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據一些中外史學家、軍事學家分析,早在清朝康熙皇帝時期,有一名叫“連珠火銃”的火器可被視為現(xiàn)代機關槍的雛形,而且它比歐洲人發(fā)明的現(xiàn)代機關槍早了200多年,因此可以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發(fā)明最早“機關槍”的人名叫戴梓,明崇禎八年(163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名叫戴蒼,曾任明朝監(jiān)軍,因此很擅長制作軍械。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從小就非常熱愛軍事,他經常拿著父親珍藏的軍械制作圖集研讀,并根據學到的理論開始實際制作。當戴梓還是11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制作軍械,他曾成功研制了一種銃,能發(fā)射至百步之外,被人們稱為“天才火器發(fā)明家”。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引起了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的不滿,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起兵反叛,朝廷下令由和碩康親王書杰為奉命大將軍,率兵進駐浙江討伐耿精忠。也正是在這時,戴梓經人推薦給了康親王,因其有軍械制造的才能,被康親王禮聘至軍中,并隨軍出征。此時戴梓獻上自己研制的最新型火器——“連珠火銃”,它可貯存28發(fā)火藥鉛丸,而且擊發(fā)、填彈兩個程序聯(lián)動進行,28顆子彈可以一次性連續(xù)射出,不用像洋槍那樣打完一發(fā)再填藥,大大簡化了填裝手續(xù)。因此在實際戰(zhàn)場上,戴梓發(fā)明的“連珠火銃”的殺傷力遠勝于當時的“洋槍”。
雖然沒有相關史料記載“連珠火銃”在平定耿精忠反叛中的作用,但可從三藩之亂平定后戴梓受到的待遇一探究竟。叛亂平定后,康親王書杰帶戴梓到京師朝見康熙皇帝,康熙以戴梓有功將其留在宮中,任命他為翰林院侍講,并專門研制火器。戴梓入宮后,充分發(fā)揮出他的才能,曾在短短8天內造出了威力十足的沖天炮,此炮在清廷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戰(zhàn)斗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被康熙譽為“威遠將軍”,并將戴梓的名字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
可惜,戴梓在不經意間卻得罪了比利時的來華傳教士南懷仁,據史料記載,有兩件事讓南懷仁對戴梓忌恨不已。第一件事就是戴梓制沖天炮,此前南懷仁曾在康熙帝面前夸贊比利時的沖天炮威力無窮,于是康熙命他制造,結果他費時一年也無任何成果,后來戴梓在8天內就成功造成,讓南懷仁心生嫉恨。二是在編纂《律呂正義》時,南懷仁與戴梓意見分歧,南懷仁口頭上辯論不過戴梓,于是就設計想除掉戴梓。后來南懷仁以戴梓“私通東洋”的罪名將其告發(fā),結果康熙信以為真,于是在康熙三十年初,戴梓全家被流放至盛京(今沈陽),史料記載:“忌者中以蜚語,褫職,徙關東”。同時,康熙下令將戴梓的所有發(fā)明包括“連珠火銃”深藏于兵器庫中,禁止在軍隊中使用,此后,戴梓其人連同他的發(fā)明一起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