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
摘 要:學習活動的整體性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制定科學、詳細的個人發(fā)展計劃,遵循結構化的循環(huán)學習過程,深刻認識到學習活動整體性的實踐意義,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活動整體性;增強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0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47
課堂學習活動經(jīng)歷了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三個階段之后,逐漸進入到一個整體性的教學階段,這個教學階段更為強調的是每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因此,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一種循環(huán)的狀態(tài),語文學習效果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 制定個人發(fā)展計劃
學習活動的整體性是評價學生從起點至終點的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所以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也是一以貫之的。教師應該首先為學生制定一個詳細的發(fā)展計劃。在這個計劃當中,不僅要涵蓋學生當下的語文能力、需要提高的語文能力,還應該明確的標注學習語文的途徑與方式。在計劃的最后,教師還要詳細的注明語文整體活動學習的可見性結果,從而方便語文教師將這一結果和最初設定的目標進行比對,得出科學合理的理論。這樣的學習計劃就把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從一個點變成了一個面,或者說是變成了一個領域,它和語文學科的屬性是不謀而合的,其涵蓋范圍恰如語文的人文性,是廣闊和深厚的。
(一)能力域的確定
在學習活動趨于整體性后,對于能力的描述更加關注的是它的整合性。所謂整合是對各個元素的合理安排與優(yōu)化。學習活動中需要具備的元素有四個:獲得知識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感知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這四個能力在學習活動發(fā)生的初期是各自獨立的,隨著學習活動的深入,融合的程度也會越來越緊密,最終形成的就是能力域。一般來說,能力域的數(shù)量越少,代表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越強,對于知識學以致用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 反思的設計過程
在“以能力為中心”的整體性教學核心中,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是站在一個宏觀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個宏觀從時間的維度上是立足于當下看未來;從空間的維度上是探索自我和社會的相處方式。教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能力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形成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過程。學生之間也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互動,讓個體之間發(fā)現(xiàn)對方更好的學習方式,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活動。
二、 結構化循環(huán)學習過程
整體性學習活動是一個結構化循環(huán)的過程,這個循環(huán)的過程是以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計劃為基點展開的,而學生個人的發(fā)展計劃又被分為長期與短期兩種。長期計劃是指在學習開始初期,學生自我分析,制定學習目標的行為。短期計劃是每個學習開始的時候,確定本學期的學習目標和需要提高的能力,具體到掌握哪一部分內容和技能,以及為了實現(xiàn)學期目標所選擇的學習方式。長期計劃是由短期計劃組成的。
(一)層層遞進的循環(huán)學習
為了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整體性,在每個學期結束時,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給予學生一個整體性的評價,這一評價的參考依據(jù)就是短期目標(每一個主題單元)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它直接關系到學生是不是可以順利地進入下一個學期的學習,也決定了下一階段學習目標應該如何制定。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它能夠將各個學期的學習串聯(lián)起來,并不再只是圍繞幾個文本或是幾個單元進行的學習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化也就能夠很好地區(qū)分開來。
(二)循環(huán)學習中的“反思”與“反饋”
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做評價。通過對學習活動發(fā)生的反思,學生可以更加明白自己在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明白學習活動可以為他們帶來哪些幫助。尤其是像語文學科,起寬泛性并不僅僅是用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兩個名詞就能全部涵蓋的。為了有效地增加學生反思的深度和廣度,反思日記可以帶入到語文的學習中,學生把自己閱讀文本和學習知識過程中的收獲和感想不斷地記錄下來,不僅用反思的方法將學習推向了更高的層次,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與反思相對應的是反饋,它是來自于教師的行為。因為教師為學生的所有學習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所以反饋是在告訴學生學習的如何(過程)和學了些什么(結果)的質量信息。同時,“反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他們在學什么,學習的意義又在哪里。教師的反饋對于學期末的整體性學習評價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所以,學生的反思與教師的反饋都是推進學習活動整體效果的方式,是結構化循環(huán)過程中能動而必然的環(huán)節(jié)。
三、 學習活動整體性的實踐意義
學習活動的整體性體現(xiàn)了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建構能力。語文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它可以把個人的經(jīng)驗合理化或修正化,語文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通過學習活動的整體性使學習以能力為中心的核心得到了保障,讓學習的著眼點始終保持在即將并且能夠獲得的能力上,學生獲得了整體的目標,又獲得了整體的評價,這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和學生關于教學計劃的制定、學生之于學習反思的記錄,都是在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將語文學習活動趨于整體性,在不同的學習模塊或學期之間用學習的反思與反饋進行連接,就等于在幫助學生不斷強化學習的內容與方法。這種獨特的教學模式將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過程的實踐與學習效果的評價融為一體,使語文學科寬而不泛、精而不窄,真正把其中的內涵發(fā)揮出來,而不是讓小學語文始終處于一個低端的識字讀書的階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不到根本性的課程變革。
總之,學習活動整體性就是要將學生的基礎知識串聯(lián)起來,使之成為一條四通八達的網(wǎng)絡,通過深度拓展、橫向拓展以及縱向拓展,在知識的內部創(chuàng)造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知識的內涵,創(chuàng)造新的途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這不僅是學習活動整體性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也是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輝.系統(tǒng)科學的整體性原理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3.
[2] 徐順.面向復雜學習的整體性教學設計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