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原,郝 征
金元時期,在中醫(yī)學發(fā)展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臨床各科逐漸形成體系。該時期的代表人物無疑是金元四大家即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朱丹溪。文章用現代數學的方法分析其在診治消渴時的用藥頻率,分析藥物歸經,推論與之相關的上焦辨證消渴的方法。
四大家方劑選自于:《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三消論》、《世傳神效諸方》、《儒門事親》、《蘭室秘藏》、《活法機要》、《東垣試效方》、《金匱鉤玄》、《丹溪心法》、《丹溪手鏡》、《丹溪治法心要》、《脈因證治》。共計方劑77首,共計藥物574味。
金元四大家藥物頻數分析,文章挑選出頻數大于9的藥物,并分析其藥性及歸經。見表1。
金元四大家藥物頻數分析:其中頻數大于9次的藥物共有21味,其中清熱藥有石膏、黃連、黃柏、連翹、知母、黃芩、梔子;補虛藥有甘草、人參、當歸、麥門冬(兼養(yǎng)陰);解表藥有柴胡、升麻(皆能清熱)、葛根(兼利水);利水滲濕藥有茯苓、澤瀉、滑石;化濕藥有藿香;理氣藥有木香;化痰藥有瓜蔞、杏仁;瀉下藥有大黃(兼清熱)。
從分析金元四大家治療消渴的藥物的主藥來看,體現出其治療消渴的主藥證候的分型以及治法。從分析來看清熱藥占7味,補虛藥有4味,占上述藥物的一半。則可看出金元四大家在診治消渴時多認為其病型為虛實夾雜,以熱象為主伴有氣虛、血虛等證候,在治療時兼顧利水滲濕和表證未解等兼證。從其藥物的歸經來看歸心經的藥物有8味,歸肺經的藥物有14味(大腸經6味),歸脾經的有8味,胃經的有15味,肝經的有4味,腎經的有3味(膀胱經有3味)。從歸經分析可見在金元四大家診治消渴時多以上焦為主,同時四大家中的李杲創(chuàng)立補土學派,可以體現出中焦脾胃在診治消渴時所占比例同樣很大。
表1 金元四大家藥物頻數分析Tab.1 Frequency analysisof drugsused by four outstanding doctors of Jin and Yuan Dynasty
從明清開始一直到近代的消渴辨證論治中主要體現在下焦肝腎、脾胃虛損、氣血瘀滯以及內生濁毒等,而筆者認為從上焦辨證消渴時診治消渴的重要的一方面,而早在《內經》時期就已有從肺系論消渴的記載?!端貑枴庳收摗吩唬骸靶囊茻嵊诜?,傳為鬲消?!薄端貑枴庳收摗吩唬骸靶囊坪诜?,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靶膶⒑畾庥诜?,肺得寒發(fā)熱,肺焦為渴,名曰肺消?!钡萚1]。
《素問·病能論》曰:“肺為藏之華蓋也?!蓖瑫r也為嬌藏,肺清虛而嬌嫩,吸之則滿,呼之則虛,外主皮毛?!端貑枴わL論》曰:“風者,善行而數變……其熱也,則消化肉。”指出外感風邪可導致消渴的發(fā)生。當外感燥火風熱之邪侵襲人體則首先易傷肺藏。肺為水之上源,主津液的敷布,水液入胃,上輸于肺,而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后“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肺受燥熱所傷,津液不能敷布而直驅下行,故小便量頻而量多,水液不能上輸于口則口渴多飲。正如《醫(yī)學綱目·消癉門》言:“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yǎng)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精微物質多隨小便排出而不能濡養(yǎng)四肢百骸而形體日漸消瘦,此為其一;人體之營衛(wèi)之氣,由脾胃化生,《靈樞·營衛(wèi)生會》言:“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闭f明營衛(wèi)之氣的輸布同樣依賴于肺氣的推動,同時營氣起于手太陰肺脈,肺感外邪,脈到不通,營氣運行不暢,則失與濡養(yǎng)四肢百骸,亦導致形體日漸消瘦。腎為一身陰氣之源,內藏陰精,外感燥火風熱之邪,易傷陰精則腎精不得滋助,最終導致陰陽兩虛。故《臨證指南醫(yī)案·三消》曰:“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虛陽亢,津凅熱淫而已。”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狈沃饕簧碇畾猓w現于宗氣的生成與輸布。通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與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在胸中“氣海”生成宗氣,而宗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的流動和運輸。肺氣充沛時,宗氣旺盛,氣機調暢,則血液運行暢通,當因外感燥火風熱邪氣時,肺氣不通,宗氣虛損,則不能助心行血,可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而出現血脈瘀滯之象。消渴病肺燥津傷,胃熱傷陰耗氣,日久氣陰兩虛,氣虛行血無力,陰虛血少,絡脈疲滯,肢體失榮,氣虛則麻、血虛則木,發(fā)為麻木。血行不暢、痹血阻絡,陰損及陽,陽虛失于溫煦,陰寒凝滯,氣不布津,陽不化氣,痰濁內生。瘀血、寒凝、痰阻,或單獨發(fā)生,或互相夾雜,均可令肢體血流不暢,不通則痛。而血瘀多易體現在四肢末端,則會發(fā)生糖尿病足,同時亦可導致瘡癰,當瘀阻腦絡時則為中風[2]。
金元四大家在中國醫(yī)學史上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而上述21味藥物,最能體現出金元時期四大家辨治消渴的證候和分型,體現出他們重視從上焦論治消渴,對后世從整體分析消渴的預防、發(fā)病、轉歸提供借鑒[3]。在臨床中,消渴日久多導致五臟俱損,陰虛內熱,氣滯血瘀等證候并存,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相應的治法。
[1] 侯 茗.從肺、脾(胃)、腎論治消渴病[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綜合版),2007,21(2):53.
[2] 張 芳,閆 鏞.古代文獻有關消渴病理論探討[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6):1124-1126.
[3] 吳 童.金元時期消渴病證治方藥統(tǒng)計分析[C].全國第十一屆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