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競燕
摘要:通過小學小班化的實踐,筆者“對集體平行教育作用”有四點認識:其一,理念的建立與執(zhí)著,可培育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其二,情感的投入與感化,可培育集體的凝聚力和激勵力;其三,環(huán)境的熏陶與啟迪,可培育集體的制約力和規(guī)范力;其四,自主的體驗與塑造,可培育集體的內驅力和自省力。有了此認識,再由團體教育與影響集體中的每一成員,收效甚好。
關鍵詞:小學小班化;對集體“平行教育作用”;認識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88
“平行教育作用”是偉大的教育家馬卡克連柯提出的“在集體中通過集體和為了集體”的教育原則。其含義是:教師在全部工作中,首先是教育與培養(yǎng)集體,然后通過集體去教育集體中的每一成員。這個原則強調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集體,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培養(yǎng)集體的工作上。不只放在個別學生身上。建立起健全的班級體,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影響力是班主任個人的教育和影響所無法比擬的。隨著筆者所在學校在小班化環(huán)境下科研課題的探索,筆者對“平行教育作用”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體會:
一、理念的建立與執(zhí)著,可培育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在班集體中,如果班主任盡管想盡辦法,過分強調做不好怎樣懲罰,容易使學生產生隔膜,甚至是一種懼怕,不是自覺地遵守紀律,而是做樣子給你看,是怕受到你的懲罰,特別是你不在場時,他們會錯誤地意識為其行為不用向誰負責而為所欲為。不讓學生這樣想:“我怎樣做才不受到批評?!倍峭ㄟ^理念的建立與執(zhí)著:“我是某班的學生,我怎樣做才能使班集體更出色。”強化這些意識,使孩子們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tài)對待班級體,相應的即是班主任在場與不在場一個樣。如果人人都意識到,他個人的行動不只是對教師負責,而是要對自己的集體負責,他們就能在自覺地,甚至無意識中遵守學校紀律,認為我為集體爭光,集體光榮我也臉上有光。當這個學生集體形成以后,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著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這樣的集體也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因為教師的意圖已變成集體的意圖,兩股力量匯合在一起,同時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學校大集體中,德育不是轟轟烈烈的運動,而是優(yōu)良校風的形成、保持,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課間操結束了,學生以班為單位退場,隊伍始終安靜整齊,課后的休息時間學生或在教室或在走廊自由活動,聽不到吵鬧喧嘩聲音、看不到奔跑追逐現象。這種文明有序的行為教育專家把它稱為高水平的行為傾向。這一切都不是搞一兩場整頓或是靠說教、管束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深入細致、持久的工作。而這種嚴明有序的校園秩序,配以整潔、窗明幾凈的衛(wèi)生保潔工作及樓道美麗的精心設計,畫廊、宣傳櫥窗的布置,操場四周校園文化的宣染,優(yōu)秀學生風采的張貼,所構成的“每一堵墻都能說話,每個角落都能育人”的校園環(huán)境,都以無形的、間接的、陶冶的方式鑄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形成穩(wěn)定、安詳、和美的心態(tài),這種長期的熏陶過程就是一種塑造,德育的實效、優(yōu)良的校風猶如水到渠成,而它一旦形成,本身也成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產生暗示作用,具有約束力、激勵力和同化力。人生來就具有的內在的自我實現趨向,會在這樣的氛圍中得以發(fā)展,新的成員進入學校,他的行為習慣和精神風尚也很快會被學校優(yōu)良風氣所同化,由初始的順從到自愿、自動的參與,培養(yǎng)了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二、情感的投入與感化,可培育集體的凝聚力和激勵力
學生最先渴望見到的是教師的親切態(tài)度,應讓學生盡早感覺到,教師會公正地處理班集體中的各種事物,使他們覺得會在集體中得到公正的待遇。
在小班化的集體中,做心理實驗,更容易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筆者把301班25個學生,連續(xù)五天每天都對他們進行數學測驗。每次測驗的成績超過班集體平均分的,都受到教師的表揚和全班同學的掌聲并獎勵小紅花,低于班集體平均分的都受到教師和同學批評或指責。
實驗結果是:受到表揚的學生進步顯著,聰明的孩子從批評中得到的幫助和從表揚中得到的幫助一樣多,但能力及學習暫時落后者卻對批評反應很差,他們迫切需要表揚。
此實驗啟迪我們:每個心理正常的學生都渴望能夠得到集體的關懷和愛護,渴望能夠在同學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他們渴望“真正”歸屬于一個良好的集體,并在其中“給予”并“獲取”。批評與表揚如果處理得適時、適當,都是對我們學生的一種關愛。我們教師通過情感的投入與感化,培育了集體的凝聚力和激勵力,再來利用班集體的“平行教育作用”,我們深深體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同時,我們特別要注意避免單純看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要求教師情感的投入與感化更要觀察到學生思想、行為、情趣的變化。我們組織教師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取得成功的案例:面對班里學生彩色筆不見了這種情況,作為教育者,既不能簡單地把薩沙的行為看成是“偷”,公開進行處理(這孩子可能會因此一輩子在人前抬不起頭來),又不能因兒童年幼、心理承受能力弱而不對兒童的錯誤進行教育,怎么辦呢?蘇霍姆林斯基對于薩沙的行為始終用了一個“拿”字。這個“拿”字既是教育者的愛心、體諒和寬容的體現,又是一種恰當的教育方式。它的使用,一方面使學生把薩沙的行為和“偷”區(qū)別了開來,從而有效地保護了薩沙;另一方面又為薩沙主動改正錯誤提供了機會和條件,使教師更深刻地體會到:對于少年兒童的問題,不要簡單機械地套用“成人世界中的觀念和原則”,而是要根據兒童的特點和具體情況,以教師之“愛心”和特殊的方式,從而培育集體的凝聚力和激勵力。
情感的投入來培育良好班集體還必須靠教師時刻注意自己的言傳與身教結合。例:著名小學特級教師王企賢曾深有感觸地說過這樣一件事:過去,他在上課板書的時候,總習慣地把粉筆頂端的堅硬部分折斷,并隨手扔在地上,不料,有一次,幾個學生到黑板前演題時,也都不約而同、動作熟練地把粉筆頭折下來扔在地上。以后,他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培養(yǎng)良好的班集體。endprint
三、環(huán)境的熏陶與啟迪,可培育集體的制約力和規(guī)范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發(fā)展兒童的思維,這首先就是發(fā)展他看見和觀察的能力,就是通過對周圍世界的視覺感知來豐富他的思想。閻德明的《現代學校管理學》指出:良好的文化行為用于校園環(huán)境建設相結合。環(huán)境又稱之為“第二教師隊伍”,是一種“隱形課程”。一個賞心悅目、和諧奮進的校園環(huán)境,將起著調節(jié)師生緊張腦力勞動的心態(tài)和情緒,提高腦力活動的效果,使人受到美的熏陶,產生奮進的力量的作用。
我們根據小班化學生人數少、剩余空間大的有利條件,每班一個大櫥柜,把班中所有的教學用具及衛(wèi)生工具,整齊有序地擺放里面;圖書整齊美觀實用地放置于櫥柜上。相應地,地面上也保持干凈,偶爾的一塊紙團,也自覺撿起來,形成不亂丟的習慣;講臺也收拾干凈,課桌椅擺放整齊。生活在這樣一個潔凈、健康向上的環(huán)境中,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以凈化。由此,他們的言行舉止勢必受到這樣環(huán)境的制約和規(guī)范、熏陶與啟迪。
我們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墻壁空間進行精心設計,把師生共同擬定的建班方針、班訓、班級警示語貼在墻上,定期出版班級墻報、文化展示欄,努力做到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班文化環(huán)境的設計制作活動中,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又樹立了愛護班級環(huán)境的意識,在學校櫥窗設置展示欄,把各班優(yōu)秀學生張貼上墻,不但給展示者體驗成功的快樂,對其他學生也起到激勵作用。
四、自主的體驗與塑造,可培育集體的內驅力和自省力
我們重視塑造班集體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德育內化為習慣性的行為,化為內在的素養(yǎng),變成心理的一種自動自愿。要求班主任每當接任新的班級,不忙于強化知識的傳授,而是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上,從要求學生的站姿開始,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要求學生做事有條理,從書包怎么放,作業(yè)怎樣交,預備鈴響后干什么等一一加以規(guī)范訓練。要求學生每干一件事都應想一想輕重緩急,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要求學生養(yǎng)成講究衛(wèi)生的習慣,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自己座位下的清潔。總之,把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作為班主任工作的“拳頭產品”,由此,塑造良好的班集體。
在筆者所在學校小班化環(huán)境下,教師經常性地對學生的作業(yè)面批面改,教師也會抓住時機,通過自主的體驗與塑造,促成集體的內驅力和自省力。例如:發(fā)現學生寫錯了,筆者由衷地說:“老師年紀大了,眼睛花了,你能找一找到底是錯在哪里嗎?請先做出標記,然后再改正,好嗎?”教師的寬容,教師的良苦用心,怎能不引起在場全班學生的感動!沒有感動,就沒有教育,學生只有在感動之余自我改變,才能真正促使其進步,促成集體中的成員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以管束為主的方法,難以培養(yǎng)具有主體性的人。我們不把學生視為道德知識的容器,而是視學生為德育的主體。自我教育法,是我們實踐“平行教育作用”的一種重要方法。從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開展近距離,小目標,經?;牡掠逃?,德育的內容一點一滴,低起點,嚴要求,五項量化:紀律、考勤、衛(wèi)生、儀表、兩操的評比,天天檢查,人人關心,每天一小結(上墻公布),每周一總結(升旗講話后宣布)。得到第一名班級的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快感,以及個別孩子影響班級榮耀而受到班里成員指責的愧疚之情,形成鮮明對比,自然而然促成集體的內驅力和自省力,久而久之,“潤物細無聲”,把學校的規(guī)范“內化”成他們學生自己的道德行為標準。
在班集體的“平行教育作用”中,我們還在學校中成立各種學生自我教育服務隊:糾察隊、監(jiān)督崗、互助自愿隊、校外自治隊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要管好別人,首先要管好自己,從而自律、尊重、管理、幫助和評判等良好品質和能力都在自主體驗中學到。形成互相促動作用,學生的良好養(yǎng)成習慣的教育也在自評與他評的活動中得到了教育與提高。
這些充滿情趣、可操作性強的自主教育活動,就發(fā)生在學生身上,學生看得到、摸得著,感悟深,其教育效果是灌輸、說教和制服所無法代替的,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 “平行教育作用”。
總之,良好班集體的培育,不需要樣樣都做成“真理的模樣”,一些平凡的細節(jié)就能構筑起熱愛的長城。借用蘇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銘“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繼續(xù)前行。
(作者單位: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qū)東埔小學 52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