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歷來是我國各級學校思想教育的重點。盡管國家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但問題依然嚴竣。提高愛國主義情感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分析處理。本文主要針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并找出對策。同時文章最后提出教師的身教也是教育內容的一部分,應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來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主義教育事關國家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未來,因此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關鍵詞:愛國主義;中學生;教育內容
愛國主義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牢記的精神。對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中,我國教育部也有明確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認同中華文化,繼承革命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熱愛和平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可以說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的有無關系到我國的廣大中學生將來能否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對于什么是愛國主義,列寧曾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而在我國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也有過明確的表述,其對愛國主義還理解為:是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調節(jié),并說明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國家產生感情紐帶的一種基礎。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自古就有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古有岳武穆背刺“精忠報國”,今有我人民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梢娺@中華民族愛國之情是說不完道不盡的。
目前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分散在文科學科的知識體系中,缺乏專門教師,專門課程的現(xiàn)象。導致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缺失,愛國主義精神嚴重匱乏,這要求我們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進行研究,尋求合適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一、 在教育內容上分析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育內容事例歷史化,脫離現(xiàn)實生活
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事例往往過于重視歷史而忽視現(xiàn)在,言必稱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等。而這樣就會使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事件脫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愛國主義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歷史上每一次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而今有些條件已發(fā)生了改變。比方說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把日本人趕出中國。因此過多地重視歷史會使人感覺,愛國主義只存在于過去,而不是現(xiàn)在,從而降低了對愛國主義的興趣,影響教育效果。
(二) 教育內容人物臉譜化,不符合現(xiàn)實生活
所謂“臉譜化”,比喻文藝創(chuàng)作中刻畫人物的公式化傾向。在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中,典型人物舉不勝舉。但其中大部分人物過于臉譜化,脫離現(xiàn)實生活,對于當代中學生并未起到應有的榜樣示范作用。關于這些人物的生活事跡描述過于傳奇,面對這樣的宣傳人物,對于平凡生活的學生很難產生心理上的共鳴。
(三) 教育內容成功事件關注過多,忽視失敗事件
為了激勵中學生積極投身愛國主義事業(yè),避免挫傷他們的愛國積極性,我國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上往往過多地關注成功事例,而盡量減少對失敗事件的提及。此種教育內容初看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國家自豪感,但長期過度地使用就會將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引入錯誤的陷阱中。
首先過多地使用成功事例,而對失敗的事例及事情發(fā)展中遇到的挫折和問題輕描淡寫或避而不談,將導致我們的廣大學生在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缺乏對困難挫折應有的心理準備,以至于在未來面對困難時容易喪失信心,產生放棄和逃避的念頭。從歷史教訓看,我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獨秀,在大革命之后,由于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以至對國民黨的進攻采取了妥協(xié)投降政策,導致我黨遭受重大損失。陳獨秀的失敗就是由于對困難心理準備不足造成的。
其次過多使用成功事例而忽視失敗、困難、挫折,會導致學生對我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性和意義以及過程中的艱辛缺乏深刻的認識,難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就此我們可以用中美兩國關于二戰(zhàn)的愛國主義電影來進行比較。美國關于二戰(zhàn)中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與中國有截然不同的方法。以《拯救大兵瑞恩》為例,電影從一個小灘頭的登陸戰(zhàn)出發(fā),描寫諾曼底戰(zhàn)役的激烈,在場景中導演通過對德軍強大火力和美軍慘重傷亡的著重描寫,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能夠讓人們切身感受到當年戰(zhàn)役的慘烈。但反觀我國的抗日影片,其中對日軍的描寫往往可以歸結為“愚蠢”和“無能”的代名詞,使觀眾難以切身感受日軍的兇殘,更無法理解抗戰(zhàn)勝利的歷史性意義,進而也就降低了電影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
二、 如何從教育內容著手提高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一) 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從細節(jié)入手,要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為祖國服務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無不由點滴積累,而得其善終。觀古之三國劉備曾勸其子“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告誡我們積小善亦能成就大善。而今看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吳錦泉,在得知甘肅舟曲發(fā)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后,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qū)。四川雅安地震,吳錦泉得知此消息后,將兩年來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掙下的1966.2元辛苦錢,通過紅十字會捐給災區(qū)。愛國之事看似雖大,但只要從小事做起,便能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從哲學上分析,量變引起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沒有量變的積累就不會有質變的發(fā)生。而平凡事物就是進行量的積累過程。過去曾聽很多同學抱怨說自己雖有愛國之心,卻無報國之機。其實機會并非不存在,而是我們缺乏發(fā)現(xiàn)它的眼睛。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愛國行動的每一天。節(jié)約一度電、一滴水,少打一次出租車,少用一個塑料袋等都是在為國家節(jié)約每一滴資源,都是愛國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
(二) 將我國屈辱史和發(fā)展史進行對比教育,注重對比性分析問題
將我國的屈辱史與發(fā)展史進行對比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們的大學生充分明白國家的興衰與個人榮辱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果,從而樹立建設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同時加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與自信心,將愛國的信念與情感轉變?yōu)楣奈柚袑W生努力奮斗建設全面現(xiàn)代化中國的強大精神支柱。endprint
在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應當讓史料簡練,抓住具有強烈代表性的史料進行分析。應當古今結合,將事件的原因、經過、結果以及對當代的啟示加以充分分析說明,使學生能感同身受。例如,當談論屈辱史時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在我國的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國家衰落,被稱為“東亞病夫”。此時的國人在國外受盡屈辱。當時在東南亞各國,我國華僑富商的地位還不及日本的妓女。每當當地戒嚴時,我國華僑就經常成為被盤查的對象,而日本妓女則可以暢通無阻。當談到發(fā)展史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到目前為止我國已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并且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更是高速發(fā)展,目前在GDP總量上已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因為國家的強大,我國的僑民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例如,2010年1月的海地地震中,我國為救回被困在當地的僑民,不惜動用包機進行跨洋飛行,將被困僑民全部安全撤回。而從2009年開始的中國海軍索馬里護航巡邏保護中國商船,則更體現(xiàn)我國的大國風范。
(三) 提高對國際形勢和國防知識的教育,增強中學生的憂患意識
要加強中學生的愛國情感,必須加強國際形勢、國際關系的教育,讓中學生成為理性的愛國者。當今經濟全球化使任何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與繁榮都離不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lián)系。針對我國進出口總額已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更緊密。而這則要求我們中學生必須充分地了解我國所處的國際形勢,理性認識我國制定各種國策的真實目的,避免受國際敵對勢力的迷惑與鼓動。例如,近年來西方不斷攻擊我國干涉蘇丹內政,影響蘇丹人權,但其實質是看中了我國在蘇丹多年石油經營所獲得的豐碩成果。據來自中國石油石化的消息:為了改變我國石油過于依賴從中東進口的情況。中國苦心經營蘇丹多年,使蘇丹成為我國在海外最成氣候,也是最具規(guī)模最完整的石油投資產業(yè)。整個產業(yè)覆蓋勘探、采油、輸油管、煉油廠和港口等各領域,光是2007年我國從蘇丹進口的原油就達1030.6萬噸,奪取蘇丹石油才是西方國家真正目的。
(四) 關注重大事件,對重大事件形成系列化專題化教育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效率,我們應當抓住中學生的關注點出發(fā)進行教育。同時注意在教育過程中的“隱蔽性”和“無意識性”。爭取使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陶冶和感化,提升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2010年舉行的上海世博會,我們便可利用對中國與世博之間的歷史淵源的介紹,來對廣大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可以讓廣大學生了解,雖然我國早在第一屆世博會就參與其中,并獲得多項金銀獎。但與西方國家在世博上展示的電話、電報和聯(lián)合收割機等先進科技工業(yè)成果不同,我們的展品多為手工業(yè)品及輕工業(yè)產品,例如茅臺酒、茶葉、瓷器及絲綢等。由此我們可以讓學生們明白他們肩負趕超世界工業(yè)強國的使命。
(五) 加強對教師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yǎng),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
“身教”勝于“言傳”,從古至今教師在學生心中一直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教師不僅應該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人。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自己的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可當前我們的一些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比如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產生的錯誤思想觀念:對物質利益過于追求,以及迷信西方資本主義;有些教師則受制于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有限,難以在教學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因此我們更需提高教師隊伍建設。
而面對新形勢下的教育環(huán)境,要求我們的高校教育更需要一支有強烈愛國情感和綜合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這要求我們高校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愛國情感,要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及世界文化;并且掌握一定的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并且改進教學方法,利用多種手段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同時社會也應為教師素質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方面應組織教師參觀工廠及國家的各項建設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祖國的變化,增強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另一方面也應加大對教育及教師的資金投入,提高教師的科研經費和生活工資,避免教師在教學時過多地為經費所困,以便教師能更專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中。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應當更具有實效性和新穎性。要將教育的內容與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時代情感結合起來,要不斷適應現(xiàn)代大學生極具個性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內容的選擇應當加強綜合性,避免單一化。要以學生為本,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大學生對祖國的認知,通過不斷深化的認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最后要將愛國情感落付諸實踐,落實行動,切實肩負起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陳小云.達爾富爾危機的治理與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zhàn)[D].廈門大學,2009.
[3]劉夢娟,唐智敏.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J].今日南國,2008,12:49.
[4]馮永君.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9,26(4):73-76.
[5]孫祥軍.新形勢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問題及應對措施[J].山東省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5:73.
[6]郭玉清.關于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調查與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2):110.
[7]那麗莉,郭春.全球化視域下的我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9,6.
[8]陳洪月.經濟全球化形勢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探討[J].南昌高專學報,2009,24(4):91-93.
作者簡介:
羅俊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柳州市第十八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