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分配正義的歷史邏輯及其當代價值
      ——從資本參與分配是否符合正義的爭論談起

      2018-02-07 04:53:31郭彩霞李永杰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正義資本主義分配

      郭彩霞 李永杰

      (1.中共福建省委黨校 a.科學社會主義與政治學教研部 b.哲學教研部,福州 鼓樓 350001)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所以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應該歸勞動者所有,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卻被資本所無償占有,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分配不正義。但資本雖然不創(chuàng)造財富,卻是財富創(chuàng)造的重要條件,沒有資本構筑的生產條件,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可能成為空中樓閣,所以認為資本不應該參與分配也不是沒有問題的。在馬克思那里,資本參與分配是否真的就是不符合正義的呢?該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分配正義呢?

      一、關于資本獲取剩余價值是否符合分配正義的爭論

      這個問題,涉及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問題,而這一問題則源于勞動價值論的爭論。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爭論近年來一直不斷,理論界一些人提出了供求價值論、效用價值論、要素價值論、邊際價值論等觀點,以質疑勞動價值論。這些理論試圖論證,不是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供求、效用、要素、邊際效應決定了價值,至少勞動不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并試圖用來說明資本獲取“利潤”(即馬克思所說的剩余價值)的合理性,“利潤”既然取決于這些要素,那就意味著誰掌握這些要素,誰就應分得財富的大多數,這掩蓋了馬克思所指出的資本主義剝削的不正義性。如果價值的源泉不僅僅是勞動,那馬克思用于批判資本主義的分配正義也就不能成立了。

      資本參與分配在馬克思那里到底是否符合正義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界是存在爭議的。艾倫·伍德認為,馬克思并沒有認定資本獲取剩余價值違背了正義原則,他甚至把馬克思歸入資本主義的代言人行列[1-1]。伍德的觀點也有文本依據,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一文中指出,瓦格納硬是塞給他一個論斷:“只是由工人生產的‘剩余價值不合理地為資本主義企業(yè)主所得’。然而我的論斷完全相反:商品生產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必然成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按照商品生產中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規(guī)律,‘剩余價值’歸資本家,而不歸工人?!盵2-1]也就是說,“資本家只要付給工人以勞動力的實際價值,就完全有權利,也就是符合于這種生產方式的權利,獲得剩余價值?!盵2-1]在這里,馬克思有“只要符合價值規(guī)律,就是符合正義”[3]的意思。艾倫·伍德在最近的回應我國學者段忠橋質疑的文章中仍堅持原有的觀點,認定“對馬克思來說,正義不是那種可以用于批判社會的恰當標準”,從正義出發(fā)批判資本主義“只是意識形態(tài)的無稽之談”,而且“馬克思在許多段落里都明確‘拒絕’那種聲稱資本主義分配不正義的主張?!盵4]依照這種說法,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似乎是符合正義的,這種理解能夠成立嗎?對此,齊雅德·胡薩米并不認同,他認為伍德斷章取義地理解馬克思,他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先不說分配內容的多寡,就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生存境遇而言,就存在明顯的不正義:無產階級占社會的大多數,承擔社會最多的重負,卻享受最少的利益;而資產階級只是社會的少數,幾乎不從事體力勞動,卻享受著最多的社會利益[1-2]。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平等的名義下掩蓋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存在的嚴重的生存機會不平等,也以平等交易的名義掩蓋了無產階級的不自由,所以資本獲取剩余價值是不正義的。布坎南、伊格爾頓、格拉斯、塔克爾等人都撰文參與爭論。布坎南支持并豐富和發(fā)揮了伍德的觀點,他在《馬克思主義與正義》一書中認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前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內在批判,用資產階級權利理論批判資本主義的不正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之后的“歷史唯物主義時期”,馬克思力圖以生產方式的視角批判資本主義,其理論前提不再是資產階級權利理論,而是唯物史觀,這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外在批判”[5]。他認為不管是“內在批判”還是“外在批判”,馬克思都根本無意于用正義來批判資本主義,不僅如此,馬克思還刻意回避使用正義概念,分配是由生產決定的,這并沒有給道德批判留有空間,而且所謂分配正義是由“正義的環(huán)境”決定的,即資本主義特定的時代所決定的,未來社會是超越分配正義的社會[6]。他否定了馬克思正義思想的存在。伍德的結論不一定令人信服,但他的論證過程卻能給人以重要啟發(fā),他認定用分配不正義去批判資本主義不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主要意圖,用分配正義理論批判資本主義沒有切中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分配正義本身就是資產階級權利思想的表現,用資產階級的理論批判資本主義不可能抓住資本主義的根本,分配正義是一個有局限性的“資產階級法權概念”,是資本主義社會上層建筑的范疇,它已經失去了“解剖”資產階級社會、“評判”資產階級社會的資格了[7],因此馬克思不會以分配正義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

      到底應該如何理解馬克思對資本參與分配的態(tài)度呢?說他認同資本獲取剩余價值是符合正義的固然不對,說他認為資本獲取剩余價值不符合正義似乎也存在問題,該如何理解上文中馬克思“只要符合價值規(guī)律,就是符合正義”的觀點呢?這關涉如何理解正義的本質這個問題,與伍德、布坎南等人不同,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提出了以“應得”為基礎的分配正義理論,這對于我們建構馬克思的正義思想也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正義概念雖然人所熟知,但“真知”者并不多,在關于正義問題的爭論性文章中,正義問題的前提性共識是分配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其應得”,每個人“得其應得,失其應失”就是分配正義[8]?;\統地講,如果一個人所得的就是他應該得到的,這就是分配正義,所爭論的關鍵是如何理解“應得”。“應得”需要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應得的基礎,目前關于應得的基礎有三種觀點:基于貢獻(或成就)的應得、基于表現的應得和基于努力的應得[9]。資本獲取剩余價值是符合正義的和資本獲取剩余價值是不符合正義的,這兩種觀點實際上基于不同的“應得”理論。而且“應得”的基礎也并非抽象的和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原來“應得”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逐漸變?yōu)椤安粦谩薄?/p>

      不管是伍德、布坎南等人提出的“超越正義”理論,還是所謂的“應得”分配理論都需要從歷史發(fā)展的視野來觀照分配正義問題。要正確解讀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就必須有歷史視角,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獲取剩余價值是“應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資本得不到剩余價值,那就沒有人愿意組織生產。這既符合“資產階級權利”思想,也符合“應得”理論,但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資本主義逐漸喪失其合理性,剩余價值的“應得”逐漸走向了自我否定,“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的“資產階級權利”思想被超越了,資本主義分配的不正義性逐漸凸顯。所以要正確理解和建構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就必須歷史地看待分配正義問題。

      二、要歷史地看待分配正義問題

      歷史地看待價值范疇,是馬克思早在建構自己思想體系之初就明確的致思路向,馬克思從來都不是撇開歷史發(fā)展而抽象地談論分配正義問題的。

      早期馬克思的批判對象幾乎都很重視正義問題,把正義奉為“批判”的圭臬,但不管是鮑威爾、蒲魯東抑或巴枯寧,都把正義視為“自然正義”“永恒正義”,視之為人性的涌現,是超越歷史和社會的永恒真理。馬克思對這一正義觀的批判集中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他指出,蒲魯東認為所有權是社會流弊的根源,這一思想有其深刻性,但他批判所有權以解決貧困問題的方式卻是有問題的,他力求建立“絕對平等的體系”,用“永恒正義”作為衡量社會、法權、政治的標準,他認定“正義則是一切社會的一般的、原始的、絕對的定律”[10]。蒲魯東解決貧困問題的方式是黑格爾的思辨哲學,他力圖建構的是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對蒲魯東的批判中強調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正義不是抽象的,不是“天然正義”“永恒正義”,要從歷史的角度觀照社會正義。

      馬克思并不否定資本主義分配方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合理性,他批判的是脫離了歷史發(fā)展條件的抽象的分配正義。他之所以撰寫《哥達綱領批判》,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批判“拉薩爾派離開生產關系空談‘勞動’和‘公平分配’的錯誤觀點?!盵11-1]馬克思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也就是說,社會選擇哪種分配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袄纾Y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人民大眾所有的只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就產生現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如果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么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盵11-2]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的分配必然要向資產階級傾斜,資本主義分配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條件下具有歷史必然性。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分配是生產關系的一個側面,而生產關系則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分配的正義與否取決于它是否適應了生產方式。“生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的正義性在于:這種交易是從生產關系中作為自然結果產生出來的?!薄爸灰c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盵12]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是一個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的一個階段,作為生產關系一個側面的分配方式也具有暫時性,資產階級思想家所宣揚的“永恒正義”“自然正義”都是不符合歷史的?!案淖兞说姆峙鋵⒁愿淖兞说?、由于歷史過程才產生的新的生產基礎為出發(fā)點?!盵13]關于資本主義的分配正義問題,《資本論》在歷史地看待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的基礎上表達了如下觀點:首先,從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看,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就是一種不正義的分配,“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一天的最公平工資必然等于對工人的產品的最不公平的分配,這種產品大部分進了資本家的口袋,工人只好滿足于僅夠保持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繁衍其后代的那一部分。”[14]無產階級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而自己所分得的卻只是維持自身生存和延續(xù)的那部分財富,從無產階級立場看這是一種不正義的分配方式。第二,從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看,資本主義分配方式有其歷史合理性。相對于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類歷史的一大進步,而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分配關系也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方面,雖然工人階級尚處于貧困和苦難之中,但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經階段,是工人階級為歷史發(fā)展做出的犧牲。第三,馬克思的正義思想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理性,更是一種實踐理性?!坝梦淦鞯呐写媾械奈淦鳌笔邱R克思的一貫立場,依照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建立理想的共產主義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一更加合理的分配方式,使人類擺脫自然的束縛進而真正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有其歷史合理性,其合理性表現在這種分配極大地刺激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5]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因而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是進步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不是不正義的,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只要歷史地看待資本參與分配就能理解馬克思“只要符合價值規(guī)律,就是符合正義”的深刻內涵。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正義的,但到了資本主義后期這種分配方式就逐漸喪失其合理性了,所以馬克思反對庸俗的社會主義者“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釋成一種不依賴于生產方式的東西”[11-3],反對抽象地理解分配正義。因此,對于資本分配剩余價值,馬克思并不是籠統地加以反對,而是要看站在什么立場上來說這個問題。人在評判一個事物好壞的時候,內心總會先確立一個理想的標準,然后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現實社會,符合或者靠近這個標準的就是好的、善的;不符合或者遠離這個標準的則是不好的、不善的。我們之所以說資本主義的分配不正義,是因為我們站在理想的未來社會的立場上來看待資本主義的分配。

      三、真正符合正義的分配是按需分配

      對于未來社會的表述,《1844年經濟學者哲學手稿》叫作“人的自由自覺本質的復歸”,《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叫作“自由人聯合體”,《資本論》則有“重建個體所有制”的表述,而“按需分配”則是從分配的角度對共產主義的解讀,這一解讀最集中地表現在《哥達綱領批判》中。

      理想的未來社會的分配方式和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有著質的區(qū)別。資本主義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近似于依照要素貢獻進行分配,貢獻多的分配的就多,貢獻少的分配就少。但資本主義也存在諸多有違這一原則的地方,因為在分配過程中,資本所分得的剩余價值要遠高于勞動者所分得的工資。工資只是勞動力的價格,而不是勞動力貢獻的等值回報,只是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體現,而不是整個工作日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體現。而且工人的工資還不一定完全等同于必要勞動時間內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因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資本家會想方設法把工人的工資壓到不能再低的程度。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工資僅僅是“使工人種族不致死絕的費用”[16-1],“當資本家贏利時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當資本家虧損時工人就一定跟著吃虧”[16-2]。因此,工人所得的報酬不是按勞分配,資本家所得的回報就更不是按勞分配了。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首次明確闡述了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兩個階段的思想,這兩個階段實行不同的分配方式。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而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了分配的方式,所以在這個階段中對剩余價值的剝削已經不存在了,但即便如此,勞動者所分配的也不是拉薩爾所說的“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共產主義社會也需要擴大再生產,也需要“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部分”,也需要有“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也需要有非生產性的管理費用,也需要有學校、保健設施等滿足公共需要的費用,所以,在分配的時候,需要從“社會總產品”中做必要的扣除,這些扣除交付給相關的公共部門,由這些公共部門執(zhí)行這些扣除的職能。當然這些扣除最終都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回饋給人們,所以這里的扣除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剩余價值有著質的不同。剩余價值是資本的“利潤”,當然資本家也會用這些“利潤”來擴大再生產,而且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資本家會將大多數的“利潤”用在投資擴大再生產上,資本家表面上似乎承擔了社會發(fā)展進步“委托人”的角色,但資本主義的“利潤”終歸私人所有,很少能夠被用于有益于工人的事業(yè)上。作了必要扣除后的總產品再以按勞分配的原則分配給人們,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的哲學基礎是近代資產階級權利思想,霍布斯、洛克等人用自然法論證了勞動創(chuàng)造物權的思想,并以此啟蒙世人,按勞分配的基礎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這也表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11-4]。不管保留了多少資本主義的舊“痕跡”,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分配是“按勞分配”,按照自己的勞動貢獻從社會分得消費資料,“他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公共基金而進行的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11-4]。這一階段的交換就是勞動的交換,用相同的勞動量換取表現為另一種產品的相同的勞動量。有學者認為可將按勞分配命名為“回饋正義”,分配公正的問題和經濟發(fā)展動力機制息息相關,社會主義國家(即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在貧窮落后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強化這種“回饋正義”,它可以充分釋放經濟活力[17]。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開展的各項改革都是遵循著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原則進行的。但馬克思也認為,“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會導致不平等和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可能使一些人變得貧困,一些人變得富裕,終致社會分化。

      “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端,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11-5]所謂“權利應當是不平等的”就是共產主義第二個階段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人類的需要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任何一種同質化的分配都無法真正滿足人類的需要,按需分配是一種針對需求多樣性、異質性和豐富性的分配,是一種更加符合人性的分配,是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分配模式。誠如伊格爾頓說:“真正的平等不是以同樣的標準對待每個人,而是對每個人的不同需要給予同等的關注?!盵18]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就指出:“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就是下面這個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由此可見,‘按能力計報酬’這個以我們目前的制度為基礎的不正確的原理應當——因為這個原理是僅就狹義的消費而言——變?yōu)椤葱璺峙洹@樣一個原理,換句話說: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不會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19]這種分配模式使得分配和貢獻脫鉤,分配多寡不取決于貢獻,而是取決于你是否需要,使“腦力和智力的差別”與“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沒有直接的關系,一個“腦力和智力”較低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腦力和智力”低下而無法滿足自己的“胃和肉體”的需要。這樣的分配不會出現貧困,也不會重新出現階級分化現象。這樣的分配模式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這種社會是一個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且人的覺悟空前提高的社會,人們從事某項工作不再是為了謀生,而是完全出于自己的興趣,人們選擇職業(yè)的時候不用再考慮什么職業(yè)能給自己帶來更多物質利益,而關鍵的是看什么職業(yè)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自我實現。

      未來社會的按需分配是否就是符合正義的分配呢?伊格爾頓、格拉斯等人認為,《哥達綱領批判》中所闡述的按需分配原則是更加符合分配正義的分配。而塔克爾、伍德、布坎南等人則認為,按需分配原則不能算分配正義,而應該是“超越正義”,不能用分配正義原則評判按需分配。

      分配正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話語敘事,是“過時的語言垃圾”和“意識形態(tài)胡說”。在馬克思的文本中,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是理論主題,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的分配肯定是不正義的,因為馬克思的文本中存有大量的對資本主義分配的批判性話語,比如“剝削”“掠奪”等,但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分配不正義的過程中,其預設的理論前提并沒有超越資產階級的理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獲取剩余價值,勞動者只獲取標識勞動力價格的工資的這種分配之所以是不正義的,就在于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被資本所有者“掠奪”“剝削”走了,這種分配是不正義的。而論證這一“不正義分配”的理論基礎乃是“勞動創(chuàng)造物權”等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所提出來的“權利”理論。不只是在批判資產階級分配不公正的時候使用了這個理論工具,在論證“未來理想社會”第一個階段“按勞分配”的合理性時,也內在地使用了這個理論工具??梢哉f,分配正義概念本身就脫離不了“物權”“所有權”等權利概念,而這些權利概念是人類處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所謂的“市民社會”狀態(tài),是以私有財產制度的存在為前提的。人類發(fā)展的這一階段必然需要“物權”“所有權”等權利的存在,這些權利概念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所提出的這些思想和概念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分配正義概念是與這一社會階段相匹配的,而按需分配則是“自由人聯合體”時代的分配方式,這個時代已超越“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人類已經從“物的依賴性”狀態(tài)解放了出來,與原有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相適應的“物權”“所有權”概念已經不再適用了,而分配正義概念也是這一時代的理論工具。未來的按需分配已經超越了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意義上的分配正義分析范式,那將是一種更加符合人性、更加合理性的分配方式,而用分配正義概念去描述按需分配顯然降低了按需分配的位格。

      依照“應得”理論邏輯來看,按需分配也可以解釋為更加符合正義的分配方式,只不過這里按需分配的“應得”就不再是“貢獻”了,而是“需要”。按需分配的“應得基礎”不同于按勞分配的“應得基礎”,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都是分配正義,但這兩種分配正義的基礎是不同的,前者的理論預設是資產階級權利原則,后者則超越了資本主義“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是生產力社會化高度發(fā)展基礎上的分配方式。從這個意義上當然可以說按需分配是更加符合分配正義的分配方式。

      四、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的當代啟示

      按照馬克思“生產決定分配”“只要符合生產方式的,就是符合正義”等觀點,現階段我國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國情決定,符合正義的分配不應該是單一的某一種分配方式,而應該是混合的分配方式。按照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的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然應該實行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尤其我國是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行按照個人的勞動貢獻進行分配更能夠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所實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我們不可能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需要按要素分配,這也是符合國情的。按勞分配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按要素分配則調動了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為了充分調動社會積極性,發(fā)展生產力。不管是按勞分配還是按要素分配,都是根據貢獻分得回報,要素也對生產作出貢獻,這里的“得其應得、失其應失”都是根源于貢獻。

      但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言,這種分配方式的弊端就是有些人會因為家庭負擔重、天賦偏低等因素而導致貧困,這種貧困是不可能在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中得到解決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適當借鑒“按需分配”的某些原則,按需分配使分配和貢獻脫鉤,當然這只是適用于基本權利方面,而不適用于所有方面,至少現在還不具備相應的物質條件。并在二次分配時,對那些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傾斜,用社會政策救濟處于弱勢的群體。這種分配是符合正義的,也符合“得其應得,失其應失”的,只不過這種分配正義原則不同于按貢獻分配的原則,后者的“得其應得”根源于個體對社會的貢獻,而前者的“得其應得”根源于需求,根源于更加符合人性的分配。

      就現階段我國的國情而言,正義的分配應該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按照貢獻進行分配。每個人所分得的回報與他對社會的貢獻成比例,多貢獻的多得,少貢獻的少得?,F階段我國所實行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這一層面的分配正義。這個層面的分配正義充分調動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不管是“按勞分配”,還是與按勞分配并存的其他“多種分配方式”,都強調貢獻。只要你想獲得財富,就得付出,不管是體力勞動、腦力智慧還是其他的各方面才能,付出的越多回報越多,這種“回饋正義”充分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就是在經濟社會比較落后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更需要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按貢獻分配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

      第二層面是兜底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借鑒按需分配的原則,當然這里所說的按照需要進行分配遠非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而只是借鑒按需分配原則的某些方面。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早已闡明了按勞分配存在的弊端,現階段我國出現的收入差距過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弊端的表現,馬克思認為按需分配真正消除了這些弊端,但很明顯,我國的具體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實行按需分配,整個社會幾乎不存在按需分配的物質前提。然而不能實行按需分配并不意味著不可以吸收借鑒按需分配的某些原則。按需分配實現了分配與貢獻的脫鉤,這就使得那些在收入差距拉大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得到關注和保障。在收入差距拉大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有的是因為懶惰,但更多的則是處于結構性的弱勢地位,即不是由于他們懶惰才導致收入偏低。這樣的群體應該予以保護,從根本上改革不合理的體制當然非常重要,但借鑒按需分配,推進社會建設更加重要。借鑒按需分配的某些原則,在社會基本保障方面滿足社會的基本需求,這種滿足不與貢獻掛鉤,而是基于公民權的社會保障,是社會的兜底機制。

      第三個層面是機會平等。機會也是“應得”理論爭議的一個重點領域,在一些學者看來,不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都不是應得的。但現實遠沒有理論那樣“純粹”,基于時代現實的機會平等應該是“非社會性機會允許不平等”,而“社會性機會必須平等”。機會平等分為“非社會性機會平等”和“社會性機會平等”兩個方面,非社會性機會包括運氣、天賦等,非社會性機會的不平等分配是允許的,而社會性機會就是政府提供的諸如享受教育、低保等機會,政府提供的機會就是公共產品,公共產品要一視同仁地、公平地面向每一個公民[20]。機會是發(fā)展的可能性和發(fā)展的起點,機會平等保障的是每個人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非社會性的機會是自然機會,現階段還無法杜絕自然機會的不平等,我們能做的是保證政府提供給公民的發(fā)展機會平等,也就是社會性機會的平等。

      第一個層面是在第一次分配實現的,第二個層面是在第二次分配過程中實現的,實現符合現階段我國基本國情的分配正義需要合理地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層面的機會平等中“非社會性機會允許不平等”歸于第一個層面,而“社會性機會平等”則歸第二個層面。第一層面的優(yōu)點是,容易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其弊端是無法避免收入差距拉大現象的出現。第二個層面的優(yōu)點是,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彌補第一個層面分配的不足,推進社會和諧安定;其弊端是有可能會抑制人們的勞動積極性。符合我國具體國情的分配正義應該處理好第一層面和第二層面之間的張力,首先,需要充分發(fā)揮按貢獻分配對勞動積極性的調動作用,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動力所在。其次,要發(fā)揮第二層面對第一層面的矯正作用,使得由按貢獻分配所導致的收入差距得以緩和,至少使那些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第一層面占主導地位,第二層面處于輔助地位,但不能以第一層面的主導地位抹殺第二層面的重要性,也不能片面強調第二層面而動搖第一層面的主導地位。只有二者處于合理的張力之中,才會得以和諧發(fā)展。

      猜你喜歡
      正義資本主義分配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蒲城县| 白山市| 梁平县| 蓝田县| 北川| 河南省| 惠州市| 行唐县| 侯马市| 泗阳县| 交城县| 泾川县| 乐业县| 耒阳市| 东山县| 弥勒县| 阿鲁科尔沁旗| 无锡市| 开封市| 墨玉县| 朝阳区| 丹东市| 扎兰屯市| 思南县| 如皋市| 清镇市| 宣化县| 资兴市| 盘锦市| 江门市| 微博| 五河县| 雷山县| 顺义区| 垦利县| 盐源县| 广西| 多伦县| 婺源县| 九龙县|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