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月
213000江蘇省常州第三人民醫(yī)院
現(xiàn)階段,臨床上還不明確中耳炎的發(fā)病機制,大部分學者認可中耳炎學說和感染學說。中耳負壓學說認為分泌性中耳炎是因為患者咽鼓功能發(fā)育不良,中耳清潔功能障礙,中耳黏膜氣體出現(xiàn)乳突氣化不良現(xiàn)象等,進一步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中耳負壓狀態(tài),造成黏膜水腫和積液,從而導致分泌性中耳炎[1]?,F(xiàn)階段,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積液當中能夠檢測出免疫復合物和特異性抗體,還會產生補體系統(tǒng),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病理過程當中可能存在免疫介導。由于近些年學者已經逐漸深入了對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機制研究,并且取得了較多進展,現(xiàn)將此次研究報告作如下匯報。
中耳積液當中存在較多高水平免疫成分,主要表現(xiàn)在免疫復合物、細胞因子以及免疫球蛋白,因此近些年醫(yī)學界已經比較接受中耳屬于獨立免疫防御系統(tǒng)。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中耳積液中,細胞因子、血漿、NO及IgE表達增強,細胞因子參與炎性反應,能夠對局部免疫反應起到調節(jié)作用,全面促進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轉歸。
腫瘤壞死因子-α:該免疫反應主要在免疫答應和機體炎性反應當中充當調節(jié)作用,生物學活性主要表現(xiàn)在炎性白細胞,利用誘導細胞膜表面黏附分子表達,對白細胞黏附在血管內皮細胞上起到促進作用,提升白細胞向炎癥局部滲出,促進巨噬細胞釋放羥自由基和過氧化氫,損傷組織結構。
按照我國學者的研究理論能夠看出,其在研究腫瘤壞死和分泌性中耳炎和免疫球蛋白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IgA顯著下降,TNF-α顯著增高,IgM和IgM無變化,因此認為分泌性中耳炎在發(fā)病期間免疫機制能夠起到顯著作用[2]。還有某些學者認為TNF-α主要是利用上調細胞間黏附因子-1(ICAM-1)的表達,這樣能夠黏附和集聚炎性細胞,推斷以上兩者在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生發(fā)展當中起到顯著作用。
白介素:白介素-1是一種分泌體液遞質-細胞因子,在炎性反應和免疫應答當中具有顯著作用,其能夠對B細胞和T細胞增生起到刺激作用。白介素-1,白介素-6以及白介素-6和干擾素細胞,巨噬細胞和粒細胞刺激因子,顯著激活白細胞,全面促進黏附,參與急慢性炎性反應病理過程。利用環(huán)氧合酶和脂氧合酶能加強氨基酸代謝,加強消耗局部氨基酸,加重炎癥。
在CK網絡當中能促使白介素-6發(fā)揮多種效應,促進T細胞和B細胞分化和增殖,使成熟B細胞分泌抗體。白介素-8的生物學活性表現(xiàn)主要是因為白細胞趨化因子,起到激活作用,能夠對中性粒細胞鈣動員。改變形態(tài),促進脫顆粒,釋放溶酶體酶和表達黏附因子等[3]。除此之外還能夠對嗜酸性粒細胞和T細胞起到趨化作用,使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白三烯和組胺,使其能夠有效作用于炎癥損傷。
按照近些年的研究能夠看出,在分泌性中耳炎耳漿液當中形成的細胞因子主要包括白介素-8、白介素-6和白介素-1,以上細胞因子都出現(xiàn)在早期中耳積液當中,在患者發(fā)病早期參與機體的防御反應,促進生成漿液性中耳炎,還能夠促進產生白介素-8和白介素-1。白介素-8對中性粒細胞的趨化作用會損傷中耳黏膜,并且引發(fā)慢性病變。
按照試驗提示能夠看出,白介素-1與活化調節(jié)趨化因子和內毒素之間相關性比較高,并且在積液中高表達,提示其在延遲鼓室持續(xù)性炎癥反應中有顯著作用。內毒素利用激活炎性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引發(fā)局部炎性反應[4]。按照最新研究能夠看出,細胞膜上存在Toll樣受體4能夠在內毒素信號當中傳遞跨過膜,并且利用核轉錄因子,促進白介素-1和其余細胞因子轉錄,之后釋放出的白介素-1及其受體結合。所以在中耳積液當中形成內毒素級聯(lián)反應,并且形成正反饋環(huán)。
有研究結果顯示,中耳積液當中有72.8%的患者檢測出上呼吸道病毒抗原,有3.41%的患者同時檢測出多種病毒抗原,并且在發(fā)病之前與抗原陽性率和感冒情況逐漸存在顯著關聯(lián)性,因此判斷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存在多種病毒感染可能性,并且其發(fā)病機制密切關聯(lián)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國外學者在其研究文獻當中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當中存在RNA病毒,并且在中耳積液當中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檢出率38.7%,白介素8信使RNA檢出率20.9%,在對以上患者實施活體組織檢查后結果顯示無陽性反應,因此判斷患者屬于病毒感染。但是其他學者卻認為分泌性中耳炎與病毒感染之間無顯著關聯(lián)性,其在對分泌性中耳炎患兒中耳積液實施病毒分離培養(yǎng),PCB分析和免疫熒光法檢測,按照研究結果顯示,在35例患者中耳積液腺病毒呈陽性只有1例患者,呼吸道合細胞體病毒和免疫熒光法以及病毒培養(yǎng)等均顯示為陰性。
氧自由基對碳水化合物和核酸蛋白質會產生破壞作用。由于氧自由基生理功能具有特殊性,并且參與膠原蛋白,凝血酶原和前列腺素合成。NO氧自由基毒性比較大,并且與其他氧自由基發(fā)生反應,還可以作用于含血紅素酶、鐵硫蛋白以及過度金屬[5]。但是NO氧自由基所造成的損傷不僅僅局限于起始部位,由于其能夠穿過生物膜,與氧離子發(fā)生反應產生超氧亞硝酸鹽,氧離子能夠分化為二氧化碳和氫氧根離子,具有較強的毒性。
我國學者在檢測小白鼠分泌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中耳積液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一氧化氮合酶和氧自由基,與單一使用NO合成抑制劑聯(lián)合抗生素+抗生素+抗氧化劑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之后,患者血清當中各項指標存在不同程度的變化。結果顯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和試驗性分泌性中耳炎血清當中的MDA,SOD,NO等含量顯著高于正常健康者。上述指標含量在鼓室積液當中顯著高于血清中含量。
綜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屬于多種致病菌所導致的病發(fā)癥狀,近些年研究分泌性中耳炎的重點主要是免疫反應,關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所有研究都無法全面闡述出發(fā)病機制,所以還需要學者深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