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2018-01-28 20:27:16吳文娟
      天水行政學院學報 2018年3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吳文娟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提倡將繼承傳統(tǒng)文化與發(fā)展現(xiàn)實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1],從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成為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其核心思想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斷,此后,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諸多契合之處,分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蘊涵的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完整地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資源,弘揚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進而使中國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世界發(fā)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容體系分析

      從十八大提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到十九大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國外交就是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業(yè)已形成完整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該思想的價值觀基礎、科學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蘊含了深邃的思想智慧。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價值觀

      當今世界格局正處在一個加快演變的歷史進程中,眾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不斷地崛起讓世界多極化進一步發(fā)展,加之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不斷深入發(fā)展,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給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新危機新挑戰(zhàn)。面對國際社會需要共生的客觀事實和中國發(fā)展需要更好地融入世界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中國亟需找到自己的世界格局觀和國際觀。在美國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了“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3]的論斷,這一價值是基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共生關系和世界歷史的現(xiàn)實基礎,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相互交匯融合而形成的,是人類幾千年文明沉淀下來的公共性價值。習近平提出的“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毋庸置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價值基礎。它既是“中國立足國內外現(xiàn)實而建構自己話語體系的關鍵一步”[4],表達了中國在價值觀上的鮮明立場,也是對當代人類文明所追求的基本價值觀的總的表述??梢哉f,這一價值觀是超越一切種族和國家界限的價值觀,表達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追求和諧的特征,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更好地實現(xiàn)合作的價值觀基礎。習近平提出的這一“全人類共同價值”,表達了中國在國與國交往中價值觀上的鮮明立場,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應遵循的基礎性價值觀。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在面臨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將中國的國情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是新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歷史、正視現(xiàn)實、放眼未來,“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tài)文明‘五位一體’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5]。第一,建立平等互商的伙伴關系。世界各國在主權、領土、內政上都是獨立自主和平等的,要實現(xiàn)各國共同掌握世界的前途和命運,就要建設全球伙伴關系,各國要求同存異、平等相待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6]的國家交往新路,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提供安全保證。第二,營造公道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安全是相互關聯(lián)的,這就要求各國自覺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zhàn)思維,樹立相互合作、可持續(xù)安全的新觀念,加強各國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合作,將各種國際安全威脅防患于未然。第三,謀求開放互惠的發(fā)展前景。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世界各國之間具有共同利益、承擔相似的風險,要實現(xiàn)利益共享,共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應秉承開放精神,互幫互助,推進互惠互利。第四,促進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類文明就是在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和互相借鑒中發(fā)展的,當今世界的文明更是多元并存,只有遵循和而不同的精神,各種民族智慧相互尊重借鑒,和諧共存,才能推動人類文明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第五,構筑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工業(yè)文明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然成為世界趨勢,生態(tài)文明更是關乎人類的利益。中國承擔自己的歷史責任,堅持走綠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的同時,也號召國際社會攜手并進,“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謀生態(tài)文明之路”[7]。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刻內涵,也是對如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的布局和路徑安排。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特征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履行大國責任的信心,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的共同發(fā)展提供了可借鑒的“中國方案”。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容的分析總結,可以歸納出該思想具有的三個鮮明的特征。第一,理論認同與政策制度并存的統(tǒng)一性。在全球化的今天,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要在思想上喚醒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意識和認同感,更是強調要將這種認同付諸實踐,“一帶一路”、“亞非共同體”等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成果,要依賴聯(lián)合國和《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組織和國際公約來真正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二,倡導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和命運共存的全面性?!叭祟惷\共同體”思想深刻總結了當今世界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性、社會信息化”不斷發(fā)展的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共同體,因此在倡導世界各國共同享有發(fā)展的利益、共同承擔發(fā)展進程中的責任,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美好愿景時充分體現(xiàn)其全面性。第三,堅持平等相待、共同發(fā)展、綜合安全、文明互鑒、和衷共濟的系統(tǒng)性?!叭祟惷\共同體”思想堅持了由各國共同掌握世界命運,由各國共同書寫國際規(guī)則,由各國共同治理全球事務,更是要由各國共享發(fā)展成果,體現(xiàn)了該思想的系統(tǒng)性。第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綜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布局和總路徑,這五個部分相輔相成,互為一體,從整體上科學建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體系框架。這些基本特征體現(xiàn)了處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國在利益要求、風險挑戰(zhàn)、發(fā)展訴求、全球治理上具有的共通性,也揭示了當今世界由“對抗、冷戰(zhàn)、戰(zhàn)爭、自利的碎片化現(xiàn)狀到合作、共榮、和平、共贏的共同體有機體的構建趨勢”。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的傳統(tǒng)文化彰顯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板塊,是在全球化的世情和開放創(chuàng)新的國情下的理論創(chuàng)新,不僅具有完整的內容體系,是我國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承擔責任的重要舉措,也彰顯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天下為公”、“包容互惠”、“和而不同”、“不欲勿施”、“天人協(xié)調”的樸素共同體思想,這些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魂”。

      (一)彰顯了“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

      “中國自古倡導的就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盵8]《禮記·禮運》中最先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展示了儒家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建構——大同社會——“博施于民而能濟眾”[9]的至善的社會。在大同社會里,天下是天下所有人共同的,追求的是平等、民主、自由的風尚,強調了人生的意義就是放棄私欲,追求公義,去私尚公。這不僅是對社會管理者的要求,更是每個人修身立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在踐行“天下為公”價值理念的大同社會,社會管理者是推選出來的賢能之人,執(zhí)政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體現(xiàn)“尚公”的品格。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將“公”看作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做到了“尚公”,才能更好地為政治國,《呂氏春秋·貴公》中也提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更是彰顯了“公”在今天治國理政和對外政策上的重要借鑒價值。“天下為公”的大同愿景,追求的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借鑒,中國人民自古就追求“達則兼濟天下”,倡導人類和平相處,希望能和世界各國共同進步,這一價值觀是與當今世界的發(fā)展主題和我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相互貫通和契合的。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的講話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認為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當今世界,這一價值觀是普適價值、共同價值,是“對先賢思想的傳承,也是中國懷柔天下的表現(xiàn)”[10]。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著眼于人類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體現(xiàn)了全球治理原則中最核心的理念,開創(chuàng)“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新文明社會。

      (二)彰顯了“包容互惠”的發(fā)展理念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和墨家是包容思想的集大成者,前者強調“仁愛”,后者強調“兼愛”,但兩者都體現(xiàn)除了對他人的包容之心?!犊鬃印だ锶省酚性疲骸胺蜃又?,忠恕而已矣?!边@里的“忠恕”,即“仁”,而如何做到真正的“仁”,孔子認為是愛人,這在《論語﹒顏淵》篇有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將“仁愛”從道德層面提到了治國方略上,直接闡述了“仁愛”如何貫徹實施。墨家也主張用愛來處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墨子寫了《兼愛》,以勸導“天子及明君以兼愛施政,臣眾以兼愛處世,企圖‘以兼易別’來避免戰(zhàn)爭、爭奪、廝殺和犯罪,通過‘兼相愛’達到‘交相利’的目的?!盵11]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謀求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發(fā)展前景”[12]就體現(xiàn)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包容互惠”的理念。當今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秉承開放精神、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是各個國家的目標,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更是義不容辭?!鞍莼セ荨钡陌l(fā)展理念不僅對于構建“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等區(qū)域性的共同體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全球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行動方案。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開幕式上指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戰(zhàn)?!薄赌印ぜ鎼凵稀芬笫澜绺鲊鴶Q成一股繩,完善全球的互聯(lián)網(wǎng)治理體系,維護網(wǎng)絡空間的秩序。這句話不僅適用于構建網(wǎng)絡新秩序,更是當今世界各國發(fā)展必須遵循的準則,只有秉承“包容互惠”的發(fā)展理念,堅持開放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領域的不斷互惠合作,進而實現(xiàn)共同繁榮。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是汲取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包容互惠”的發(fā)展理念,表明中國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決心和實現(xiàn)共同繁榮的美好愿景。

      (三)彰顯了“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

      “和”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代,中國古代先哲們曾嘗試從陰陽太極中找出使社會、國家、友邦和諧的方法?!抖Y記·中庸》中有:“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論語·學而》中也指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周禮》言:“以和邦國,以統(tǒng)百官,以協(xié)萬民”。這些古代先哲們智慧的結晶中都反映了古人對社會和諧美好愿景的一種追求,反映了中國“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中國文化中追求的“和”,不僅僅是單一乏味的同一,而是在“和”基礎上的多樣性,《禮記》中就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恼f法,因此,中國的“和文化”是“和而不同”?!昂投煌钡睦砟钫J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不同觀點和文化,認可這些觀點和文化可能實現(xiàn)和諧共處。不同的文明是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社會發(fā)展的經驗總結,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國家的智慧和貢獻,并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的講話指出,在世界多樣化發(fā)展的今天,要促進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要在平等對待不同文明的基礎上,互相交流、互相借鑒,互相融合,從而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和而不同”文明理念的有力彰顯,“凸顯了不同文化的依存關系,強化了不同文化的公共性”[13],從而形成了文化多樣性?!叭祟惷\共同體”思想中蘊含的“和而不同”文明理念是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有力推動力,倡導以文明的互學互鑒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讓文化的兼容并蓄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四)彰顯了“不欲勿施”的交往理念

      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親仁善鄰”等思想,愛好和平的觀念已經與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融為一體,是當今中國處理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之一。中華文化中強調的“落其實思其數(shù),引其流懷其源”[14],在當今的國與國交往過程中仍然適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的,要想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前景,就需要相互協(xié)調合作,實現(xiàn)互利共贏,在維護本國核心利益的同時,更要努力擔負起維護世界和平和發(fā)展的歷史責任。這一國與國交往的理念也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觀點高度契合,哈貝馬斯認為在交往理性基礎上的話語共識,可以通過協(xié)商和對話來達到法理的合理性。中國的不斷崛起,使國際社會對中國未來的政策走向倍加關注。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講話中明確強調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決心是不會變的,指出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得益于國際社會的發(fā)展,同時中國的發(fā)展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的崛起,也為世界的發(fā)展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并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fā)展的“順風車”、“便車”。中國崛起不會奉行冷戰(zhàn)思維、、叢林法則和一家獨大的霸權主義,而是飲水思源。“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就是中國在外交上秉承“不欲勿施”的中國傳統(tǒng)交往理念的有力佐證,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和支持中國的這一倡議,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著力解決好公平公正的問題,分好這個大蛋糕的決心??傊瑤浊陙?,中國人秉承“不欲勿施”堅決維護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信念已經刻在了基因里,無論中國未來的發(fā)展程度如何,中國將“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15],堅決與世界各國一道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彰顯了“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理念

      工業(yè)文明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日趨緊張,自然界在人為的影響下幾乎成為人與人的對立物,成為制約社會乃至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因素之一。各國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導致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資源短缺、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生態(tài)危機日漸成為全人類需要面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地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由于世界生態(tài)危機的日益凸顯,各國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樸素的生態(tài)思想表現(xiàn)出格外地關注和認同。中國古代先哲圍繞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豐富的樸素生態(tài)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是這種尊重自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智慧的基調。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主張用“仁民愛物”來對待自然,“天有其時,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16],認為天、地、人三者應該協(xié)調一致;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人也是“道”產生的,因此,人的所有行為要符合“道”,即將自然規(guī)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釋家強調“尊重生命”,認為一切生命均有“佛性”,主張尊重萬物,從而實現(xiàn)與自然和諧相處。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并引用《荀子·天論》中“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表明中國將堅持落實“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推動本國走向綠色循環(huán)低碳發(fā)展、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雙贏的決心。在承擔自己的責任的同時,還提出世界已將成為一個生態(tài)共同體,號召“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huán)、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17],彰顯了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思想和使命擔當。

      三、小結

      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有豐富的內容體系,也從多方面彰顯了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首先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該思想表明了我國在外交上遵循的基本準則,豐富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論斷。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樸素的共同體思想為底蘊,體現(xiàn)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外交治理方面具有的獨特價值,充分擴展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展示了中國的文化自信。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著眼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shù),體現(xiàn)了中國將自身發(fā)展同各國共同發(fā)展有機結合的高度自覺,向世界傳遞對于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推動了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及新型關系的構建??偠灾暯健叭祟惷\共同體”思想是立足于當今世界的發(fā)展境遇和我國的發(fā)展需要而提出的,是以中國為立場構建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理論結晶,表達了中國追求和平發(fā)展的愿望,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貢獻了中國智慧?!?/p>

      [1][3][6][12][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522,523-524,523-524.525.

      [2]習近平.攜手共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2.

      [4]邵發(fā)軍.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7,(4):1-8.

      [5]王寅.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與構建和原則[J].國際問題研究,2017,(5):22-32.

      [7]石云霞.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6,(5):4-10.

      [8][10]蘇苗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聯(lián)[J].市場周刊.2017,(8):133-134.

      [9]楊伯峻.論語譯注(典藏版)[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94.

      [11]魏義霞.“兼以易別”——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比較[J].江淮論壇,2012,(2):79-85.

      [13]戴茂堂.人類命運共同體:給世界一個美好未來[N].湖北日報,2016-08-29.

      [14]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19.

      [16]梁啟雄.荀子簡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357.

      [17]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5-09-29.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命運秀
      海峽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理論導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11:53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經濟師(2016年10期)2016-12-03 22:06:59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當代世界(2016年5期)2016-05-24 08:53:35
      浪卡子县| 焉耆| 清河县| 乡城县| 开原市| 凌云县| 通化市| 广饶县| 冷水江市| 翼城县| 利川市| 蒲城县| 容城县| 自贡市| 哈巴河县| 吴桥县| 社旗县| 黔西县| 濮阳县| 黑龙江省| 特克斯县| 鞍山市| 普洱| 津市市| 岳西县| 军事| 青海省| 靖西县| 台东市| 灌云县| 蒙自县| 宾阳县| 衡阳县| 通江县| 乡宁县| 长宁区| 盘锦市| 永修县| 荆州市| 平潭县|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