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娜
(中共新疆區(qū)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現在國家和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上,同時也成為各國間綜合國力相互競爭的重要元素。中國革命文化也稱之為紅色文化。[1]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革命文化產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其外延可擴展至新中國成立以后,包括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及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中國革命文化依舊是中國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
隨著對中國革命文化研究熱潮的出現,中國革命文化概念的界定也較繁雜,大體可有以下一些。
1.按照時間段劃分。第一,紅色文化是創(chuàng)建紅色根據地時期的紅色文化。何克祥認為,狹義上講紅色文化主要指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紅色根據地)時期的革命文化。第二,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為基礎,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領導中國人民創(chuàng)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進的無產階級政治文化。第三,紅色文化的上限,要追溯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的那一歷史時刻。至于中國紅色文化的下限,目前還不能作出準確的估計,但是可以推斷,即使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后,也要延續(xù)相當漫長的時日。
2.按照性質劃分。第一,紅色文化是一種觀念意識形態(tài)。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群眾性革命運動的文化體制,是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2]第二,紅色文化是政治文化。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創(chuàng)建的先進的政治文化。[3]第三,紅色文化是一種特色文化。紅色文化是我國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揚棄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和平建設時期所遺留的紀念地、標志物及其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基本內容的一種特色文化。[4]第四,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大地上培育出來的獨特的革命文化。[5]第五,“紅色文化”是一個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資源。[6]第六,紅色文化是革命傳統。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論、革命經驗和革命精神凝結而成的革命傳統。[7]
3.按照載體形式界定。廣義的革命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種形式,包含革命烈士及革命烈士所用之物,除此之外,還有革命事件和革命精神。狹義的革命文化指革命時期產生的非物質形態(tài)即所包含的革命精神,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本文所涉及的中國革命文化系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探索、選擇及整合中外優(yōu)秀思想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凝聚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獨特思想和精神風貌的文化。它形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隨時代變遷,內容逐漸豐富,既包含物質形態(tài)又包含非物質形態(tài)??偠灾袊锩幕巧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是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8]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反之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保?]中國革命文化作為一種政治文化,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及傳承性等特點。
1.時代性。第一,中國革命文化具有無限延伸的生命力。它萌生于我們黨領導民族斗爭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中。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事業(yè),是用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實踐的載體;另一方面,中國革命文化又從形式、層次和強度等方面推動群眾的實踐活動,從而不斷地體現出中國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第二,“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它們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保?0]可以說,中國革命文化的與時俱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推進起著重要作用。第三,中國革命文化代表了前進的方向,無論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時期,還是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主義時期,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2.民族性。第一,中國革命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內在契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思想根基。中國革命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進行了革命性轉換和升華,從中汲取、承載并傳播精神精髓。第二,中國革命文化不斷提升了中華民族精神。在每一段歷史時期,都伴隨中華民族精神不斷添加新的內容,使其成為世代相承的前行動力。第三,中國革命文化不僅直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而且提升了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3.傳承性。從發(fā)展的角度看,文化的發(fā)展都有積累的特點,每個時期的文化都不是憑空而造,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中國革命文化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品質和崇高理想之中,“我們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扎根人民、志向高遠。革命文化是我們黨始終不忘初心、不改初衷,歷經苦難鑄輝煌的深層文化因素。正是這種不忘初心,使我們黨在經歷挫折之后,義無反顧地開辟和拓寬了中國道路?!保?1]這都體現了中國革命文化的傳承性。中國革命文化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積累文化力量,繼續(xù)傳承和弘揚中國革命文化,使之成為全社會的一面精神旗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的輸入和傳播是我國革命文化緣起的重要因素。五四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漸趨廣泛,特別是1920年以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出現了一個新局面。一批知識分子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也進入了有計劃、有組織的階段。在傳播的過程中,一批先進分子逐漸涌現出來,主要以社團活動為陣地,借助報刊,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
但是,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非一帆風順。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社會主義的談論,常常引起我們的興趣。然而究竟如俄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印象,隔著紗窗看小霧,社會主義流派,社會主義意義都是紛亂的,不十分清晰。[12]除此之外,馬克思主義也面臨各種學術思想的挑戰(zhàn),比較有影響的有實驗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等等。總而言之,萌芽時期的革命文化,還僅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在知識分子群體當中的傳播。
1.大革命時期。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著手動員組織活動。第一,把主要精力用于工人運動,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人運動的形勢很快高漲起來,從1921年下半年到1923年2月,全國各地罷工次數達100次以上,參加罷工的人數共有30多萬。資料顯示:截止1925年5月初,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地工會組織已經有166個,會員54萬人;1927年2月間,全國工會會員由北伐前的120萬人發(fā)展到200萬人。[13]在工人階級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為工人階級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革命武器,可以說,此時馬克思主義逐步融入了工人階級斗爭,成為工人階級斗爭的指導思想。第二,中國共產黨此時也注意到農民問題。黨的“二大”宣言把農民視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肯定了農民革命的重要性和積極性。同時,中國共產黨對農民問題的探索也不僅僅體現在理論上,還更在于實踐。一些共產黨人開始深入農村,發(fā)動農民運動,喊出了“土地應該歸農民使用的口號”,截止1927年3月,全國農會會員已經達到150萬人。[14]
總之,大革命時期,中國革命文化逐漸成形。第一,在城市,中國共產黨發(fā)動廣大工人階級開展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體現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革命精神,激發(fā)了工人階級追求個人平等、自由的意識,這也成為這一時期革命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廣大農村地區(qū)鄉(xiāng)村文化的變化?!案锩枰蟮霓r村的變動,此變動是完成革命的重要因素。在農會的帶領下,農民的文化運動便開始了?!保?5]例如:湖南農民運動體現出了作為農民權力中心——農會的威力,同時也凸顯了鄉(xiāng)村底層群眾文化革命的展開。
2.土地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地武裝斗爭的基礎上,建立紅軍,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先后建立了十幾塊根據地,主要位于國民黨統治較為薄弱的山區(qū)地帶,如:井岡山、海陸豐、鄂豫皖、陜甘等。在相對較獨立的革命根據地內部,中國共產黨在鄉(xiāng)村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傳承革命精神,重塑根據地文化,實現了革命文化在廣大革命根據地的蓬勃發(fā)展。中國共產黨在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后,深入農村開展土地革命、積極發(fā)動群眾,激起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和積極性。除此之外,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蘇區(qū)的文化建設,在以民眾教育、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革命理想和精神等為主的革命文化上,形成了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和風格。
1.抗日戰(zhàn)爭時期??谷諔?zhàn)爭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箲?zhàn)期間革命文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上升為此時紅色文化的精髓??谷諔?zhàn)爭的爆發(fā),激起了全國人民對日作戰(zhàn)的民族主義情結,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是中國共產黨抗日的主要訴求。第二,奉行共產主義體制。在敵后抗日文化運動發(fā)展過程中,延安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居于核心地位。1937-1938年,許多青年奔赴延安,因為那些青年相信“他們去延安是為了尋求生活的真正意義?!保?6]在那些青年心中,延安的一切事物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思想含義,寶塔山、秧歌、紡車、農民頭上戴的白毛巾,這種特殊的鼓動性事物,就成為了當時革命根據地的重要靈魂。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當時延安所奉行的共產主義體制,對革命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熬哂衅降纫馕兜墓伯a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政治上的動員作用和精神上的感召和凝聚力。”[17]第三,愛黨愛國事跡涌現。在延安的知識分子中,成千上萬的青年人關心著國外的戰(zhàn)事。“各類學校的學生都傳唱著《保衛(wèi)黃河》和《延安頌》,表達出一種對新文明的憧憬感,極大的鼓動著延安的知識分子?!保?8]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軍民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繼承歷史愛國主義情操的同時,也涌現出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愛黨愛國的模范事跡,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是抗日根據地內紅色文化走向成熟的標志,也可以說新民主主義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第一個成熟的形態(tài)。[19]
2.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解放區(qū)的文化建設也取得極大成就。第一,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文化依然屬于具有區(qū)域性質的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qū),包含十九個地域。[20]第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文化也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的。解放戰(zhàn)爭后期,戰(zhàn)事漸漸明朗,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和推進城鄉(xiāng)社會變革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前進方向。早在“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中就指出了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自此,《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等作品相繼誕生。第三,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文化是圍繞戰(zhàn)爭為軸心的戰(zhàn)時文化。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紅色文化前期以延安為中心,后期以西柏坡為中心。鑄就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為代表的革命精神。其特點是與工農兵相結合的指向、大眾化的風格和為政治為抗戰(zhàn)服務的功能,可以說解放區(qū)文化在中國現代文化系統中塑造了自己獨特的形象。
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革命文化成為了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人民、帶領人民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的先進性深深地滲入到了革命者的血液之中,形成了“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的軍隊,“革命青年,秉救國濟世之宏志,懷義無反顧之決心,離家別婦,走上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保?1]中國革命文化的精神鑄造了英勇善戰(zhàn)的紅軍精神。1940年,毛澤東在總結中國近現代革命勝利的經驗時指出:“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保?2]隨著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解放戰(zhàn)爭時期形成的革命文化逐漸由部分區(qū)域上升為主流文化。
1.開拓時期。新中國建立后,為了適應和推進政治變革與經濟建設,即適應和推進從舊中國向新中國的過度,適應和推進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準備和實施,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一,不斷組織群眾性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運動?!盀榱藸幦∫磺袗蹏髁x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要辦各種訓練班,辦軍政大學、革命大學。要讓他們學社會發(fā)展史、歷史唯物論等課程?!保?3]這樣,建國初期,全國上下很快掀起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潮。這次學習使廣大基層干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從而加深認識新社會、了解共產黨。
第二,特別重視對廣大干部和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1949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馬列學院,在各大區(qū)和省、地級單位也成立了中級黨校和地方黨校,從而形成對干部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教育陣地。在高校,從1953年起普遍開設“馬列主義基礎”等公共政治理論課,形成了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教育的課程體系。
2.發(fā)展時期。第一,從中國革命文化影響的范圍來看,1949—1978年間的革命文化,已經超越了革命戰(zhàn)爭時期區(qū)域文化的范圍,涉及全國人民群眾生活的各個方面,觸及思想觀念、言行舉止、理想信念等等。紅色旅游、體驗式教學、憶苦思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理念,主導了人民大眾的生活。
第二,從中國革命文化的內容分析,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王進喜、“兩彈一星”精神等,都是那個時代具有價值導向的精神內容,集中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及愛國主義的精神特質??梢哉f,這一時期的中國革命文化已經充盈在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從中國革命文化的地位分析,這一時期中國革命文化承擔著極為重要的歷史使命,那就是倡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人民,激發(fā)和堅持革命精神?!霸跓o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里,不能讓毒草到處泛濫。無論在黨內,還是思想界、文藝界,主要的和占統治地位的,必須力爭是香花,是馬克思主義?!保?4]我們革命的文藝,就是要根據光輝燦爛的現實生活,塑造出新的工農兵英雄人物,并通過他們向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鼓舞人民群眾革命斗志,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
人類政治認同的前提是政治情感認同、政治價值認同、政治理論認同和政治制度認同,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于國家的認同度和忠誠度。[25]當前中國的政治認同,集中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治治理體系的認知、認可、服從和參與度。
1.反駁歷史虛無主義,確保意識形態(tài)安全。第一,國際上,綜合國力的較量日趨體現在思想文化領域,西方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價值滲透”“顏色革命”,企圖利用各種手段,危害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國家安全;第二,近年來,國內歷史虛無主義浪潮、對馬克思主義及中國近代歷史,甚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全盤否定的話語時而有之。這種傾向否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之基、消解了中國革命文化,對中國人民的政治認同產生了嚴重誤導。第三,“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旦被人民接受之后便會以非凡的活力永久存在下去。在這個國家出生的人會把他們的愛投向這個制度的各種象征?!保?6]紅色文化不僅涵蓋了中國革命歷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精神內涵,而且是反駁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增強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一把利劍。
2.深化對黨的領導地位的認同,增強愛國主義意識。第一,中國革命文化孕育著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發(fā)展歷程,對革命文化的挖掘和闡釋,也是基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溫黨的發(fā)展史,有利于堅定對黨的歷史的認同,深化對黨的領導地位根基的認同。第二,中國革命文化以一種鮮活的方式敘說歷史,使人們更清楚地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起到了調節(jié)社會成員政治行為的作用。在新形勢下,通過學習革命文化中的崇高精神,使廣大黨員干部、社會各界人士及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覺踐行,是基于心理優(yōu)越性和行動上堅定性的文化表現。[27]習近平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保?8]構建文化自信,離不開中國革命文化,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中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第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當代中國進入了開放、創(chuàng)新和變革的多樣化時代。各種思潮和外來文化相繼涌入,加速了文化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正是在這種多元文化相交織的情況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導性的價值取向,就反映出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進一步講,堅持和鞏固這一核心價值理念,就是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仰。第二,中國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處革命遺跡、紅色文物都折射出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崇高理想和價值追求。中國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取向上一致: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崇高的愛國精神與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等一脈相承。
2.中國革命文化同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有著內在的契合。信仰體系的喪失是最大的憂患,理想信念的動搖是最大的動搖。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理想信念建設。第一,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毛澤東就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樹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保?9]無數仁人志士、英雄楷模,把個人和國家的興旺繁榮緊緊聯系起來,把共產主義信念作為畢生的追求,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無所畏懼,為著自己的理想信念奮斗不息。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的重要因素,這些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革命勝利的精神動力。第二,新中國成立后,我們解決了吃飯、就業(yè)、穩(wěn)定物價等一系列難題,國民經濟得到恢復,靠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30]如果離開馬克思主義,離開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革命文化不自信,中國革命就不會成功,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也不能繁榮發(fā)展。
綜上所述,中國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第一,從理論上說,優(yōu)秀的中國革命文化是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是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拔覀冞^去能在艱難困苦中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信念。”[31]第二,從現實維度講,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國革命文化的當代意義,更能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曾長秋.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提升與功能拓展[J].湖湘論壇,2016(06).
[2][25]羅永寬,李燕.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7(02).
[3]李水弟,傅小清.紅色文化之源: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J].求實,2008(05).
[4]徐朝亮.利用紅色文化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07).
[5]鐘利民.論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及其實現問題[J].求實,2010(03).
[6]李芝蘭.地震區(qū)域內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北川為例[N].中國文物報,2009-05-27.
[7]吳尚民,孫偉平.弘揚紅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08-28.
[8]李水弟,傅小清,楊艷春.歷史與現實:紅色文化的傳承價值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8(06).
[9][2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634、708.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11]包心鑒.夯實道路自信的深層基礎[N].人民日報,2016-09-05.
[12]瞿秋白.俄鄉(xiāng)紀程[A].曾慶瑞,趙遐秋.心的歷程[C].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134.
[13][14]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0-115.
[15]毛澤東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39.
[16][17][18][21]高華.革命年代[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212、212、213、228.
[19]魏本權.論20世紀以來中國紅色文化的嬗變與重構[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01).
[20]毛澤東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4.
[2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4.
[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6.
[26][美]哈羅德·拉斯韋爾.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38.
[27]秋石.堅定文化自信,譜寫文化強國新篇章[EB/OL].新華網,2017-07-05.
[28]曹新高,張浩.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不想腐”機制建設[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7(04).
[2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97.
[30][31]鄧小平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