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弟
摘 要:書法用筆中,最注重筋骨的體現(xiàn),古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把筋骨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卻是一個難題,更不用說這個筋骨力該如何具體體現(xiàn)在書法實踐當中。結合古代書論中對筋骨的描述闡述下個人觀點。
關鍵詞:筋骨 ;書論 ;實踐
一、古代書論中筋骨的內涵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國粹,那么毛筆的書寫就是我們國家獨有的藝術符號,所以古人都是用毛筆特有的屬性來縱橫揮灑,即蔡邕在《九勢》中說到:“惟筆軟則奇怪生焉?!?[1]既然這樣,軟的筆怎么能夠寫出筋骨有力的字來呢?當然,字的強硬跟筆的軟硬是沒有必然的關系的,這里“筋骨有力”的字肯定是書法理論中經常講的“筆力?!惫P力的稱謂很多,如骨力,筋骨,在書法筆畫中筋骨之力的表現(xiàn)是多種多樣的,有剛健渾厚的力,也有柔美的力,不能覺得顏真卿的《顏勤禮碑》比褚遂良的《倪寬贊》更有力。書法中的力不是根據(jù)筆畫的粗細來比較誰更有力,顏真卿表現(xiàn)的是一種端莊雄偉、氣勢開張的力,而褚河南表現(xiàn)的是一種遒媚之力。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書法理論過程中,描述字有筋骨的詞語數(shù)不勝數(shù),大多用“入木三分”“力透紙背”“萬屈之夫”之譽來贊賞那些書法大家的作品,蕭衍在《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中講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 [2],”索靖名其字勢為“銀鉤蠆尾”[3]等等。這些華麗,抽象,深奧的詞藻是對筋骨的過分修飾,對此米南宮也認為這些話“征引迂遠,必況奇巧”“遣辭求工,去法愈遠[4]?!北M管遣詞很華麗,但也可以凸顯出筋骨力在書法中的地位,以及歷代書法大家對它的重視。
二、古代書論中對筋骨的論述
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盵5]強調運筆過程中要處處彰顯力感,即為“下筆用力”,寫出來的字才能堅挺、勁實,有筋骨氣。
衛(wèi)鑠在《筆陣圖》中強調:“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盵6]就好比一個健壯有力的人,勢必擁有堅實的肌骨,臃腫的肥肉反而顯得累贅。
王羲之《用筆賦》中說“藏骨抱筋,含文包質[7],”書法中的每一筆既有骨氣又能遒潤,才能內含古質,外露英華。
王僧虔《筆意贊》贊曰“骨豐肉潤,入妙通靈[8],”字中的筋骨力極強,才能夠使作品達到神彩為上。
蕭衍《答陶隱居論書》中說“純骨無媚,純肉無力”[9],實則與衛(wèi)夫人的論述如出一轍,字中要有骨有肉,分配得當,也正如他自己所說“肥瘦相和,骨力相稱”。
李世民在《指意》一文中提到“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10],”道出了在書寫過程中速度的掌控,“緩”和“急”都是影響筋骨的重要因素。
李世民在《王羲之傳論》中描述“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11],”這句話是說用盡了一千只兔子的毛做成的筆,寫完了一萬株谷樹的皮做成的紙,仍沒有一分一毫的筋骨,可見深諳書寫技巧是最重要的,否則只是白白浪費時間。
以上所列,是針對于唐代以前書論里的基本論述。
三、筋骨在書寫實踐中的表現(xiàn)
在文中第一段就講到,書法中的筋骨力就是通常所說的筆力,筋骨如何在書寫實踐過程貫穿始終?怎樣寫出來的字有筋骨力,我認為則是我們在表現(xiàn)筋力、骨力過程中的一些用筆技巧和方法,下面淺談一下用筆技巧如何影響書法中的筋骨力。
書法中的用筆技巧我大致歸納為“筆法、腕法”。在我們臨摹碑帖的過程中,手要熟練掌握各種用筆技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則,俗話說得好“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書法中的點、豎、橫、撇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我們初學書法老師強調我們學習“永”字八法的原因。歐陽率更在《用筆論》中著重強調:“夫用筆之法,急捉短搦,迅牽疾掣,懸針垂露,蠖屈蛇伸,灑落蕭條,點綴閑雅,行行眩目,字字驚心,若上苑之春花,無處不發(fā),抑亦可觀,是予用筆之妙矣?!盵12] “迅”“疾”可見速度之快,令人意想到力量之感,“灑落蕭條”使字活潑生動,遒勁有媚力,信本這幾句言簡意賅的話道出了用筆的絕妙。所以,用筆技巧的好壞對書法中的筋骨影響很大,唐代書法家盧肇有這樣一句說:“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筆死矣?!盵13]米南宮也說:“世人多書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盵14]所以,在用力的過程中,不能盲目用力,遵循基本的法則,才能使字灑脫有筋骨。
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非常強調運腕的重要性,說:“若不解運腕,那就一切皆無從做到?!本殨ǖ倪^程中,就是通過腕來控制毛筆的點畫,主導著書寫的成敗。盡管腕力不容小覷,但正確用腕也是一門大的學問。正確的用腕就是在懸臂、豎掌這樣特定的動作形式下書寫。運用腕的帶動使手掌左右翻轉更加便利,來方便靈活地控制毛筆,使筆毫能夠靈活地產生提按,做到筆畫飛動,剛勁灑脫。不僅靈活用腕,也要處理好腕部與肩部的協(xié)調性,朱守之在《略談運腕》中引用了沈尹默先生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說:“隨按隨提,亦提亦按。若離紙若不離紙。處處有按提即處處得轉換。能隨意轉換,筆毫自不扭戾,而鋒斯中矣?!盵15]用腕在什么狀態(tài)下更能輕易轉換,在書法領域里,一般有枕腕、懸腕之分,使用這兩種形式的用腕,一般都取決于書寫的熟練程度和所書的書體。就視覺效果來看,一般揮毫大字的時候,懸腕更能隨意所適,寫出的字能遒媚有韌力,就如徐天池說:“如人立志要爭衡古人,都需懸腕,不宜從俗?!迸c古人比肩,當從懸腕做起,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也強調“吾所云須懸腕”[16]。而且,據(jù)說在古代,先輩們書寫字的時候與現(xiàn)代人是不同的,古人都是一手拿紙,一手執(zhí)筆書之,朱閑云《書學捷要》曰:“懸臂做書,實古人不易之常法。上古席地憑幾,又何案之可據(jù)?”[17]古代人離案而書,何者達不到書之筋骨的要求,故周午亭《臨池管見》說:“懸腕法,則運腕離案,能使通身氣力貫注筆尖?!盵18]這或許是今人完全臨不像古人書之精華中筋骨力的原因之一。endprint
前面講的筆法、腕法自然是書之筋骨不可或缺的兩個因素,然而心意的指揮也是筋骨妙道的因素之一,衛(wèi)恒在《四體書勢》中就強調“心”的重要性,曰“觀其措筆綴墨,用心精?!盵19]。下筆點畫的開始,就是心運籌帷幄的開始,所以經常會有“意在筆前,字據(jù)心后”之說,意前筆后者勝。李世民在《指意》中講到:“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20]可見,字的筋骨在于心的堅定與否,“心神不定,字則有攲斜”,攲斜的字,何來筋骨之說。所以,在我們準備書寫的過程當中都要“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心之籌劃,結合用筆技巧,協(xié)調臂力與手腕的靈活度,方能使字有筋骨精神。字有筋骨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時間的積淀,大多數(shù)從事書法藝術的書法家到了晚年才能臻于善境,如張鐵英在《“力感”初探》中引用的:“右軍書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笨梢姇ㄊ且粋€遞進的過程,一朝一夕是達不到那種境界的。啟功先生也說自己的作品,晚年才得筋骨。所以,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在書法的道路上,我們有理由為之奮斗。
總而言之,書法中的“力”,必須從筆法、腕法、心悟、時間這幾個因素來把握,得這幾個精華,離字之筋骨不遠矣。字中力便可得到。
參考文獻:
[1][5]蔡邕.九勢[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6,6
[2]蕭衍.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81.
[3]索靖.草書勢[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9.
[4]米芾.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60.
[6]衛(wèi)鑠.筆陣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6.
[7]王羲之.用筆賦[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7.
[8]王僧虔.筆意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62.
[9]蕭衍.答陶隱居論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80.
[10][20]李世民.指意[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21,120
[11]李世民.王羲之傳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22.
[12]歐陽詢.用筆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06.
[13]林蘊.撥鐙序[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289.
[14]米芾.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61.
[15]書法編輯部.書法研究(第三輯)[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61.
[16]董其昌.畫禪室隨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540.
[17]朱履貞.書學捷要[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599.
[18]周星蓮.臨池管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729.
[19]衛(wèi)恒.四體書勢[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3.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美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