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擷秀中學高三年級(2)班 汪子煜
語文的教學價值在于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學生文筆高度。作為一門較為側重人文性教育的工具型學科,語文知識本就取材于我國歷史長河中、眾多璀璨名人的文學著作,因而可以說,語文知識的靈感來源于生活。那么學好了語文知識,也將有機會促使學生成為語文教材的編撰者,并最終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生活化應用價值。
未知的生活是神秘且美麗的,已知的生活則是現(xiàn)實與可觀的。廣闊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價值觀、生活觀。然而據(jù)筆者的了解,目前我國的高中語文教學,多是側重于學生的知識點、學習技巧等方面教學,忽略學生的人文取向及語文生活化融入。于是,我們經(jīng)常能夠看到,雖然教師在課堂上總是飽含熱情的講解大量的素材知識點,但是學生的學習熱情卻很難被有效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無法提高,那么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是可想而知。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富裕了語文生機和活力[1]??梢哉f,正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見到雨巷,才能夠在語文教材中同樣出現(xiàn)滿臉憂愁的雨巷姑娘。正是因為朱自清先生在月色下,發(fā)現(xiàn)了美麗的荷塘,朱自清先生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荷塘月色這部作品。不難看出,正是因為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生活變化,才造就了無數(shù)的文學作品誕生。從側面來看,如若切斷生活和語文作品之間的關聯(lián),那么必然不利于語文這門學科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實現(xiàn)語文生活化,是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建立端正學習態(tài)度的關鍵,唯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語文知識靈活化、生動化的目的。
因此教師在教學選材與結構設計時,應緊扣語文教學主題,立明教學宗旨。從而在生活中,選取更具代表性與富有教學意義的內(nèi)容。更貼合學生生活實況的學習內(nèi)容,往往能夠帶給教學效率和學習氛圍極大的改觀,激發(fā)學生深層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生活化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學習模式,從而能夠有效將其運用于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
例如,教師在講解必修四的《奧林匹克精神》時,他只是一味單純的講解奧林匹克精神,講述奧林匹斯神話故事及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雖說學生能夠產(chǎn)生一時的故事學習興趣,卻因為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很難組織更好的教學互動。學生長此以往必然會覺得語文學習枯燥乏味。不過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適當?shù)匾龑?,使學生們說出自己所喜愛的奧運會明星運動員,那么必然可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互動話題。學生在交流中,教師以適當?shù)貢r機引入奧林匹克精神,并漸漸引入書本教材的學習。學生自然能夠在反思過程中,加深學習印象,同時也能夠以更加熱情的態(tài)度完成語文內(nèi)容的學習。
由于語文這門學科的作用和意義是在教學過程中,加深學生們對年代的理解及知識的印象。因而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高中生在學習完語文作品后的反思及理解,技能能夠停留在狹小的思維框架。例如在學習了《想北平》一課后,雖說學生能夠準確抓住作者老舍先生的心里變化,以及情感歸屬。但是卻對作者作品中,所表達出的反思無法透徹的感悟。再比如《荷塘月色》一文,雖然學生們在完成這篇課文學習后,了解了月色下荷塘的特點,但卻始終沒有建立自己對于作者情感寄托的感悟。
在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下,受到考試壓力及課時的嚴重不足影響。教師更多注重的是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閱讀方法,利用數(shù)個形容語句套用在語文閱讀任務中。學生很少能夠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生活化導讀,學生往往不知道語文內(nèi)容的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這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大敗筆。筆者私以為,通過生活素材以學生建立正確的語文學習方式,不僅需要利用表現(xiàn)象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書本含義,同時還要借助生活模式,方便學生展開深層次的語文知識探究。
首先,我們應當以生活的本質(zhì)作為教學前提,向生活取材。生活靈感與生活經(jīng)驗是語文知識的本質(zhì)。作為一脈相通的內(nèi)容,語文與生活在許多方面都有著相同的寓意。借助生活的表象,能夠更好的加深學生學習基礎。例如,在學習《想北平》一課時,教師便可以通過播放課件的方式,播放北京市一年四季的變化,及風土人情。這么做學生便可以將自己有效代入情境,從而更好的理解老舍先生的思鄉(xiāng)之情。
學的目的是用,唯有活學活用,方可讓語文學習更為有效[2]。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點下,語文的教學作用是為了完成學業(yè),因而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側重點,多以考試大綱為基準。時間一長,語文教學的目的也違背了教學初衷,脫離了生活實際。語文生活化逐漸成為教學空談。
其實作為一門源于生活的知識,語文在生活的各處都有所體現(xiàn)。打破固化思想的壁壘,實現(xiàn)生活化的結合是加強語文教學價值的關鍵。
首先,教師應延伸課本知識內(nèi)容,向著生活方向發(fā)展。例如語文教學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學生的語文實踐作業(yè)多是描述生活內(nèi)容。此時教師不妨帶領學生參觀公園、博物館等,拓寬學生創(chuàng)作視野,幫助學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取材。
其次,結合實際,開展知識生活化實踐活動。以語文教材為知識中軸,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應用知識[3]。比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創(chuàng)作詩歌,作為抒發(fā)感情的方式。課后教師組織學生共同評論。將生活與學習有效結合,強調(diào)語文知識的實用意義。
實現(xiàn)語文知識生活化,是素質(zhì)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徑。既然語文作文一門源于文人對生活知識常態(tài)的總結,那么用生活常態(tài)去解釋語文知識,必然能夠起到互相進步的功效。語文書本中的知識內(nèi)容,本就取材于生活,探索于生活。將語文教學落實于對生活的探索,從而不斷充實與加深語文知識學習印象。這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教學改革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提高個人教學素養(yǎng)。從而在實踐的道路上,真正意義上的做到教學能力上的升華。通過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融入感情因素,是促使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關鍵。
【1】黃文俊.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4)
【2】范麗萍.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探究——以《祝?!芬晃牡慕虒W為例【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6(2)
【3】彭春艷.淺談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J】.才智,2014(33)
【4】潘鳳嬌.試論高中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才智,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