂舉行的“1987,我們的‘紅樓夢之三十周年重聚音樂會”活動中,主辦人歐陽奮強就邀到了古風圈知名歌手“音頻怪物”④和“Lao乾媽”⑤演唱了《夢里誰知身是客》《少讀紅樓》兩首舊詞新唱的古風歌曲,以代表青年一代向經(jīng)典致敬。
在此,只愿國風長存,興我禮儀之邦!
{1} 參見網(wǎng)址:http://5sing.kugou.com/zc/project-61?qq-pf-to=pcqq.c2c###.
② 歌詞摘自由HITA、小曲兒、流浪的蛙蛙、貳嬸、重小煙、倫桑共同演唱的《倩女幽魂2 Online》的劇情歌——《莫問歸處》。
③ 歌詞摘自五音JW專輯《聆音》所收錄歌曲之《明月天涯》。
④ 音頻怪物,原名李楠,昵稱老妖,古風圈著名歌手,古風歌曲代表作有《典獄司》《琴師》等。
⑤ Lao乾,原名李常超,古風圈著名歌手,滿漢全席音樂團隊成員,古風歌曲代表作有《扇子舞》。
參考文獻:
[1] 余秋雨.笛聲何處[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2] 李克儉.對流行歌曲中“中國風”和“古風”風格的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11).
[3] 王愛蘋.找尋歌聲中的“完整自我”——由古風音樂談自覺民族文化意識的蘇醒[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