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波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薄耙乐褂眉w討論來代替?zhèn)€人閱讀?!边@些要求都在告訴教師,閱讀教學要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讓學生時而潛心會文,時而交流碰撞,時而品味推敲,時而表達見解,時而探幽發(fā)微,時而展示自我……
下面以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3課《第一次抱母親》為例,談閱讀教學中,如何注意動靜結合。
閱讀品味是吸收與傾吐統(tǒng)一的過程,要在靜中吸收內化,動中傾吐外化。學生首先要潛心會文,輸出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作品、作者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兌換、交匯,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然后再把自己的閱讀心得言語化,或通過語文活動表現(xiàn)出來。
教學片段回放:
大屏幕出示《第一次抱母親》的片段:
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親抱在懷里,就像小時候母親抱我那樣。為了讓母親容易入睡,我將她輕輕地搖動。護士不忍離去,靜靜地站在邊上看著。母親終于閉上眼睛。我以為母親睡著了,準備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
師:同學們!文中兩處寫到抱母親,同樣是抱著,你有沒有感受到兩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象文中的場景,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圈出你體會深刻的地方,在旁批處寫出你的感受。
(學生默讀片段,教師巡視輔導。)
師:同學們!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
生:兩次抱母親的目的是不一樣的。第一次抱母親的目的是為了換床單,第二次抱母親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愛。
師:嗯,說得真好!你能通過你的朗讀把這兩種不同的目的讀出來嗎?
(學生朗讀課文)
師:還有同學發(fā)現(xiàn)這兩次抱母親有什么不同嗎?
生:第一處抱母親寫得相對簡單,只寫了“我”的動作;第二處抱母親寫得更加具體,不僅“我”的動作更細致,還寫到了“母親”和“護士”的動作,這樣寫讓整個場景更感人。
師:誰來選擇其中一個人的動作讀出你的感受?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這一片段,學生在“靜”中品讀課文,加深體悟,又在“動”中暢所欲言,深情誦讀,一動一靜之間,情感濃郁,詩意綿綿。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學生在默讀課文時,圈劃出體會深刻的地方,寫出感受,便是“靜”中有“動”;學生在有感情朗讀課文時,其他同學必定在心里體會這片濃濃的深情,這便是“動”中有“靜”。
閱讀反思主要是對文本的思路、主旨、形式等進行全面的思考,用個性化的眼光去審視文本,在肯定中懷疑,在懷疑中批判,是“俯視式”的閱讀過程。閱讀反思時,有“溫故知新”的縱向遷移之“思”,有“舉一反三”的橫向聯(lián)想之“思”等。在這一過程中以靜心動思為主,相機展開討論交流。
教學片段回放:
師:你們像這篇課文的作者一樣愛自己的母親嗎?
學生們點了點頭。
師:大家要知道,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也是如此,你們能憑自己的真情實感再幫作者修改一下這篇課文,使這篇課文中的母子情更深更濃嗎?
學生表示沒信心,但老師依舊鼓勵他們,讓他們試一試。于是,學生便在“靜”中觀照課文,試圖修改《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
結果,很多學生給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見。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老師,我覺得課文中“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這句話不夠真實。因為我覺得抱母親應該輕輕地、緩緩地抱才對,哪能那么冒失,都要摔倒了呢!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這樣抱母親: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慢慢地使勁,直到能平穩(wěn)地將母親抱在懷里。
在這樣不夠成熟卻十分純真而大膽的修改的“動”中,培養(yǎng)了學生表達的自信,也讓學生漸漸地摸索到更貼切地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閱讀創(chuàng)造是在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使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體味、思考,讀出疑問,讀出新意,得出他人未曾有過的獨特感悟和新異的結論。首先學生要細心探究,潛心構思,然后進行推理論證,發(fā)表觀點,展示自我。一靜一動中,學生走進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形成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在“動”中展示自我,完成創(chuàng)造,加深對課文的體悟和理解。
教學片段回放:
(學生有感情地讀最后一段。)
1.通過朗讀,大家能夠感受到,作者是深愛著她的母親的,“抱母親”正是這種愛的最好的表達。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你們對于母親的愛,哪一次表現(xiàn)得最好?是怎么表現(xiàn)的?
(播放音樂,學生在舒緩的音樂中回想往事。)
(引導交流)
生1:有一次,我給媽媽梳頭,可是我發(fā)現(xiàn),媽媽居然也有白發(fā)了,我說,媽媽,我?guī)湍惆寻装l(fā)拔了吧!媽媽說,算了,你長大了,媽媽也就老了。那一次,我特別心疼媽媽。
生2: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教室里很冷??蓩寢寘s冒著大雪來給我送衣服。我看到媽媽的時候,她頭上、身上都是雪,鼻子紅紅的。我讓媽媽蹲下來,為媽媽撣去身上的雪。那一次,我覺得我也知道心疼媽媽了。
……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靜”是對課文理解的升華,課文主題由人及己,內化提升;“動”是實現(xiàn)閱讀教學人文性目標和工具性目標的統(tǒng)一達成,富有沖擊力。
總之,閱讀教學中既不能重“動”輕“靜”,也不能以“動”代“靜”。要做到“動”“靜”交替、“動”“靜”有致。讓學生在“靜”中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并為“動”做好準備,做好鋪墊,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會真正地充滿活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