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心理能力,是指交際者根據特定的交際目的、環(huán)境、對象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進行心理運用和調試的能力。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通常被當作一門知識性的學科來教授,教師重視語言知識的訓練,卻忽視了對學生實際英語語用心理能力的關注。事實上,語用心理能力是語言學習的有效保障,我們需要在完善的英語教學體系下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小學生不斷積累英語語言知識,激發(fā)英語閱讀興趣,養(yǎng)成英語閱讀習慣,逐步探索出高效可行的培養(yǎng)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
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當教師教每個單元的故事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很樂意去讀、去學,究其原因是因為故事的內容趣味性強。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和游戲的不可分割性,故事不僅能吸引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也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
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的《The king’s new clothes》和六年級下冊的《The lion and the mouse》都是學生喜愛的故事。在教授這一單元時,學生都很興奮,并且積極參與故事的表演。閱讀教學過后,學生對創(chuàng)編故事也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故事的趣味性,采取多種活動形式,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選擇閱讀內容時,盡可能采用文字與圖畫結合并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與思維的材料,讓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
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難度過大的閱讀材料,由于生詞量過多,學生讀不懂內容,就會對閱讀材料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放棄閱讀;閱讀材料過于簡單,又起不到提高英語閱讀效果的作用。所以,選擇難易適度的閱讀材料是讓學生進行有效閱讀的關鍵。在挑選時可以先選擇學生熟悉的閱讀材料,但里面的詞語是重新組合搭配的,讓學生在有熟詞的新環(huán)境中理解、體會。隨后,生詞量一點點遞增,使學生逐漸能閱讀含3%~5%左右生詞量的閱讀材料,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引入世界知名兒童英語繪本,整合課內教材的教學內容和世界經典的英語繪本,這樣學生既可以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自豪感,還可以接受最地道的英語輸入。同時,閱讀這些經典的英語繪本,可以讓學生接觸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用意識。
語言積累必須經過認知、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等復雜的過程。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材料,如果僅停留在朦朧理解和機械記憶的層面上,是很難化為自己的語言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強調背誦,或是把積累語言的過程理解成簡單、機械的抄寫和背誦。教師必須科學地引導學生在有效理解的基礎上,把語言知識引入記憶倉庫,變成自己的語言庫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多種方式的日常板書處理,充分利用學生的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設計各種教學活動,強化對學生的認讀訓練。如在學習單詞時,教師可以將單詞板書于黑板上,并貼上相應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中逐步將單詞的音、形、義聯(lián)系起來。還可以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的脈絡結構,讓學生能夠通過圖文形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教學“Holiday”一詞時,就可以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羅列出中西方的主要節(jié)假日,還可以在思維導圖中標出節(jié)日的習俗。
學生記誦的效果往往和最初理解感悟的多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開始記誦的時候“悟”得越多,掌握的效果就越好。所以,讓學生多理解、記誦一些優(yōu)秀的文章,能夠讓他們受益終身。猜詞悟義是英語詞匯學習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習策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猜測單詞的意思。在詞句的積累中,教師不僅要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還要順勢而為地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實踐,使學生順利實現(xiàn)從“能理解”到“會運用”的跨越。
英語閱讀理解是一種積極主動接受書面信息的復雜心理活動,它要求學生利用已知的背景知識對閱讀材料進行感知、分析、記憶、綜合、判斷、推理等。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閱讀策略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其英語思維能力就很難得到提高。因此,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并注意對學生的閱讀策略加以訓練。
在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由于沒有一定的閱讀經驗,很多學生在閱讀英語語段的時候喜歡讀出聲音,有的學生雖然沒有讀出聲音,但是在內心還是會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過去,這樣的朗讀嚴重影響了閱讀的速度。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把注意力放在文字的理解上,而不要太在意讀音。其次,讓學生學會掃視閱讀,盡量減少回讀。有的學生一個句子沒有理解就一直糾結在這個句子上反復讀,這樣的閱讀忽視了文章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正確的閱讀方式是第一個句子掃視到第二個句子,提高閱讀速度,避免重復閱讀。最后還要進行限時閱讀的訓練。限時閱讀是指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材料,并且要求其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這樣的閱讀訓練能夠讓學生增加緊迫感,加快閱讀的節(jié)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閱讀前,教師通常要適當介紹講解與本課有關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包括對文章語言結構和詞匯的了解等。適當介紹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xiàn)的障礙和問題,讓學生對將要閱讀的內容有一定了解,激發(fā)其閱讀的欲望。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興趣。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掃除閱讀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語言障礙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詞的量,有的生詞詞義可以讓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培養(yǎng)學生的猜詞悟義能力。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At Christmas》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國外圣誕節(jié)的配音視頻,介紹一些關于圣誕節(jié)的背景知識,了 解 “stocking”“Christmas tree”“Christmas Father”等詞匯,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好奇心和探索學習的心理來學習課文。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策略,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可以訓練學生的跳讀、略讀、查讀等能力。把閱讀策略的訓練細化到每一次閱讀活動中,明確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的和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使每一次閱讀都對學生有幫助。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后面提供的小短文或小故事。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從短文中檢索信息、猜詞悟義,完成理解練習。結合學生閱讀時所反映出的在句型轉換方面的缺陷,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表達方法表述相同的意思,并用不同的人稱轉述信息,從而鍛煉學生句型轉換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理解閱讀材料提供有力的支持。
讀后提問,即在學生攝取語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提出一些判斷性、評價性問題,訓練學生綜合概括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啟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為每個學生提供陳述自己觀點和看法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多種反饋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有效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受文本語言的刺激,在頭腦中經歷興起表象、豐富想象、共鳴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后,教師應給予適當?shù)耐苿?,引導學生對被激活的表象進行加工、調整,再造出新形象。并以此為基礎挖掘語言實踐的訓練點,讓學生擁有更多語言實踐的機會,把再造的新形象、形成的新思想轉化成語言的傾吐,表述自己個性的感悟,發(fā)展語言能力。
語言的組合構造是有規(guī)則和規(guī)律的,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習強調多培養(yǎng)語感、少輸入語法,但是不灌輸抽象的語法,不等于漠視語言規(guī)律。我們的教學應該有系統(tǒng)、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些典型的語言圖式,規(guī)范和豐富他們的語言結構,使之逐步形成正確的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在低年級段,教師應該多設計單詞造句練習,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構建起正確的語言圖式。在中年級段,教師應該同時關注句、段、篇的語言圖示結構。在高年級段,在繼續(xù)訓練鞏固中年級段的句、段、篇的基礎上,要側重綜合表達,并注重表達方法的訓練。
對話是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要使對話有成效,提問是關鍵。課堂上所涉及的問題,不僅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思考,還要能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體現(xiàn)層次性和梯度。課堂對話的核心在于“互動”,在課堂對話中,必須遵循互動性原則,教師應合理設計活動,讓學生在互動學習中提高對話的能力,從而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貫徹互動性原則的過程中,教師很容易做到師生互動,卻往往會忽視生生互動。生生互動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在教學中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