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笑盈
【摘 要】“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文化傳承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象征著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nèi)涵豐富,影響深遠,在人類文化史中綻放著絢麗的光芒。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便是泰山文化,泰山地處中華文化發(fā)祥地的重要位置,自古便得“五岳獨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我國考古學(xué)大師郭沫若便曾言:“泰山文化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本文將基于對泰山神信仰和祭祀活動的考察,來探微泰山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guān)鍵詞】泰山文化;祭祀活動;信仰;發(fā)展
一、泰山神信仰溯源
泰山,雄奇?zhèn)グ?、穩(wěn)健厚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其特有的品格與精神展示了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包容天下的雍容氣度和穩(wěn)重剛毅的民族風(fēng)貌。五千多年的歷史承載,泰山已成為了國泰民安、政權(quán)鞏固、社會和諧、民族團結(jié)的象征,更成為了中華民族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信仰凝聚著一股精神力量,是一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泰山神信仰在泰山主體文化的積淀中發(fā)展而來,是道教自然神(如東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石敢當(dāng)?shù)热吮M皆知的泰山道教神)崇拜而引發(fā)的精神活動,起源于中國原始宗教的大山崇拜。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中華民族形成的遠古時期,人類的力量相比于大自然來說是很弱小的,于是華夏先民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加之受“萬物有靈論”的原始神話思維和上古巫覡風(fēng)氣影響,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很早就抱著一種敬畏的心理來看待大山,并在對大山的崇拜中產(chǎn)生了“神”的崇拜。
按照《說文解字注》的解釋,泰山也寫作“太山”,且又稱為“東岳”、 “岱山”、“岱宗”;《尚書大傳》中引孔子所說:“夫山者,嵬嵬然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四方皆無私與焉?!巳收咧畼酚谏揭病!笨梢姡┥缴裥叛霰闫鹪从谥袊甲诮痰拇笊匠绨?。
其實,泰山信仰除了與大山崇拜相關(guān)外,其也與天地崇拜緊密相連,據(jù)《尚書》記載,舜“肆類于上帝,因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薄吧系邸奔醋罡咛焐?,“泰山”則為“六宗”之一。在古人心目中,泰山峻極,離天最近。按照“山岳則配天”的觀念,作為“東天一柱”的泰山,正是陰陽始代、天地交泰之地。故而早在三代以前就在泰山極頂“古登封臺”“燔柴以祀天”。隨時間的推演便又演化出泰山神乃“天帝之孫”的信仰,這也使得泰山信仰與天地崇拜的結(jié)合便愈加密切。
此外泰山信仰中的大山崇拜也與方位崇拜密切相關(guān)。泰山在五岳中位于東方,《文獻通考》指出:“岱廟東岳,以其處東,北居寅丑之間,萬物終始之地,陰陽交泰之所,為眾山之所宗主也?!?/p>
追溯歷史可知,泰山神信仰濫觴于我國的自然崇拜,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始終有一個永恒的基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階層,都發(fā)揮著強大的生命活力。
二、泰山神的祭祀
1.泰山神祭祀的概況
泰山作為五岳之首,在中國大山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它的歷史悠久,幾乎緊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腳步,這在一定的文化發(fā)展史中是一種罕見的存在。它是以昆侖神山崇拜為基點的,秦漢以后逐漸演變并定型為五岳封禪文化,《史記》中記載的七十二王封禪泰山的史傳便是很好的證明??梢哉f,泰山神祭祀深刻地影響了中央集權(quán)制的形成和發(fā)展,并在其后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綿延不絕,對塑造中華兒女沉穩(wěn)堅韌、極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心理特質(zh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泰山祭祀起源很早,傳說黃帝曾巡游泰山,但是作為較為定型的儀式化的祭山典禮,首見于三代帝王的“巡狩”,它是帝王加強統(tǒng)治的一種政治儀典,帶有政治視察性質(zhì)。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中曾記載了舜在春季的二月登上泰山祭祀的盛況。在那個時候,能夠登上泰山祭祀不僅是一個王者成功后手握最高祭祀權(quán)的標(biāo)志,更是無限權(quán)力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講泰山封禪也是一種精神信仰,體現(xiàn)著人們對泰山神的信仰逐漸與政治權(quán)力相聯(lián)系的過程。
泰山封禪是由巡狩發(fā)展而來,它是一種宗教典禮,更是封建社會中最為隆重的政治大典。古時,在泰山頂上筑一圓丘,密封玉牒祝文,用以祭天,便是所謂的“封”;在泰山腳下筑一方壇,用以祭地,便是所謂的“禪”?!胺舛U”合二為一即“增高廣厚”。《白虎通》解釋說:“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增高以報天,廣厚以報地,封禪大典就是要溝通天意,上承天命。從這里可以看出,封禪是泰山神信仰的特殊形態(tài)。
此外還比較著名的是神祭。因為從宋真宗之后,就再無封禪,東岳泰山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突出地位。泰山神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不再以帝號相稱,恢復(fù)了其自然神的面目。但金、元、明、清對泰山的祭祀仍在繼續(xù)。簡而言之,明代祭山川海瀆,帝王并不親至,而是遣官致祭泰山。清代沿襲明制,此外,帝王在外出巡幸時,也往往附祀山岳神。乾隆帝曾十一次到泰山,祀岳神。這時的祭祀活動主要在岱廟進行。
2.泰山神祭祀的方式習(xí)俗
對泰山神的信仰與崇拜,與中華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在這個過程當(dāng)中,人們十分重視有關(guān)泰山神的祭祀活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儀式。
據(jù)聊城現(xiàn)存的地方資料顯示,東岳大帝圣誕為三月二十八日(此外還另有三月三、四月初八、四月十八日等說法)。在他誕辰這天,每個地方都會以誕辰日期和廟祠為中心,舉辦會期長短不一的廟會,同時邀請戲班子演戲。香客們則會祭祀各路神靈,來達到祈福禳災(zāi)、農(nóng)業(yè)豐收、祛病求子等心愿。采用的祭祀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是燒香上供、頂禮膜拜等形式。
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的誕辰在三月十五日,古有朝山進香的習(xí)俗,不少地方還組織過泰山香社,組織者攜信眾帶著香、蠟、紙、神袍、果品赴泰山獻禮祈禱。其實早在三月十四日那天,各地信奉泰山神的善男信女們便到達了泰山頂。第二天即十五日,除了一般的祭祀活動外,還會再唱一天的戲,大家都來自天南海北,彼此之間說說笑笑,熱鬧非凡。對碧霞元君的祭祀習(xí)俗比較突出的是拴娃娃,因為進山求子的信眾占了大多數(shù),如果信眾希望生一個小男孩便會在碧霞祠拴一個金男娃,求女孩者則拴一個金女娃,然后再向泰山老奶奶許愿。
此外許愿還愿的習(xí)俗也很重要,一般是信眾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愿,并向泰山老奶奶承諾,一旦實現(xiàn)愿望就必須來還愿,落實自己許下的諾言。當(dāng)然,如果沒有實現(xiàn)愿望,可再次許愿,一直到愿望實現(xiàn)再還愿。還愿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掛袍送匾者,捐資修廟者,還有植樹造林者。這些習(xí)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同時也豐富了泰山民俗文化的內(nèi)容。
三、結(jié)語
泰山文化承載了我國的千年文化淵源——國家傳承禮制、民俗信仰、精神風(fēng)貌等,是我國自然與文化的集大成者。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化發(fā)展,人們對泰山神的信仰及其祭祀活動的開展也發(fā)生了相應(yīng)的變化。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它們作為泰山文化的一部分,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示著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承和民俗風(fēng)情,動態(tài)地演繹著我國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以及民眾生活多姿多彩的真實狀況。所以,無論在哪個時代,或者說在我們所在的當(dāng)代,我們的重要使命便是推進對泰山文化的建設(shè)工程,使其永葆生命活力和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明倉.上古神話與中華戰(zhàn)斗文化的緣起[J].文化軟實力,2017(02).
[2]時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shè)的路徑——以泰山精神融入駐泰高校為例[J].人文天下,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