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河南大學 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河南 開封 475001
北宋是我國書畫市場全面繁榮的時期,不僅文人士大夫?qū)嬜髌芬曌魈涨橐毙缘难胖孪?,而且日益壯大的市民群體也參與到書畫消費的大軍之中,為書畫市場注入了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動力。[1]但與此同時,以牟取經(jīng)濟利益為目的的作偽現(xiàn)象也充斥著整個書畫市場,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書畫作偽高潮。[2]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書畫鑒定顯得尤為重要。近代學界的討論對北宋時期的書畫鑒藏多有涉獵,但考察的重點往往在藏而不在鑒,多重視對書畫收藏及其群體的研究,而在書畫鑒定群體、鑒定理論與方法的演進等方面的探討,尚有可拓展的空間。鑒于此,本文擬在前賢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北宋的書畫鑒定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以供參考。
北宋時期文治昌盛,經(jīng)濟繁榮,上至皇室朕恭,下至尋常百姓,都對書畫藝術(shù)消費空前熱衷,書畫作品的商品屬性日益凸顯。
一方面,民間畫工以寫書賣畫為生的情況相當普遍。例如,北宋畫家燕文貴“吳興人,隸軍中,善畫山水及人物。……貨于天門之道”[3]16;宣州人包氏“以畫虎名家,而鼎最為妙,今子孫猶以畫虎為業(yè),而曾不得其仿佛也”[4]。畫工也會根據(jù)市場的需求,把握商機:“司馬公薨……京師民畫其像,刻印鬻之,四方皆遣購。畫工有致富者。”[5]這些民間畫工憑借其書畫技藝而立身,“售己所長,專以為養(yǎng)”[6],極大地促進了北宋書畫的商品化趨勢。
另一方面,文人書畫在市場中愈加受到重視。士大夫作書繪畫雖多為怡情之舉,并不以出售為目的,然其書畫作品一旦出手,便成為時人趨之若鶩的珍品佳作而能售得高價。例如,蘇軾的書法在當時知名度很高,“人爭以金錢購其墨帖,每一帖值百金”[7]299,所畫的扇面也賣到了一扇一貫錢;黃庭堅的“草書尤奇?zhèn)ァ藸庂徶?,一紙千金”[7]300;蔡襄的作品則在北宋末期賣到了“二百千”的高價[8]675。文人成為宋代書畫市場上一支極具活力與市場潛力的創(chuàng)作群體。與此同時,前代書畫家的遺作更是備受追捧,五代名家荊浩的一卷山水畫,被“宋內(nèi)侍樂正宣用錢十萬購之,后為黃伯鸞所見,加三十萬得之,猶以為幸”[9]32。南唐著名畫家徐熙的一幅《牡丹圖》,在崇寧年間售賣,“求錢二十萬”[10]685。王獻之的《送梨帖》更是在短時間內(nèi)價格翻了二十倍:“劉季孫以一千置得?!渥右远зu與王防?!盵11]119現(xiàn)存史料記載,北宋時期書價最高者為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價值800貫,“大豪郭氏分,內(nèi)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眾乃許”[11]123。畫價最高者為閻立本的《太宗步輦圖》,價值“七百千”(即700貫)。[12]284據(jù)統(tǒng)計,宋代普通居民每人每天的平均花銷約在100文左右[13],由此觀之,這兩幅書畫堪稱價值連城了。
書畫市場的蓬勃發(fā)展,名家書畫的不菲價格,激發(fā)了宋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促進了整體畫技的提升,但同時也導致了書畫作偽行為的大量出現(xiàn),這使得北宋時期的書畫作偽現(xiàn)象遠超于以前諸代。書畫作偽現(xiàn)象,至遲從魏晉時期即已開始:“(王)羲之嘗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題后笑之。羲之初不覺,更祥看,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真。’”[14]37張翼雖然作偽,但從“題后笑之”等語看來,這只是文人雅戲而已,并沒有逐利目的。唐代作偽逐利的現(xiàn)象也不甚明顯,如在唐代著名的兩張書畫作偽案件中,武則天的兩個寵臣張易之、張宗昌借奉召修護內(nèi)庫書畫藏品之機,大肆作偽,替換真跡:“長安初,張易之奉召天下名工,修葺圖畫。潛以同色故帛,令各推所長,共成一事。仍舊縹軸,不得而別也。因而換進,以假當真,還歸內(nèi)府,真跡留已。”[15]五代后梁時,藏家劉彥齊也使用類似的手法偷梁換柱:“本借貴人家圖畫,臧賂掌畫人私出之,手自傳模,其間用舊裱軸裝治,還偽而留真者有之矣?!盵16]216縱觀宋代之前的書畫作偽,可以發(fā)現(xiàn),一是作偽者仍限于個別人,全社會范圍內(nèi)的大規(guī)模作偽行為尚沒有出現(xiàn);二是作偽者的逐利色彩并不明顯,更多的是出于對書畫藝術(shù)的摯愛而導致的不當侵占行為,與后世因牟利而作偽有著根本區(qū)別。
北宋時期的情況大為不同。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書畫作偽現(xiàn)象已經(jīng)超越了此前“點”狀的作偽者和作偽行為,而向整個社會“面”的范圍大規(guī)模蔓延,成為一種籠罩全社會的不良文化風氣。當時著名書畫鑒定名家米芾曾審定時傳的簽署“吳道子”的作品三百幅,竟然無一真品,可見此種行為之猖獗:“今人得佛,則命為吳,未見真者?!盵12]267最為典型者,莫過于米芾“無李論”的提出。李成是五代北宋初期的山水大家,頗為時人推崇,每見一畫,必傾囊而收。然隨之而來的是假畫的盛行。對李成的假畫流傳之廣泛,米芾曾感慨道:“真見兩本,偽見三百本”,反差之大,令人咋舌。米芾甚至拋出了“無李論”的驚世駭俗之言[12]268。
今世貴侯所收(李成)大圖,猶如顏、柳書藥牌,形貌似爾,無自然,皆凡俗。林木怒張,松干枯瘦多節(jié),小木如柴,無生意。成身為光祿丞,第進士;子祐為諫議大夫;孫宥為待制,贈成金紫光祿大夫,使其是凡工,衣食所仰,亦不如是之多,皆俗手假名。余欲為“無李論”。
鑒于李成偽作的泛濫,慈圣光獻曹太后專請李成之孫女入宮,鑒定內(nèi)府所藏李成畫作,159幅之中竟只得4幅真跡。[12]271另據(jù)蔡絳《鐵圍山叢談》記載,宣和年間內(nèi)府藏“二王法書三千八百余幅”[17]78,而《宣和書譜》僅記錄王羲之書法243幅、王獻之書法89幅,前者是蔡絳親眼所見的,后者是經(jīng)過鑒定為真跡的。經(jīng)畫院諸家之鑒選過,較之民間流傳,情況自是要好出許多。內(nèi)府藏畫尚且如此,民間偽作之流傳可想而知。
二是這一時期書畫作偽的目標,已經(jīng)不再限于對文人的藝術(shù)成果的侵占,而更多地呈現(xiàn)出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的色彩。北宋白描大家李公麟“歿后,畫益難得,至有厚以金帛購之者。由是夤緣摹仿,偽以取利,不深于畫者,率受其欺”[18]130。作偽的直接目的已經(jīng)是赤裸裸的不法牟利,遠離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義。趙大亨本是山水畫家趙伯駒和趙伯骕兄弟的下人,耳濡目染之下,竟也習得幾分風采,“仿二趙畫能亂真”,以偽作冒名二趙畫作售賣,被蒙騙者“以倍價收之”[19],其由此獲得了巨大經(jīng)濟利益。
偽作的盛行,不僅令凡夫俗子們深受其騙,就連當時頗享盛名的收藏大家,也留下笑柄[12]294。
嘉祐中,三人收畫。楊褒、邵必、石揚休皆酷好,竭力收。后余閱三家畫:石氏差優(yōu);楊以四世五公字印號之,無一軸佳者;邵印多巧,篆字其旁,大略標位高,略似江南畫,即題曰徐熙,蜀畫星神,便題曰閻立本、王維、韓滉,皆可絕倒。其孫攜韓滉《散牧圖》至,乃雙幅上驢二十余枚,不及崔白輩。絹素染深黃,絲文總緊,索價四百貫。面上左以粉作牌子,題曰:“韓晉公散牧圖不疑家寶。”其上一印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印,是油單印者,其大四寸許,文粗。下一印只略有,唐印最小,又文細。諸人共笑其偽,久之無人信,遂以五十千質(zhì)與江氏而去。因嗟之曰:“華堂之上,清晨一群驢子撕咬,是何氣象?”
一些書畫家在無奈之下,不得不采取措施預防作偽的出現(xiàn):“劉宗道,京師人,作《照盆孩兒》,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畫數(shù)百本,然后出貨,即日流布,實恐他人傳模之先也?!盵20]78這也折射出北宋書畫作偽現(xiàn)象的普遍性。
書畫商品化浪潮的出現(xiàn)和作偽的盛行,使得書畫鑒定者應運而生。但北宋時期,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一直不曾出現(xiàn)專業(yè)的書畫鑒定機構(gòu),也沒有形成對書畫作偽行為的相關(guān)懲治政策,書畫鑒定更多的是依賴于個人的專業(yè)修養(yǎng)。絕大多數(shù)的鑒定名家是出自與書畫作品經(jīng)常接觸的人。具體來說,北宋書畫鑒定群體大致來源于以下三類。
一是書畫家。由擅長書畫進而精于鑒藏,是書畫鑒定者的自然進路。例如,五代宋初畫家高文進“工畫佛道,曹吳兼?zhèn)?。筆力快健,施色鮮潤”,后在開寶年間奉旨“訪求民間圖畫”[16]126,為皇室進行書畫鑒賞;黃居寀擅繪花竹禽鳥,“太宗尤加眷遇,仍委之搜訪名畫,詮定品目,一時等輩莫不斂袵[18]351;米友仁早年以書畫知名,奉旨鑒定法書,但“往往有一時附會、迎合上意者”[21]73。書畫家一般具有深厚的繪畫功力,在學習書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作品,對特定的書畫風格、裱裝等了如指掌,故而能夠獨具慧眼。
二是書畫史家。此類鑒定者作書繪畫未必見長,但深得畫旨,對于書畫的淵源流變、書畫家的風格特質(zhì)等皆熟悉,系統(tǒng)掌握了書畫創(chuàng)作和流傳的諸多細節(jié),因此具備高超的鑒賞能力。例如,宋初著名的書畫鑒賞家和畫史評論家郭若虛,著有《圖畫見聞志》,富含書畫鑒定的理論與方法。其《論用筆得失》篇云:“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16]34,詮釋了用筆差異所產(chǎn)生的技法與風格的不同,鑒賞者可據(jù)之判斷書畫之真?zhèn)?。在《論曹吳體法》篇中,郭若虛總結(jié)了北齊曹仲達、唐代吳道子的筆法:“吳之筆其勢圓轉(zhuǎn),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后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盵16]37意為不同書畫家的技法差異,可作為書畫鑒定的重要依據(jù)。
三是收藏家。這類人有志趣、有財力搜集古書畫,真?zhèn)螘嬜髌范级δ咳荆ㄟ^大量的實踐和比較,具有了相當高的鑒賞能力。例如,蘇易簡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赴金陵采訪書法名畫,受賜百余件?!秷D畫聞見志》載:“敕借數(shù)十品于私第,未幾就賜矣,至今蘇氏法書名畫最為盛矣?!盵16]221-222蘇氏一家四代都喜好收藏,蘇耆、蘇舜欽、蘇激等后人在藏品鑒定上都有獨到之處,“四世好事有精鑒,亦張彥遠之比”[22]。
以上三類鑒定家亦有兼通者,如米芾兼書畫家、收藏家、美術(shù)史家為一身,具備不凡的書畫評鑒能力,其所著《書史》《畫史》等著作中有豐富的書畫鑒定內(nèi)容。《宋史》稱其“精于鑒裁,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23]。四庫館臣評價其《畫史》曰:“史稱其妙于翰墨繪畫,自名一家,尤精鑒裁。此書皆舉其平生所見名畫,品題真?zhèn)?,或間及裝褙收藏及考訂偽繆。歷代鑒賞之家,奉為圭臬?!盵24]米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與其所處時代的文化氛圍分不開。
宋代崇尚文治,士大夫群體得以優(yōu)游于文藝之間,書畫是其重要的消遣手段之一,部分士大夫由此獲得了相當高的書畫鑒定功力。例如,北宋末李彌遜評價蔡襄《白蓮帖》真?zhèn)卧疲骸皶艺摮凶址ǎt澀峻疾,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人骨骼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近時臨書,方盡力點畫間,圓銳斜直,唯恐失之,奚暇議筆行何如耶?持此為驗,真?zhèn)尾蛔惚嬉??!盵25]他以行筆氣韻的自然靈動與否作為判定書畫真?zhèn)蔚囊罁?jù),這應是他長期浸染其間的經(jīng)驗之談。士大夫的此類言論常散見于文集筆記之中,對研究北宋書畫具有珍貴的借鑒意義。
北宋時期,書畫鑒定名家輩出,談書論畫的專門著作也紛紛涌現(xiàn),如米芾的《書史》《畫史》、郭熙的《畫記》《林泉高致》、郭若虛的《畫論》《圖畫見聞志》、劉道醇的《圣朝名畫評》,以及由北宋官方主持編撰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等30余種,為北宋書畫理論和技藝留下了豐富的記錄,其中所提到的鑒定方法較為完備,構(gòu)建了后世書畫鑒定理論與方法的基本框架。綜觀其鑒定方法,大體可分為以下四種。
氣韻,即書畫作品的意境或韻味。郭若虛鑒裁書畫,就極為重視氣韻:“若虛雖不加品第,而其論氣韻生動,以為非師可傳,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高雅之情之所寄也。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20]260《畫史》總結(jié)了當世諸多名家的藝術(shù)風格:“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云動……四面峻厚。”“巨然師董源,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薄岸雌降煺娑?,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盵11]269這類記載不僅是對畫者風格的概括,同時也是鑒別書畫真?zhèn)蔚闹匾椒āC总涝鴮⑽宕咸频闹芪木嘏c唐代的周昉進行比較:“江南周文矩士女,面一如(周)昉,衣紋作戰(zhàn)筆,此蓋布文也,惟以此為別,昉筆秀潤勻細”[12]260,兩者的差別就在于氣韻的不同。
書法作偽的重要手段是鉤填,即將薄紙敷在真跡之上,勾畫輪廓,然后以墨填充,所出與真跡形制幾無差別。《書史》中一例可做說明:“智永《千文》,唐粉蠟紙拓,書內(nèi)一幅麻紙是真跡,末后一幅,上有雙鉤摹字,與《歸田賦》同意也。料是將真跡一卷,各以一幅真跡在中拓為數(shù)十軸,若末無鉤填二字,固難辨也。”[11]236如此高超的作偽技術(shù),能識破的唯有氣韻。真跡筆氣貫通,渾然天成;鉤填則筆氣斷裂,若對著光線來看,則墨色明顯不均。畫作亦大抵如是。所以,觀察一幅書畫作品的氣韻是否貫通就成為鑒定其真?zhèn)蔚闹匾侄巍|S庭堅就曾依此法發(fā)現(xiàn)了世傳蘇軾法書的奧秘:“此帖(《安陸張夢得簡》)似是丹陽高述偽作,蓋依傍《糟姜山芋帖》為之,然語意、筆法皆不升東坡之堂也。高述、潘岐皆能贗作東坡書。余初猶恐《夢得簡》是真跡,及熟視之,終篇皆假托耳。少年輩不識好惡乃如此。東坡先生晚年書尤豪壯,挾海上風濤之氣,尤非他人所到也。”[26]264高述善于偽作東坡書法,黃庭堅幾乎也被蒙混,而終究從筆意中窺得破綻,關(guān)鍵就在于高述難以展現(xiàn)出東坡的“海上風濤之氣”。形易得而意難求,以氣韻辨別東坡書法的真?zhèn)慰盀辄S庭堅的不二法門:“東坡先生書,浙東西士大夫無不規(guī)摹,頗有用意精到,得其仿佛,至于老重下筆,沉著痛快,似顏魯公、李北海處,遂無一筆可尋。丹陽高述、齊安潘岐其人皆文藝,故其風聲氣俗見于筆墨間,造作語言,想象其人,時作東坡簡筆,或能亂真,遇至鑒則亦敗矣。不深知東坡筆,用余言求之,思過半矣。東坡書,彭城以前尤可偽,至黃州后,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盵26]373蘇軾晚年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車蓋亭詩案”等一系列政治風波的磨礪,性格由之前的豪放轉(zhuǎn)向深沉、內(nèi)斂,書法風格隨之改嬗,沒有經(jīng)歷過如此政治磨難的人是斷難得其內(nèi)在神韻的,故其晚年作品的真?zhèn)慰蓳?jù)此一望而知。
對于鑒賞家來說,最難鑒別的就是氣韻相近的偽作。《圣朝名畫評》云:“翟院深……師鄉(xiāng)人李成畫山水?!蟪蓪O宥為開封尹日,購其祖畫,多誤售院深之筆,以其風韻相近,不能辨爾。”[3]17-18翟院深熟知李成山水之妙,潛心摹習之下,氣韻日益接近真跡,竟能以假亂真,連李成之孫都難以辨別。對于此類水平極高的精心之偽作,還需要其他鑒定方法的輔助。
款為題款,印為印章,是古代書畫作品的身份標志。晉唐、五代、宋初,書畫家多不蓋印章,只在隱蔽處暗題名款,需要鑒定者以不同尋常的眼力去辨識。米芾就曾以不凡的眼力辨別出一幅假托徐熙的偽作:“李冠卿少卿,收雙幅大折枝一、千葉桃一,海棠一,梨花一。大枝上一枝向背,五百余花皆背;一枝向面,五百余花皆面,命為徐熙。余細閱,于一花頭下金書:臣崇肆上進。公嘆曰:平生所好,終被弟看破,破除平生念矣?!盵12]275宋以前的題款多在暗處,不細心審視的話是很難發(fā)現(xiàn)的。在《畫史》中,米芾另記一事,仍以畫作上的落款判定了一幅范寬的真跡:“范寬師荊浩,浩自稱洪谷子。王詵嘗以二畫見送,題勾龍爽畫。因重背入水,于左邊石上有洪谷子荊浩筆,字在合綠色抹石之下,非后人作也,然全不似寬。后數(shù)年,丹徒僧房有一軸山水,與浩一同,而筆干不圓,于瀑水邊題華原范寬,乃是少年所作。卻以常法較之,山頂好作密林,自此趨枯老,水際作突兀大石,自此趨勁硬,信荊之弟子也。于是以一畫易之,收以示鑒者?!盵12]272黃居寀,后蜀翰林待詔,入宋之后,“(太宗)因收得名畫數(shù)件,請居寀驗之。其中秋山一圖,是故主答淮南國信者,畫絹縫之內(nèi),自有銜名。陶公云此是淮王所遺,看之果符其說”[27]。
印章,則往往是作者與藏者并篆,呈現(xiàn)出較為鮮明的個性特點,后人多據(jù)此來判斷畫作的真?zhèn)魏褪詹氐臍v史。明代史學家都穆在總結(jié)宋代收藏家的印章風格時,有下面一段言論[28]。
宋思陵有御書之寶印,書后有御書瓢印。王晉卿家藏則有“寶繪堂”方寸印。米元章有“米氏審定真跡”等印,或用團印中作“米芾”,字如蛟形。江南李主所藏則有“建業(yè)文房之印”、“內(nèi)合同印”。陳簡齋則有“無住道人印記”。蘇武功家則有“許國后裔”、“蘇耆國老”等印。東坡則用一寸長形印,文曰“趙郡蘇軾圖籍”。吳傅朋則曰“延州吳悅”,曰“吳悅私印”。
一些書畫數(shù)量巨大的收藏家,往往會將藏品分出等次,通過不同的印章來加以區(qū)分。例如米芾不僅通過印章鑒定書畫之真?zhèn)?,亦通過印章去區(qū)分自家收藏書畫的真?zhèn)蝺?yōu)劣:“余家最上品書畫,用姓名字印、審定真跡字印、神品字印、平生真賞印、米芾秘篋印、寶晉書印、米姓翰墨印、鑒定法書之印、米芾秘玩之印。玉印六枚,辛卯米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米芾印、米芾元章印、米芾氏,以上六枚白字,有此印者皆絕品。玉印唯著于書帖,其他用米姓清玩之印者,皆次品也。”[12]280在北宋與米芾此舉相似的收藏家當不在少數(shù),如“濮州李文定丞相家畫三等,上等書名用名印,中等書字用字印,下等亦用字印,押字而已”[12]285。不同時代的印章也各有特色,可供鑒賞家用以鑒識,如“貞觀、開元皆小印,便于印縫。弘文之印一寸半許。開元有二印,一印小者印書縫,大者圈邧角,一寸已上,古篆”[11]260。
在判定書畫真?zhèn)沃畷r,對印章的鑒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這可以從米芾對謝安《八月五日帖》的鑒定中略窺一斑:“內(nèi)謝安帖有開元印,縫兩小璽,建中翰林印;安及萬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閱古書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賞鑒之家。其間有太平公主胡書印、王溥之印,自五代相家寶藏?!盵11]229宋人之所以如此重視印章,與印章不易仿制密切相關(guān):“畫可摹,書可臨而不可摹,唯印不可作偽,作者必異。王詵刻勾德元圖書記,亂印書畫,余辨出‘元’字腳,遂伏其偽。木印、銅印自不同,皆可辨?!盵11]259書畫皆有作偽的手段,但印章是不可造假的,因為不同的制作材質(zhì)、文字圖案符號、印文直徑、邊框與文字印面的高度甚至使用方法、人為刻制的暗記等,使印章呈現(xiàn)出獨特的印面結(jié)構(gòu)特點,所以對其制假的技術(shù)要求極其精細,稍不留意就會露出馬腳。
除畫作本身所呈現(xiàn)的畫風、印記之外,作畫所用的紙、墨等也是鑒賞家辨別書畫真?zhèn)蔚闹匾罁?jù)。不同的時代,由于制作工藝不同,紙張的構(gòu)成和油墨的研制技法也大相徑庭,這可以幫助鑒賞者辨別書畫的年代。一些作偽者雖往往會著意將畫紙做舊:“熏紙煙色,上深下淺;染紙濕色,紙紋棲塵;勞紙作繭紋,軟?!盵11]259通過對紙張的層層熏染以營造歷史感,但在了解內(nèi)情的行家看來,這些手法多是雕蟲小技,利用深厚的書畫知識完全可以識別:“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昉、韓幹。后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槌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今人收唐畫必以絹辨,見文粗便云不是唐,非也。張僧畫、閻令畫,世所存者皆生絹。南唐畫皆粗絹,徐熙絹或如布?!盵12]283另外,歷史上的許多畫家都有獨特的用紙偏好,如《圖繪寶鑒》云徐熙“所畫多在澄心堂紙上”,后代畫家也多愛用此紙作畫,如李公麟“作畫多不設(shè)色,獨用澄心堂紙為之”[29]46。
利用紙張來鑒別書畫的真?zhèn)?,北宋時人各有心得。米芾曾云:“絹素百片必好畫,文制各有辨。長幅橫卷,裂文橫也;橫卷直卷,裂文直,各隨軸勢裂也。直斷不當一縷,歲久卷自兩頭蘇開,斷不相合,不作毛,掏則蘇也,不可偽作。其偽者,快刀直過,當縷兩頭,依舊生作毛起,掏又堅紉也。濕染,色棲縷間,干熏者煙臭,上深下淺,古紙素有一股古香也。”[12]284這是米芾長期接觸書畫藝術(shù)品所熏陶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感知。
不同時代特定的書畫工具,會產(chǎn)生特定的書畫效果。由于不同時代書畫家所用的硯臺不同,其書畫作品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古書畫皆圓,蓋有助于器。晉唐皆鳳池研,中心如瓦凹,故稱研瓦。如以一花頭瓦安三足爾。墨稱螺,制必如蛤粉,此又明用凹硯也。一援筆,因凹勢鋒已圓,書畫安得不圓?本朝硯如心,平如砥,一援筆則褊,故字亦褊。唐詢字彥猷始作心凸研,云宜看墨色,每援筆即三角,字安得圓哉?余稍追復其樣,士人間有用者,然稍平革背,未至于瓦,惟至交一兩人頓悟者用之矣,亦世俗不能發(fā)藥也?!盵12]279可見,鑒別書畫作品不僅需要具備相關(guān)的專業(yè)知識,更需要極度的細心與高超的眼力。
史家常言:任何事物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此言非虛,書畫亦是如此。畫面呈現(xiàn)出的一切都折射出特定時代的獨特信息,也反映了作者對于當時世界的認知狀況,這為書畫鑒賞提供了另一條有效的路徑——史證。較之前代,宋代的書畫創(chuàng)作者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大體仍不脫伎術(shù)者流,文化修養(yǎng)有限,故而在作偽時常常會出現(xiàn)歷史常識性的錯誤。米芾曾以衣冠為例,譏刺世人:“今人絕不畫故事,則為之人又不考古衣冠,皆使人發(fā)笑。”[12]272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卷一《論衣冠異制》也將漢魏之前、晉宋之后、后周、隋朝、唐至宋初的衣冠制度一一陳述羅列,作為書畫鑒賞的依據(jù)。除物件外,前朝史事也可以成為鑒裁的明證,哲宗朝名士王之道就曾被人蒙蔽,購入了一幅此類偽作,結(jié)果被王彥范識破[30]。
忽一客攜黃筌《梨花臥鵲圖》,于花中斂羽合目,其態(tài)逼真。彥猷畜畫最多,開篋,蜀之趙昌、唐之崔彝數(shù)名花較之,俱所不及,題曰:錦江釣叟黃筌筆。彥猷償其半,因暫留齋中少玩。其絹色晦淡,酷類古縑,彥猷訝其圖角有巨印,徐潤揭而窺之,乃和買絹印。彥范博知世故,大笑曰:“和買始于祥符初,因王勉知潁州,歲大饑,出府錢十萬緡與民,約曰:‘來年蠶熟,每貫輸一縑,謂之和買,自爾為例?!S筌唐末人,此后人矯為也?!彼爝€之,不受其誣也。
黃筌是晚唐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而宋人的偽畫中竟然出現(xiàn)了宋代以來才有的“和買”字樣,令人嘀笑皆非。
避諱,是古人出于對尊者的敬重,往往采用缺筆、改字、空字等方法,以避免直呼其名,帶來不敬。這在文獻學中是判定版本的重要手段,陳垣先生曾作《史諱舉例》專釋其義。這也是判定書畫年代的利器。例如,“唐辯才弟子草書《千文》,黃麻紙書,在龍圖閣直學士吳郡滕元發(fā)處。滕以為智永書,余閱其前空‘才’字,全不書,固以疑之;后復空‘永’字,遂定為辯才弟子所書,故特缺其祖師二名耳”[11]242。滕元發(fā)認為所收草書為智永大師所作,但米芾根據(jù)畫作中表現(xiàn)出來的避諱現(xiàn)象斷定這并非智永親作,而是弟子所為。米芾另記有一事,大體類此:“唐越國會鐘紹京書《千文》,筆勢圓勁,在垂相恭公侄陳幵處,今為宗室令穰所購。諸貴人皆題作智永,余驗出唐諱闕筆,及以遍尋寺碑對之,更無少異。大年(即趙令穰)于是盡剪去諸人跋,余始跋之。”[11]236-37
綜上所述,判定書法作品的真?zhèn)危⒎且资?,鑒定人既需要對書畫技巧、藝術(shù)風格有透徹的了解,又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鑒別書畫真?zhèn)蔚姆椒ㄏ噍o相成,很多時候需要綜合運用。例如,米芾鑒定晉庚翼《稚恭》真?zhèn)螘r:“古黃麻紙,全幅無端末,筆勢細弱,字相連屬,古雅。論兵事,有數(shù)翼字,上有竇蒙審定印。后聯(lián)張芝、王廙草帖,是唐人偽作。熏紙上深下淡,筆勢甚俗,語言無倫,遂使至寶雜于瓦礫??蓢@!”[11]234-35面對紛繁復雜、花樣翻新的作偽手段,必須靈活整合一切相關(guān)知識,才能去偽存真,確保鑒定準確。
北宋書畫鑒定群體的出現(xiàn)與鑒定技藝的發(fā)展成熟,是伴隨著書畫市場的蓬勃繁榮而不斷前進的,也是在與書畫作偽現(xiàn)象的斗爭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而趨于完備的。這一時期的書畫鑒定家主要來源于經(jīng)常接觸書畫作品并掌握一定書畫技藝的書畫家、書畫史家、收藏家,一部分喜好書畫的士人也在賞玩之余掌握了一定的書畫鑒定常識,由此構(gòu)架出傳統(tǒng)的書畫鑒定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框架,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書畫鑒定技藝的發(fā)展并沒能有效遏制書畫的作偽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一是在缺乏面向社會的專業(yè)鑒定機構(gòu)和懲治政策的情況下,書畫鑒定只能夠依靠自身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而鑒定能力的提升需要長時間的涵育培養(yǎng),尋常人難以企及;二是在北宋崇文氛圍之中,大量的好事之徒涌入書畫市場,“貴人金多身復閑,爭買書畫不計錢”[31]829,“或有貲力,元非酷好,意作標韻,至假耳目于人”[12]278,這些附庸風雅之士為偽書偽畫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而鑒定方法的發(fā)展和鑒定知識的普及遠遠達不到偽作的發(fā)展速度,難以抵消書畫作偽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
[1] 李華瑞.宋代畫市場初探[J].美術(shù)史論,1993(1):54.
[2] 倪進.中國書畫作偽史考[J].藝術(shù)百家,2007(4):78.
[3] 劉道醇.圣朝名畫評[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3.
[4] 歐陽修.歸田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23.
[5] 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C].北京:中華書局,2003:564.
[6] 鄧椿.畫繼[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3:63.
[7] 董更.書錄[M]//文津閣四庫全書:第814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299.
[8] 岳珂.寶真齋法書贊[M]//文津閣四庫全書:第813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675.
[9] 唐志契.繪事微言[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675.
[10]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5:685.
[11]米芾.書史[M]//全宋筆記第2編:第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12]米芾.畫史[M]//全宋筆記第2編:第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
[13]程民生.宋人生活水平及幣值考察[J].史學月刊,2008(3):100.
[14]張彥遠.法書要錄[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4:37.
[15]胡璩.譚賓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9.
[16]郭若虛.圖畫見聞志[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
[17]蔡絛.鐵圍山叢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3:78.
[18]趙佶.宣和畫譜[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
[19]莊肅.畫繼補遺[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5.
[20]鄧椿.畫繼[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
[21]湯垕.畫鑒[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73.
[22]米芾.寶章待訪錄[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48.
[23]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13123.
[24]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65:957.
[25]李彌遜.筠溪集[M]//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7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147.
[26]黃庭堅.山谷集[M]//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72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27]黃休.益州名畫錄[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86.
[28]朱存理.鐵網(wǎng)珊瑚校證[M].韓進,朱春峰,校證.揚州:廣陵書社,2012:697.
[29]夏彥遠.圖繪寶鑒[M].上海:上海美術(shù)出版社,1963.
[30]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69.
[31]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