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水梅
前一次走進浦南,是因為大唐松洲書院。這一次,近距離了解浦南,則是因為古儺。
儺,左邊是個“人”,右邊是個“苦難”的“難”,從字的構造上看,表達出人們在苦難中需要尋求解脫的愿望。起源于遠古洪荒時期的儺,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記載,是融原始面具舞、祭祀、音樂、戲劇于一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多用于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王今棟在《儺的秘密》一書中說:“儺是一種聲音、一種影子、一種民間群眾的浪潮藝術,是中國民間從古至今逐漸形成的民俗、民藝?!?/p>
中原古儺經歷了“驅鬼——酬神——娛人”的發(fā)展演變軌跡。儺儀為歷代朝廷看重。魏晉時期,儺舞與西域的面具舞相互融合,云岡石窟中已出現來自龜茲的樂舞。唐代,由于宮廷的重視,民間儺風、儺俗、儺藝十分盛行,儺祭、儺巫禮儀、儺戲儺舞形成了統一體,空前繁榮。詩人孟郊在《弦歌行》寫道:“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彼螘r,在京都汴京(今開封)舉行的宮廷大儺有千余人,聲勢浩大,接近現實。朱熹說:“儺雖古禮而近于戲。”元、明、清時期,儺事變成了民間儺禮。在中原農村,還盛行著社儺、族儺、教儺、軍儺和游儺等,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驅儺活動的遺風。
數千年來,儺從原始社會祭拜皇天后土的犧、牲,以及“百獸率舞”的歡樂,嬗變?yōu)楹笫拦?jié)日喜慶的“隊戲”、社火,以及為還愿、驅疫、祭祖、納福等各種活動所獻演的“神戲”,都離不開“廟會”這一民俗文化的“核”。流傳于薌城區(qū)浦南鎮(zhèn)“浦南古儺”,當然也不例外。在閩南鄉(xiāng)音中稱為“弄大尪”或“大頭尪仔”。民間傳說,浦南古儺自唐末出現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當逢年過節(jié)或歹年冬(收成不好),當地百姓便會帶“大尪”出巡,以求風調雨順。浦南“大神尪”是當地居民迎神賽會、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它與儺有著極為相似的表演形式和功能。浦南“大神尪”獨具特色,“大神尪”面具格外巨大。主要在供祀天神、祈福、禳災、降神驅魔及特定節(jié)日慶典時表演。這種“尪舞”是由祭祀時的舞蹈演化來的,表演者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一種驅除邪惡妖魔,慶祝五谷豐登的意愿。“大神尪”的伴奏樂器主要有鼓、鑼和鈸三種,音樂鼓點與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歌仔戲有著極為密切聯系。
“囝仔看到聰明伶俐,乖乖好幺七(喂養(yǎng));大人看到順順利利;老人看到吃百二(一百二十歲);牛鬼蛇神看到走不及(閩南語發(fā)“l(fā)i”的音)……”李春華一邊敲著鑼,一邊念著朗朗上口的閩南語順口溜,行走在一支由幾千人組成的“集體散步”的隊伍中。這一天是農歷的正月十二,薌城區(qū)浦南鎮(zhèn)古儺表演隊伍中的明星“七品官”“大頭武娃”“書童”等,吸引來自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七品官”走在中間,“書童”和“大頭武娃”圍繞在旁,他們時東倒西歪,時快時慢,做各種滑稽動作,“七品官”身著一身紅色官服,手持“風調雨順”的牌子,搖身仰頭,又蹦又跳?!皶鄙泶┧{色長衫,拿著棕樹扇子,搖頭晃腦,甩辮揮扇,著實精彩。隊伍從“大唐松洲書院”出發(fā),伴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人們沉浸在歡快、活潑、風趣、詼諧的民俗文化節(jié)的喜氣氛圍中。參加活動的隊伍浩浩蕩蕩,在街上巡游四、五個小時,古儺、獅隊、大鼓涼傘隊,陣容強大,鑼鼓齊鳴,場面極為壯觀熱鬧。
浦南古儺可以溯源為古傀儡(布袋木偶)之前身,流傳至今,實為不易。它與臺灣臺南南廟保安宮廟會巡行的將爺(俗稱七爺、八爺的范、謝將軍)極為相似,古儺的面具均格外巨大,而且表演者并不是直接把面具戴在頭上,而是頂在筐頂,并用孟宗竹支撐一尊將爺的骨架,因此顯得體型龐大,迥異于人。浦南古儺驅疫的主角由官員擔任,這在全國其他地方尚未發(fā)現。浦南古儺是靠整個身體動作,臺灣的古儺則靠關節(jié)帶動,這是二者之間的區(qū)別,隨著閩臺文化交流不斷升溫,浦南古儺也有望獲得更多走出去的機會。
在浦南群眾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唐末,有妖作惡,適逢一位七品官路過浦南,把妖怪嚇得落荒而逃。七品官離開后,妖怪卷土重來繼續(xù)興風作浪、作惡多端,“遠水救不了近火”,人們無法再請七品官回來驅鬼,而如果百姓穿官服裝扮官員驅除妖怪又屬違法。后來,群眾中有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木頭雕出七品官的頭像,用竹條編出身軀,身強力壯的人穿上官服,戴上面具,扮演“大尪”,百姓虔誠地跟隨著出巡。如此一來,果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是“開漳圣王”陳元光想出來的,但不管怎么樣,從中可以反映出群眾的智慧。
民俗學與發(fā)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現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民俗學者的研究對象。其中還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浦南古儺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其表演套路和陣式均屬口耳相傳,是研究民俗學的一個寶貴資源。江西、貴州等地也有儺文化,但是在閩南地區(qū),浦南古儺是惟一的,與閩北戴假面具的儺戲也有很大不同。浦南的古儺面具色彩濃烈卻不失古樸、造型夸張卻不失莊重。它的藝術風格,既渾厚、粗獷,又不乏精雕細刻、色彩講究,拙樸的民間造型手法賦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畫出了民間神話中的神靈、鬼怪及傳說中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表情豐富、性格鮮明,令人嘆為觀止。2011年,浦南古儺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浦南古儺能夠承擔表演的人數約有三四十人。2010年浦南古儺在上海世博會福建館進行為期一星期的表演,受到了眾多游客的好評。中央電視臺、廈門衛(wèi)視、漳州電視臺等媒體都曾對浦南古儺的傳承與發(fā)展做過報道,表演隊曾代表漳州非遺前往福州三坊七巷參加福建省非遺文化節(jié)。”李春華語氣中充滿了自豪,他還說:“儺面具藝人學藝時間長、難度大,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藝人,最少要經過三年的磨煉。因為制作面具不僅需要精妙的雕刻技藝,還要對儺文化有全面了解。尋找愛好儺面具、有一定美術、文化功底的人加入這個行業(yè),好讓這項瀕臨失傳的獨特儺面具技藝得到傳承,希望浦南儺文化產業(yè)能通過政府、民間藝人、民間資本的強強聯手,逐漸形成產業(yè)鏈,讓儺文化世代傳承下去?!?/p>
時光倒回到五年前,23歲的李斌是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藝術系大三的學生。在畢業(yè)前的個人作品展中,李斌的10余幅描繪“浦南古儺”的國畫特別吸引參觀者的眼球。李斌是李春華的兒子,是浦南古儺表演新一代的傳承人之一。自7歲起跟父親學古儺,李斌已經堅持苦練了二十個年頭?!斑@中間,有收獲也有汗水,說不辛苦是不可能的。但是時間久了,對古儺有了很深的感情。大頭娃娃要求有武術功底,且對表演者身體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注重身體的柔韌性和平衡感。我喜歡嘗試有難度的東西,跟著父親學習武術套路,聽父親繪聲繪色地講古儺的故事,是特別開心的事情?!崩畋笙矚g傳統文化,他最大的愿望是擁有一個專門畫古儺的美術家園,讓浦南古儺走出浦南,走向世界。
筆者在采訪李家父子時,二位均表示:古儺文化的傳承繁榮需要新鮮血液,特別需要發(fā)現挖掘了一批儺舞表演的“新苗子”。令人欣喜的是,浦南鎮(zhèn)已申請到一些資金用于古儺的保護、發(fā)展。浦南鎮(zhèn)先是添置古儺和表演服裝,建立浦南古儺保護與管理體系,邀請專家進行調查,并成立浦南古儺少兒表演隊,然后又在做申請加入中國儺協會的工作,與當地高校或研究所聯系,成立關于“浦南古儺”的專項研究基地。
浦南古儺像一部厚重的書,令人觸摸到了遠古祖先的靈魂,浦南古儺像一首歡快的曲,讓人欣賞到神秘古老的文化。從2016年春節(jié)開始,浦南古儺的表演時間由原來的農歷二月二十二改為農歷的正月十二。寫到這里,筆者就套用目前漳州最流行的一句話來作為文章的結尾:“五湖四海迎賓朋,花樣漳州等你來!讓我們一起到浦南去看古儺吧!”endprint