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紅
【摘 要】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夔紋象征王權和神權,飾有夔形紋飾的青銅禮器或兵器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威與尊貴。最初的蟠螭紋,作為龍的附屬活躍在中國遠古文化之中,到了春秋時期,才開始興盛起來。
【關鍵詞】紋飾;饕餮紋;動物紋飾;氣勢磅礴;蟠螭紋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包括:禮器、生產(chǎn)工具、兵器、車馬器和其他用具。青銅器物上的紋飾題材和裝飾手法是夏商周青銅器研究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也是青銅器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青銅器紋飾基本上可以分為寫實動物紋、想象動物紋和幾何紋三類,寫實動物紋以自然界的動物為原型,包括象、虎、鳥、蟬、蠶、龜、蛙、魚等。想象動物紋主要有饕餮紋、夔龍紋、龍紋、鳳紋、蟠螭紋、竊曲紋等。
一、饕餮紋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饕餮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征,同時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面部巨大而夸張,裝飾性很強,常作為器物的主要紋飾,與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能力。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傳說黃帝戰(zhàn)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鸮,是食人”。后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于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殷周時代鼎彝上??痰木褪趋吟眩淠X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制,或內(nèi)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nèi)勾,或嘴巴緊鎖。近現(xiàn)代的研究對這種獸面紋是否就是饕餮紋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只是由于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稱謂才導致了饕餮紋的盛行。不管是饕餮紋或是獸面紋,商周青銅器上這種概括夸張的動物紋飾和造型都呈現(xiàn)給人以一種超脫塵世的神秘氣氛和力量,李澤厚先生稱之為“獰厲的美”。這些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著、堅實、穩(wěn)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的反映了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jīng)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
二、鳳鳥紋
鳳鳥紋特點: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商代鳥紋多短尾。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鳥大多比較小,且很少處于主要地位。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xiàn)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
傳說周族的祖先后稷,名棄,其毋姜嫄因到野外踩到一只大腳印上而產(chǎn)生感應,生下了棄,人們認為不祥,就將他扔到小路上,準備讓牛、馬踩死他,但牛、馬卻紛紛繞道而行;想扔到林里,但行人漸多,不便行事;最后扔到冰上,卻飛來一群鳥用羽冀暖護他。于是姜嫄又將他抱回撫養(yǎng)。棄長大后做了農(nóng)官,教民耕種。因此西周時的鳥紋可能與人們感念神鳥有關。“鳳”最初的形象是玄鳥(玄鳥是中國上古東夷族的圖騰),和龍一樣,它也是上古人民想象出來的一種動物,也是一個綜合了多種動物的形象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鳥。它的羽毛是吸收了孔雀的形象特征,它尖銳的爪子是取自愈兇勐的鷹。另外,它也還吸收了另外的一些動物形象的成分,如獸、魚、蛇等等?!俄n詩外傳》里就有關于鳳的描述,“夫鳳之象,鴻前而鱗后,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頷而雞啄。”它也是吸收和融合了別的氏族的文化。
三、夔龍紋
夔紋,也常稱作夔龍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爬行動物紋飾,其主要形態(tài)特點為:大口、卷唇、無角、一足、卷尾,并且常以兩兩相對的形式同時出現(xiàn)天同一器物之上。對夔的理解最早見于戰(zhàn)國初《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東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鼻f子《秋水》中有:“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夔的解釋是:“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边@里說的是“如龍”,指夔并不是龍。唐代術士楊筠松所著《龍經(jīng)》對夔進行了一個很好的解答:“夔龍為群龍之主,飲食有節(jié),不游濁水,不飲濁泉。所謂飲于清游于清者?!弊髡卟坏苯訉①鐨w屬為龍,而且認為夔是“不游濁水”、“不飲濁泉”的群龍之主,由此我們可認為,夔紋象征王權和神權,飾有夔形紋飾的青銅禮器或兵器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威與尊貴。
四、蟠螭紋
蟠螭生得虎形龍相,相傳是龍與虎的后代。具有龍的威武和虎的勇猛,因而在古代軍隊的軍旗、印章以及兵器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螭在歷史中的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狀,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與龍有關聯(lián)的神獸,據(jù)說它是龍的子孫,因其造型多呈蜿蜒攀援甸伏狀,故曰:蟠螭紋。最初的蟠螭紋,作為龍的附屬活躍在中國遠古文化之中,到了春秋時期,才開始興盛起來,其后經(jīng)歷了9個年代的發(fā)展,被大量的運用于玉器,青銅器的制作中。
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漢代,眉上豎且內(nèi)色,眼眶略有下墜,鼻梁出現(xiàn)了細線劃紋,身體與戰(zhàn)國時沒有差別,只是尾部出現(xiàn)由兩個卷紋只有三條腿。南北朝時期,眼睛稍長且有彎度,嘴邊兩腮多有凹槽,頭上有的長角,有的無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個,所以也是三條腿,有時,前腿伸出一點作為第四條腿,尾部的卷云紋較以前寬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條很寬的陰線,極富立體感。元代,頭額寬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頸項低下,許多地方已被發(fā)毛掩住、上升、伏地、盤旋等形象,其氣勢磅礴,形態(tài)美觀。直至清代,則出現(xiàn)了以前各個時代均未有的獨特紋飾。
五、結(jié)語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十分發(fā)達,并以制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于世。青銅時代開始于公元前2000年,經(jīng)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歷近15個世紀,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其中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最有價值。青銅器紋飾文化核心,既有文化價值,又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林洪道.中國青銅器鑒賞[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李建偉,牛瑞紅.中國青銅器圖錄[M].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00.
[3]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