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情感體驗,以單純的接受性學習為過程,以知識技能的熟練為目的,就無法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來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我有以下幾點嘗試。
一、挖掘教材之美,豐富學生的內心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是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美。中國的文字是很好的美育素材。中國的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象形,表意相組合的文字。象形字、形聲字俯拾即是。中國的文字已經有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用文字作為載體的文化成果可以說是浩如煙海。通過學習生字,學生也可以受到審美的教育,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代表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代表作,在講授這些作品的同時,我能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美,把中國語言文字的美教給學生,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悠久歷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進而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其次是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是描述大自然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對學生進行自然美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再次是語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小學語文課文中塑造的人物或擬人化的角色都有鮮明的形象教學過程中,利用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豐富各自的內心及精神世界。
二、引導閱讀,培養(yǎng)情感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誘發(fā)學生的表現欲,注重情感、美的體驗,促使其表現自我,享受成功,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
1.培養(yǎng)閱讀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xù)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在條件?!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那么怎樣培養(yǎng)樂趣呢?一是選擇:“淺”、“近”的內容。小學生,他們的閱讀能力有限。二是要閱讀形式多樣化,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三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的看待每個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教育的多落點。
2.注重情感體驗。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閱讀文章都包含了濃厚的感情色彩,為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
有鑒于此,在閱讀教學中,對與哪些敘事性作品,我要求學生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并通過自己的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閱讀樂趣,提高審美情趣。
3.突出個性閱讀。我們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該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對文中自己特別喜愛或感受最深的部門作出反應,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尤其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文體內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三、豐富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語文課程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減少了各方面的束縛,學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真切的體驗,進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維得以活躍,能力得以培養(yǎng),個性得以發(fā)展,實現個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1.重應用。隨著學生的發(fā)展,語文的實際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大。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已不再是單薄虛擬的。如果到實際生活中馬上應用,獲得鍛煉的機會,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2.重過程。關注過程,重在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關注學生參與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重在引導學生從過程中體驗情感,享受成功,發(fā)展個性。
3.重體驗。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美好的事物在人心中喚起的那種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的面前時,洋溢于我們心中的喜悅。生活是五彩繽紛的,處處充滿美,但需要我們做個有心人以自己獨特的視覺,去善于發(fā)現,去積極感受,去充分體驗,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情感,發(fā)展自己的個性。
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用自己獨特的視覺,用心去發(fā)現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感受生活的美好,從而喚起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積極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情感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chuàng)造背后的動力(愛因斯坦語),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美,珍惜愛護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美達到應有的高度(蘇霍姆林斯基語)。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這是學生主體發(fā)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