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王 俊
主持人簡介:王俊,男,1988年生,浙江紹興人,東南大學法學博士?,F(xiàn)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講師、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刑法教義學。獨著《犯罪論的核心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一部。在《中外法學》《清華法學》《比較法研究》《政治與法律》等法學核心刊物發(fā)表論文十余篇。相關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刑事法學》等權威二次文獻轉(zhuǎn)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法學會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曾獲得第六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等獎勵。
主持人語:因果關系與客觀歸責的相關問題一直是刑法學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源自于蘇俄刑法學的必然與偶然因果關系說由于混淆了哲學與刑法學上因果關系的概念,因而更多的只具有學術史的意義。在接受歸因與歸責二分的基礎之上,我國學者所關注的領域逐漸由“歸因”轉(zhuǎn)向“歸責”,但是,關注歸責問題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歸因問題。作為歸責的前提,事實因果關系仍需進行更多的討論。另一方面,歸責問題的討論不應局限于體系建構。探討具體規(guī)則,例如允許風險、風險增高等,對于司法實務更具有實踐價值。同時,如何在共犯框架下判斷歸責問題也同樣具有討論的必要。受《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委托,本人作為主持人,邀請了三位新銳學者,對于心理因果關系的歸責原理、組織犯的歸責問題、允許風險的解釋論意義以及風險增高理論的法理證成等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徐凌波博士在《心理因果關系的歸責原理》一文中,提出我國刑法學此前較少討論的一個概念——心理因果關系。徐博士認為,條件公式對于心理因果關系的判斷作用事實上是失靈的,其原因在于因果決定論與自由意志是一對矛盾的概念,畢竟個體的內(nèi)心決定是一個不受法則支配的領域。繼而,作者對心理因果關系的歸責模型的三種方案展開了細致的教義學分析,認為因果法則對于因果關系的認定仍具有獨立意義。在此基礎上,她明確提出行動自由說的觀點,認為“為他人行為提供理由”是心理因果關系的主要內(nèi)容。文章比較了物理因果關系與心理因果關系的差異性,深化了條件關系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nèi)的研究空白。尤為重要的是,作者以心理因果關系為分析工具,討論了我國刑事司法實務對于內(nèi)幕交易案件的處理問題,從而也凸顯了本文的實踐價值。
徐成博士在《論風險升高理論的法理證成》一文中,集中論述了風險升高理論。應當說,在所有客觀歸責的下位規(guī)則中,風險升高理論無疑是爭議最大的問題,在我看來,該文至少在兩個方面頗有新意。其一,認為義務違反關聯(lián)性解決的是歸因問題,繼而將傳統(tǒng)上一直在歸責層面討論的風險升高理論轉(zhuǎn)移至因果關系理論下進行考察,從而深化了歸因問題的探討。其二,將風險升高理論與刑事法上的推定原則進行結合。文章指出,風險升高理論不是實體法的規(guī)則而是證據(jù)法上可以推翻的推定,其性質(zhì)是利用間接證據(jù)的證明,并不違反無罪推定原則。無論我們是否認同其結論,但其視角之新穎值得肯定。作者還通過對風險升高理論的考察,推導出司法實踐中概率提升歸責模式的法理基礎,并反思了目前理論上存在的犧牲概念規(guī)范性的方法論誤區(qū)。這種由小及大的文風也令人印象深刻。
筆者在《允許風險的解釋論意義》一文中,對于允許風險的適用問題進行了教義學上的討論。本文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之處則在于,將允許風險的研究視角轉(zhuǎn)向到解釋論上,由此認為,允許風險并非是客觀歸責理論的下位規(guī)則,而應是其解釋的基本原理。本文認為,故意犯與過失犯的允許風險具有根本性的差異,將允許風險等同于注意義務違反的觀點不當?shù)貙⑵湎蘅s于過失犯領域,由此導致一系列疑難問題。在比較故意不法與過失不法差異的基礎上,筆者分析了允許風險的具體適用領域,對司法實踐當中存在的一些疑難問題進行法理上的重新解讀?;诖耍疚膶τ谕苿釉试S風險的司法化以及客觀歸責理論的體系反思具有一定意義。
李波博士在《組織支配與組織犯的歸責基礎》一文中重點討論了組織犯的歸責形式與歸責基礎問題。雖然組織犯是我國刑法共犯規(guī)定中的一個特色,而且,現(xiàn)代社會高度組織化也使得組織犯罪逐漸成為一種嚴重犯罪類型,但是我國學者對于組織犯的討論并不多見。李波博士將德國刑法上的組織支配理論與我國刑法關于組織犯的規(guī)定相結合,試圖以組織支配理論充實我國組織犯的具體認定規(guī)則,充分顯示其學術敏銳性。尤其是,作者以組織支配為分析工具,對前不久發(fā)生的“全國首例公務員因執(zhí)行領導命令被認定為濫用職權罪”這一轟動性案例進行了令人信服的法理解讀。在此基礎上,他勾勒與發(fā)展了組織犯的刑法教義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與理論價值。在文章末尾,李波博士還提出了對組織支配的程度、結構、適用范圍等問題的研究展望,這有理由讓我們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