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力強,路 暢
(1.衡水學院 董子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2.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團委,河北 滄州 061000)
《春秋繁露》作為反映董仲舒思想的政治哲學著作[1],運用陰陽五行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構(gòu)建了宏大的“大一統(tǒng)”思想體系,在理論上為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提供導引與匡正。其中,和合即是其政治哲學思想的理念之一。
維護社會和諧有序是所有歷史階段的基本著力點。這起碼需要協(xié)調(diào)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自然生態(tài)和諧,二是人文生態(tài)和諧,三是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洞呵锓甭丁凡粌H闡述了上述三個方面,而且從哲學層面論證了和合的根據(jù)。
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洞呵锓甭丁芬仓赋觯骸胺参锉赜泻稀:媳赜猩?,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春秋繁露·基義》)
這里,闡明了“凡物必有合”的基本事實。無論空間還是時間,無論生命情緒還是價值審美,都存在著相合的屬性。不僅如此,《春秋繁露》更進一步地從哲學層面,即陰陽視角論證了“凡物必有合”的必然性與客觀性。
“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有陰陽。陽兼于陰,陰兼于陽;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與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春秋繁露·基義》)一定意義上,陰為陽之體,陽為陰之用,換言之,陰為體,陽為用。所以,陰陽猶如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本身就是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體。
為此,《春秋繁露》進而言之:“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陰兼功于陽,地兼功于天。舉而上者,抑而下也;有屏而左也,有引而右也;有親而任也,有疏而遠也;有欲日益也,有欲日損也。益其用而損其妨。有時損少而益多,有時損多而益少。少而不至絕,多而不至溢?!?《春秋繁露·基義》)
《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乃天地之大本,和乃天地之達道。中和之狀態(tài)即天地安其位、萬物得其所之情狀。與之相應,《春秋繁露》同樣指出:“一歲四起業(yè),而必于中。中之所為,而必就于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奉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于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為不失?!?《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一年之中,四季流轉(zhuǎn)。這個過程就是趨向中和的過程。其間,即使存在暫時的“不中”“不和”,但天地之陰陽之氣的綜合作用終將使天地宇宙能量抵達中和之境。
其大體作用機制為:“陽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陰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日月之所至而卻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也,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是故時無不時者,天地之道也。順天之道,節(jié)者天之制也;陽者天之寬也;陰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yǎng)之?!薄洞呵锓甭丁ぱ熘馈?陰陽之氣始于中、止于中,從而達致天之“中和”之功用。是故“成于和,生必和也;始于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不僅天地和合,而且四時亦然。“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為政之理,不可不審也。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后發(fā)德,必先平然后發(fā)威。此可以見不和不可以發(fā)慶賞之德,不平不可以發(fā)刑罰之威。又可見德生于和,威生于平也。不和無德,不平無威,天之道也,達者以此見之矣?!?《春秋繁露·威德所生》)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成為相互承接的和合流轉(zhuǎn)過程集合體。
天之所以和合,從五行的角度看,相互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且五行與四季乃至方位構(gòu)成了某種對應關系,從而達成一個和的整體?!疤煊形逍校耗?、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yǎng),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春秋繁露·五行對》)“五行之隨,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
在傳統(tǒng)社會,人與人是存在等級差別的。一定程度上,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序狀態(tài)是維護社會良性秩序存在的前提條件。而傳統(tǒng)社會中,區(qū)別人們之間身份狀態(tài)的基本標準就是服制。為此,“各度爵而制服,量祿而用財。飲食有量,衣服有制,宮室有度,畜產(chǎn)人徒有數(shù),舟車甲器有禁。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雖有賢才美體,無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貲,無其祿,不敢用其財。天子服文有章,夫人不得以燕、以飧廟,將軍、大夫不得以燕、以飧廟,官吏以命,士止于帶緣,散民不敢服雜彩,百工商賈不敢服狐貉,刑余戮民不敢服絲玄纁、乘馬,謂之服制?!?《春秋繁露·服制》)
衣服就其基本作用而言,遮羞保暖而已。但是社會的演進不斷使其功用增進,從而具有了區(qū)別身份高低貴賤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教化之功能,以和社會之秩序。“凡衣裳之生也,為蓋形暖身也,然而染五采、飾文章者,非以為益肌膚血氣之情也,將以貴貴尊賢,而明別上下之倫,使教亟行,使化易成,為治為之也。”(《春秋繁露·度制》)
反之,“若去其度制,使人人從其欲、快其意、以逐無窮,是大亂人倫而靡斯財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上下之倫不別,其勢不能相治,故苦亂也。嗜欲之物無限,其數(shù)不能相足,故苦貧也。今欲以亂為治,以貧為富,非反之制度不可。古者天子衣文,諸侯不以燕,大夫衣褖,士不以燕,庶人衣縵,此其大略也?!边@意味著,如果廢棄度制,任人之所為,則勢必有害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人倫關系,并且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其害無窮。(《春秋繁露·度制》)
服制作為禮制在外在形式上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身份差別,而人與人之間的和合狀態(tài)的實現(xiàn)更需要物質(zhì)層面的保障和支撐。故《春秋繁露》則是在經(jīng)濟層面提出了“調(diào)均”的思想?!笆フ邉t于眾人之情,見亂之所從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度而調(diào)均之,是以財不匱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春秋繁露·度制》)
這樣,人與人之間方得以相安而處,各得其所。相反,一旦財富不均,則“有所積重,則有所空虛矣。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此眾人之情也。”(《春秋繁露·度制》)則和合難矣。
進而言之,如果不能從制度層面保證富者與貧者在物質(zhì)利益方面某種程度上的均衡,那么社會治理必然產(chǎn)生問題,從而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秩序。如《春秋繁露》言曰:“今世棄其度制,而各從其欲;欲無所窮,而俗得自恣,其勢無極。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則富者愈貪利而不肯為義,貧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難治也?!?《春秋繁露·度制》)
《春秋繁露》在論證了天之和、人之和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天人之和。天、地與人本身就是相為手足的一體存在?!疤斓厝?,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yǎng)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稟受于天,即天生而化之?!叭酥疄槿吮居谔?,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shù)而成;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號也。”(《春秋繁露·為人者天》)顯然,人就是天的副本。
故從取象比類的角度看,人與天有著諸多的相似性。“人有三百六十節(jié),偶天之數(shù)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數(shù)》)是故“喜怒之情,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于人?!试唬禾炷擞邢才分?,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于是,《春秋繁露》得出了天人合一的判斷?!疤煲嘤邢才畾狻分?,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由是觀之,天與人不僅僅相合,而且和合達到了高度的契合一致性。
為此,人須順天而行?!疤熘?,春暖以生,夏暑以養(yǎng),秋清以殺,冬寒以藏。暖暑清寒,異氣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歲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為政,故以慶副暖而當春,以賞副暑而當夏,以罰副清而當秋,以刑副寒而當冬。慶賞罰刑,異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也,如合符?!?《春秋繁露·四時之副》)唯此,君王則正,“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反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并見?!?《春秋繁露·王道》)
此外,《春秋繁露》中還闡釋了和以養(yǎng)生的思想?!把熘酪责B(yǎng)其身,謂之道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凡養(yǎng)生者,莫精于氣,是故春襲葛,夏居密陰,秋避殺風,冬避重漯,就其和也?!呵镫s物其和,而冬夏代服其宜,則當?shù)锰斓刂?,四時和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nèi)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yǎng)其身,是其且多且治?!瓪馄埐恢?,雖滿不虛。是故君子養(yǎng)而和之,節(jié)而法之,去其群泰,取其眾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春秋繁露》和合思想雖然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神秘色彩,但是依然不能否定其內(nèi)在的價值與意義。即使在今天,雖然時代條件與兩千年前的社會有很大的不同,但人類面臨的基本關系,即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都沒有改變。所以,重溫其和合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然具有重要價值。
其一,在社會生態(tài)領域,人類活動應以保持天地自然生態(tài)的能量平衡與均衡為標準,在此基礎上,方得以進行改造自然的勞動活動。這是邁向美麗中國的必由之道。從宏觀角度而言,天地自然就是一個能量平衡體,“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地宇宙就是能量平衡的和合統(tǒng)一體。其間,如果由于外力所致從而造成天地宇宙整體均衡能量的失衡,那么,天地宇宙勢必以其自然必然性的方式使之恢復到平衡態(tài)。正如《春秋繁露》所言:“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于和,而所為有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為不失?!?《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廣而言之,從自然現(xiàn)象來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地球上所發(fā)生的一切災害(如海嘯、地震等)都是地球能量場由失衡態(tài)恢復到平衡態(tài)的一種途徑或方式。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尤其是晚近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廣度、深度越來越大,改造自然的頻率或節(jié)奏日益呈現(xiàn)出加速度趨勢。為此,如果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不能從天地宇宙整體能量均衡的視角考慮,則其結(jié)果必然從破壞自然生態(tài)進而最終危急人類自身。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jié)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jié)果取消了?!盵2]
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作為天地之中的貴者,其價值就在于以自身的高貴與完美實現(xiàn)立己立人、成人成物的目標。唯此,方合“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的高尚品格。
其二,在社會關系領域,既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社會身份層面的差異性,又要重視人們之間經(jīng)濟層面的平等性。這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社會關系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在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的交叉復合體。橫向關系表現(xiàn)為同一層級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縱向關系表現(xiàn)為不同層級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v向關系意味著上下級之間的身份等級秩序(就實質(zhì)而言,這并非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尊卑貴賤)——各安其位、各行其事,此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從而形成和諧、秩序的社會關系氛圍。
然而,在現(xiàn)實社會關系領域,血緣宗法觀念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意識當中,從而社會關系宗親化成為人們的習慣性思維,從而破壞了社會關系當中正常的人際關系秩序,特別是在一些不正常的“圈子”關系領域,這種狀況尤為嚴重。這對公共關系交往產(chǎn)生著非常不利的影響,進而對公共社會生活造成危害。
《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憋@然,安于己而不慕(或陵)于人,是構(gòu)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秩序的重要條件。
良好和諧的社會關系還有賴于人與人之間的經(jīng)濟層面的平等性。這要求充分發(fā)揮包括政府、社會以及公益組織的作用,給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三,在工作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時代條件下,須堅守身忙心不忙的養(yǎng)生意識。這是走向健康中國的基本要求。市場機制極大地助推了社會生產(chǎn)力增長,一定程度上,也使逐利成為人們的一致追求。重利而不惜以身體健康為代價嚴重地損害了國民身體健康狀況,甚至影響國民的整體素質(zhì)。
在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就有“君子不盡利”之說,即“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敝匀绱?,《春秋繁露》在天道意義上進行了解釋:“天不重與,有角不得有上齒,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數(shù)也?!睘榇?,“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況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yè),乃天理也?!?《春秋繁露·度制》)另《春秋繁露》有言:“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體莫貴于心,故養(yǎng)莫重于義。義之養(yǎng)生人大于利。”(《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就此而言,重利而不忘義乃當下人尤為值得注意。
中國本屬于農(nóng)業(yè)國,所以人們的飲食起居習慣于“循天之道”。時下,盡管科技的演進、社會的發(fā)展已經(jīng)使人們越來越擺脫自然對人生命活動的影響,但就其根本而言,人作為天地自然之中的生命形式永遠與天地自然息息相關。這意味著,無論社會發(fā)展到何種程度,人都要受到自然的制約。由是,一年四季,往復流轉(zhuǎn),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而人也須與天地保持同步。
同時,心之淡然、平和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這是有助身心健康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