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在學校咨詢室最常見,三個案例中咨詢師運用的理論、輔導技術各異,但他們都充分地理解與接納來訪學生,與學生一起探索、尋找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叛逆”真相。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指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所謂的“叛逆”,只是我們能看到的、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內(nèi)在世界,比如情緒、感受、期待、渴望等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甚至當事人自己也不能覺察。心理咨詢師需要透過來訪學生的表面行為,和學生一起探尋內(nèi)在冰山。借助案例中的信息,我們可以試著運用冰山理論,明晰三個學生“叛逆”的真相。(見表1)
可見,學生叛逆緣于他們的期待和渴望未得到滿足。人都渴望被愛、被認同、被關注、被重視、被接納。期待是因渴望而來,期待卻因人而異。每一個學生都渴望被愛,但如何“期待”自己被愛,卻各自不同。處理“未滿足的期待”是每個人的重要任務,也是改變青春期學生“叛逆”的首要選擇。在親子沖突的咨詢個案中,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切入:
我們可以不認同學生的行為,卻可以嘗試接納學生不良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每一個人做任何事最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深層需要,三個學生的回嘴、吵架、不想回家等所謂“叛逆”行為的背后,其實都有希望得到理解、被人傾聽、受到幫助等期待,也都有希望被愛、被認同、被關注、被接納等渴望,這就是他們的深層需要,即正面動機。動機不會錯,只是行為不能達到目標。小Z如果不回家,可能更會遭到父親的責備與打罵;小怡說爸爸有毛病,與爸爸爭吵,更不會得到理解;小羽與媽媽爭吵,只能換來媽媽的無奈與自己的自責。三位咨詢師通過傾聽、共情,既讓來訪學生覺察到叛逆言行背后的期待與渴望,同時也讓他們意識到這樣的應對方式?jīng)]有效果,要想實現(xiàn)“未滿足的期待”,必須有所改變。
表1 冰山理論下的“叛逆”模型
“叛逆”直接導致親子沖突,而親子沖突的實質(zhì)是雙方的情緒沖動、態(tài)度對抗。當人感性多于理性時,往往看不到自我內(nèi)心的期待與渴望。孩子如此,父母亦如此。同時,雙方也看不到對方的內(nèi)在冰山,放任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并堅持自己的言行,沖突自然難以避免。在個別輔導中,雖然父母未到現(xiàn)場,咨詢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體驗父母的內(nèi)在冰山。
如在小羽的案例中,在聽出小羽對表妹的那種想管卻管不了的無能為力、無奈的感受時,咨詢師很敏銳地指出:“你是否發(fā)現(xiàn)你對妹妹無能為力、擔心的感覺,很像你媽媽對你的感覺?”小羽立刻頓悟:“我管不了妹妹,那我媽也管不了我呀!我對妹妹很無奈,就感覺媽媽對我一樣無奈?!碑攣碓L者體會到父母的感受時,可以帶來訪者繼續(xù)探尋:媽媽的觀點可能是什么?“社會上很亂,人們都是不懷好意的”;她的期待是什么?“你要聽從管教,不和外面人來往,健康平安”;渴望是什么?“渴望有能力、被接受”;……。通過這樣的體驗,小羽受到啟發(fā),對母親自然多了理解,少了怨恨。
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認為,有些思維是大腦碰到具體情境時的“一閃念”,甚至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些想法而它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就是自動思維。自動思維是簡短的、稍縱即逝的,以“速記”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以語詞或圖像的方式呈現(xiàn),人們未經(jīng)思考、評估就對這些自動思維信以為真。因此,它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如,小Z在看到自己比較低的考試分數(shù)時,她的自動思維是“我又沒考好”“今天回去日子又不好過了”。
咨詢師要引導來訪者識別那些歪曲了現(xiàn)實、讓來訪者情緒痛苦、妨礙預定目標實現(xiàn)的思維。對自動思維進行識別、評估,以更為適應的方式去反應,往往會使信念、情感等發(fā)生積極的轉(zhuǎn)變。在個案中,小Z的自動思維涉及方方面面,幫助她尋找出自動思維,并重新定義“沒考好”,將“沒考好”這一想法與具體事實進行比較,從而形成新的思維“我這一次考試有了微小的進步”。當負面的自動思維被改變,小Z內(nèi)心深處的信念自然也會發(fā)生變化。
當事人的積極主動是改變的重要前提。咨詢師需要協(xié)助來訪者思考:除了“叛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表達期待?學生陷入困境,往往是因為處理事情時固執(zhí)地認定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我們需要引導學生思考:有其他的可能性嗎?甚至可以通過“如果重新來過,你能想到其他的處理方法嗎”“為了避免同樣的不如意情況出現(xiàn),你可以做些什么來預防”等問句幫助學生思考。
案例中,小怡和父親的相處方式是吵架,她不知如何緩解與父親的矛盾。在第四次咨詢中,咨詢師帶領她練習與父親相處的技巧,尤其是傾聽與表達的技巧,如,眼睛注視、面帶微笑等非言語行為。在小怡能很好地傾聽父母想法后,咨詢師幫助她學習如何真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正向的行為訓練,使來訪者在言行方面逐步得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