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蔡英文主政下的兩岸關系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2018-01-28 04:30:15劉佳雁
      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臺獨兩岸關系當局

      劉佳雁

      (中國社會科學院 臺灣研究所,北京 100083)

      在2016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和民意機構換屆選舉中,民進黨不僅再度取得“執(zhí)政權”,而且首次實現了全面“執(zhí)政”的目標。蔡英文當局上臺兩年多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實施“實質臺獨”路線。這直接導致兩岸制度化溝通和協商談判機制中斷,兩岸關系良好氣氛逆轉,兩岸諸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無法持續(xù)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遭遇嚴重沖擊,兩岸關系充滿了不確定性與風險,未來形勢復雜嚴峻。有關蔡英文主政以來兩岸關系的現狀與前景,涉臺研究學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蔡英文當局“維持現狀”政策及其本質;二是民進黨重新上臺后臺灣島內“臺獨”勢力發(fā)展的現狀及其特點、危害;三是特朗普政府的對臺政策及美臺實質關系的走向。內容上,學者對蔡英文兩岸政策的內涵和本質、“臺獨”活動和“臺獨”勢力的新特點及未來風險和危害、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臺海政策及打“臺灣牌”的動因等,都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分析。但是,這些成果存在明顯的不足:涉及兩岸關系基本格局的覆蓋面還不全面;一些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還不夠,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缺乏一定深度,尤其是對兩岸關系發(fā)展趨勢及大陸對兩岸關系主導權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對民進黨重新上臺以來兩岸關系的現狀和特點進行詳細梳理和分析,并就蔡英文主政時期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作出評估。

      一、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的兩岸關系

      眾所周知,蔡英文在競選期間就確立了以“維持現狀”為論述核心的兩岸政策主軸,因此其上臺后的主要任務就是維持兩岸關系現狀。盡管在大陸方面的持續(xù)壓力下,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對民進黨既有的兩岸政策做出了某種調整,但并未放棄“臺獨”立場,始終回避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導致兩岸政治關系持續(xù)處于一種“冷和對抗”狀態(tài)。

      (一)大陸方面綜合施策妥善應對民進黨重新上臺,保證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正確方向,兩岸交流繼續(xù)平穩(wěn)發(fā)展

      早在 2014年底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出爐后,大陸方面即已預判到,“臺獨”政黨民進黨贏得 2016年“大選”、再度上臺“執(zhí)政”的可能性相當大,臺灣政局將發(fā)生翻轉性的重大變化。為降低臺灣政局劇變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沖擊,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大局,大陸方面及時采取了應對措施,將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形形色色的“臺獨”列為第一要務,同時在臺灣政局生變后又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提出并逐漸完善新形勢下對臺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在逆境中持續(xù)、深入地推進兩岸關系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對臺工作新局面。

      第一,大陸方面堅持底線思維,保持對蔡英文當局的壓力,有效約束了民進黨“臺獨”勢力的冒進活動,鞏固了“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確保了臺海局勢的基本穩(wěn)定。

      2015年以來,面對日益復雜的兩岸關系形勢,大陸方面多次明確表達了堅持“九二共識”的底線立場。2015年3月4日,習近平看望參加十二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的民革、臺盟、臺聯委員,并參加聯組會和發(fā)表講話,向臺灣島內各界發(fā)出了強烈的政治信號:不論島內政局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大陸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的立場絕不會有絲毫的松動,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方針政策也決不會改變[1]。5月4日,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提出:否認“九二共識”,挑戰(zhàn)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臺”就會損害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動搖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fā)展[2]。大陸方面把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擺在更為突出的地位,是在總結過去20年兩岸關系發(fā)展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得出的深刻結論,體現了大陸方面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果的珍惜及對兩岸關系未來穩(wěn)定發(fā)展的期待。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會面,雙方共同確認了“九二共識”的定錨作用。習近平強調:“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它表明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系不是國與國關系,也不是“一中一臺”。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主權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tài)度始終如一[3]。

      2016年1月16日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在外界的意料中勝選,同時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首次贏得過半的席次,從而實現全面“執(zhí)政”。鑒于民進黨上臺后竭力推行“臺獨”路線,8年在野期間一直扮演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不光彩角色,且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是理念型“臺獨”者,兩岸關系發(fā)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復雜嚴峻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新情況新形勢,堅持底線思維,以明確的態(tài)度為兩岸關系定方向、劃紅線,維護了臺海局勢的穩(wěn)定,維護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大局。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全國人大上海團審議時指出:“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臺灣政局變化而改變。我們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xù)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性質,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行穩(wěn)致遠的關鍵。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我們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重演?!保?]11月,習近平在會見來訪的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再次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原則,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臺灣政局變化改變不了‘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系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的立場不可能有絲毫松動?!保?]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度對外傳達了大陸方面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的強烈信號,闡明了“絕不允許六個任何”的反對“臺獨”的堅定決心[6]。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宣示為新形勢下對臺工作定下了基調,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時向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表明了大陸方面主張什么、反對什么、絕不容忍什么的鮮明態(tài)度,劃出了清晰底線,迫使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不僅不敢直接挑戰(zhàn)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底線,而且反復承諾“維持現狀”。

      另一方面,針對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破壞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大陸方面果斷地采取包括政治、軍事、外交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展現出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的決心、意志和能力,維護了兩岸關系的基本穩(wěn)定。一是政治上堅決停擺了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溝通和商談機制,加強同臺灣島內相關政黨、團體和各界人士的交流互動,壯大反對“臺獨”、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力量和聲勢;積極開展輿論斗爭,揭露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破壞兩岸關系政治基礎和現狀的行徑。二是軍事上加強對臺軍事斗爭的準備,實現機艦“繞島巡航”常態(tài)化,并有針對性地加強海軍航母編隊遠海戰(zhàn)備訓練,舉行首次最大規(guī)模的南海閱兵以及進行東南沿海實彈演習,回擊蔡英文當局“臺獨”動作和賴清德的“臺獨”言論。三是外交上堅持以一個中國原則處理臺灣對外活動問題。經與大陸方面協商,相關國際組織拒絕了臺灣當局要求繼續(xù)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和國際刑警組織的申請,中止了臺灣當局繼續(xù)參加世界衛(wèi)生組織大會的資格。臺灣當局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和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代表的規(guī)模被壓縮、層級被降低。2016年以來,大陸方面先后與岡比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復交,與臺灣當局在中美洲的最重要“邦交國”巴拿馬和多米尼加共和國建交。截至2018年5月,臺灣當局的“邦交國”被壓縮至19個。在大陸方面的推動下,阿聯酋、約旦、厄瓜多爾和巴林等國嚴格奉行一個中國原則,要求臺灣當局駐在機構更名;斐濟直接裁撤了臺灣當局的代表處,尼日利亞勒令臺灣當局代表處摘牌和遷址減員。大陸方面在外交上的積極作為鞏固了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框架,粉碎了蔡英文當局企圖回避一個中國原則、繞開兩岸協商來拓展“國際生存空間”的圖謀。

      第二,大陸方面繼續(x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穩(wěn)步發(fā)展。

      民進黨重新上臺“執(zhí)政”對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帶來了嚴重影響和沖擊,但大陸方面在維護兩岸關系穩(wěn)定的同時,本著“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積極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持續(xù)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

      其一,兩岸經濟合作水平繼續(xù)提升。一是兩岸貿易經歷2016年短暫下滑后在2017年獲得快速增長。2016年兩岸貿易受全球經濟及兩岸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持續(xù)下滑,全年貿易額為1 796億美元,同比下降4.5%。在2017年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和大陸經濟蓬勃發(fā)展的帶動下,兩岸貿易快速增長。據大陸海關統(tǒng)計,2017年1—11月,兩岸貿易額為1 793億美元,同比增幅達11.7%,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394.1億美元,同比增長8.1%,自臺灣進口1 399億美元,同比增長12.8%。大陸仍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兩岸關系雖在民進黨上臺后面臨挑戰(zhàn),但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持續(xù)回升。2017年前 11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依存度回升至40.8%,對大陸(含香港)的進口依存度也持續(xù)回升。二是臺商投資大陸繼續(xù)保持恢復增長態(tài)勢。2016年,臺商投資大陸出現增長,全年大陸共批準臺商投資項目3 517個,同比上升18.7%,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9.6億美元,同比上升27.7%。據商務部統(tǒng)計,2017年前11月,臺商實際對大陸投資44.3億美元。此外,陸資赴臺雖受到民進黨當局限制的影響而減少,但金額與項目規(guī)模擴大。自2009年6月臺灣開放陸資入臺至2017年11月,陸資累計投資項目約1 076件,金額19.48億美元。三是大陸方面充分利用既有平臺機制,積極改善投資環(huán)境,推動兩岸民間經貿交流與合作。2016年9月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修正案,這有利于為臺灣同胞投資興業(yè)創(chuàng)造更加便利、公平的法治環(huán)境。各地各部門積極支持臺資企業(yè)轉型升級,為在大陸臺商搭建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平臺,堅定了臺商、臺企在大陸扎根發(fā)展的信心。

      其二,兩岸社會聯系愈趨密切。2016年5月以來,受兩岸政治僵局影響和“遼寧陸客團火燒車”事件沖擊,陸客赴臺人數出現明顯下滑。2016年大陸居民赴臺361萬人次,同比減少14.4%,為過去8年來首次出現下降;2017年1—11月同比繼續(xù)減少24.51%,為248.5萬人次。但同時期臺灣居民來大陸呈現增長態(tài)勢,分別達到573萬人次和578萬人次。總的來看,大陸方面始終以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發(fā)展兩岸關系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增加了對臺灣同胞的吸引力,兩岸人員往來和社會聯系更加頻繁和緊密。大陸積極開展體驗式交流,設立兩岸青年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基地和示范點53家,吸引1 000多家臺資企業(yè)和團隊入駐,為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和工作提供方便;充分發(fā)揮兩岸民間交流機制的作用,兩岸工會、青年、婦女、體育、衛(wèi)生、宗教、宗親和民間信仰等各領域、各界別的交流持續(xù)增多。

      其三,與臺灣島內在野勢力的交流更貼近臺灣民意,契合兩岸民眾需求。2016年以來國共交流平臺互動新形式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兩岸地方縣市的交流合作與互動引領國共兩黨的交流更加貼近臺灣民意、契合兩岸民眾的需求。在這一機制下,大陸方面繼續(xù)保持了與國民黨的良性互動,相繼邀請洪秀柱、郝龍斌、林政則等國民黨高層來訪,鞏固了雙方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明確表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2016年 9月,大陸方面主動邀請國民黨占多數的藍營“執(zhí)政”8縣市來訪,并宣布了與8縣市交流的具體措施,推動兩岸地方縣市的交流與合作。此外,2017年大陸方面邀請新黨主席郁慕明率團來訪,達成建立完善兩岸聯系溝通機制、加強服務兩岸同胞等共識,并聲援新黨青年干部被搜查事件。在臺北市長柯文哲就兩岸關系立場的積極表態(tài)下,大陸方面續(xù)辦“上海-臺北雙城論壇”,維系與具有深綠背景的柯文哲之間的溝通合作。正因此,民進黨重新上臺后兩岸政治關系雖然陷入僵局,但兩岸交流交往仍保持平穩(wěn)發(fā)展。這表明,即便受到民進黨當局的干擾,國共平臺與兩岸地方民間交流也能擔負起為臺灣同胞謀商機、為臺灣青年謀出路、為兩岸產業(yè)搭橋鋪路的部分重任。

      (二)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推行“實質臺獨”路線,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速度和進程放緩,對抗風險上升

      身兼民進黨主席、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蔡英文是一個理念型的“臺獨主義者”。蔡英文上臺以來,吸取了陳水扁時期搞“法理臺獨”、公開沖撞一個中國原則的教訓,以“維持現狀”為幌子,拒不放棄“臺獨”立場,“不答卷、不屈服”姿態(tài)強硬,并從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教育、法律、涉外、軍事等方面全方位推進以“脫中”為目標的“實質臺獨”路線,竭力在臺灣島內創(chuàng)造“臺獨”的條件,兩岸對抗性明顯上升。

      第一,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立場強硬,絲毫沒有調整兩岸政策立場的善意和行動。

      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延續(xù)了其上臺前即已確立的“維持現狀”基調,雖不再稱呼大陸為“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改以“對岸”“兩岸”等字眼描述兩岸關系,提出“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并表示“尊重這個歷史事實”,聲稱“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該講話內容未將兩岸關系單獨列章,而是放在“區(qū)域的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及兩岸關系”的結尾部分。蔡英文既刻意回避“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又刻意將兩岸關系從中國的內部事務中分離出來,將之納入亞太區(qū)域體系之中,赤裸裸地將兩岸關系“兩國化”“區(qū)域化”和國際化,破壞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基礎,導致兩岸關系快速冷卻,出現“冷和”狀態(tài)。

      面對兩岸關系遲遲無法打開僵局、“現狀”難以維系的情況,蔡英文的兩岸立場不僅沒有絲毫調整,反而開始趨于強硬。2016年7月,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稱“要求臺灣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aiwan)違反民意去接受對方設的期限,其實可能性是不大的”,聲稱“對于在臺灣的人而言,我們認為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主‘國家’”[7],公開表明了拒絕“九二共識”的態(tài)度。以此為標志,蔡英文當局開始完全不提“九二共識”,聲稱“與其說我沒有完成一個答卷,不如說我們雙方都面臨一個新的問卷”[8]。她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論述,稱“情勢已經改變,是一個大家共同維持的局面”;“面對新的問卷,不是任何人可以單獨解答的,是大家要共同來解答”[9]。蔡英文兩度接受網絡節(jié)目采訪時雖然強調“不會暴走、也不會僵住、也不會走回國民黨威權時代老死不相往來的路”,但也表示“不會在壓力底下去屈服,這是我們的基本態(tài)度”[11];聲稱“事實就是1992年發(fā)生了這個會談,但會談之后各說各話”“就只有這兩件事”;“事涉主權問題,不能輕易讓步”[12]。蔡英文的一系列重要兩岸談話或政策宣示,雖然“沒有走回對抗的老路”,但綿里藏針、軟中帶硬,不但絲毫沒有放棄其固有的政治立場,完全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根本沒有完成答卷的意愿和想法,而且以所謂“民意”“民主”原則進行對抗,期望大陸方面松動立場、作出妥協。由此,兩岸關系持續(xù)處在敵對與僵持之中。

      第二,蔡英文當局全面推進“實質臺獨”,加劇兩岸敵意,兩岸對抗風險持續(xù)上升。

      李登輝曾稱,能夠以臺灣之名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主張“臺獨”會引起美、中等國反制,臺灣現在所要做的只是從“憲政法律”、文化教育以及媒體宣傳等領域循序漸進地構建“臺灣國家認同”,還臺灣一個“實質國家”的地位[13]。蔡英文是李登輝提拔與重用的政治明星,是李登輝“兩國論”的主要炮制者。她既深得李登輝的“臺獨”分裂主義理念的真?zhèn)?,又是其忠實的繼承者與捍衛(wèi)者。蔡英文上臺以來,不斷利用行政力量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全方位推動“去中國化”的“實質臺獨”路線,形塑臺灣“主權獨立國家”地位。

      其一,加緊對臺灣社會的控制,去除臺灣社會帶有“中國政治意識”的象征和符號。蔡英文上臺后的“柔性臺獨”不再限于簡單的“去中國化”或“去中華民國化”,而是從政治體制和法律層面落實“臺灣就是中華民國”,強化綠營標記,營造綠營長期“執(zhí)政”的社會土壤和制度條件。一是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和“不當黨產處分條例”鏟除承載“中國”圖騰的國民黨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政治符號。其終極目標就是要摧毀國民黨在“中華民國憲法”下代表“中國體制”的核心價值,徹底瓦解其代表一中核心價值的社會基礎。為此,民進黨一上臺就迅速通過所謂“不當黨產條例”,全面清剿國民黨黨產,包括凍結國民黨銀行賬戶,認定國民黨黨營事業(yè)為不當黨產,認定“救國團”“婦聯會”等機構團體為國民黨附隨組織并對其財產進行清查罰沒;利用“轉型正義條例”,以開放檔案、清除威權象征為名,縱容“立法院黨團”和“文化部”推動“廢除國父遺像”“中正紀念堂轉型”等議案,抹黑國民黨過去的威權統(tǒng)治,從精神上解構國民黨存在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同時放任激進“臺獨”分子“斬首”蔣介石頭像、“臺灣民政府”侮辱外省老兵和潑污蔣介石靈柩,挑起與煽動臺灣地區(qū)民眾對“中國”“中國人”的仇恨與敵意。二是加緊向公權力部門和地方基層組織進行“臺獨”意識滲透。蔡英文當局刻意提名主張“兩國論”的許宗力和許志雄分別為“司法院長”和“大法官”,聘請“獨派”代表人物為“資政”“國策顧問”,任命“臺獨”理念極強的賴清德接任“行政院長”,并縱容他們在“立法院”公開鼓吹“臺獨”主張;修改“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并擬修改“地方制度法”,推動國民黨長期占據優(yōu)勢的農田水利會長改為“官派”,并擬廢除鄉(xiāng)鎮(zhèn)市長民選。三是以維護“臺灣安全”為名整肅臺灣島內統(tǒng)一力量,制造“綠色恐怖”。放任“立法院”制定“政黨法”、推動修正“組織犯罪防治條例”“刑法”等,限制打壓“中華統(tǒng)一促進黨”“愛國四海同心會”等組織的游行抗爭活動,借“共諜案”搜索新黨骨干并打擊新黨。

      其二,推動“公投法”修正,為“法理臺獨”清除障礙。2016年民進黨取得“立法院”多數,修改“公投法”成為其優(yōu)先目標。5月,由“時代力量”和民進黨部分“立委”主導的、以大幅降低“公投門檻”和投票年齡,增列“領土變更案”適用公投事項為主要內容的“公投法修正草案”初審獲通過。12月,該案進入“院會”審查,“領土變更案復決”回歸“憲法增修條文”規(guī)定,“兩岸政治協商協議公投”被刪除。這一做法迅速遭到激進“臺獨”勢力的強烈反彈,他們通過舉辦“公投法補正民意論壇”和籌組“獨派協議平臺”來向蔡英文施壓。為化解來自深綠的強大壓力,2017年5月10日,蔡英文在“中常會”表示,承諾年底之前完成。12月12日,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投法修正案”。蔡英文當局雖將“領土變更”“憲法改造”“新憲復決”“兩岸政治協議”等敏感議題排除,但大幅降低公投成案與通過門檻并簡化相關程序,為各種變相的“統(tǒng)獨公投”特別是“臺獨修憲”打開了缺口。

      其三,全力落實與推進“經濟遠中脫中”的戰(zhàn)略,削弱兩岸經濟連接,維持臺灣在經濟層面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蔡英文宣稱要打造、催生“臺灣經濟發(fā)展的新模式”,“強化經濟的活力與自主性,加強和全球及區(qū)域的聯結,積極參與多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于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14]。為此,蔡英文當局刻意冷處理兩岸經濟交流,不僅擱置了“兩岸協議監(jiān)督條例”的“立法”進度,而且以“兩岸協商業(yè)務量減少”為名,裁撤了2011年成立的隸屬于“經濟部”的ECFA小組。同時,蔡英文當局加強防控陸資入島,不僅拒絕開放新的項目,而且不批準清華紫光對臺灣島內半導體產業(yè)并購案。蔡英文當局在臺灣島內以所謂“創(chuàng)新、就業(yè)、分配”為“經濟發(fā)展新模式”主軸,力圖擺脫對大陸依賴性較強的以代工生產為主的“舊模式”,強化臺灣經濟的“自主性”;重點發(fā)展與大陸關聯度較低的“五大創(chuàng)新產業(yè)”,并意圖通過整合島內產業(yè)來對抗“紅色供應鏈”;加強與美日經濟結盟,集中資源力推“新南向政策”,企圖通過轉移市場以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

      其四,在文教社會領域深入推進“去中國化”。蔡英文當局變本加厲地推行文教社會領域的“去中國化”活動,并將其推向更高、更廣、更深入的層次。一是任命激進“臺獨”分子執(zhí)掌文化、教育部門,阻止藍營背景的管中閔出任臺灣大學校長。二是迅速廢止課綱微調案,拋出“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減少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比例;將“中國史”課程予以撤銷且并入“東亞史”,把“臺灣史”的“重點放在臺灣最近五百年的發(fā)展脈絡”,建構脫離“中華史觀”“以臺灣為主體的下一代史觀”及“原民史觀”。三是推動“去孫化”,取消遙祭南京中山陵活動,淡化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四是推動官方語言多元化,裁撤“蒙藏委員會”,并以轉型正義為名,全面推動“去蔣化”。五是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典,持續(xù)推動“去孔子化”,停辦抗戰(zhàn)80周年紀念展,縱容丑化鄭成功行為,降低鄭成功祭典規(guī)格。六是丑化“中華文化”,彰顯臺灣文化。比如,放任“臺獨”分子“斬首”臺北故宮南院12獸首;將“中華文化總會”的工作重點定位為臺灣文化,推動制訂淡化中華文化的“文化基本法”等。甚至有人提出要將臺灣時區(qū)從“GMT+8”改為“GMT+9”,“禁止中國五星紅旗在臺灣公開懸掛、展示、陳列出現”[15]。

      其五,利用法律手段限制與阻撓兩岸人民正常的交流與交往。一是嚴格規(guī)范高階人員前往大陸。民進黨當局通過“兩岸關系人民條例”修正案及“國家機密保護法”部分修正條文,對退役中將以上軍職人員、曾任“情報機關”的主管、曾任機要機關政務副主管以上人員赴大陸,規(guī)定 3~15年甚至更長的管制時間;規(guī)定對“文武職高階離退人員赴大陸參加政治活動,且有妨害‘國家尊嚴’行為,最重者取消退休俸,或最重罰款新臺幣 300萬元”,泄露“機密”者則將加重處罰,最重可處10年徒刑。二是“陸委會”采取多項規(guī)定、政策措施限制兩岸正常交流。目前已出臺的管制與限制措施包括:限制大陸對臺交流的層級與對象,如對大陸各省級臺辦、智庫學者、具有黨政身份人士赴臺參訪將從嚴審核;以申請出境手續(xù)等軟性方式抵制泛藍 8個縣市團組赴大陸參訪交流;阻止臺籍教師赴大陸大專院校任職等。三是“農委會”出臺相關規(guī)定限制漁業(yè)團體與大陸洽談兩岸漁業(yè)合作的相關民間協議或意向,要求依法采取事前申請許可。

      第三,蔡英文當局與美日戰(zhàn)略互信增強,實質關系有所突破,美日介入臺灣事務的可能性明顯增強。

      為走出國際空間困境,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抓住美日在亞太圍堵中國的戰(zhàn)略機會,極力迎合美日對華戰(zhàn)略,推行“依美聯日抗中”戰(zhàn)略,美日干預臺灣事務呈現出新態(tài)勢。其一,臺灣地區(qū)和美國實質關系出現升級態(tài)勢。在蔡英文當局的游說和美國國會親臺勢力的頻繁施壓下,臺灣地區(qū)和美國的實質關系出現了明顯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高層互動升級。2016年5月以來,美行政、立法部門及主要政黨與臺灣互動規(guī)模、層級顯著提升。特別是2016年12月2日特朗普與蔡英文通電話,打破了1979年以來美候任總統(tǒng)不與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公開通話的慣例。為繼續(xù)在戰(zhàn)略上綁定美國,蔡英文當局還試圖影響特朗普政府的對臺政策,謀求構建新型“伙伴關系”。美國高層不斷表態(tài)“絕不會犧牲臺灣以換取與中國關系改善”[16]。2017年底,特朗普發(fā)布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臺灣在美國印太戰(zhàn)略中的角色被列為美國優(yōu)先要務的“軍事與安全”行動篇,指出“維持與臺灣強而有力的關系”,“依‘與臺灣關系法’提供臺灣合理的防務需求”[17]。蔡英文當局極力響應特朗普的印太戰(zhàn)略,聲稱臺灣“自然是印太戰(zhàn)略中的相關者”[18]。雙方強化戰(zhàn)略捆綁不僅有利于美國打“臺灣牌”,也擴大了雙方關系升級的空間。二是軍事安全合作增多。蔡英文當局將軍事安全合作的突破作為強化與美國關系的著力點,多次向美國官員、學者重申加強臺灣自主防衛(wèi)能力的決心,表示將繼續(xù)擴大預算規(guī)模。在蔡英文當局的積極推動下,特朗普政府首輪對臺軍售即納入臺灣10余年來持續(xù)尋購的高速反輻射導彈等攻擊性武器;首次允許“臺軍”一個排赴夏威夷與美海軍陸戰(zhàn)隊協同訓練,首度允許“臺軍”參加“反潛獵殺操演”和“黑鏢”反無人機演習;宣布臺駐美F-16戰(zhàn)斗機飛行員訓練基地從路克基地轉至土桑機場。三是美國國會推動涉臺敏感法案取得重大進展。2017年12月12日,特朗普簽署了“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首次將對臺“六項保證”寫入法律文件,提出“考慮重新建立美臺海軍艦艇互訪的適當性和可行性”“常態(tài)化地對臺轉移防務裝備和服務”“邀請臺參與美‘紅旗’軍演”等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內容。2018年3月16日,繼美國眾議院、參議院全票通過后,特朗普簽署“與臺灣交往法”并正式生效,全面提升與臺灣地區(qū)交往范圍和層級。美國行政、立法加大“以臺制華”力度,推動美國的臺海政策進一步向臺灣傾斜。其二,臺灣地區(qū)與日本關系明顯提升。蔡英文具有濃厚的“親日情結”,臺灣當局與日本在共同對付大陸上具有共同戰(zhàn)略利益。蔡英文上臺后即任命“親日派”謝長廷、邱義仁分別為“駐日代表”和“亞東關系協會”會長,公開淡化雙方歷史、海洋權益爭議,并在“立法院”成立由“院長”蘇嘉全任會長的“議員交流聯誼會”,改變了馬英九時期對日關系冷淡的態(tài)勢,臺灣當局與日本的實質關系迅速提升。一是日本對臺灣當局的政策主動性明顯加強,頻頻挑戰(zhàn)一中政策。安倍晉三多次強調“臺灣是日本極為重要的伙伴和值得珍惜的友人”,將對臺政策作為對華戰(zhàn)略的一張牌。2016年 5月,日本派出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代表團參加蔡英文的“就職典禮”;將日本對臺交流機構更名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8月,臺灣“立法院”正、副院長首次一同訪日;2017年安倍晉三派遣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公開訪臺,打破了1972年以來雙方高層官員互訪的限制。二是經濟社會交往層級提升,關系更加緊密。日本是臺灣第三大貿易伙伴,臺灣是日本第五大貿易伙伴,雙方經濟往來本就密切。為“聯日制陸”,蔡英文上臺后重視加強對日本的經濟聯結,不僅公開表示爭取加入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第二輪談判,還以“5+2產業(yè)創(chuàng)新計劃”和“新南向政策”為支點,推動與日本的產業(yè)對接與合作。雙方還通過經貿會議和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機制,簽署了“關務合作及互助協定”“文化交流合作諒解備忘錄”及“海難搜索救助合作備忘錄”,強化經貿、文化及人道救援等領域的實質合作。2017年,“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正式啟用“日本文化中心”,與臺灣在日本設立的文化中心進行對口交流,擴大日本文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

      二、蔡英文主政下兩岸關系未來發(fā)展趨勢

      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內外環(huán)境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在蔡英文當局“柔性實質臺獨”的侵蝕下面臨嚴峻挑戰(zhàn),臺海的和平穩(wěn)定也因為“臺獨”勢力的蠢蠢欲動和美日等外部因素的深度介入而更趨復雜,但決定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始終是大陸自身的發(fā)展。我們認識當前兩岸關系發(fā)展現狀、思考兩岸關系未來發(fā)展趨勢的重要依據和基礎,仍然是對兩岸關系基本格局的準確判斷和科學把握。

      (一)未來兩岸關系的基本格局

      蔡英文當局盡管不斷挑戰(zhàn)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但不能撼動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基本格局,也不能改變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大趨勢。兩岸關系格局出現了一些有利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并最終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重大趨勢性變化。

      第一,“陸強臺弱”的戰(zhàn)略優(yōu)勢不斷擴大,兩岸綜合實力對比更加懸殊。根據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概念,綜合實力可以分為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硬實力是綜合實力的基礎和根本,軟實力和巧實力是對硬實力的必要補充。經濟實力特別是GDP是衡量硬實力的重要指標。1990年臺灣和大陸GDP總量分別為1 700億美元和3 878億美元,臺灣GDP為大陸GDP總量的43.8%。2015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陸的GDP總量達到113 847億美元,是臺灣的21.9倍;臺灣的GDP總量只有5 188億美元,僅占大陸GDP總量的4.56%。有人預估大陸經濟總量到2020年將是臺灣的24.5倍。除 GDP外,近年來大陸的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如井噴式增長,很多方面已經大幅甩開臺灣。在軟實力方面,臺灣在政黨惡性競爭和“臺獨”民粹主義的破壞下,曾經引以為傲的優(yōu)勢迅速衰減,無論行政效率、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感召力、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模式的吸引力、社會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國際影響力都難以與大陸相提并論。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差距拉大,使臺灣方面很難發(fā)揮所謂的“巧實力”。大陸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在看待和解決臺灣問題上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二,兩岸民間交流交往態(tài)勢愈趨良性,大陸社會發(fā)展對臺灣社會的正面效應日益上升。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進入大交流、大發(fā)展、大合作階段。在大陸綜合實力持續(xù)增強的背景下,大陸經濟發(fā)展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力明顯上升。一是對臺灣島內經濟的影響明顯增強。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度超過30%,出口依賴度更超過 40%。二是臺灣島內直接或間接與兩岸交流利益相關的民眾大幅增加。一般估計,包括臺生、臺商、臺干在內,常住大陸的臺灣同胞至少有150萬[19]。近年來,大陸臺生持續(xù)增加,臺籍教師的人數也在穩(wěn)定增長。兩岸婚姻已達38.3萬對,20多萬陸配在臺灣生活。若加上這些人的直系親屬,臺灣島內民眾經濟生活與兩岸交流活動緊密相關的人數可達百萬。如果再將為兩岸產業(yè)分工合作提供生產服務的臺灣島內民眾考慮進去,總數會更大。兩岸民間交流持續(xù)熱絡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穩(wěn)定器和融合發(fā)展的推進器,加速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三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的總體好感度發(fā)生積極變化。隨著兩岸關系日益密切,臺灣民眾開始關心大陸事務,對大陸的正向觀感呈現出穩(wěn)步提升的趨勢?!堵摵蠄蟆?017年11月發(fā)布的兩岸關系年度大調查顯示,臺灣民眾對大陸政府持正面觀感者達到40%,為歷年調查的新高;持負面觀感者為45%,為歷年最低,首次低于50%;對大陸民眾持正面好感者達 49%,負面惡感者為 37%,正面好感比例首次超過負面惡感比例[20]。臺灣島內有學者認為,臺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和人民的觀感已經發(fā)生結構性改變[21]。四是臺灣民眾來大陸發(fā)展的意愿顯著提升?!堵摵蠄蟆纷钚碌拿裾{顯示,臺灣民眾愿往大陸工作、創(chuàng)業(yè)、求學、定居的比例達歷年新高。其中,20—29歲、30—39歲、40—49歲青壯年比例分別達到53%、47%、47%,分別比去年增加23%、9%、12%[22]?!短煜码s志》的最新調查也顯示,37.5%的人愿意去大陸工作,為2010年以來新高[23]。2018年2月28日,大陸出臺的31項惠臺措施對臺灣社會民心產生明顯沖擊。據《遠見雜志》的最新民調,61.6%的18—29歲年輕族群在惠臺措施出臺后有到大陸發(fā)展的意愿[24]。

      第三,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為主流民意,臺灣民眾的統(tǒng)“獨”立場更加務實理性。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臺灣民眾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重要性以及大陸經濟建設成就更加了解,兩岸同胞之間的利益聯結更為緊密、利益基礎更為牢固、利益領域更為廣泛。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逐漸改變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印象。他們對大陸情況和社會經濟制度有了更加正面的認知,對兩岸關系發(fā)展前途的判斷趨于理性。綜合最新的臺灣島內民調來看,盡管蔡英文當局持續(xù)推進“實質臺獨”活動,但臺灣民眾的心態(tài)仍然出現了積極變化?!堵摵蠄蟆返膬砂蛾P系民意調查顯示,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人仍達到49%,但主張“急獨”和“緩獨”的比例分別比2016年減少了2個和5個百分點,分別為13%和11%,是2010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的最低點;主張統(tǒng)一的比例達到20%,統(tǒng)“獨”比例的差距從2016年的14%降到2017年的4%,呈現一種趨向均衡的態(tài)勢;認為“臺獨”是兩岸最大變數的比例較2016年的22%大幅增加了11個百分點[25]。顯然,臺灣民眾對“臺獨”的危險性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短煜码s志》的年度調查顯示,主張“一定條件下統(tǒng)一”的比例較2017年的8.2%明顯增長到13.8%,臺灣人認同比例下滑至新低,為2010年以來最低。其中,20—29歲、30—39歲自認“臺灣人”的比例分別萎縮為72.7%、59%;前者轉往“中國人”認同的比例從1.1%提高到4%,后者則從 27.3%提高到 36.7%,這表明所謂“天然獨”并非鐵板一塊?!哆h見雜志》的調查也顯示:贊成“獨立”的比例約21.1%,少于去年的23.4%;而贊成統(tǒng)一的比例比2017年的9.3%多出5.5個百分點,大幅攀升至 14.8%[26]。臺灣民眾統(tǒng)“獨”立場與“臺灣人”認同的變化無疑是大陸綜合實力增長所帶來的兩岸經濟實力消長的反映,也是兩岸交流效果逐步外溢的結果[27]。這表明兩岸融合發(fā)展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第四,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框架更加鞏固。盡管美國等外部因素對臺灣問題仍具有重要影響,但這并沒有改變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國際格局。特朗普不到兩個月就從特蔡通話迅速回歸美國傳統(tǒng)的“一個中國”立場,這表明一個中國原則作為中美關系政治基礎的框架沒有改變。2016年5月以來,大陸方面妥善處理臺灣當局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國際刑警組織、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問題,捍衛(wèi)了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權威性。目前,聯合國195個成員國中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高達 174個,國際社會“棄臺就中”成為客觀趨勢。臺灣當局在國際社會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和“臺灣獨立”的圖謀越來越沒有市場。

      (二)未來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趨勢

      從兩岸關系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決定未來兩岸關系基本格局和趨勢的根本因素是大陸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同時,以下幾個因素也會對兩岸關系產生影響:一是大陸對臺政策的良窳;二是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及其施為;三是美國與臺灣地區(qū)的互動關系;四是亞太格局和大陸周邊安全環(huán)境。這些因素既孤立地存在,也相互作用,對未來兩岸關系發(fā)展都會產生復雜的影響,但尚不至于改變兩岸關系的基本格局和趨勢。

      第一,兩岸政治關系僵局突破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大局上大陸仍掌握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主動權,蔡英文當局難以掙脫一個中國的大框架。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一是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頑固堅持“臺獨”的立場絲毫沒有松動,根本不可能調整其兩岸政策。二是中美關系仍存在不確定性。特朗普在美國國內政爭壓力下簽署新財年“國防授權法”和“臺灣旅行法”。美國強力提升美臺關系,給蔡英文當局尋找與美聯合對抗大陸的利益契合點提供了可乘之機。三是大陸周邊安全環(huán)境仍然復雜,中國與南海聲索國之間的爭議并沒有根本解決。日本、印度等國家的攪局更加劇了周邊安全的復雜性,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帶來挑戰(zhàn)。這給臺灣當局拓展對外經濟關系、累積對抗大陸的資本提供了空間。當然,更關鍵的是臺灣從2018年開始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選舉周期。2018年和2020年的兩場選舉對蔡英文當局來說都極為重要。2018年選舉關系到她在黨內的地位,2020年選舉關系到她的連任。在民意支持度無法拉抬的情況下,鞏固基本盤是蔡英文的必然選擇。這種情況下,蔡英文當局調整兩岸政策并在兩岸關系發(fā)展上采取積極作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盡管如此,大陸方面仍掌握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主動權,這既得益于過去30多年來兩岸關系發(fā)展所累積的有利于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的結構性變化,更有賴于大陸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關系在保持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也潛藏著不確定的風險和變數。這種風險不僅來自蔡英文當局持續(xù)推動“去中國化”的“柔性實質臺獨”,更主要的是伴隨2018年、2020年兩場選舉,兩岸議題可能成為臺灣朝野競相要價的籌碼,從而導致兩岸關系面臨對抗和沖突。從目前臺灣島內政局發(fā)展來看,以下幾個議題最有可能給兩岸關系發(fā)展帶來負面影響。一是“臺獨公投”。在激進“臺獨”勢力的施壓下,蔡英文完成了“公投法”的修訂。目前,臺灣當局前副領導人呂秀蓮提出了“和平中立公投案”,“時代力量”公開宣布將推動六項有關兩岸關系的“公投”提案,這些文稿都已經送到“中選會”初審。成立不久的“喜樂島聯盟”更是明確提出,2019年4月6日發(fā)動“獨立公投”。按照新的“公投法”,若以2016年“大選”總投票權人數為基準,未來只要1 878人就可提案發(fā)動“公投”,28萬人即可聯署成案,470萬人投下贊成票并獲得相對多數即可通過。在臺灣島內目前的政治生態(tài)下,“公投”門檻的大幅降低明顯增加了“公投臺獨”的冒險性。二是“憲改”。蔡英文在2017年民進黨“全代會”提出“我們這一代的任務,就是為臺灣打造更完善運作的民主憲政體系”。蔡英文將“憲改”議題集中在“十八歲公民權”“人權條款”“票票不等值”等方面,重點是調整“政府體制”。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正研擬成立“修憲小組”,并提出降低“修憲”門檻、增加“公民修憲提案權”、廢除“考試院”與“監(jiān)察院”、“十八歲公民權”等“憲改清單”。蔡英文當局與“獨派”勢力分進合擊炒熱、推進“憲改”議題,向打破“一中框架”發(fā)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三是美國與臺灣地區(qū)的關系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從美國國會通過“國防授權法”“臺灣旅游法”等法案來看,受中美關系結構性矛盾影響,雙方軍事安全關系升級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四是“臺獨”與“藏獨”“疆獨”“港獨”和“法輪功”勢力合流。盡管目前不能判斷蔡英文當局是否會邀請達賴訪臺,但以民間邀請并由蔡英文當局批準的變通方式在未來不能完全排除。

      此外,在兩岸政治僵局無法打破的情況下,拓展國際空間將成為蔡英文當局紓解執(zhí)政壓力、拉高民意支持并向基本教義派交待的重要途徑,兩岸在國際領域的較量將更加激烈。臺灣當局仍會在國際社會推行所謂“積極外交”“踏實外交”,以鞏固“邦交國”局面,拓展與“邦交國”的實質關系 ;以“新南向政策”為指引,全力參與以美國、日本為首建構的“印太聯盟”。這些都會給大陸在國際社會處理涉臺事務造成干擾。

      第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將受到民進黨當局的干擾和阻撓,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不會停滯。

      影響兩岸交流交往的最大變數是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蔡英文當局為抗衡大陸方面推出的積極政策,仍將會從內部進行收緊,其主要著眼點就是修改兩岸交流的相關規(guī)定。因此,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及民間各項交流將會受到民進黨當局的反制。然而,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臺灣民眾參與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意愿持續(xù)增強。這是大陸方面繼續(x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愿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fā)展的機遇”,并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2018年2月28日,國家多個部委聯合發(fā)布了《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內容涵蓋給予臺資企業(yè)與大陸企業(yè)同等待遇和臺灣民眾在大陸學習、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生活提供與大陸同等待遇。這些措施無需滿足臺灣方面“對等開放”的需求,完全掌握在大陸一方,已經并必將對臺灣島內民眾產生積極影響,勢必對臺商投資和人才流向產生巨大磁吸效應,進而加快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

      第三,國際勢力介入臺海事務和臺灣島內政治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強。

      綜合來看,“依美聯日抗陸”是蔡英文當局發(fā)展對外關系的主軸,其主要考慮是通過美日的支持且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維系和擴大臺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在兩岸關系持續(xù)僵持、民意支持度不斷走低的背景下,蔡英文當局面對大陸方面的壓力,將更加依賴美日并與大陸對抗,美日介入臺海事務和臺灣島內政治的力度將進一步增強。

      首先,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美國不會放棄打“臺灣牌”。當前的中美關系仍然比較復雜,在中國變得越來越自信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既面臨美國國內矛盾叢生、社會分裂、政治競爭脫序的壓力,也面臨失去“全球老大”地位的焦慮。美國國內目前出現的不自信和心理失常容易導致中美關系脫離正常的軌道而走向極端。特朗普政府通過的首份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把中國對美國的威脅上升到對西方價值觀的威脅。基于對中國這樣的消極定位,美國打“臺灣牌”的意愿將會上升。

      其次,美國長期以來的對臺戰(zhàn)略決定了美國拓展對臺關系的限度和程度。美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行政部門仍是外交的主導者。盡管美國國會動作頻頻,但綜合來看仍難以根本改變中美關系既有的格局和框架。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美關系不會受到臺灣問題的干擾。中美關系會斗而不破,臺灣地區(qū)與美國的實質關系也可能在國際大格局和中美結構性矛盾下有所提升。其最有可能的領域包括對臺軍售與軍事合作、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再次,美國將深度介入臺灣島內的政黨競爭。從2005年連戰(zhàn)訪問大陸開始,美國的對臺控制戰(zhàn)略由掌控臺灣當局轉向加強對臺灣島內政黨的掌控。馬英九主政期間,國民黨、民進黨兩黨競相親美。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更奉行“親美親日遠中”戰(zhàn)略,在東海、南海和區(qū)域經濟合作上百般迎合美國、日本的亞太戰(zhàn)略,并配合美國的對華政策而堅持“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國民黨黨內權力斗爭也因美國的介入,而最終導致以吳敦義為代表的本土勢力完全掌控該黨的權力和發(fā)展方向。民進黨當局通過“轉型正義條例”迅速引起美國的關切。美國委派在臺協會理事會主席莫健訪臺,要求民進黨澄清外界“一黨獨大”“一黨獨裁”的疑慮。可見,美國“以臺制華”戰(zhàn)略未變,但傳統(tǒng)策略正在悄然轉變,其對臺政策的重點正逐漸轉向維持臺灣島內政黨政治格局的平衡,企圖完全掌控臺灣當局,把控其兩岸政策。

      三、大陸應對兩岸關系現狀與發(fā)展趨勢的基本思路

      蔡英文主政兩年多來,兩岸關系發(fā)展相較馬英九時期已經發(fā)生重大變化,兩岸政治關系正從僵持逐漸邁向對抗。而且,在兩岸缺乏政治互信下,美日介入臺海事務加劇了兩岸關系的復雜性。盡管如此,兩岸關系基本格局和發(fā)展趨勢仍然沒有改變,臺海局勢總體上仍處于戰(zhàn)略可控狀態(tài)。面對依然嚴峻復雜的兩岸關系形勢,特別是未來兩年臺灣將進入新的選舉周期,我們對臺海局勢演變應保持清醒的認識:一方面,臺灣當局不會放棄以政權的力量在臺灣島內繼續(xù)全方位推行“臺獨”分裂活動;另一方面,美日等國際勢力為遏制中國崛起,用“臺灣牌”來牽制中國發(fā)展的政策不會改變。大陸方面應該在推進實現黨的十九大確立的目標的同時,做好應對“臺獨”分裂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聯手發(fā)難的準備。同時,要繼續(xù)擴大兩岸交流交往,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大局。大陸方面可以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對臺工作目標,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

      第一,要堅守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一底線,持續(xù)向蔡英文當局施壓,堅決打掉蔡英文當局期待大陸調整政策的幻想。蔡英文上臺以來,大陸方面始終明確堅持“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展現了捍衛(wèi)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決心和意志,給蔡英文當局以巨大壓力,有效約束了“臺獨”冒進活動,加劇了蔡英文的“執(zhí)政”困境??紤]到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不僅短期內不會改弦易轍,且因施政不順、民調下滑,有走向激進的危險,大陸方面應更加明確地堅守“九二共識”和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的原則底線,以避免向臺灣島內民眾傳遞錯誤信號。第二,針對臺灣島內“臺獨”發(fā)展的現實情況,不僅要對任何名義、任何形式的“臺獨”保持高度警惕,同時應對各種“臺獨”言行及時做出反應。比如,對“臺獨”重大動作如“公投法修改”“憲改”“釋憲”等要迅速采取有力反制措施。在國際上,要毫不留情、堅決果斷地打擊其推動的所謂“踏實外交”和參與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活動,逐漸壓縮其空間。第三,要繼續(xù)加強打擊綠色臺商和綠色藝人,盡可能地削弱“臺獨”勢力的支持基礎。第四,要加強對民進黨黨內政治生態(tài)和派系政治的研究,更具針對性地做民進黨的工作。第五,積極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部署,切實落實好“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區(qū)域合作,以壓縮蔡英文當局參與區(qū)域經濟整合的空間。同時,要借此以外促內,降低臺灣民眾對蔡英文當局有能力解決島內經濟問題和兩岸困局的期待,間接給國民黨等反“獨”力量以喘息之機。

      (二)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加強對“臺獨”活動規(guī)律和形式的研究

      研究清楚“臺獨”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反對“臺獨”斗爭的基礎。過去我們常講“臺獨就是戰(zhàn)爭”,這里的“臺獨”一般是指“臺灣宣布獨立為國家”。但從陳水扁時期的“漸進式臺獨”開始,“文化臺獨”“法理臺獨”“政治臺獨”等不一而足,幾乎民進黨當局的每一項施政都變成了“臺獨”。概念的混亂導致很難提出客觀和更具針對性的對策。因此,對于堅決反對“臺獨”,如何準確理解和界定“臺獨”的內涵與外延就顯得很有必要。筆者認為,對“臺獨”概念的把握既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窄,同時切忌濫用,而是要根據特殊的條件和語境去理解。只有這樣,反對“臺獨”斗爭才能占據主動,才會更有針對性。

      (三)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要切實做到落地有效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未來一段時期擴大兩岸經濟往來和民間交流的重點。大陸方面可以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上采取以下舉措:第一,進一步加強青年工作。近年來,在加強做臺灣青年工作上,大陸方面出臺了相當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做青年工作光靠輸血和大包大攬是不夠的,重點應增強他們在大陸的生存和造血機能。要積極落實同等待遇措施,通過環(huán)境的改善和塑造,真正讓他們在參與兩岸交流時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并逐漸地自覺地融入大陸社會。第二,進一步擴大基層交流的接觸面?;鶎咏涣魇菍⒋箨懻哂绊懥φ?zhèn)鲗е僚_灣島內的重要途徑。大陸以民間先行的方式,通過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建立了諸如海峽論壇等各個階層的交流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應看到,現有交流機制的實際效果與現實反應之間存有較大的差距。應積極總結經驗,創(chuàng)新兩岸基層交流的機制與形式,特別是要在擴大基層交流的參與面和政策落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同時,要努力形成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局面,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第三,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要善用兩岸經濟交流的重要平臺和各種機制,進一步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將經濟實惠落實到臺灣社會的各個層面。尤其是要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促成臺灣同胞優(yōu)先分享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成果。第四,進一步加強對臺灣同胞的利益和權益保護。要以我為主,切實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和海外的生活和安全提供保障和便利。

      (四)繼續(xù)提升大陸綜合實力,改善臺灣社會和輿情對大陸的負面印象

      經濟供給側改革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周邊國際環(huán)境的改善等,都應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扎實推進,避免重大失誤。這樣才能體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和共產黨執(zhí)政、大陸發(fā)展的正面形象,也才能避免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進行造謠中傷。以做好媒體宣傳工作為基礎,大陸綜合實力的提升可以正面牽引臺灣民意并對臺灣持續(xù)施加影響力。

      (五)維持斗而不破的中美關系,減少國際勢力對兩岸關系的干擾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我們應繼續(xù)高舉改革開放和多邊主義的大旗,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在核心利益問題上,要敢于亮劍并進行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斗爭。要善用美國在很多重大國際事務上對我們的戰(zhàn)略需求,做好對美交涉,以牽制美國介入臺海事務,防止國際勢力向蔡英文當局發(fā)出錯誤信號。

      猜你喜歡
      臺獨兩岸關系當局
      斥“臺獨”狂人
      大江南北(2022年1期)2022-10-20 23:24:35
      政治話語:兩岸關系認知框架的一種新詮釋
      新形勢下破解兩岸關系癥結的對策和建議
      認清五大類“臺獨”真面目
      “臺獨”分為五大類
      加強文化交流 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基于資產負債表的貨幣當局績效分析
      臺南孫中山銅像被拉倒 國臺辦:“臺獨”不得人心等6則
      海峽姐妹(2014年2期)2014-02-27 15:08:51
      一九五八年炮擊金門及其對兩岸關系的影響
      軍事歷史(1994年2期)1994-08-16 07:11:56
      普宁市| 惠水县| 桦川县| 塔城市| 冷水江市| 卓资县| 陆河县| 广德县| 日土县| 库尔勒市| 蒙城县| 重庆市| 渑池县| 荥经县| 拜泉县| 普宁市| 包头市| 淮南市| 米易县| 怀远县| 彰化市| 阳新县| 汉川市| 新乡县| 上犹县| 邹城市| 山东省| 临泉县| 靖江市| 桐乡市| 石家庄市| 娱乐| 湖口县| 深水埗区| 屯留县| 青龙| 云安县| 林芝县| 塔城市| 呼和浩特市| 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