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摘要】語文教學應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筆者根據教學經驗,積極探索編演課本劇這一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綜合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編演課本劇
語文教學中,如何通過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設計,把語言文字轉化得直觀形象,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其聽、說、讀、寫的能力,一直是許多老師研究探索的一個課題。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逐步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度,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都強調教學的直觀性原則。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意識到,編演課本劇這一教學形式,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教學方法。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編劇表演的意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辦法。筆者在執(zhí)教小學語文《將相和》時,就根據該文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的特點,在學生感知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借鑒國內外知名專家的成功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短劇,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fā)展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獲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編劇表演是在表情朗讀、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的。并且,這種憑借語言文字訓練展現生活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不追求形式、花樣,不偏離語文的教學目的。
二、關于語文閱讀教學中編劇表演的思考
一是編劇表演要處理好師生間的民主關系。在表演課本劇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大膽進入人物角色,無拘無束地想象、表演。教師不要完全充當導演角色,應該讓學生有當導演的機會,讓他們充分動腦,反復推敲應怎么演才演得像。
二是編劇表演要適時進行。編劇表演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表演時,宜在學生初讀課文、感知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不宜過早,也不宜在全部講完課后進行。
三是要做到以單元教學為主,編演課本劇為輔。有很多老師說,編演課本劇好是好,只是教學時間不夠,可能會影響到教學質量。筆者的經驗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教讀課文時扎實地引導,自讀課文時放手讓學生學,以單元教學為主,編演課本劇為輔,每個單元只安排2個課時左右。
四是編劇表演要善于啟發(fā)引導,給學生留出想象余地。小學生由于受知識、閱歷的影響,在理解課文或表演時往往出現擱淺于疑難之中或浮于表面的現象,這時候就需要老師起主導作用了。因此,在備課過程中,必須深刻地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有清晰的思路,隨時能駕馭學習方向,當學生在學習課文,表演短劇過程中遇到疑難時,老師要及時點撥,以免表演“觸礁”。同時表演過程中還應注意不要禁錮學生的思維。
五是編劇表演要緊扣語言文字訓練。不管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語文課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這一基本原則。課堂教學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編演課本劇正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認真看書、探究。筆者在組織學生表演“完璧歸趙”時,就設計了下面問題:問“這個故事表現了藺相如的什么品質?”當學生答出:“臨危不懼,機智勇敢”后,又因勢利導地問:“哪些語句最能體現這一特點?”于是,學生找出了“我看您并不想……撞碎在這柱子上”等句子。通過對這些重要詞句的分析,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
六是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由于這種編劇表演是配合閱讀教學的即興式的表演,通常沒有正式的道具、舞臺等,臺詞要靠演繹文中的對話,一切來自課文的語言文字。如何才能嫻熟地掌握和運用這一教學藝術呢?筆者認為教師除了具備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等素質外,還應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古代文學知識。例如:筆者在學生表演“完璧歸趙”過程中就告訴他們,按照封建社會皇帝登殿的習慣,一般有侍從和宮女等演員,這可以使舞臺更富立體感。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表現出愉快的心境、活潑開朗的性格和機智敏慧的個性。
三、結語
編演課本劇要熔古今于一爐,要推陳出新,有創(chuàng)新意識,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個開拓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語文教師,為學生打開一個新的活動天地,讓美好的戲劇藝術之花成為校園中一道矚目的風景線,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作者單位:漯河市召陵區(qū)青年鎮(zhèn)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