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
摘 要 針對互聯網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的現狀,以高校公共數學教學為例,分析阻礙互聯網教學模式發(fā)展的主要原因,借鑒“無為之治”的管理思想,倡導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提出一種互聯網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既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又充分保留傳統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兼顧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關鍵詞 互聯網+;公共數學;混合式學習;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22-0066-03
An Improved Method of Internet+ Classroom Teaching//XIA Yu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oor teaching effect and low listening moti-vation in Internet classroom teaching, taking the public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ing the main reasons for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idea of Government by Doing Nothing, advocating the teaching wa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t proposes a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is
paper, which it can reasonably uti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ully retain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 internet+; public mathematics; blended learn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1 引言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興起,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方式不斷涌現,使得“以教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不能適應“以學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方式,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如高等數學、大學英語、“兩課”等)面臨挑戰(zhàn)?!盎ヂ摼W+教育”順應了這一發(fā)展趨勢,“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大學教學融合成為熱門課題。高校公共數學教學因其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基礎地位,具有抽象性強、運算量大、數形結合、廣泛利用函數等工具的特點,將“互聯網+”引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1]。在此,提出一種互聯網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與大家商榷,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2 “互聯網+”時代的基本特征
互聯網概念起源于1969年美國國防部遠景規(guī)劃署(ARPA)
建立的用于軍事試驗的分組交換廣域網(ARPAnet)。20世紀80年代后,ARPAnet逐漸演變成世界范圍內信息資源共享及學術交流的互聯網(Internet)。1993年,美國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促進了互聯網發(fā)展。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廣泛而深入應用,為了促進傳統制造業(yè)轉型升級,用信息化改造工業(yè)化,2012年美國提出“工業(yè)互聯網”概念,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yè)4.0”計劃。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計劃。在我國,正在大力推行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與其他產業(yè)融合,更有效地配置資源,發(fā)展新形態(tài)、新業(yè)態(tài),改變人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引領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新常態(tài)”。互聯網+工業(yè)、農業(yè)、金融、娛樂,等等,“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
3 高校公共數學教學現狀
盲目引入互聯網教學,傳統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正在喪失 “互聯網+”時代離不開“互聯網+教育”,更離不開高等教育?!盎ヂ摼W+”正在通過教育信息化對大學教學產生重大影響。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盲目引入互聯網教學,傳統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逐漸喪失,特別是高校公共數學教學。實踐表明,互聯網的引入并不能完全取代高校公共數學傳統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首先,教師通過與學生面對面互動,可以直觀感受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反饋;其次,教師的清晰思路與嚴謹邏輯也是傳統課堂的優(yōu)勢,學生可以詳細地觀察教師運算的全過程,中途還可以稍作停頓,及時解答學生的疑惑,并與學生交流推導過程的細節(jié)。互聯網課堂教學往往顧此失彼。
互聯網資源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度不高,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未充分發(fā)揮 多年來,在信息技術浪潮的沖擊下,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先后建立多媒體教室,并逐步將互聯網資源引入課堂,傳統的“黑板+粉筆”的課堂教學方式所占比例明顯減少。高校公共數學教學也不例外,均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電子產品(包括手機APP應用),開展了以PPT為主要方式的多媒體課堂教學,以緩解學生數量增大、課時減少的矛盾。
誠然,互聯網的引入彌補了傳統課堂中信息量小、教學資源不足或不能共享網絡資源的局限,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的融合度還不理想,時常會見到教師不利用電子產品、利用不熟練或不能有效利用電子產品的情況。例如:教師制作的PPT字太小,后排學生難以看清;課件信息量“爆炸”,畫面煩瑣,重點不突出。此外,信息技術具有個性化特點,卻未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不同學生的自律能力不同,如何利用互聯網共享資源自主學習,教師難以對學生提出相應要求,教學效果無法保證。endprint
4 改革高校公共數學教學的措施
借鑒“無為之治”的管理思想組織教學,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現行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管得太多、太死,上課點名、期中考查、期末考試等過程一切按流程執(zhí)行(流水作業(yè)),整個教育教學理念均體現為“以教為中心”,而不是以“以學為中心”,沒能處理好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之間關系,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不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從根本上說,教育教學的目的是教書育人,即現在特別強調的全過程育人。具體來說,體現在課堂教學中,育人過程就是實現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的有機結合。
在這里,所謂目標管理,就是通過既嚴肅緊張又生動活潑的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達到傳授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所謂過程管理,就是要打破一次考試定結果的考核方式,通過課內與課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與研究結合、知識與能力結合、引導激勵與自主學習結合的教學方式,將講授、作業(yè)、答疑、階段考查、結課考試等環(huán)節(jié)貫穿其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從這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私塾的教育思想部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并非一味死記硬背而一無是處。中國古人的管理智慧,如道家(老子和莊子)的“無為之治”管理思想,值得傳承[2]。事實上,當今各種“以學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方式風起云涌,其中大力推行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其教育理念與中國古代私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道家哲學“無為之治”的管理理念高度契合。
倡導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3]是當今國際上倡導的先進教學方式(如丹麥奧爾堡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均積極推行)。教師在理解“科學探究”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在自由創(chuàng)設的、有結構的、能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感發(fā)展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和發(fā)展探究能力[4]。在實施過程中,可以考慮針對每門課程提出1~2個研究性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課后查閱文獻,規(guī)劃研究路線,提交解決方案,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實踐需要。就高校公共數學教學而言,可以將數學實驗引入大學課堂教學,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在線數學實驗和科學計算服務[5]。
正視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挖掘潛力,揚長避短 由于教室大、學生多,傳統的高校公共數學課堂往往教師唱獨角戲,學生“機械式”聽講、記筆記,“填鴨式”的“滿堂灌”教學缺乏師生互動,抑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黑板+粉筆”教學方式單調,信息量小,容易受到進度的拖累;繪制圖形時,教師在黑板上費時費力,演示效果不生動;教師只能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授課;等等。以上這些問題,隨著信息技術引入可以有效克服。
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挖掘傳統課堂教學的潛力,很有必要。譬如,在現有的PPT中有效利用網上微課資源,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此外,隨著PPT課件的廣泛應用,課堂節(jié)奏明顯變快,教師的上課效率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卻成反比例下降。若能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6],
利用互聯網上共享資源,師生都能接觸到傳統課堂中難以接觸到的知識,重點講解,提高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與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e-Learning)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上課效率和聽課質量都將大大提高。
采用“互聯網+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優(yōu)勢互補 “互聯網+教育”是大勢所趨,高校公共數學教學應順應這一時代要求,不能因噎廢食。傳統的板書可以交給PPT演示,讓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化,使難以用語言文字或一般教具理解的內容更加便于理解;學生間交流、師生間交流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實現,師生交流的便捷也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促進教學相長。但是,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教學過程不能唯技術至上論,避免對技術過度使用,代替人的正常邏輯思維和面對面直觀交流。
為了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優(yōu)勢,同時避免技術過度使用,筆者建議采用“課內板書+PPT”與“課外社交網絡+電子資源”相結合的方法,實現“互聯網+傳統課堂教學”,優(yōu)勢互補。做到:熟練使用多媒體工具,并不斷接觸前沿教育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自由開放的特點,調動學生的興趣進行互動教學,而不盲目地相信學生的自覺性;合理利用互聯網信息量大的特點,把握詳略,突出重點,注意信息化條件下邏輯過程的展示。
5 結語
“互聯網+”具有共享、高效、形象、個性化等顯著優(yōu)勢,但不要盲目迷信和過度使用,忽視面對面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及時反饋、情感交流、邏輯思維訓練等特點,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找到傳統教學與“互聯網+”的平衡點。高校公共數學教學更是如此。本文提出“互聯網+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旨在“以學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啟發(fā)者,既實現資源共享,又實現課堂互動;既充分發(fā)揮互聯網讓知識獲取更加便捷的優(yōu)勢,又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不斷提高公共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崔冉冉.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3):4.
[2]趙靖.《老子》管理哲學的啟示[J].經濟縱橫,1991(3):44-55.
[3]DE GRAAFF E, KOLMOS A.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19(5):657-662.
[4]丁邦平.探究式科學教學:類型與特征[J].教育研究,2010(10):81-85.
[5]岑冠軍,蔡賢資.數學實驗云平臺設計與實現[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4):12-14.
[6]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fā)展(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4(3):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