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苦難中的對抗與質詢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信仰悖論

      2018-01-28 20:07:44曹衛(wèi)軍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陀氏德米特里耶夫斯基

      曹衛(wèi)軍

      (天水師范學院 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譽為“病態(tài)的天才”,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幸福在哪里?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為什么總伴隨著痛苦中掙扎?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人類的罪孽因何產生又如何消除?這一系列的問題始終困擾著他的心靈,終其一生都關注著人類生存的境況,企圖在人自身尋找社會黑暗的原因和俄國解放的出路。但面對混亂的現實他常常感到現實途徑的困惑與迷茫,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現實之外,他曾說:“在這樣的時刻,誰都會像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樣渴望信仰……如果有誰向我證明,基督脫離了真理,并且的確是真理也脫離了基督,那我寧愿與基督而不是與真理在一起”。[1]64因此,陀氏在尋求人類的獲救之路時,發(fā)現了宗教。

      其實,人的拯救在西方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是一個解不開的情結,從古希臘的世俗人本文化,到后來的種種思潮,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人這一“天路歷程”的探尋軌跡。19世紀中期的俄國正處于動蕩不安的社會轉型時代,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嚴重沖擊著俄國古老的宗法制制度和傳統(tǒng)道德信仰,傳統(tǒng)社會基礎的急劇崩潰,讓俄國搖蕩于深淵的邊緣。陀氏痛苦地感受到現實的種種災難,認為俄國社會急需一種約束自我及他人的道德規(guī)范,自然地,他想到了宗教。從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fā)展來說,宗教信仰的種子從幼年時期就已深深扎根于陀氏的心底,他出身于一個具有濃郁的宗教意識的家庭,一出生就按東正教儀式接受了洗禮,在成長過程中深受《圣經》所宣傳的慈愛、友善、忍耐等宗教思想的影響。同時,陀氏在童年時就經歷了家庭的不幸,后來的生活又歷經貧困、流放、疾病的折磨,在長期的苦難生活中,陀氏認為對當時的社會給予反抗是徒勞的,所以他選擇了一條皈依之路,希望能夠在宗教中找到人類苦難的根源和解決的途徑。他認為宗教能引領眾人一起走向美好的未來,基督就是人類在苦難、痛苦、徘徊中的希望,所以,他主張人們皈依宗教,因為他深信宗教是對惡的懲罰,是對人類苦難的拯救。

      但是陀氏在把宗教作為濟世良方的同時,卻把自己置于一種悖論中:一方面,陀氏因為感受到現實生活太多的惡的存在以及人性的墮落而企求通過對信仰、即對宗教的虔誠來消除惡、完善人性;但另一方面,陀氏又無奈地發(fā)現,在現實中倍受苦難、在貧窮和死亡線上苦苦掙扎的,正是那些因心中懷有對上帝無限的虔誠而一心向善的人。這樣的人生體驗,使陀氏作品中的人物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對上帝的苦苦追尋,他們心中始終有一個上帝,但上帝到底在哪里,上帝會在什么時候降臨現世,上帝會以什么方式拯救掙扎于苦難中的人們,這種懷疑之聲貫穿陀氏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

      一、“苦難的理想化”

      《白癡》中的主人公梅希金公爵是陀氏精心塑造的一個基督形象的代言人,他謙虛、誠實、敏感,同情一切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人,渴望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與和睦,他深深地愛著生活在不幸中的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亞,想通過自己的方式拯救她于痛苦之中,但娜斯塔西亞卻不能接受他基督式的蒼白無力的愛,最終拋棄了他而走向了自我毀滅。在這里我們看到,代表著基督形象的梅希金根本無法在現實中完成拯救的任務,因此,被社會上所有那些過著榮華富貴生活的人視為“白癡”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最終他發(fā)了癲癇,帶著一顆破碎的心走了。這個無情的現實世界實在無法容納這位美好的理想人物,梅希金救不了別人,當然他也不能自救。一方面是他的純潔善良與解救不幸的人們走出苦難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是他病弱的身軀所象征的對丑惡現實的無能為力,梅希金身上顯現的這種陀氏式的悖論,注定他必將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注定了他在現實中不得不聽命于苦難、絕望和毀滅的普遍規(guī)律。陀氏通過這一形象,傳達出這樣一種思想:在那個追逐暴利、拜金、淫欲、放蕩的充滿罪惡的世界里,心靈美好的人往往都命途多舛,屢遭不幸。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亞也體現出這樣一種悖謬的存在,她自幼被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托茨基收養(yǎng),后來又淪為他的玩物,不幸的命運使她任性乖僻,以一種近乎于變態(tài)瘋狂的手段對抗她周圍的世界。她在發(fā)泄自己受屈辱的怨恨時,不僅向惡人,也向善者,甚至向自己施虐,欣賞自己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用自暴自棄來獲得報復心理的滿足,通過自賤自殘,從生理和精神上還擊她的仇人。面對一心想拯救她的梅希金和粗俗邪惡的羅果靜,她反復無常,時而投入梅希金的懷抱,時而接受羅果靜的收買。但當她即將與梅希金舉行婚禮時,突然又歇斯底里地痛哭著逃向羅果靜,最終,她性格中的這種癲狂、激憤的報復心理消耗了她美麗的青春,并攫取了她年輕的生命。

      在陀氏那里,“人完全不是追求幸福的理智的存在,而是有著痛苦需求的非理性的存在”。[2]76由于陀氏心中神往的那種對宗教的虔誠、渴望人人都能幸福生活的理想以及宗教救贖的遙遙無期,陀氏采取了一種極端而扭曲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表現在創(chuàng)作中,一方面,作品中的人物在倍受煎熬后向上帝發(fā)出了疑問;而另一方面,在陀氏作品中出現了許多忍受苦難,自我貶抑,把無窮的贖罪和受難當作人生的最高理想的近似于受虐般的人物。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的娜達莎和尼麗就具有這樣一種特性:娜達莎美麗、善良、聰慧,由于幼稚愛上了花花公子阿遼沙,但最終被遺棄,這使她精神上痛苦不堪,但她卻默默忍受;尼麗自小便淪為孤女,在布勃諾夫夫人家受盡了折磨,每天遭遇的不是責罵便是毒打,但“在拳腳底下她也不出一點聲,也不哭,也不訴一聲苦”。她就這樣被虐待,過著非人的痛苦的生活。《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格魯申卡也是如此,德米特里誘奸了她,但她對德米特里既仇恨,又懷著強烈的情欲,同時,又懷著敬佩,完全非肉欲地愛著阿廖沙;而卡捷琳娜也是一樣,德米特里侮辱了她,因此她憎恨德米特里,但她卻依舊愛他,或者說她所愛的根本不是德米特里,而是德米特里對她進行的侮辱。這正如魯迅所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們,有時也委實太置之萬難忍受的、沒有活路的、不堪設想的境地……使他受苦,在駭人的卑污的狀態(tài)上,表示出人們的心來?!盵3]105作品中的其他人物都具有這種受虐的特性,像尼麗的母親、外公,在被侮辱后沒有進行任何的反抗和斗爭,就含冤而痛苦地死去。娜達莎及其父母在遭受苦難后彼此以愛和寬恕來消除痛苦。這眾多承受著人世間無邊苦難的小人物,都是一些“偉大的受苦受難者,他們的面容都已扭曲,全都生活在狂熱中,痙攣中,抽搐中”。[4]103陀氏讓他的主人公在看似受虐的命運中“通過屈從和悟解而成了一切苦難的偉大征服者”,[4]82對于他們來說,受到的苦難愈多,就愈加愉快地認識到人世苦難的意義和必然性,感覺到一切苦難都是幸福的,從而展示出陀氏對人性的獨特思考。別爾嘉耶夫在談到這一點時也指出:“苦難問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中心。在這一點上,他是十足的俄羅斯人……同時他又對痛苦有特殊的感受”。[2]77-78

      陀氏對苦難的忍受和順從其實從本質上說是對宗教、對上帝的遵從和追求,因為宗教所宣揚的正是人必須自愿地忍受現世的苦難而后才能得救。所以對于陀氏來說,“對什么事情懷疑越深,就越是不可救藥地、拼命地要說服自己,自己是相信這一點的——連同一切由此產生的即使是最不可置信的結論和后果”。[5]7所以,在陀氏那里,越是從苦難中體悟到快樂,就越接近上帝?!耙环N處境哪怕如此無望、無意義和無出路,——但即便在這里也有上帝的存在,不僅僅是在光明中、在歡樂中,甚至在黑暗中、在悲傷中、在痛苦、憂郁中……受難作為通往上帝之路變得明顯了。”[6]627因此,陀氏相信,只有在痛苦中人才能獲得拯救,只有在對苦難的贊美中,人才能獲得對痛苦的滿足與對自我的肯定?!蹲锱c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跪在索尼婭面前吻她的腳,正是因為她有偉大的受難精神,按基督的愛的原則理解和寬恕一切人,用受難的方式來救自己的親人。這正如陀氏自己在《地下室手記》中借地下室人之口所說:“人有時強烈地愛上苦難,愛到嚇人的程度。”苦難對于人,也許就像幸福那樣,程度是相等的。所以陀氏深信人不會拒絕真正的苦難的,并且在一種近乎于“病態(tài)的愉悅”中加深了他對苦難的嗜好和對上帝的依戀。

      二、對抗與質詢

      陀氏曾說: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是他“有意無意之間為此苦惱了一輩子的問題?!盵1]247一方面,他認為堅守上帝的信仰是人生存的根本方式,另一方面,出于對俄羅斯現實生活狀況的深刻理解,面對眾多在苦難中掙扎的小人物卑微可憐的生存情狀,他又深深地懷疑上帝的存在,甚至到他生命的末日,“直到進入墳墓都是一個沒有信仰和充滿懷疑的孩童?!盵1]64茨威格認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世上凡人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矛盾反差得如此強烈:“他是信徒中最虔誠的信徒,是一個靈魂中最極端的無神論者,”[4]154

      《罪與罰》中的馬爾美拉陀夫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由于找不到生計,一家六口人無以為生,長女索尼亞為了一家人免于餓死,被迫為娼,受盡蹂躪,但就是這樣的生活也無法繼續(xù),馬爾美拉陀夫被富人的馬車軋死,患肺病的妻子精神失常,帶著三個孩子沿街乞討,最后吐血而死,臨死時,她呼號到:“他(指上帝)是慈悲的,可是對我們卻不……我沒有罪,用不著神父,上帝應當寬恕我,他知道我受了多少苦……如果他不寬恕,那就隨他去吧!”她撕心裂肺的呼喊聲看似是對上帝的褻瀆,其實是飽含深意而耐人尋味的:她心中始終有著對上帝的企盼,一生都渴求上帝的解救,但上帝在哪里?

      陀氏眾多作品中的人物,如《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罪與罰》中的索尼婭,《少年》中維爾西洛夫,《群魔》中列比亞德金等,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都發(fā)出過“上帝是否存在”的疑問,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陀氏對人性的深刻認識。在他看來,世界上的一切罪惡與苦難最后只經過靈魂的拷問才能獲得其來源解釋,人只有經過對罪惡與苦難的凈化才能走向真正的幸福,才能從心靈的深處涌起一種向善的沖動。為此,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干盡壞事的惡人,寫他們人性中惡的泛濫,以展示人可怕的一面。但是,陀氏又通過他們內心對上帝的渴望與眷顧,使他們又在做惡的過程中經歷內心的分裂與痛苦,從而使他們的精神陷入無法克服的矛盾之中。這也正如梅列日科夫斯基所說:“上帝折磨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精神的生命,對上帝的肯定和否定,才是人類一切激情與痛苦的永遠沸騰的源泉。”[7]237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每一個主人公都體現著這種人性的悖論:伊凡是一個人性之惡的魔鬼,是一個極端的虛無主義者和個人主義者,認為一切事情都可以去做,面對父親與哥哥的矛盾,他坐山觀虎斗,希望一個混蛋將另一個混蛋消滅掉,因而從精神上無所顧忌地操縱了殺父的悲劇。德米特里生性粗暴殘忍,與父親爭奪同一個女人,出于對父親的仇恨要殺死父親,面對熟睡中的父親,他的“厭惡增長到了無法忍耐的地步……突然從口袋里拿出銅錘來?!彼果湢柤芽品蛴善腿藫狃B(yǎng)長大,出于對自己屈辱地位的反抗以及一己之利的滿足,最終在瘋狂中完成了殺父的行動。在作品中,卡拉馬佐夫氣質中瘋狂、仇恨的基因使他們的人性之惡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陀氏發(fā)現,人身上存在著一個可怕的深井——人性本惡,人的犯罪和作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用以對抗與他敵對的世界時的一種自我肯定,在一個充滿罪惡、苦難的世界里,人遭受普遍的壓抑和痛苦,唯有這種惡的手段和方式,才不至于被人性異化的現實所壓垮。但陀氏也認為人的內心潛藏著魔鬼的同時,天使也活在人們心中。因此在展現人身上的惡時,也始終關注著人性中的善。像所有的宗教家一樣,面對生命的悖謬,他最終還是用全部的生命體驗把上帝作為自己靈魂的歸宿……于是,陀氏讓他筆下的人物通過對上帝的信仰,為他們尋找一條心靈回歸、良心發(fā)現的道路,“在他的作品的每道墻壁后邊,都橫亙著永恒的黑夜,都放射出永恒的光明?!盵4]64他作品中的人物,哪怕是窮兇極惡的罪犯,也并沒有完全泯滅人性中善的因素。伊凡在奉行“一切皆可妄為”的同時,又在內心深深地同情弱者,尤其痛恨虐殺兒童的殘暴行為。他其實是在尋找人生理想的存在方式失敗后,逐漸淪為獸性的自我的,因此心靈深處矛盾重重。他不止一次地對弟弟阿遼沙說:“我并非不相信上帝,你要懂得這一點,我是不相信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而且決不能答應去接受它!”從中可以看出他心靈中的矛盾和痛苦之深;德米特里在舉起銅錘的危機關頭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所制服,他自己后來說:“上帝當時在看顧著我?!闭驗槿绱?,他一邊一任己為地做著一系列荒唐而卑鄙的事,一邊又同時痛苦地喊叫著:“盡管我下賤卑劣……然而上帝啊,我到底也是你的兒子”;而斯麥爾佳科夫在殺死父親后也始終感到上帝的原則無時無刻不在侵擾著他的心,最終以自殺擺脫了靈魂的自我審判。

      陀氏在最為墮落與扭曲的人性中發(fā)現了神性的火花,他具有一種捕捉最微小的閃光并從我們蔑視、嘲笑和厭棄的人性中體察著靈魂之美的非凡本領?!蹲锱c罰》中的斯維德里加依洛夫,《群魔》中的斯塔夫羅金和《少年》中的維爾西洛夫等無不如此,在他們身上一方面體現著惡的本性,另一方面人性的火花同時也在物欲的旋風中時隱時現,其內心同樣處于激烈的善惡沖突之中而倍受煎熬。陀氏作品中的人物在經歷了惡的選擇后的那種努力向人性之善攀升的心靈歷程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震撼。對此,魯迅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盵8]425因此,我們常常能在陀氏的形象中對象化地發(fā)現我們自己,發(fā)現人自身隱含的善惡基因、人自身存在的種種悖謬以及獲得新生的可能。

      三、結 語

      托爾斯泰在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時說,陀氏是“一個在善與惡的激烈斗爭過程中死去的人?!盵5]19他飽嘗六十年有關“上帝的奧秘”的折磨,一生都在懷疑上帝的存在,但自始至終又在渴求上帝的拯救。在他內心上帝是一切苦難中最永恒的苦難,苦難之愛成了他最深刻的生存思想。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是現代的使徒列傳叢書,是通過精神在苦難中得到拯救的傳說,在他筆下,“信仰不是那種廉價的、可以俯首拾來的恩賜,相反,它總是伴隨著懷疑、反抗和拒斥?!盵9]189這使得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不斷聽到一種對抗與質詢之聲,也使他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承擔著共同的生存困境:“他需要上帝,然而卻找不到上帝,有時候他認為已經屬于上帝了,他的極度興奮已經抱住上帝了。這時候他的否定的需要便發(fā)出鏗鏘響聲把他又召回到人世間?!盵4]153陀氏就這樣,在信仰和否定宗教理想中煎熬、徘徊,用他全部的生命體驗深入到人的靈魂的最深處,通過對上帝的質疑與追問,以一種獨特的言說方式,展示出對豐富、深刻的人性的深刻認識和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的悖謬性思考。

      猜你喜歡
      陀氏德米特里耶夫斯基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德米特里的夢境淺析
      小說《偽王子·德米特里》中的風俗描寫
      參花(上)(2020年9期)2020-08-03 08:55:52
      二元對立視角下對《罪與罰》人物塑造的解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段情
      看世界(2019年16期)2019-08-12 05:36:48
      紙的藝術
      中外文摘(2018年4期)2018-03-05 07:53:05
      Help the Help
      英語學習(2016年1期)2016-09-10 07:22:44
      賭博牽制大文豪
      百家講壇(2016年8期)2016-07-23 17:16:50
      傳世名著的背后
      中外文摘(2014年23期)2015-04-15 17:00:09
      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中學生(2015年36期)2015-03-01 03:44:55
      論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傳統(tǒng)
      外語學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09
      长宁县| 甘洛县| 金溪县| 三江| 锡林郭勒盟| 咸宁市| 哈巴河县| 东阿县| 志丹县| 襄汾县| 滁州市| 平舆县| 额尔古纳市| 井研县| 顺义区| 永春县| 鲁山县| 简阳市| 敦煌市| 双城市| 龙海市| 宜黄县| 赤城县| 高清| 乡宁县| 嘉义县| 云龙县| 三台县| 陆川县| 赣州市| 香河县| 若羌县| 留坝县| 衡阳市| 曲阜市| 杨浦区| 黄骅市| 澄江县| 平湖市| 定襄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