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波
編者按:
2017年10月,第四屆“蘇派作文教學名師精品課堂觀摩與研討活動”在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初中部舉行?;顒悠陂g,浙江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肖培東執(zhí)教了一節(jié)作文課,給與會教師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期《蘇派作文教學》欄目刊發(fā)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陳海波老師的聽課感悟文章,讓我們共同回味那份精彩。
2017年10月,第四屆“蘇派作文教學名師精品課堂觀摩與研討活動”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初中部舉行?;顒悠陂g,肖培東老師執(zhí)教了一節(jié)作文課,題目為“好久不見”。
這是一節(jié)在上課前5分鐘構思完成的課。
這是一節(jié)讓現(xiàn)場聽課教師頻頻產生共鳴的課。
這是一節(jié)在江蘇作文教學領域引起廣泛轟動的課。
面對這個世界的豐富與靈秀,面對教者內心的豐富與靈秀,作文的技法永遠是蒼白的。這節(jié)課沒有技法,卻讓我至今還在想念。
“寫作是什么?寫作是尋找,找回我們的心,找回我們的美好,找回最初天清地寧的世界?!甭犨@節(jié)課,腦海里冒出的就是肖老師曾經(jīng)說過的這句作文教學感言。一節(jié)課,肖老師宛若一個深藏不露的農人,用一汪質樸而清澈的“源頭活水”,慢慢地牽引,尋找,碰撞,滲透,升華,直到還原那個最初的“好久不見”的“天清地寧”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天地大美,萬物素樸,師生精神明亮。
課早已結束,但肖老師的聲音一直都在。一遍遍聽著錄音,回溯,再回溯,以探尋這樣真實震撼的作文課,到底是怎樣上出來的。
著名特級教師王君曾說,教課,教師永遠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積淀;只有自己這個“我”足夠好,上出來的課才足夠好。
從肖老師身上,我深感一個好教師要具備以下能力:
這節(jié)課,肖老師是在課前5分鐘才確定上課內容的,會場很多教師都留意到當時他背對著觀眾席的“孤獨”的背影。肖老師用5分鐘的“孤獨”備了這節(jié)精彩的作文課,這不是一般的教師可以做到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積淀和實力,就沒有如此的膽量和魄力!
整節(jié)課,肖老師從學生最近寫的作文“好久不見”談起,首先提問學生“你寫了什么”;分類呈現(xiàn)后,進行思維牽引,啟發(fā)學生“如果再寫‘好久不見’,你會寫什么”;最后提示學生向縱深處思考,“‘好久不見’的,應該是我們‘又見什么’”。這樣的流程清晰明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現(xiàn)象抵達精神內核。
看似“5分鐘”備的課,其實是肖老師數(shù)年來積淀的結果。閱讀肖老師的博客,你會看到他無一日不在閱讀、無一日不在思考、無一日不在寫作。閱讀量上去了,思想深邃了,眼光自然就獨到了,教學自然也就靈動了。我們每個教師既要看到肖老師教學的精彩,更應看到這樣精彩的教學背后,他“孤獨”的閱讀和思考,這才是我們首先要學習的。
曾經(jīng)有人問錢夢龍先生:“為什么你上課時,學生總能跟你配合得那么默契?”錢老回答說:“因為我首先考慮的不是學生將會怎樣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怎樣去配合學生的學。”肖老師的這節(jié)作文課就是對錢老教學理念的最完美詮釋。
【上課伊始】
師:同學們,這節(jié)作文課,老師也沒有刻意準備。請問大家,最近咱們寫的什么作文???
生(齊):“好久不見”。
師:“好久不見”,這個題目好,是說和我嗎?(生笑)好,下面咱們來說一說,你寫的都是和誰、和什么好久不見了呢?
生1:我寫的是和一篇小說好久不見。
生2:我寫的是和家鄉(xiāng)以及家鄉(xiāng)的習俗好久不見。
生3:我寫的是和老家的一株花草好久不見。
……
【推進中】
在12位學生再現(xiàn)了“好久不見”的內容之后,肖老師其實想告訴他們,很多時候,共性是寫作的短板,可是他沒有直接表述,而是“順藤摸瓜”,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來看一下,從白板上12位同學所寫的“好久不見”中,你能看出他們有什么共性嗎?
生1:都是以前跟自己有關系的,比如以前的同學、以前的老師、以前發(fā)生的事、以前是自己經(jīng)常見到的,但是現(xiàn)在好久不見了。
師:好!把你的話概括一下,寫的都是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是這個意思吧?請坐。寫作文,要寫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這樣會特別有感覺、特別有感情,因為它離你最近,和你的心也貼得最近。上述經(jīng)歷中,這12位同學的共同點在哪?
生2:都是寫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或者是通過一個抽象的——
師:好,請把話說一半。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寫和自己關系親密的某個人。哪個人最多?
生(齊):同學。
整節(jié)課,肖老師都是俯下身來傾聽,時時刻刻在“看著孩子們的眼睛教學”,包括角落里的學生。和學生這般“融合”,如肖老師自己所言:“有的時候,我就是把自己清零了再去思考教學的。所以,在沒有備課時間的情況下,就把自己當作學生。”因此,該怎樣和學生“融合”在一起,我們還得向著肖老師的方向修煉。
這節(jié)作文課,看似是肖老師在“淺淺地”跟著學生的思維走,實則他是在運用教學智慧“有意識地掌著舵”,根據(jù)自己心中的方向,不斷地修正學生話語中的“旁逸斜出”,從而一點一點開啟學生的心智,直至學生徹底敞開心扉。
例如,在引導大家發(fā)現(xiàn)12位學生初次所寫“好久不見”的共性時,一個學生說:“都是寫和自己關系親密的人,或者是通過一個抽象的——”話沒說完,肖老師說:“好,請把話說一半。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寫和自己關系親密的某個人。哪個人最多?”很顯然,肖老師是在捕捉機會,適時引導學生開啟心智。果然,在他的引導下,學生有了發(fā)現(xiàn):如果寫作只是停留在寫自己熟悉的人的層面上,是不容易寫出新意的。于是,課堂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請靠窗邊的老師把窗簾拉開。我們先來看看,透過窗來看外面的這個世界,你覺得哪些東西是我們好久不見的?”“一片湛藍的天空好久不見?!薄耙黄艿臉淞趾镁貌灰?。”“一級級清爽的臺階好久不見?!薄肮枢l(xiāng)的田野好久不見?!薄瓕W生在肖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思維不再空泛了,而是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點上,更細膩,更有味道了。
可是,這還不夠,對比第二次構思和第一次所寫,還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巴瑢W們寫‘好久不見’時,出發(fā)點都是自己。我們還可以把視角打開,不一定就得寫‘我’好久不見。天上的一只鳥好久不見什么?地上的一只螞蟻好久不見什么?”肖老師繼續(xù)啟發(fā)。
在肖老師的牽引下,學生開始凝視生活,回到自我,重新發(fā)現(xiàn),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精彩:“鳥兒好久不見湛藍的天空/小魚好久不見清澈的溪流/大樹好久不見自己的樹葉/麥子好久不見雪花/小花貓好久不見爺爺奶奶的笑容/黑板好久不見文字……”肖老師用智慧一步步喚醒、打開學生的心智,于是,精神的折射、情感的洋溢和思維的深入不斷顯山露水。這種巧妙地打開學生心智的影響力,值得我們好好去追尋。
由此,我也看到了一節(jié)好的寫作指導課應該具備的要素。
一是要有互動生成的精彩。
錢夢龍先生說,在語文教學被各種貌似“深刻”的“理論”折騰得面目全非的當下,肖老師的教學看起來似乎是“淺”了,但正是這種“淺”,深入到了教學的精髓、真諦和本源。這節(jié)課沒有理論,更沒有技法,有的只是師生間平等而親切的對話。在對話中,肖老師俯下身來,傾聽每一位學生的表達,并極力從學生的表達中尋找契機,適時地去觸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心靈,從而生成了課堂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在引導學生變化主語表達“好久不見”時,一個學生說:“一棵樹好久不見它的茂密的樹葉了。”肖老師用一個形象的比方引導學生向更深處思考:“樹為什么好久不見茂密的樹葉了呢?這個想法很奇特。就像人,怎么看不到自己的頭發(fā)了呢?……時間和空間剝奪了一棵樹長葉子的權利。究竟是誰,讓它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葉子了呢?”隨后,師生共同對話引發(fā)出:“樹在心里想:熬過秋天,熬過冬天,春天來了,一定會長出漂亮的葉子??墒牵禾靵砹?,春天依然像秋天那樣絕望;夏天來了,夏天依然像冬天那樣嚴寒:原來,這個社會已經(jīng)混亂了所有的季節(jié)……”此時,會場一片沉寂,對于“樹好久不見它的茂密的樹葉”,相信每個人都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又如下面這個片段:
生:我覺得黑板上好久不見粉筆的痕跡了。
師:黑板上好久不見粉筆的痕跡了,你想跟大家說明一個什么事呢?
生:現(xiàn)在老師都太喜歡用PPT了。(臺下教師驚訝,笑)我覺得還是要尋找那種古樸的痕跡,用粉筆來上課。(臺下教師情不自禁地鼓掌)
師:臺下的每個老師都帶著羞愧為你鼓掌。是的,黑板的存在,就是為了留下痕跡。老師,你的文字在哪兒?這個同學說得真好,教學就要有教學真實的痕跡。
學生的思維在肖老師的啟發(fā)下,就這樣不斷地發(fā)散,走向生活,走向內心,走向深刻。
二是要有漸入佳境的層次。
這節(jié)作文課有著分明的層次感,既表現(xiàn)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又表現(xiàn)在學生認知思維的推進上。
從教學設計上看,上課伊始:
師:最近咱們寫的什么作文啊?
生(齊):“好久不見”。
師:……下面咱們來說一說,你寫的都是和誰、和什么好久不見了呢?
這是課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發(fā)問,學生有話可說,把剛剛寫的作文一一呈現(xiàn)。
接下來,肖老師在白板上再現(xiàn)了12位學生寫作的內容,然后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看一下,從白板上12位同學所寫的‘好久不見’中,你能看出他們有什么共性嗎?”學生得出結論:寫小學同學的占一半,寫故鄉(xiāng)的有3個。肖老師引導學生:“寫作,共性的東西往往會成為一個短板,不容易寫出打動人的新意來。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不會改變你寫作的內容?”教學由此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打開視野,重新構思:我們好久不見“一片湛藍的天空”“一片茂密的樹林”“一級級清爽的臺階”“故鄉(xiāng)的田野”“田間的蟋蟀”“陰涼的亭子”“故鄉(xiāng)的星星、月亮”等。這些“好久不見”的內容與學生第一次寫作時相比,明顯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加詳細,更加具體。
可是,這還不夠,主語都是“我們”自己在發(fā)現(xiàn),可不可以把發(fā)現(xiàn)者換成“天上的小鳥、地上的螞蟻”呢?肖老師繼續(xù)牽引,學生的思維繼續(xù)發(fā)散,于是就有了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鳥兒好久不見湛藍的天空”“小魚好久不見清澈的溪流”“大樹好久不見自己的樹葉”“麥子好久不見雪花”“小花貓好久不見爺爺奶奶的笑容”“黑板好久不見文字”“螞蟻好久不見芬芳的土地”……學生不知不覺就讓自己的構思變成了美麗的詩句。原來,還有這么多美好的地方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去開掘,多有意思,多么清新!我們也不知不覺把對這個世界最真誠的愛全部寄托在其中了。
這時,肖老師又放一招,這就是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又見什么。
生1:又見筆記本上自己的文字。
生2:又見小時候外公騎著自行車帶我出去玩。
生3:又見神秘的星空。
生4:又見家鄉(xiāng)熟悉的小橋、流水、炊煙。
生5:鳥兒又見到了天空。
生6:鍋鏟又見到了鍋。
生活的溫暖和美好,在學生的“又見什么”里氤氳起來。至此,教學結束。整個流程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隨著環(huán)節(jié)的遞進,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向更深處漫溯,真正地走進了生活,走入了內心,走向了最清純的眼睛,走向了好久不見的這個美麗的世界。
三是要有高超的課堂點評藝術。
整堂課,肖老師用精彩的點評對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不僅具有針對性,更充滿了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深深體現(xiàn)了一位語文教師高超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
【鼓勵】
在引導學生再現(xiàn)初次寫的“好久不見”時,一位女生說:“我寫的是與我的小學老師好久不見?!毙だ蠋燁D時以驚訝的口吻,真誠地夸贊說:“哎呀,你真好,還惦念著小學的老師呢!”另一位學生說:“我寫的是與老家好久不見?!毙だ蠋熌托脑儐枺骸澳憷霞以谀睦铮慷嗑脹]回去了?老家還是要?;厝プ咭蛔叩??!痹俅嗡伎肌昂镁貌灰姟睍r,一位學生說“與我們的教室”好久不見,肖老師說:“我非常喜歡你的這個表述——‘我們的教室’。”接著,他告誡大家要珍惜“我們”在一起的緣分。如此等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見肖老師帶給學生的鼓勵。
【喚醒】
第二次構思“好久不見”的內容時,一位學生說:“每天早出晚歸,似乎對美麗的景色也覺得好久不見了?!贝苏Z一出,肖老師順勢而引:“哎呀,這句話有道理。所謂好久不見,其實是好久都在見,只是自己沒有留心去發(fā)現(xiàn)它。所謂好久不見,其實就是經(jīng)常見到的,卻往往會被你忽略掉的東西。好,我們就順著他的思維去思考,去凝視,望望窗外。窗口雖然集中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但只要你想一想,一定會有的?!痹谛だ蠋煹臓恳?,學生的思維“忽”地一下散開了:“爺爺奶奶粗糙的手好久不見了”“媽媽忙碌的身影好久不見了”……
【提升】
在學生再次構思呈現(xiàn)“好久不見”的內容之后,肖老師請兩位學生(一男一女)一人一句朗讀,就像朗誦一首美麗的詩歌。他說:“我們好久不見這樣美麗的世界。這就是我這節(jié)課的標題。同學們,作文,除了身邊的某個同學、某個老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等待著你去開掘。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不僅會更加清新、更加有意思,而且會把我們對這個世界真誠的愛全部寄托在其中。下面,我把作文題變一變,‘又見什么’,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一寫?!边@樣,學生的思考就自然而然地轉向了生活,轉向了內心,轉向了更加深刻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
這樣的作文公開課,課堂的不確定因素很多,能讓課堂呈現(xiàn)得如此精彩,得益于肖老師高超的點評藝術。當然,這高超的點評藝術也來自于肖老師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謙卑的人文情懷。
聽肖老師的課,我們得好好找找自己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