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韜琦
(中國計量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服務是青年共青團組織的基本職能,高校共青團結合學生特點,開展了大量工作,從而贏得青年學生的信賴。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社會產(chǎn)生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對高校學生的思想診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經(jīng)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促使學生自主意識和自立意識均得到有效提高,成才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逐漸凸顯出來,但是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對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質量途徑進行分析,對高校共青團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共青團組織工作主要是以人為依托的,人的勞動是對一個組織服務能力進行衡量的掛件內容。針對高校來說,共青團組織,如果可以組織一批具有堅定理念,較高綜合素質的專職或者兼職團干部、學生干部,開展高校共青團工作,將會極大的提升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能力[1]。
從總體角度進行分析,可以將設施和設備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應用在工作或者活動中,用來容納師生,為師生提供服務的物質設施。例如報告廳、活動室或其他用來容納人員的場所。第二種是用來開展活動或者開展相應工作的物質設施,例如藝術團演出所使用的各種道具、活動中可能會用到的燈光音響設備、學生實踐過程中的服裝等。第三種則是人們日常工作中,對各種事物進行處理的設施,例如電腦、電話和打印機等。
從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促使共青團組織工作時間被延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共青團服務能力。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想延長工作時間,實現(xiàn)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在單位時間內,提高工作效率,便成為提高共青團服務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參與程度主要指的是學校師生針對共青團組織工作或者所組織的活動的參與程度。而事物均是一分為二的,并且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共青團組織服務能力較高,師生參與程度便會有所提升,師生參與程度的提高,會極大的促進共青團組織服務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隨時隨地會出現(xiàn)一些熱門話題,這一情況是任何一個組織者都不能控制的,如果出現(xiàn)了一個熱門話題,就會促使師生的關注度提高,這種情況下,如果團干部不能及時回應,就會促使共青團服務能力有所下降[2]。
伴隨著當前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學校青年學生的思想也不斷發(fā)生改變,促使高校學生對團組織需求也不斷變化,對工作的需求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促使高校共青團學生在意識上、內容上和力度上均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xiàn)服務范圍過窄、服務供給滯后等現(xiàn)象。例如,存在一些高校在組織共青團活動時,并沒有將學生需求作為核心內容,選擇相應項目。部分工作內容雖然和學生需求有著一定聯(lián)系,但是因為不同條件所帶來的限制,這就促使高校共青團人員的精力以及資源都存在較高的分散性,從而促使學校共青團工作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有部分高校的共青團組織,僅局限于對人員進行思想上的引導、文體娛樂、素質拓展等方面的工作,沒能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針對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從而促使共青團組織服務能力嚴重不足。
當前一些高校,部分共青團干部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在學生思想上、價值取向上、行為方式上等均不夠了解,這種情況下,難以順應學生的思想意見,導致學校共青團工作始終停留在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沒能構建成一個主動滿足學生各方需求的工作意識。例如,存在一些團干部對學生群體了解不夠透徹,工作模式還停留在做在辦公室內等待咨詢的狀態(tài)。不夠關心青年學生心理問題,還有一些團干部,采用陳舊的服務方式,沒能對服務方式作出轉變,缺乏主動服務意識。
傳統(tǒng)服務青年的形式基本上是組織青年開展相應的政治性學習,并且還組織開展相應的娛樂活動。這些形式相對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并且很難得到學生的共鳴。并且很難聚集青年學生,導致青年學生對共青團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此外,當前是市場經(jīng)濟社會,青年學生更加關心實際,更加務實,重視自身的主體地位,想要進一步實現(xiàn)個人價值。部分服務工作僅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會導致青年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降低了共青團在青年學生心中的地位。能切實發(fā)揮好共青團服務青年學生的功能。例如一些高校的思想引導工作,主要是將理論作為主要內容,采用主體討論的形式,讓師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機會較少。對學生期望等因素考慮得不夠全面,沒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革,各個高校也開始改革,這對于新形勢下的高校共青團服務對象帶來一定變化。高校共青團學生群體開始向著結構多樣化、需求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針對高校共青團服務工作而言,其提出了更新穎的要求,加大了高校共青團工作難度。學校高素質的團干部以及必要的物質條件是開展共青團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為廣大師生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基礎內容,而陣地則是開展有效共青團工作的主要依托,如果學校共青團沒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就很難促使共青團組織服務水平達到理想效果,甚至會導致一些服務項目在中途夭折,組織服務難以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導致高校共青團失去了對廣大師生的吸引力,組織渙散。從學校角度進行分析,一旦出現(xiàn)上述狀況,還會對團組織擴大黨執(zhí)政的青年群眾基礎職能受到影響。筆者對相關內容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高校,尤其是多學區(qū)辦學的學校,存在共青團工作人員人手不足現(xiàn)象,在資金上相對缺乏,學校在開展共青團活動過程中,缺少經(jīng)費支持,學生沒有充足的活動設施,從而降低了供應團服務水平。
上述內容已經(jīng)提到,提高共青團組織服務質量,必須提高團干部的服務意識。要想提高團干部的服務意識,就需要對團干部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訓,也可以在團內開展研討會,組織團成員進行再學習。但是,高校共青團具體工作過程中,團內的各項工作相對繁雜,一些團組織,人員缺乏,組織成員均忙于日常工作,沒有多余的施加參與組織培訓和團內研討。伴隨著當前社會新媒體的普及,以及人們對生活的深入影響,人們就開始借助便捷終端設備,向其他人發(fā)送信息,對相關信息進行傳遞的速度較快,基本上不會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受到限制。這種情況下,共青團組織可以對新媒體各項技術進行充分應用,例如建立微信平臺,或者qq群等,方便廣大師生在網(wǎng)上咨詢,也方便團內成員在網(wǎng)上討論工作。也可以將培訓的資料借助相關網(wǎng)絡平臺,提供給組織成員,實現(xiàn)資源共享,促使組織成員利用雜碎時間在網(wǎng)上學習,還可以在網(wǎng)上共享一些質量較高的文章,經(jīng)典案例等,大家可以對相關文章和這些經(jīng)典案例進行探討,從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
共青團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種情況下,對于高校共青團來說,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需要遵循理想育人的原則,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促使學生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水平均得到有效提高。一方面,對于高校共青團組織而言,在組織活動時,需將重大事件作為契機,從而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找出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將網(wǎng)絡技術作為依托,采用培訓、研討、圖片展、演講等方式,從多個渠道和多個層次上開展教育活動,提升了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積極引導共青團人員,將理想信念充分落實到各種主題教育活動中去,充分提高對青年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團在思想上對團員進行積極引導,將這一工作充分落實在實際行動當中,將自身轉變成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與此同時,學校共青團組織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從學生當中找出榜樣,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對其他學生進行引導。與此同時,結合當前大部分學生為獨生子女這一特點,為學生提供磨煉身心的機會,增強青年團員的意志力,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服務,幫助學生轉變錯誤觀念,共青團轉變以往被動服務習慣,主動為學生服務,進一步培育青年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高校自身存在豐富的資源,每一級團組織均存在自身可調配的資源,并且不同層級的團組織對資源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團成員借助新媒體技術,可以將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整合,然后借助網(wǎng)絡平臺,對這些資源進行共享,充分發(fā)揮資源的功能。也可以在平臺上發(fā)布自身所需求的資源,求助其他團組織,從而獲得自身所需資源。例如教師、活動室等資源,團成員可以借助新媒體,對教師、報告廳等的使用情況進行實時播報。針對使用規(guī)則和使用時間等,在網(wǎng)上發(fā)布。從而促使這些資源得到科學有效的利用,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再如一些講座公開課。同樣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將公開課的視頻傳遞到網(wǎng)絡平臺,讓更多的人看到,發(fā)揮公開課的價值。
當前,大學生數(shù)量逐漸增加,學歷層次也不斷提高,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大學生進行審視,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重點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學術科研、人際交往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為了能夠促使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要求將實踐作為依托,進一步對青年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身到實踐當中去。以某高校為例,這所學校共青團組織是以學生需求為依托,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充分結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挖掘科技創(chuàng)新精英,建立起以“學生科研項目+學術科技講座+學生科技競賽”為中心的教育模式,積極進行創(chuàng)業(yè)教育,在學校營造濃厚和的學術科研以及創(chuàng)新氣氛,從而吸引了廣大師生參與。
高校共青團以育人為目標,結合當今社會以及學生特點,充分了解當代青年學生的喜好和思想觀念,對共青團組織活動形式和載體進行進一步創(chuàng)新,以理想育人、實踐育人等作為依托,促使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尤文靜.高校共青團組織聯(lián)系服務青年教師工作的探析[J].管理觀察,2017(11):128-129.
[2]韋聯(lián)桂.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工作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02):114-115.
[3]羅明明,趙明.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學校國際化發(fā)展的路徑和模式研究[J].理論觀察,2014(12):155-156.
[4]齊興,姚芳芳,趙利曼.高校共青團組織結合自身特點服務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工作探究[J].才智,2013(27):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