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杰??
摘要:“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彼裕绾沃笇W生進行有效的科學探究,成為我們小學科學教師必然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探究;科學學習;A4紙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不能保持,只對實驗操作感興趣,在討論、交流、匯報時注意力不夠集中,思維不夠活躍”這個問題是比較典型的、常見的。我們應該怎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引入到真正的科學探究中來呢?
筆者在教學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第一單元《形狀與結構》第一課《折形狀》時是這樣處理的。
教學片斷:
(一) 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讓一張A4紙立在桌子上并讓它能承受一本書的重量嗎?”話音剛落,學生紛紛依據(jù)生活經(jīng)驗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疊一下”“折起來”。“那好,誰來試一下?”讓他們分組實驗驗證?!俺晒α?!”緊接著讓學生交流碰撞:“紙的承受力變大了嗎?我們是怎么做的?”通過問題的引領和激發(fā),學生一下子就知道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紙的形狀來提高紙的承受力”。
(二) 接著出示一塊磚:“現(xiàn)在老師給大家增加些難度。你能用一張A4紙托起這塊磚嗎?而且還要保證磚距離桌面15厘米以上?”托起一本書容易,托起一塊磚?問題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有的說能,有的說可能行吧……“那我們要做什么?怎樣做?”通過小組交流,確定“紙筒的形狀與承受力有什么關系”為研究內(nèi)容?!昂?!那實驗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些什么?”學生一邊交流,我一邊出示“折紙筒要求”以供探討:(1)每個實驗組折的紙筒高度要保持一致。(2)紙筒的接縫用膠帶粘牢,上下兩邊要保證平整。(3)放書本時,要輕拿輕放,對準紙筒中心,不要受到別人的干擾。(4)一個紙筒只能做一次實驗,不能重復使用,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5)紙筒的承受力計數(shù)應該是被壓壞前的書本數(shù)。
在活動開始之前先讓學生進行預測:“小組里折成的幾個紙筒中,哪種形狀的承受力最大?”自己先給它們排排隊,并把預測結果(用序號表示)填在實驗記錄單上。
經(jīng)過實驗驗證,得出圓筒狀的紙筒承受力最大的結論,還沒有完,最后在學生的一片驚嘆聲中,一張A4紙折成的圓柱形紙筒真的托起了一塊紅磚!
反思:以上教學片斷中,“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是我的教學態(tài)度,并且在學習方式上有一定的改變、師生角色也有相當程度的轉變,整個過程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有收獲、有成就感。
一、 教、學角色的轉變:秉承“以學定教”的理念,轉變角色,讓學生能成為真正的探究主體,把課堂時間盡量多地還給學生:1. 折形狀是建立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對物體形狀及承受力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的,因此,充分了解學生的學前概念是非常重要;2. 教師寥寥數(shù)語,在關鍵之處稍加點撥,以問題來啟發(fā)、引領學生更多的思考,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地、充分地去思考、表達、質疑、交流;3. 教材中非常直觀地呈現(xiàn)了折各種形狀的圖,學生好像確實是少走了“彎路”,但忽視了學生是有獨立思維的個體,這樣就缺少了“體驗的過程?!苯處熞龅木褪墙o他們創(chuàng)設獨立思考的機會,能讓他們自主設計、完善實驗設計方案。創(chuàng)造性的教,才能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自由地飛,才是真正有效的科學探究。
通過對比實驗,學生直觀認識到了,在所折的形狀中圓形紙筒的承受力是最大的。同樣一張A4紙,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承受力也就相應發(fā)生變化,在動手做的時候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小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不足,在日常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提供的實驗要簡單、直觀、形象,讓學生能在簡易的操作過程中就能有所發(fā)現(xiàn)。在學生產(chǎn)生新問題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怎樣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來解決問題;在學生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認識、理解、深化所學的科學知識,并能將其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知道科學無處不在,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 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問題引入問題、以問題激發(fā)問題、以問題解決問題并產(chǎn)生新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新問題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學中,教師要做的,就是找到學生思維中的盲區(qū),以問激思,“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學生不斷地在問與思、思與辨、辨與析的過程中,進行頭腦風暴。在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后,教師又不是僅僅作為旁觀者,應該是個引導者、掌舵人,使學生在交流中時時閃現(xiàn)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火花。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始終處于活動的主導地位,極大地發(fā)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同層次的問題,能適應不同程度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通過交流分享和質疑追問,把所有的學生都卷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分工明確,組長、記錄員、材料員,大家各司其職,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公平的探究機會,能得到教師或其他學生有效的幫助,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轉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p>
“科學是探求意義的經(jīng)歷”,學生只有親歷過積極而理性的科學探究過程,課堂才能成為他們插上科學理想翅膀,翱翔廣闊天空的殿堂。
作者簡介:施春杰,江蘇省海門市江蘇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