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建強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反思。校園暴力產生有其時代背景和深刻的社會原因;但作為教育人,我們首先應該從教育本身找根源。學校過度關心升學率和經濟效應,而忽視了“人”的培養(yǎng),“人”的教育的缺失和學校放松管理或不敢管理,導致了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fā)。防止和杜絕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的緊迫課題。
健全的學生應該具有人性意識。人性意識的培養(yǎng)根植于從幼兒園到大學一系列教育活動之中,人性的匡正扶弱是學校人性教育的出發(fā)點。人之初生,人性不存在善惡,人性的善惡是逐漸形成的,從嬰兒到孩童,從少年再到成年,品性漸趨穩(wěn)定,行動日趨自主。作為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對人生的意義和人性善惡有清晰的認識,信仰、信念、自由、尊嚴、博愛、同情等作為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應該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得到養(yǎng)成和升華。一味追求高分和安全而忽視對學生的人性教育的學校只能為社會培養(yǎng)庸才,甚至是邪惡之才。合格的學校一定是把德性及人性之善作為學校教育的出發(fā)點,學校是學生人性健康成長的搖籃,合格的教師應該是對人性和生命有著充分的感悟,在實踐中踐行人性之善的實踐者。
健全的學生應該具有敬畏意識。敬畏意識主要是一種道德敬畏,植根于人類天性和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在校園暴力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到一種集體性的非理性的偏執(zhí),而這種非理性的偏執(zhí)恰恰是一種敬畏意識的根本缺失,恰恰是對人之為人的秩序的公然背離。作為學校和教師要在發(fā)掘學生人性之美的基礎上重塑學生對道德法則的敬畏意識。只有道德法則成為學生的“心中自律”,是“絕對命令”,秩序才能井然,同學才能相互關愛,才能尊老愛幼。作為學校和教師對于學生道德的養(yǎng)成要有長遠的計劃,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道德的神圣性,在學生心中形成深刻、持久、堅定的道德敬畏意識。
健全的學生應該具有責任意識。責任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有社會就有責任,身處社會的個體成員必須遵守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既有道德道義上的,也有法律法規(guī)上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而服從和遵守規(guī)則是每一個社會人的責任。校園暴力的泛濫,主要是因為作為新時代的一些學生完全從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個人享樂主義出發(fā),喪失了對道德和法律的敬畏意識,由此帶來的是責任感的虛無。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呢?教育者要從僅僅擔當授業(yè)、解惑、看護的角色中轉變過來,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塑造學生的健康品性。一度在“保護未成年人”口號下,學?;蚪處煵坏靡匀魏涡问綄W生進行“懲罰”,而道德的敬畏和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往往需要“懲戒”手段,“懲戒”才能使一些學生產生敬畏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責任意識,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所以,學校要讓學生在遵守規(guī)則中形成規(guī)則意識、責任意識,在懲戒中意識到責任的神圣性。
素質教育不是一句空話。要挖掘學生的人性之美,讓學生敬畏生命,敬畏規(guī)則,有責任感。讓校園暴力不再泛濫,還校園一方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