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jié)市納雍縣第五中學 楊洪春
生物帶給學生的是與實際聯系最為緊密的知識結構,生物的學習應該是學生進行對生命探索的初始步驟,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積累與運用的同時加強學生與實際進行結合的能力,教育是需要不斷的進步的,教師應該針對生物學的學科特點進行高效率的教學,下面將針對生物的高效教學方法進行闡述。
教師在進行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良與改革,適應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發(fā)展。生物課程中存在大量的實際客觀存在又很抽象的內容。如,細胞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細胞膜細胞器這些都是學習生物的基本知識,但是這些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是很不常見的,這些生命體在確實存在于我們的生命體內與我們的日常活動緊密相關,對于這些學生不常見內容教師在進行授課時采用多媒體進行授課,將這些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表述,通過多媒體進行聲、形、色全方面的教學將這些很難想象的內容具體詳細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細胞的組織結構、細胞的生存狀態(tài),從而進行詳細講解。
在進行生物的教學中會遇到大量的生命的循環(huán)過程,例如腎臟的循環(huán),在進行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準備設計腎臟模型,模擬腎臟的循環(huán)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加加強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能力,自己動手做的實驗模型可以準確地了解到腎臟的各個層次的結構特點,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同時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
生物是一項與生命與人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在進行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將教材與生活進行緊密的連接避免,教學習的內容與實踐進行結合,如在進行《植物營養(yǎng)繁殖》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外的簡單的種植,一些馬鈴薯之類的植物進行實驗。將學生帶出課堂,走進自然,在自然中探索實驗的真理,在實驗中探索自然的奧妙。學生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完成了教材的學習要求,更對自然有了一定的認識與認知,使學習充滿樂趣,使書本上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充分的結合,使所學有所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農學實驗基地進行學習,讓學生進行觀察理解不同生物的形態(tài)特點,鼓勵學生與有經驗的工作人員進行請教。認真分析學習的內容,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的特點。學習不能是死板的學習,不能只依據教材上固有的內容,要進行不斷的探索,靈活開展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體會學習的樂趣。
生物的大量的數據與知識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到的,例如,光合作用、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的生物學內容都是通過實驗從而開展的。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應該在注重對于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用實驗的驗證進行知識的講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能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能力。教師除了利用學校實驗室外,更要注重對外界自然環(huán)境的運用,生物的教學要走出課堂走進自然,例如,在進行豌豆的雜交實驗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觀光農業(yè)基地進行學習,讓學生進行觀察理解不同雜交的具體含義,鼓勵學生與有經驗的工作人員進行請教。認真分析學習的內容,雜交所帶來的具體的影響。學習不能是死板的學習,不能只依據教材上固有的內容,要進行不斷的探索,靈活開展教學內容,加強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體會學習的樂趣。觀光農業(yè)顯然提供了一項很好的教學機會,他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對生物知識的運用上都是一個很完善的過程。增加學生進行接近自然的機會,對學生來說是進行一項與科學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帶著教材中的問題進行課外的嘗試,用自然的真理檢驗學習的知識,用自然現象解釋學習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對自然的認知能力,使學習變得不再局限于課堂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生物,能夠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更好的發(fā)揮。
【結 語】
學習生物的過程是一項與生命與自然進行對話的過程,生物的學習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對生物探索的能力,教師在進行講解時增加課堂的多樣性,避免將原本很具有藝術性的學科變得枯燥乏味,活用教學工具、開展生物實驗、帶領學生走進自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并且隨時增加改進及教學方法,從不同的層面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與運用,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1】張麗清.高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實踐【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6(11)
【2】袁維新.高中生物學教材中生命的復雜性及研究【J】.生物學教學,2007(5)
【3】黃秋林.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學【J】.考試周刊,2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